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头条群星8月榜#
用40本商业财经必读书单,构建你的财商知识体系。大家好,今天分享的第二本经典是《资本论》。作者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想必大家知道,但实际阅读过这本书的人却很少。《资本论》分三卷,很厚的一本著作。在过去的200多年里,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中充当着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在评选影响人类文明前100人中,马克思往往排在第一名。所以,作为阅读来讲,你无法绕开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
一、马克思
1818年的欧洲,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工厂、资本和城市日渐壮大,旧的社会秩序逐渐被瓦解,新旧势力之间地斗争达到了一个临界点。马克思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了。
马克思是一个实际主义者。年轻时的他也是一个有理想和有热血的青年,他愿意与人争论,甚至因为争论在马路上跟一些年轻人打架。17岁时,他在自己的一篇高中论文中写道:“我要选择那些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后来证明,他的确做到了。
马克思生于1818年,去世于1883年。他的骨灰埋在英国伦敦的一个公墓里面,墓碑上镌刻有这样一句话,他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也是马克思区别于其他哲学家和思想家的地方,也就是说解释世界这件事情并非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改变这个世界。
今天我们知道,经济学被独立出来作为一门学科是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而奠定了整个经济学基础构架的有六位学者,他们分别是:亚当·斯密、大卫·休谟、托马斯·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和卡尔·马克思。这些人里,只有马克思被定义为主义,即“马克思主义”,我们没有听说过亚当斯密主义或者李嘉图主义这种说法吧。
那什么叫主义呢?主义代表理念或有完整体系的思想和信念,也可视为实现不同目标的不同方法。若在政治理论中,冠以“主义”此一后缀,往往具有“思想、运动、体制”三种互为相关的内容。用大白话解释就是,被定义为主义的结论,大家都认为是对的,是不容置疑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怎样的路径去完成这个主义所描述的一个终极的目标。
马克思23岁时,在德国汉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他成为莱茵报的主编。用现在的话讲,马克思也是个媒体人。他通过笔、通过媒体的方式,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成为马克思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因为对社会的批判,甚至有人把他的编辑室给砸了,可想而知,当时的社会新旧思想斗争是何等的激烈。
二、马克思一生的挚友恩格斯
马克思在25岁时认识了他一生的挚友恩格斯。恩格斯出生在一个工厂主的家庭里,他们家有几家纺织工厂,所以恩格斯的生活是比较富足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恩格斯的资助,马克思的《资本论》很有可能是完成不了的。
与恩格斯不同,马克思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里,他一心搞研究,在写《资本论》时,他一度穷到什么地步呢?有一年冬天,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让恩格斯给他寄点钱,他穷到把自己的大衣当给了当铺,没办法出门,因为外面太冷了,他需要钱把大衣给赎回来。
所以,马克思一生都是比较穷困潦倒的,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思考如何改变世界的。相较当下,现在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去焦虑,去躺平呢?
