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上午11点,妻子杨波摘下安全帽,捋了捋被汗水黏在鬓角的发丝,走进生活区的厨房开始准备两个人的午餐。为了不耽误下午拉油车作业,做饭、吃饭、刷碗、午休必须在2个小时内完成。
春节期间,是能源保供的关键时期。夫妻俩共守的朝3x井,位于海南省临高县博厚镇南贤村,是海南福山油田为数不多的外围拉油站点,日产原油50立方米,天然气4200立方米。丈夫王建雷告诉记者,因为承担着11口机采井的原油生产、原油外输拉运、设备设施维护管理等日常工作,工作量比普通站点要大。
每天早晨6点起床后,王建雷负责检查设备,检查油罐的检尺和压力表;杨波负责录入数据,计算前一天的产量和进出油量,并报送给地区资料员。凭借管道运输和数字化远程监控,大多数站点已经实现无人值守。但朝3x井较为偏远,仍需车辆运输原油,并由人工统计和监控进出油量。“我们必须保证第一手数据准确无误,同时保障拉油车作业安全环保。”杨波说。
↑海南福山油田朝3x井生产区一角。新华社记者 夏天 摄
秋冬时节,附近树林的枯叶随风飘进站点,散布在溢流池里、油罐周围,是巨大的安全隐患。“扫落叶”成了杨波每天的必做事项。下午4点,送走第三趟拉油车,王建雷继续忙着每隔两小时检查设备检尺、油罐液位,杨波就在生产区“连扫带捡”地清理落叶。
对石油守井人来说,安全帽、工作服不离身,意味着生活生产往往无法分割。总共14平方米的铁皮房是夫妻俩吃饭、睡觉、值班的主要区域,简单地分为卧室和厨房两个房间。卧室里摆着一张上下床和一套桌椅,桌子放上电脑和记录簿,就成了每日记录、报送数据的“值班室”。
↑海南福山油田朝3x井生活区。新华社记者 夏天 摄
“责任感是必须的,不做完就睡不踏实。”最近上游的油量较大,拉油车来得勤。为了保证夜间安全,要在睡前计算每小时进油量,并调整每个油罐的液位,避免第二天早晨出现溢油“冒罐”风险。“有时候凌晨两三点感觉不踏实,外边漆黑一片,我害怕就叫他起来再去看看。”杨波说。
“我做饭,他刷碗,我整理文书,他管理设备。多干点少干点都没意见,反正都是俩人一起干。”杨波说,在城市的偏远一角以站点为家,“夫妻井”靠的是两人相互扶持。
↑王建雷正在检查生产区设备。受访者供图。
和所有石油人一样,这对来自河北省廊坊市的夫妻随油田而“迁徙”。2011年两人南“飞”至海南福山油田,“我们待了不少岗位,有些一待就是两三年,根据工作需要更换地点。”王建雷说。
逢年过节,儿子就到站点一起吃顿饭,短暂停留后就得独自坐车回到城区。“这几年对孩子挺亏欠的,但石油人的家属都有这份理解和支持。”谈及孩子,杨波藏不住的是为人父母的遗憾。
夫妻俩在海南已经度过7个春节,儿子也完成了大学学业。杨波告诉记者,除夕这天儿子过来,三人一起包了韭菜馅儿的饺子。
今年是杨波退休前最后一年,这里的“夫妻井”故事也许要告一段落,但石油人的故事和石油精神仍在每个能源保供一线生动续写。(新华社记者 夏天)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