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什么叫春节序曲(春节序曲评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什么叫春节序曲(春节序曲评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什么叫春节序曲(春节序曲评论)

阅读提醒:本文对《春节序曲》的分析,用的是中国人民 *** 军乐团演奏的版本,大家在阅读本文时打开此曲,阅读与听觉将双双达到妙不可言的 *** 境界。

~~

《春节序曲》好在哪里?

开篇,上来就是连续下行的两个大二度,给人一种坚定的开场感。

不知道什么是“下行的大二度”?那你只用知道,开头的三个音就是 do re mi 的倒过来,mi re do。这就是音阶的简单排列。

但越是高手,越能用简单的东西做出最好的效果。怎么好?贝多芬最流行的作品之一,《命运》交响曲,开头的三个音,就是 mi mi mi do 的下行,能感受到了吧?

而且,贝多芬在 mi mi mi do 后,没有采用重复,而是模仿进了re re re si,但在《春节序曲》里,mi re do 后直接重复,还是一个 mi re do,这就更给人一种热烈而明确的感觉。

上一段,我们说的,只是本曲的第一秒!在一秒里,一首曲子真的就能传达这么多!用术语讲,前面讲的在一秒里呈现的这个 mi re do,叫作动机;因为它出现在曲子的最开始,所以还叫第一动机。第一动机好不好,关系全曲的成败。

我们能够记得住的那些古典乐的片断,基本上相当一部分都是第一动机。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动机是什么?就是那句“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基本上每个古典交响乐,要改成流行歌的话,都会比现在的很多歌更流行。

从第2秒到12秒左右,曲子仍以 mi re do开始,进入了一个包含重复音的几个或十几个拍的过渡句。自然,让人一听,这就是要引入正文了。

一切艺术都是相通的,好的音乐跟好的文章也是一样,起承转合,怎么设置,怎么设置效果最好,都是一样的道理。写得不好层次不明,让人一头雾水,昏昏欲睡;设置得好,让人一读、一听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期待感得到极大满足。

正曲一开始,13秒左右到28秒,就是两个声部的呼应,呼应时还有变化,只到24秒里一下子汇成同一股,音从高到低,倾泄而下。

这里再讲一下音乐创作中的多声部呼应。为什么要呼应?作文中,也有呼应,因为那能照顾主旨,突显意图,结构上也更为圆满。音乐中,也是相似;但是还有更为有意思的:因为呼应能极大地调动人的情绪!

我们听到的好的作品里,几乎必用呼应。广义来说,卡农,就是一种专业的呼应的方式。两个人,即两声部对唱,也是一种呼应。

所以可以看出,正像阴相相生,男女相悦一样,呼应,其实几乎是整个世界的基本法则。

写音乐,也要按基本法办啊!

从29秒左右开始,弦乐——就是小提琴大提琴等——暂休,管乐——就是笛子,各种长号小号,双簧管单簧管等等——开始登场。

弦乐与管乐齐用,交叉出响,这就是管弦乐的名称的来源,也是交响乐这个名称的来源。正如前一段说过音乐语句之间要呼应一样,乐器之间也要丰富而呼应,才够味。

这一段,两组管乐的音高一高一低,同时前进,就像大河旁有小溪,暗流涌过,等待着后更为丰富精彩的碰撞。

从42秒开始,弦乐重新加入其中,与管乐一块唱和,乐句变得渐为短促,一直到50秒,终于又把我们带入了一种新的气氛当中。这种气氛,是进一步的交织,水流的进一步纠缠。经过几个离调音,又回到了第一主题——即刚才说的第一动机——上了。不过这次第一主题不是完全重复,而是作了伪装、变化。用术语讲,这叫再现。

几乎所有作品都要有再现的部分。原因再简单不过:使情绪走了一大圈之后,得以回来。同时,再现又是变化的再现,这就使我们的情绪不是简单的回来、重复,而是在一种更高的层次上回来。

一直到1分18秒,这种情绪终于得到最大回顾、抒发,音乐气氛、人的感受都已达到最高之处,那下面怎么办,是要结束了么?不,不!