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联合出版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本书中,他们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他们认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丰富程度,它从哪里来?怎么到的今天?明天要到哪里去?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所以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就可以使我们到达某一目标。
而在此之前,社会主流的思想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核心思想认为世界所有的变化都是由人的内心决定的,相由心生;而唯物主义则认为,世界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人心而变化,人的内心是不可靠的。
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当时,委员会成立需要撰写一篇宣言,于是在1848年时,一部伟大的令人热血沸腾的作品《 *** 宣言》就此问世。这篇宣言开篇第一句写道:“一个幽灵, *** 在欧洲大陆徘徊”。
就是这一篇宣言,掀开了人类文明崭新的篇章。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原文,令人热血沸腾。
三、《资本论》创作的背景
1848年,是欧洲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年,工业革命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整个欧洲的社会关系被彻底地解构和颠覆,传统政治体制被瓦解,资本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力量,全球化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整个欧洲大陆开始从农耕文明和贵族压迫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开始出现。这种变化,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得到。
当时,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发表了一本名为《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书。他在1848年一次欧洲议会上演讲时说,今天的欧洲就好像坐在一个火药筒上,贵族老爷们,你们有没有听到暴风雨来临的声音,然而,我们对这个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并没有做好任何的准备。
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感受到了这个暴风雨的临近,因此,1848年《 *** 宣言》的问世也就情有可原了。到了这个时候,美国也开始出现。欧洲社会意识形态出现了极大的变化,欧洲大陆处于动荡的边缘。同时,1840年前后的东方世界,也因此陷入到被西方列强侵略的高峰时期。英国侵占了印度,同时和法国对清王朝发动了第一次“ *** 战争”。
这种暴风雨来临前的沉闷,让当时的马克思感到焦虑和紧迫。他在一封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暴风雨来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给搞清楚。
最终,这些问题研究的成果便形成了《资本论》。《资本论》一共有三卷,在马克思去世之前,事实上只出版了第一卷。后来出版的第二卷和第三卷是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帮他整理出版的。
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到《资本论》这本书的学习。
四、《资本论》提出“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可以归纳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关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人的劳动,而人的劳动可以归纳为两种:第一种叫直接劳动,第二种叫间接劳动。
比如一个生产挖机的工厂,可以将生产挖机的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线的工人,即在厂房里手把手去组装挖机的人,这类人付出的就是直接劳动。第二类人是给工厂提供土地和资金的人,他们虽然没有在厂房里上直接参与挖机的生产,但他们通过给工厂提供土地和资金,也是在参与挖机的生产,只不过这种参与是间接的参与,这类人提供的劳动就是间接劳动。
最后,挖机生出来,你是否思考过。挖机的价值是由那些一线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呢?还是那些用资本投入参与挖机生产的人创造的呢?谁创造的价值更多一些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简单来讲就是,资本家在参与挖机生产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付出劳力和汗水,但挖机生产出来售卖的大部分利润确掌握在这些资本家手里,马克思把工人创造的这部分利润就称为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本质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他说,如果我们一起共同做一个劳动,七个人以下的这种劳动叫做合作的劳动,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因为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双手参与了这个商品的生产,这个商品的价值是由这七个人共同分享,不产生剩余价值。而当第八个人加入到这个过程中时,就有可能产生剩余价值,也就有可能产生剥削。
马克思肯定都想不到,他书中的这个例子,后来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却被教条化为”七上八下“理论。什么叫”七上八下“理论呢?就是说,七个人以内的商业行为叫做”合作劳动“,而当超过七个人后的商业行为就产生了”资本家“和”剥削”。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闹出了不少笑话。
比如在安徽芜湖做傻瓜瓜子的年广久,他当时在芜湖的一条街上炒瓜子,因为好吃,来买的人非常多,他一个人炒不过,于是他开始雇工,从第一个到弟七个,都没有问题。直到雇了第八个人的时候,他被告发了。而且还上了当时北京报纸的头条,说是不得了了!在安徽芜湖出现了一个叫年广久的人,他炒瓜子竟然雇佣到八个以上,他是个资本家,对工人进行了剥削。
是不是很荒唐,炒个瓜子,雇佣超过八个人,就产生了剩余价值,产生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这到哪说理去?这就是马克思的某些理论被教条化产生的荒唐的结果,在当时不知道害了多少人。
马克思曾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因为产生了剩余价值。那么问题来了,剩余价值产生了,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马克思认为,既然一个商品凝结了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如果间接劳动产生剩余价值,继而产生了剥削。那么我们可以人为的干预分配,也就是让那些直接付出劳动的工人分享由间接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那怎样实现这种干预呢?马克思认为把间接劳动产生价值的那部分利润进行公有化,都是大家的,大家都是共享者,就能解决剥削的问题。
