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据《宋史·叶衡传》记载:“合肥瀕湖圩田四十里。”又据《合肥县志(嘉庆)》记载:合肥有圩八十多个。
“圩”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沿湖沿河低洼区防水护田而筑的堤坝。一种则指村居,同“围子”,围绕村庄用土石筑成障碍物,或挖掘深壕宽沟,围在里面的村庄就叫作“圩”。从古至今,合肥有不少地方使用“圩”作为地名,其中,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打开合肥地图,你可以看见很多以“圩”命名的地方,诸如刘老圩、张老圩、周老圩、唐五房圩、杨柳圩、郭家圩、亚父圩、南圩、大圩、皇姑圩……这些带“圩”的地名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区域特色。
其实,这些“圩”可不是一个个普通的地名,它们大多承载着合肥这座古城的悠久历史,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千年文脉和珍贵记忆,渗透出浓浓的“文化范儿”。
昨天留给薏米们的问题,文艺君现在就来揭晓谜底啦!它就是位于庐江县同大镇石大圩的皇姑圩,皇姑圩位于庐江县同大镇石大圩,分大小皇姑圩,大皇姑圩3800亩,小皇姑圩1200亩。有关皇姑圩的故事来咯~
○庐江县同大镇
皇姑圩的来历很有趣味。相传,有一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合肥知县来到同大圩一亲戚家吃送灶圆子。那圆子太好吃了,吃得知县连问:“这圆子的米来自何稻?”亲戚回答:“叫大亲稻。”知县又问:“大亲稻?”亲戚又说:“大亲稻,出米!”亲戚的本意是说大亲稻出米率高,然而知县误解成大亲稻直接出的是米。临行前,知县向亲戚要了一口袋米带回,以便后日待客。
一日,徽州府台大人到合肥知县家作客,知县用“大亲米”做圆子,府台大人一下子吃出味来,也问,做这圆子的米出自何稻?知县炫耀起来,说:“同大圩有一种稻叫大亲稻,出的米。”府台临行前,嘱咐知县,把“大亲米”备一口袋,自己要将其作为礼物,送给宫中大臣水务使。
水务使吃过“大亲米”做的圆子,连说太好吃了,简直胜过宫宴中任何圆子。
八月十五,皇上要在御花园赏月,水务使全家人做好了圆子,百般殷情地送上赏月的宴桌。皇上一尝,嘿,圆子真好吃。得知此圆子出自庐州合肥县的一种大亲稻,大亲稻还能直接出米,皇上非常好奇,于是令水务使做好出访准备,半月后,他要亲自去庐州府一趟,亲眼看看大亲稻是如何长出米的!
很快,大亲稻直接长出“大亲米”的消息在宫中传遍。得知皇上要亲自去庐州目睹大亲稻出“大亲米”,布政使感到其中传言有误,于是令手下快马到庐州府,一级级调查核实。就在调查核实人员返回的头一天,水务使已陪驾在去往庐州的路上,布政使急得捶胸顿足,因为大亲稻结“大亲米”纯属传说。可是,皇上已和水务使一道出发了,如何是好?无奈之下,布政使想出一计,派手下率二十御林军化装成劫道贼,连夜赶往阴山要塞,阻止皇上。同时,要手下在打斗中将一封密件交给水务使。
阴山要塞,道路陡峻,皇上和水务使一行浩浩荡荡。刚到阴山要塞,遇上一伙劫道的蒙面人。打斗中,水务使接到一封密信,打开一看,信中有一纸紧急文书,还有一封呈给皇上的密信。紧急文书写道:已查出大亲稻结“大亲米”纯属乌有,速将信中密信交给皇上,皇上自会返程。
皇上打开密信,只见信上写道:“庐州麻石河,蚊子似公鹅,咬人一口一酒窝;月报死亡三千多,原是瘟疫在传播,万岁势必快回宫。”皇上看罢密信,立即下旨:“回宫!”
布政使的紧急处置,算是化解了水务使的一场天灾。
皇上曾于十五年前私访湖广时,收下一卖艺女子为干女儿。卖艺女子姓孙,人称孙二小姐,家住庐江金牛山。十五年以后,孙二小姐身体患病,加之思乡心切,皇上准其返回庐州合肥县老家居住,并赐予一千石良田为“皇姑田”,皇上风趣地说:庐州合肥县有“大亲米”,朕有机会一定去品尝“大亲米”的圆子。
在丈量“皇姑圩”时,由于那个圩口面积不足,于是在紧挨的一圩再丈量部分,以补足千石面积。故此,皇姑圩得名,也有了大小皇姑圩。
END
文艺君带来的故事是不是很精彩?明天我们去哪呢?提示来啦~
提示1:位于巢湖鼓山脚下。
提示2:亚父文化的体现。
来源:文艺合肥运营:束文杰编辑:束文杰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 欢迎读者粉丝加入头条圈子「庐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话题交流和线上下活动等着你~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