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话接上回,我们已经揭了《大飙车》“买车拆解评测”的底裤。
小强实验室再世-《大飙车》是个什么鬼242 赞同 · 58 评论文章那这次我们的主题是什么呢?
给个提示:
真厉害,都会抢答了!对啦,就是“只说真话”。
(旁白:什么鬼,哪里来的抢答,神特么的抢答,你明明在标题里就泄题了好么)
一般来说,“只说真话”有两种情况(此处请记住1、2的区别,以便后续讨论)。
第1种情况,就是真的是“真话”,但是由于说话人的水平问题,虽然是真话,但错误百出、实际上是“蠢话”;
第2种情况,就是并不是“真话”,只是由于说话人的立场问题(此处包括很多,尤其是利益),故意带节奏,实际上是“坏话”。
“非蠢即坏”,说的就是有些人有时候说一些错误百出的“真话”的原因。
那么,《大飙车》都有哪些真话值得分析分析呢?请听下文分解。
目录
1、防撞梁的强度要高于吸能盒?
2、门铰链冲压的就是低端的?
3、前悬下护板没用?空气动力学和安全性能设计看都不会看你一眼。
4、其他一些搞笑的“真话”
按照顺序,这次我们来分析分析“2018轿车”。
以下是2018年轿车“拆解”评测文章清单。
前面的清单……中间清单省略…………
后面的清单数了一下,到现在为止9月份了,竟然才“拆”了6台轿车。
大飙车同志,你这今年不够努力啊,去年可是整整“拆”了46台。就算对半分,轿车23台,到9月份了,也得有3/4即17台了啊,难道是“拆车”太多,资金跟不上了?
OK,言归正传。
1、防撞梁的强度要高于吸能盒
原文链接:厚度只有1毫米,Smart竟然破了我们的防撞梁最薄记录!
事实上,车体吸能结构的强度顺序是:防撞梁<吸能盒<纵梁(这里指结构强度,而不是指材料强度。对于材料强度来说,由于防撞梁是两段支点的长杆状零件,结构的弱势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使用更高强度的钢)。
防撞梁的目的:在于增加其他车辆或物体(如墙),与自身车体、零件之间的缓冲安全距离,防止轻微的追尾事故也造成自身较大的损伤。
一般防撞梁能够减少损伤的碰撞速度,在15km/h以下(有的设计甚至更低)。也就是说,在也就比正常人长跑速度稍快点的条件下,防撞梁必须保证碰撞时仅仅变形或弯折,而不会对车体、零件造成损伤。
吸能盒的目的:在于低速碰撞(15km/h或以上)的时候,通过吸收碰撞能量,避免对方继续侵入车体。前部能够避免散热器等昂贵零件损坏,后部能够避免行李箱地板、后备箱盖/门过大变形,从而降低车辆损伤,减少维修费用。
所以,如果防撞梁的强度比吸能盒高很多,那么吸能盒的设计,对应的就是很低速度的碰撞事故。稍微出个事故,吸能盒就严重变形。而吸能盒是纵梁与防撞梁的连接件,防撞梁强度很高,横向拉力可能导致纵梁的横向变形(Y坐标方向),最终还需进行纵梁矫正,工时费用高昂、得不偿失。
一般来说,防撞梁是如下结构(C字型、B字型或口字型),强度再高,矩形的截面也会轻微变形,最终修理、矫正不便,有可能还是得更换。此时防撞梁、吸能盒都换,费用更高。
另外, *** art这么长的吸能盒,我反倒觉得是很合理的设计,车小比较吃亏,就是要加长吸能空间。
纵梁的目的:在于对应高速碰撞,通过较长的溃缩空间,吸收高速碰撞的动能,这个就不详说了。
综上,文章中的“对于一辆车而言,防撞梁一定要坚实可靠,强度一定要高于吸能盒”是完全错误的。
第1小节思考题:
这句“真话”是属于哪种情况:
A、第1种
B、第2种
补充参考资料: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这里有低速碰撞的试验规程,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跟欧洲的RCAR标准是一样的。2、门铰链冲压的就是低端的?
原文链接:没隔音棉、没保护钢板,开Smart千万别被追尾!
反正我一直没有看懂,为什么冲压结构就是廉价代步车的水准呢?
作者估计认为铸造的好,那么在哪里?
强度更高?
