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盼望着、盼望着,虎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忙完一年的工作的你,是不是正在置办年货,想让孩子过一个红红火火的中国年?
孩子的新衣服不能少,孩子的红包也一定要包,但更重要的是,在这辞旧迎新的传统佳节里,让孩子在情境交融中,学一学传统文化,了解古人是怎么过年的?千百年前,古人过春节,又有怎样的情怀呢?
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 ,诺妈带你盘点3首春节主题诗,带孩子去回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找一找年味里的幸福感。
《元日》:古代孩子玩鞭炮,绝对是被“吓”大的!
过年放鞭炮,那简直就是孩子们的大爱了。并且,熊孩子放鞭炮的胆子越来越大。
这不,就在前两天,四川平昌一个10岁的熊孩子在放鞭炮时,顺手就将鞭炮丢进了广场的下水道里。
好家伙,只听“砰砰砰——”,顿时,广场里内5个下水道的井盖瞬间被炸飞,现场冒起一阵白烟,男孩连同自己的妈妈,都被炸伤了!
不过一时好奇心起,不过一时手痒,可结果很惨,闯了大祸。估计这件事将成为孩子这辈子最刻骨铭心的过年记忆了吧!
关于放鞭炮,由来已久,古人放鞭炮,也是为了让熊孩子取乐吗?
不然。
宋代王安石一首《元日》告诉你:在古时候,鞭炮可不是拿来玩的,而是用来“吓”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大山里,一到晚上,就会点起篝火,一来取暖做饭,二来吓退野兽。但是很快,古人发现,豺狼虎豹见火光就敢靠近,可有一种野兽,却丝毫不畏惧火光,常常哪里有火,哪里偷东西吃。
为了对付这种野兽,古人想了很多方法,在一次不经意中,有人把竹子扔进篝火,顿时响起“噼里啪啦”的声音,结果这个野兽吓得掉头就跑,再也不敢来偷食了。
这个野兽,古人称之为“年兽”;而这,就是“爆竹”的来历。
古人认为在辞旧迎新的春节里,放鞭炮可以把不好的东西吓跑,从而迎来好运。渐渐地,“放鞭炮”的习俗就流传到了今天。
《守岁》:那个信誓旦旦要熬过除夕夜的孩子,总是第一个睡着
小时候过年,每逢除夕夜,母亲总是把家里每个房间的灯打开,把大门也敞开,然后告诉我们一项“除夕特权”:今晚不睡觉,不打 *** !
奶奶补充告诉我们:除夕夜要守岁,守的时间越长,家里父母长辈的寿命越长,福气越好。
为了争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大家族的孩子互相较量,大家想着法子使劲闹腾。但似乎每年,总是守着电视,不知不觉睡到了天亮。
说到“守岁”,早在古时候就有这样的习俗,那时的孩子,也多半在一开始信誓旦旦熬过除夕,却结果总是不知不觉第一个睡着了。
宋代大文豪苏轼就写过一首《守岁》,记录下孩童的困意挣扎。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诗人感慨,快要辞别的年岁,犹如游向幽壑的长蛇。人们总习惯在即将失去时想要珍惜,奈何无论孩子多么努力挣扎不睡觉,时光也是一样悄然逝去。珍惜时间吧,别等到年底了,才觉后悔。
《除夜宿石头驿》:回不了老家的心情,从古至今都一样。
春节,本该是个团团圆圆的日子,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很多外乡打工人临到春节,日子近了,回乡心切,脚步却踏不上故土。
人在异乡,看别人热热闹闹过年,自己却只有孤灯相伴,难免伤感。
唐代诗人戴叔伦一首《除夜宿石头驿》则写出了外乡人的孤独与悲凉。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除夕夜,旅宿外乡,只一盏冷清的孤灯与自己相伴。一想起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自己竟然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忍不住满腔苦笑与酸辛,只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品百味人生,过新春佳节。在这虎年来临之际,愿每一个人安康,吉祥!
我是诺妈,专注亲子成长研究,聊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