所以这里要再说一个音乐的段落。正如前面提到的,从动机初出,再动机再现,一般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段落。一般的音乐,都远不止一个段落。为什么?显然,因为人的情绪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常听的流行音乐,一般来说只有两个段落,即大家熟知的主歌与副歌,情绪就相对较少,相对较单一。

当然,并不是说段落多就好,少就不好,而是说,越段落越多的曲子,能表现的情绪,就越多。

也越深,越复杂。

古典乐,就是这样的。

回到正题。一个 *** 乐段结束,怎么办?可以立马进入平静乐落。这,不是不可以;而且,往往都是这么用的。但是,本曲的作曲李焕之先生就艺高胆大,偏没这么用,——而是立马进入了一个更为快速热烈的段落!

所谓一浪更比一浪高,所谓 *** 迭起,正是这样大手笔做出来的!

从1分18秒开始,乐曲管弦齐用,齐头并进,演奏出了我们最为熟悉的那个春节印象。

具体讲,这段开始用的叫连续16分音符的写法。什么叫16分音符?不用管,只用知道它是很短的音就行了。很多短音快速出击,对,就是这种感觉。

还有谁用过?大家都在用,但最出名的之一,就是传说中与魔鬼签定了练琴合约的著名意大利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帕格尼尼的风格,我们是都有领教的。

音乐家一般把把我们刚才说的连续16分音符的写法,叫做一种无穷动。够给力吧。

而李焕之老师,就是敢这么用,就是用得这么好。

1分25处,有一种钢管大号的一声巨响。这声音,其实,我们都是印象深刻的:不提不注意,我们一提,大家都会想起来。

这里要再说一下。实话实说,中国的作曲家,是不大擅长用铜管乐——即圆号、法国号,长号,小号,大号——等的。为什么?因为,你立马可以想见,铜管的声音太大,性格太张扬,一支出声,就能明显与整个乐队相抗。所以,用得不好的话,是很突兀的。

但是,铜管乐,又很能渲染气氛。例如,很多好莱坞电影里,表现激动,或尤其是海洋般宽广的感觉时,就太多用它了。

所以,能不能用好铜管,往往就成了一个作曲家功力的展现。

而我们的李焕之老师,用得就是这么好。

我们刚才说过,音乐要有再现段。一般的情况,是经过多次乐段内部发展,最后进入再现部分的。但本曲这第二乐段,就是任性地没这么用,本段,在1分25秒出现那个无穷动后,经过简洁而有力的变化连接,在1分42秒处就立马进入了那个无穷动的再现!

而且,这次,这一回是原样现样!

什么鬼!不是说好了一般不要原样再现,要加以变化的么!

但作者就是这么霸气!

其实,原样再现也是有极大用处的,那就是,直接表达气氛的往复提升,从而给人的情绪带来极大的加强感、印象感!

从1分50秒到2分06秒,音乐由热烈,逐渐减少乐器,变调,最后只剩淡淡的管弦。

这次,热烈到不能再热烈,我们就不能继续在老路上走了。

阳已极,阴必至。

于是,本曲进了一个极度抒情的,能让全国人民一边听一边幸福得想哭的那个经典段落。

从2分07秒开始,这个缓流抒情的乐段,由双簧管演奏。几乎是独奏,其它乐器作为极淡的背景。

这里我们要谈一下,一般,音乐的动机都是较短的,而乐句则可长可短。一个乐句,比动机长,又比乐段短,我们一般都要重复演奏上两三遍,然后开始变奏——即加以各种变化,以继续发展音乐,以深化情绪意涵。

而且,多次演奏的乐句,一般,第一遍都是要淡淡呈现的,然后一次次加强,且在不同乐器上呈现。为的,还是那句话,按照人的心理规律,不断把人往沟里,哦不,往深里带。

到2分32秒,整个乐句由双簧管第一次呈现完毕。于是,按上所言,别的乐器,必然要来再现它的。用什么乐器呢?

用什么乐都行,其它的管乐,或弦乐,或铜管。

但这还是有学问的。体现不出深化与对比,那就是用得差。

瞧瞧作曲者在这里是怎么用的:用的是大提琴!