所以,你现在应该可以明白,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存在的原理。所以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定义就是消灭了私人资本的国家,而资本主义国家恰好相反。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消除私人资本,才能够杜绝剩余价值,只有杜绝了剩余价值,才能够杜绝剥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那就必须让这个国家所有的企业都国有化,所有的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
以上便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转背后的黑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背后的秘密。他用了很大篇幅去研究,当资本主义通过削的方式崛起以后,资本主义这个经济组织、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马克思在书中有一段经典的论述,他说,技术进步是资本家通过机器代替工人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会导致,一方面随着资本供给增加,利润率会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岗位减少,失业率会提高,工资也会下降,工人阶级的状况会进一步地恶化。所以资本主义发展的最终受益者是资本家。而那些通过劳力和汗水创造价值的工人,非但不是这个价值的最大受益者,反而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他们的生存状况会持续地恶化。
马克思认为,当资本主义以剥削的方式不断地发展,必然会导致一种结果,对外扩张。也就是将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强加到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使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化。然后渐渐地实现剥削由一个国家扩展到整个世界,最后全世界的国家都将资本主义化,而资本主义也将必然走向帝国主义。
马克思认为,当资本主义的扩张、全球化成为一个必然的结果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必将不可调和。工人阶级要想摆脱这种剥削关系,就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来抗争。
按照马克思上述的推论,最有可能发起对资本主义暴力革命的国家,应该是那些剥削得最严重的资本主义国家,比如英国、法国以及德国。然而是事实,在马克思去世几十年后,这种暴力革命却发生在当时欧洲大陆资本主义最落后的国家俄国。这场暴力革命史称“十月革命”,在列宁的领导下,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也就是苏联。
后来,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形成了两个主要流派。一个是崇尚暴力的革命派,他们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来推翻资本主义政权,典型的代表是苏联,通过发动“十月革命”掌握政权。另一个是议会革命派,他们主张通过议会的讨论来参与国家的管理,进而实现社会的公平,现在北欧许多国家中的社会民主党,就属于这一派。
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转背后的黑暗。而马克思主义则为世人展示了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在20世纪成为全球很多国家的一种选择方式,包括中国。
六、由马克思主义发展而来的三种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之前我们讲到,马克思主义给人们提供了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外的别的经济制度的选择,也就是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道路。后来,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不同时期和地区走出了三种模式。
第一种 是苏联模式
说到苏联,大家想必不陌生,苏联模式你也可能听说过。在这种模式下,整个国家都是公有的,没有一家私人企业,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每个人都要通过劳动才能从国家那里获得收入。国家则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来统筹社会生产,也就是“命令型的计划经济”。后来苏联解体,经济走向崩溃,主要原因就是这种命令式的计划经济导致的。
第二种 是修正主义道路
这种模式是当时社会主义的第二阵营,以当时的波兰、东德、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为典型,也叫做“市场社会主义”。这种模式同苏联模式一样,生产资料都是国家所有,不同的是它取消了计划经济,把资源配置形式和社会制度分离开来,利用价格机制进行干预而不直接干涉经济活动,把自由主义的原则应用到经济领域。
第三种 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国家曾经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也走过计划经济的体制,后来经过摸索,我们告别了计划经济体制,但也没有走东欧的市场社会主义体制。我们走的是第三条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我们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要知道,在1978年以前,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中是绝对不允许私人资本存在的。当时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全国没有一家私人企业。而你再看看现在的中国,有近两千七百万家私营企业和六千万的个体工商户,这些私人资本大的到世界500强,小的到夫妻店,这放在以前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最大的一个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永远在推动着理论的变化。所以当一个主义最终成为一个不可更改的绝对真理的时候,马克思认为这是件非常危险的事,因为每个理论,都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过去的理论放到现在不一定管用,它需要后人的实践来不断地叠加和完善,才能不断的走向进步。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发展至今,其实是对《资本论》的一次又一次的优化和迭代的过程。这也是马克思的伟大之处,他自己都不认为自己的理论是不可更改的真理,而是需要后人的实践来证明他的理论的成功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