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表达乡愁的散文写作(散文《乡愁》),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表达乡愁的散文写作(散文《乡愁》)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表达乡愁的散文写作(散文《乡愁》)

俗话说:“老人巴寒,小孩巴年。”小时候可盼望过年了,因为过年时有许多好吃的,好玩的。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又在农闲时间,自然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人们往往提前很多天就开展卫生大扫除,把条帚绑在长棍上,抹去屋里墙上的“老吊灰”和蜘蛛网,擦拭门窗桌椅,清理一切污垢垃圾。女人家更忙,要洗衣服,洗被子,磨豆腐。男人要劈木柴,大人孩子忙得不亦乐乎。集市上,格外热闹。平时舍不得买的鱼和肉这时可以理直气壮地买回家。手头宽裕的人家,还要为大人孩子置办一身新衣服,我们这里,把这叫“晃新”。

我们老家是腊月二十四祭灶(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晚上包饺子。农村都是土灶,灶前贴着新买的灶王爷画像。吃饺子前要先用筷子把饺子弄破,夹一点放在灶王爷面前。还要放上麦芽糖,以示尊重。于是人们有理由相信,得了甜头的灶王爷回到玉皇大帝那里汇报工作时,便只拣好的说。这叫“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蒸馒头是过年必做的功课,家家户户都蒸,往往互相帮忙。有黄橙橙的玉米面馒头,也有白花花的麦面馒头,也有包子。锅底木柴火噼里啪啦熊熊地燃烧着,锅上笼屉腾腾地冒着蒸汽,馒头的香味老远就能闻到。馒头蒸得越多越好,能显示一个家庭的富足与殷实,还能博得左邻右舍的赞许与羡慕。颇有“炫富”之嫌。

“玩会”是那时候春节期间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可能有的地方叫社火),也就是农民自己闹腾的旱船、花挑,也有舞狮子、舞龙等等。参加者有男有女,吹拉弹唱,人数不等,很多大队都盘“会”。

我依稀记得我们大队的旱船上的对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时“玩会”深受群众的喜爱。盘会往往腊月初就开始了,一遍一遍的排练与预演,人们循着欢腾的锣鼓声就知道春节的脚步一天天地近了。

老家人们往往把大年三十叫过年。瞧,村子里家家户户贴上红色门对子(春联),挂上五彩的门吊子。鞭炮声响个不停,空气里弥漫着火药的幽香,小孩子忙着捡炮竹,一派热闹喜庆的气氛。

大年三十的中午饭是一年中最好的。平常看不到的,吃不到的这时都有。热气腾腾的,一碗一碗端上桌,香气扑鼻。刚想大吃一顿,外面的锣鼓声就响起来了,我忙仍下筷子,跑了出去。

村子中央的空场上,男女老少黑压压围成一圈,中间是旱船,此时花挑跑的正欢。表演者裙袂飘飘,动若游龙,翩若惊鸿,宛若仙女下凡,看得众人屏神敛气,如醉如痴。跑了一会儿后便是唱,这时的会场如清风吹过荷塘,袅袅婷婷,楚楚动人。歌喉婉转,琴声悠扬。“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这歌声,这琴声飞越村庄,飞越小河,飞向广阔无垠的田野。这场景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一抹绚丽的色彩。

看会,绝对是那时候春节中的一道文化大餐。人们看会的热情不亚于今天的人看春晚,人们经常津津有味地谈论昨天来了几个会,今天看了几场,哪个村的戳锣鼓散腰身活,哪个村庄的担花挑唱腔好,又是谁谁长得俊,那口气就像今天的粉丝赞叹他们崇拜的明星大腕一样。春节就是农村人的狂欢节,人们可以一直闹腾到正月十五。

多少年过去了,现在的春节和以前的大不一样了。首先是生活水平提高了,鱼呀肉呀平时也能吃到,不再嘴馋了,肚子里不缺油水了。其次。电视机、手机普及开了,各种娱乐节目看得人眼花缭乱,以至于很多民俗逐渐冷落,甚至销声匿迹。

如今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们为了多挣钱。往往临近春节才回家,过不了几天,又要着急忙慌往回赶。有的人干脆就不回来。村子里再也不像过去那样热闹了,总之,年味渐渐淡了。

审阅:王士朝

简评:“老人巴寒,小孩巴年。”作者将过去的“年”描写得绘声绘色,勾起人们对过去生活的无尽回忆!

终审:严景新

作者:孙永胜,男,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人,60后。爱好文学写作,用质朴的语言回忆童年,赞美家乡。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更多表达乡愁的散文写作(散文《乡愁》)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