哦,我的天,大提琴!

开玩笑的话,大提琴几乎是相当多的男女青年的装逼必备品!——你喜欢什么乐器?——人家喜欢大提琴啦!好喜欢大提琴的那种深沉与厚重结实的质感!

说人家装逼,这只是玩笑;但大提琴,其特质,的确就是如上所言的:深沉厚重。

这个抒情的乐句,一开始是抒情的双簧管在呈现,后来立马进入深沉大提琴呈现,我相信,这种搭配传递出来的深入心底的温馨,是每个听过的人,都无法忘掉的。

好了,刚才一直是抒情,又是温情,那么接下来,怎么办?

OK,抒情到极致,那我们再往热烈上回。

但这次,肯定不能一下子回到最开始吧;因为情感是有周期,更是有过程的。刚才,热了2分多钟,现在在平缓的温暖中刚呆了不到一分,就走出去,而且是回到最开始,那听了准会让人像赶集似的,喘不过气来,

那么,我们就还呆在这个乐句上,把它进行第三遍重复!

还能这么干?重复太多,不会枯燥?

说得对,重复太多不行;但,这要看怎么重复了!

从2分58秒开始,整个弦乐队进入,变调,然后全乐队一齐准备着奏响这抒情乐句的第三遍!经过一系烈酝酿后,终于在3分16秒,第三遍到来!

这,行不行?不仅行,还至为必要,至为美妙!

想一想,这个抒情句,我们第一遍是双簧管的抒情,第二遍是大提琴的温情,这都是好似是个体在心底的喁喁絮语,那还缺什么?还缺大家一起的集体抒情!

是的,不用一提到集体二字,就想到某某主义对个体的抹杀。个人精神的升华,都是一种集体的承担与承继,这,不仅没什么错,还恰恰最让人动容之处!有无数个与你一样有情有义的个体,在体会着同样的美好与爱,谁能说这种集体不是最美的!

到3分40秒,第三遍基本结束。

这时,再演奏第4遍?这是万万不可了。经过抒情——温情——集体抒情后,本乐段的情感已然完善,必须阴极转阳了。

在人家听腻之前,阴阳互转,这不仅是音乐,更是所有艺术,甚至做人做的一个基本道理。所以从3分40秒开始,乐队逐渐往另一种气氛上靠,实际上就是作曲者在逐渐把我们往全曲最开始的气氛上带

我们刚才说了,乐段之中可以有再现;事实上,对于整个曲子,一般而言,乐段本身亦要再现,还是为着同样的使听觉、情绪回归、圆满的这个目的。

终于,再4分00秒,全曲一开始的第一乐段的气氛完全出来;再经过15秒的递进与准备,在4分16秒,乐曲完全回到刚才所说的无穷动的乐句上,——为什么要回到这句?

刚才一再说,乐曲要再现,但一般要变化。好了,本曲最后部分,要再现第一段的热烈。问题是,第一段,都是那么热烈饱满,难道我们要完全再现?耶,再现一个最经典、最热烈的,不就行了、而且更干净利落嘛!

而本曲,正是这样做的!当那个无穷动一出来,不用任何的铺垫——这时任何铺垫都是拖泥带水,——我们一下子就回到了当初的那种热烈,情绪陡起,直达 *** !

接下来就是收尾了。这也是考验功力的地方。收得好全曲生辉。我们来看本曲是怎么收的。在4分30秒,作者李焕之先生直接把中国镲引进来,而且是紧跟着旋律一块打。这种看似反常的手法,恰让人直接感受到中国式的喜庆,且恰在用尽了一切西洋乐器手段后,用看似不搭边的中国打击乐实现了另一种 *** !

~~

都说交响乐是原生于西方的东西,更有很多人喜欢说中国人搞不好那一套。其实,音乐、乐器是不分国界的,只要作曲者用得好,我们就能用它呈现出最好的中国艺术。这样想、这想做,对于中国艺术走向世界,也是尤为重要的。

更多什么叫春节序曲(春节序曲评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