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传承:活起来的非遗文化有哪些(传递非遗文化),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传承:活起来的非遗文化有哪些(传递非遗文化)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传承:活起来的非遗文化有哪些(传递非遗文化)

2月15日,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2022“我们的节日·春节——平遥中国年”活动落下帷幕。

受“平遥中国年”活动效应带动,1月31日起,平遥古城景区连续迎来客流高峰,即使春节假期结束后,古城内仍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从鲜香可口的平遥牛肉到流光溢彩的推光漆器,再到金黄酥脆的“油花花”、款式新颖的传统手工布鞋……连日来,平遥“烹饪”了一道道“非遗大餐”,让广大游客在游览这座千年古城尽享浓浓年味的同时,也见证了当地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结出的丰硕果实。

  创新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方式

平遥古城街道古朴、店铺林立。当日午后,走进古城市楼附近的“宏源泰”平遥推光漆器店,一个个外观雅致、闪光发亮的推光漆器,线条流畅、色调和谐、美轮美奂,令人惊叹不已。

“平遥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工艺主要有彩绘描金工艺、镶嵌工艺和雕刻工艺……制作一件精美的成品,要经过近百道工艺。”面对众多游客的咨询,店长李卫红热情地介绍着平遥推光漆器的制作工艺、品种分类和保养事项。据《平遥县志》记载,平遥推光漆器源于商周,发展于唐代,鼎盛于明清,主要生产彩绘、镶嵌、雕填、刻绘、堆鼓等五大类千余个品种的传统漆器,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出口历史。

上世纪50年代,平遥推光漆器厂的组建凝聚了当地的艺人,使得这项技艺得以完整保留,并乘势开创了以“描金彩绘、堆鼓罩漆”为主要特征的漆器新风格,进一步发扬光大了传统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2006年,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去,平遥人以家里拥有几件有品位的推光漆器物件为荣,若姑娘出嫁时准备一套漆器制品,更有无限荣耀。

“我们店是1998年在古城开业的,最初产品种类较为单一,仅有首饰盒、挂屏风、圆盘等,色彩也比较暗淡。”李卫红介绍,随着旅游市场不断繁荣,平遥推光漆器的匠人们也开始不断创新和变革。“现在的工艺更加精细、种类更加多样、图案更加丰富,使用也更加广泛,有茶具、文具、干果盒、皮带扣等,还可以私人定制。”李卫红说,经过20多年的经营,该店已有数百种漆器产品。

如今,平遥推光漆器已随着传统老工艺的继承发展,逐渐形成一个产业群。据不完全统计,当地从事平遥推光漆器生产经营的单位有近140户,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加工单位达40余户,相关从业人员7000人左右,经济总量达5亿元以上。

创造条件让“非遗”走出“深闺”

“保护好‘非遗’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平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霍文忠介绍,多年来,平遥始终秉承“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的理念,把遗产保护作为立县之责,不断提高全民参与度和百姓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形成文化遗产聚集效应,为古城营造更好的人文环境。

目前,平遥已公布各级“非遗”名录137项,其中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冠云平遥牛肉传统制作工艺、平遥纱阁戏人、平遥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等4个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遥弦子书、票号文化、镖局文化等19个项目列入省级名录,31个项目列入市级名录。

霍文忠介绍,平遥文化遗产资源丰厚,不仅有生产性的,还有观赏性的、记录性的。他认为,有生命力的非遗一般是当代人还能吃、能用的,像平遥牛肉就令无数游客大快朵颐,而一些与当代生活脱节的非遗明显缺乏活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很多工作。”霍文忠介绍,以推光漆器为先导,实施生产性保护;以县非遗展览馆为龙头,实施博物馆保护;以春节活动为带动,加强民俗保护;以传习基地为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以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为载体,推进县域村落的整体保护;以创意为核心,促进非遗保护的升级……

目前,平遥古城内已建有3座大型非遗专题博物馆,分别为依托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建起的唐都推光漆器博物馆、依托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建起的牛肉博物馆、依托宝剑制作技艺建起的文涛坊古兵器艺术博物馆。

“平遥中国年”期间,平遥古城种类繁多的特色非遗商品,成为游客的必购物品。其中,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宝龙斋布鞋负责人侯天龙,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在款式、用料、花色方面进行创新,加入了时尚元素,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挑选。

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平遥因地制宜探索出了“非遗+扶贫”模式,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对村民进行手工艺培训,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其中,宝龙斋布鞋就在平遥南政乡侯郭村设立工坊,吸纳农村妇女参加制鞋技艺培训。

近年来,平遥的非遗文创产品也在不断推出。平遥古城景区与故宫文创合作,在古城内设立了平遥礼物店,通过培训、比赛等方式鼓励非遗传承人进行创意创新。眼下,平遥正不断创造条件让“深闺”之中的非遗产品走进大众消费市场,既让非遗活化传承,又提升经济效益。

  让文化遗产世代传承焕发光彩

城因人而生,人因城而活。平遥古城的价值在于它的活态、它的烟火气,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晋商文化和非遗品牌。正因此,“平遥的中国年”才更具年味。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兴于明清,距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占地2.25平方公里,整体空间布局井然有序,现存古城墙长6163米,纵横交错着100多条大街小巷、20余座古寺庙以及近4000处明清传统民居。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开创了中国以整座古城列入“世遗”的先河。

20多年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称号,改变了平遥古城的命运,也改变了许多平遥人的生活轨迹。如今走在古城里,沿途能看到许多古朴吉祥的名字,天元奎、德居斋、成晟源、庆亨丰……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家老小的衣食起居、柴米油盐。

曾在外从事文创产业的平遥人肖旭,现在回到古城做起了汉服旅拍项目,为游客设计汉服造型,并给他们在古城的建筑下拍照。他说,这个项目吸引了不少省外顾客专程前来拍摄,“人们往往认为年轻人不喜欢古老的东西,其实不然,年轻人更爱国风。”

作为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平遥古城属于保护区、景区、社区“三区合一”的“活着的古城”,城内至今仍有上万名居民生活。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已成为平遥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

多年来,平遥古城在规划保护修复建设过程中,对历史建筑逐一登记,挂牌保护,分批修缮。对古街巷、街区,遵循微改造、低冲击,保留原住民、 *** 俗,推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活态传承。将古城的建筑分成了观瞻、实用、体验和纪念四种不同类型。

正是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平遥古城探索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双赢的道路,使古城生机盎然、活力无限。从“修旧如旧、以存其真”保护传统民居、改善居住环境,到挖掘文化内涵、发展文化产业……在平遥,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擦亮了人们幸福生活的文化底色。

“古城是平遥人的骄傲。”平遥县文旅局信息中心主任陈红瑾说,“我们会继续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讲好平遥故事、传递平遥文化、展示平遥形象,让我们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山西晚报记者 路丽虹 张磊 张杨

  1.平遥推光漆器线条流畅、美轮美奂。

2.“非遗”传承人在制作传统美食“油花花”。

  3.宝龙斋匠人正在手工制作布鞋。

  4.春节假期期间,平遥古城内游人如织。

更多传承:活起来的非遗文化有哪些(传递非遗文化)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