不对啊,学过材料力学的都知道,圆管的抗弯强度比同样截面积的圆柱更高,而同样直径的圆管,即使中间挖空一部分,也能达到圆柱几乎等同的强度。
所以强度不在于用料的多少,而在于设计结构的好坏。冲压件由于钢板材料可控性更好,可能强度更高,可靠性更好。而铸造件组织粗大、机械性能差,所以往往需要更多的材料,才能达到冲压件同样的强度,这也是不利于轻量化的。你去看看高端车型,除了铸铝件,车体上(注意是车体)见不到铸铁件,绝大部分都是薄薄的高强度钢、热成型钢板。
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铸造件看起来更大更粗壮,符合民科的“审美”。
至于大家关心的安全问题,做一次侧碰实验几十万,都是闹着玩的吗?如果铰链的强度被“民科”一眼就看出来有问题了,做那么多轮的CAE分析、碰撞实验干啥?请“民科”坐镇,每次设计完出了样车,请他去看一眼不就可以了,开再高的薪水也值啊。
第2小节思考题:
以上“真话”属于哪种情况:
A、第1种
B、第2种
3、前悬下护板没用?空气动力学和安全性能设计看都不会看你一眼。
原文链接:启辰D60虽和轩逸同底盘,但扭力梁史上最烂,没有之一!
讲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个图片,感觉特别应景:
感觉我已经输了,但是事已至此,只能一错再错。
那块前悬下护板,有两个作用:
1)、空气动力学需要、发动机热管理需要
如果大家自己开的轿车不是很老的款式,你只要去看,大部分的前悬下面都有这样一块护板。
一方面是为了空气动力学需要,减少车底的乱流,降低车身行驶的空气阻力;
另一方面,是给发动机前面的散热器形成一个冷风进气的完整通道,更好的进行散热。
但是,大飙车在其他的评测文章里,是提过这个护板能够起到扰流作用的,他其实是大概、可能、隐隐约约的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的。
2)、行人保护的被动安全设计
比较老式的车型,这个位置的下护板,可能就仅仅是一块下护板,强度不高(或者有其他结构,如横梁)。而图中的这个下护板,仔细看,是有加强筋的,这样能够提高下护板(树脂件)的强度,从而在事故中起到保护行人小腿的作用。
口头这样一说,可能还不是很好理解,见下图:
车辆撞上行人后,可大致认为行人的腿部和车辆首先有两个主要受力点(不一定是点,可能是受力面):1号、2号。
(1)如果1号点受力大,2号点受力很小甚至不受力,那么由于杠杆原理,1号点是支点,受力极大,小腿很可能折断,如果是矮个子则可能膝盖韧带拉断。
(2)如果1号、2号点受力相同,则受力较为均匀,对小腿的保护更好,不容易折断。
所以很好理解对不对?增加了加强筋的下护板,能够保护行人的小腿,减少行人的受伤程度。
当然,这篇文章关于扭力梁的论点,大致类同、不懂装懂,懒得一驳。
第3小节思考题:
以上“真话”属于哪种情况:
A、第1种
B、第2种
4、其他一些搞笑的“真话”
实在写得太累了,去翻那些文章也心累,现在已经“2018年9月4日 00:34:02”,赶紧写完睡觉,明天晚上20:00发(此句记得删掉,哈哈哈)。
4.1 保险杠吸能泡沫越紧实越好?
观致确实做得可以,但是能不能别xjb夸?
前保的吸能材料真的是越质地紧实越好吗?拜托,都是经过多轮计算优化以及各方面权衡的好吗?
做成这个程度有它的理由,但是如果是质地更加松软,肯定也有它的理由。
打个比方,被车撞了,腿是撞在硬的泡沫上疼呢,还是撞在软的泡沫上疼?
另外,不是所有车的前保吸能泡沫都是对应行人保护的(很多车设计时根本没有考虑行人保护),动不动什么行人保护泡沫,看着就很想笑……
4.2 三厢车的后排乘员安全靠座椅上的钢板?
搞笑么?被尖锐物体刺入?你家的车后排座椅靠背全部布满钢板?是不是还能防弹啊
请问对应的什么标准啊?国标号多少?国际标准号是多少?
还是同样的问题,保护乘员需要在座椅背部加一堆钢板?话说那根白色的横梁起什么作用的?大飙车了解么?
在评论区告诉我国标号就行,都不用你说出具体的实验名称,说对了我去你专栏赞赏50人民币。
4.3 定速巡航失控?给你一辆车,随便给我改(你自己上,割断线束、加线束都行),你能改到定速巡航失控,算我输
大飙车先在这里蹭个热点然后大飙车在知乎专栏又发了个文章:
又在误导人……原文链接:宋乐:奔驰C200定速巡航失控,谁在说谎?
实际上,下文才是权威解答:
OK,《大飙车》2018年的轿车“拆车评测”文章,就分析到这了,实在太累了。
可能还会有下一集,也可能不会有下一集,看心情、也看大家的反应吧。
以上,诸位看官晚安。
另请跟帖1、2、3小节的思考题答案,对了的我来点赞。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