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扶不扶小品反应的社会问题(小品扶与不扶反映的主题),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扶不扶小品反应的社会问题(小品扶与不扶反映的主题)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扶不扶小品反应的社会问题(小品扶与不扶反映的主题)

继赵本山、葛优等老一辈小品艺术家退出春晚舞台。新生代小品表演者中当属沈腾、玛丽等人的作品最为出彩。当时看到小品《扶不扶》的时候感觉非常棒,笑点密集,表演到位,寓意深刻。后来转眼一想,不对啊,这小品表达的内容有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呢!一是故事不够典型,没有代表性。二是没有给出解决方法(和故事不够典型也有关系)。

近几年“扶人被讹”的话题走上了风口浪尖。也有人说讹人的是少数,还是好人多。但是不管讹人的比例是多少,现在到了大家都警惕的地步,至少数量上是可观的,而且所暴露出的问题更是我们所重视的。

回到小品,为什么说故事不够典型呢?

小品中的故事是这样的:

老人意外摔倒好心人扶起提供帮助老人误以为是扶人者将其撞到好心人解释,老人不相信没有监控正好有警察提供证明老人想起事情经过结束

现实中(也是大家所重视)的故事是这样的:

老人意外或者故意摔倒好心人扶起提供帮助老人指认扶人者是肇事者并索赔扶人者否定没有监控和证人执法人员调解扶人者赔钱了事结束

其中小品中是老人误会了,而现实中是故意的;小品中有证据证明,而现实中往往没有。由于这两点的不同导致小品的内容没有把真正的社会问题表现出来。也导致执法人员调解过程中的问题没有暴露。

让我们回到真正问题中,也就是现实中出现的“扶人被讹”。大家指责的点有两个:一是坏人变老,二是执法不严。而我个人认识问题出在后者。毕竟坏人一直在,而我们要的是遇到不公时法律可以保护我们。

我们理想中的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讹人者索赔(闹是武器)扶人者不退让(法律是武器)执法者依法维持公正,保护扶人者

然而现实中往往执法者选择“和稀泥”。本来执法者应该站在扶人者前面主持公道,但是这样讹人者闹的就是执法者了,执法者为了避免自己面对这样的麻烦选择了让讹人者闹扶人者,自己只是在旁边保证事情不被闹大就可以。这个时候扶人者一般都会败下阵来。扶人者肯定做不到不断地在那里说一些不合逻辑而又具有一定诋毁性的话,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和精神成本太高,所以只能认倒霉。

执法者为什么选择“和稀泥”呢,简单的说就是不想管事,反正工资照样领。假如自己管的话会“惹祸”上身,而且“老人”又是最难处理的一部分人。当然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不敢轻易的“扶人”了。社会风气变差。

本来“扶人”也就是因为自己有同情心,也没图什么,没想到成本这么高。虽然说是概率性的,但是一旦自己摊上了,不仅被“恶心”得不行,金钱上的损失也是非常的大,不扶很正常。

记得有一个事件,金华小伙扶人被讹,热心民警通过花费很多时间终于通过附近监控证明了小伙子清白后,小伙子选择起诉。这个事件中最让我痛心的就是这个热心的民警,他人为“道歉就可以,起诉有点过了”。这是一个非常热心的民警,为了证明小伙子的清白也是费了很大的功夫,但是他却认为“起诉有点过了”。而其他被讹的人都不一定能遇到一个热心的民警。

最近扶人被讹的事件少了,一来大家防范意识都强了,毕竟弄不好一年的收入就没了。二来同样的人也不能反复讹人,次数多了就不好使了。而且网络上的言论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也许慢慢的不会再有扶人被讹现象了,但是在次过程中坏人获得了收益,好人遭受了损失,执法者继续和稀泥,以后类似的事情还会再发生,换个花样而已,直到社会变成一个完全冷漠的社会。

更多扶不扶小品反应的社会问题(小品扶与不扶反映的主题)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