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春节节俗的演变(春节的风俗变迁),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春节节俗的演变(春节的风俗变迁)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春节节俗的演变(春节的风俗变迁)

春节俗称“过年”,起止时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很多,虽然每个传说的情节不尽相同,但其都源于同一母题:由于某种怪物的出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构成威胁,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最终人们经过一系列的反抗斗争取得胜利,赶走怪物,重新回归原先的平衡。人们通过这种母题来表达积极的抗争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主要选取置办年货、年夜饭、拜年这三项习俗来分析说明春节习俗变化的过程。

(一)置办年货

准备春节的生活用品俗称“置办年货”。在当今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物资更加丰富,每到过年时节,商店、超市售卖各种年货。在乡下,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在工作或打工,过年的休息时间只有一周左右,这就造成了人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年货。过去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准备,祭灶、打扫屋子、购置年货等环节,现在几乎缩短为从腊月二十八九才开始做这些事情,准备年货再也不像从前那样热闹。春节本是休息调整的时间,现在越是重大节日人们越感觉疲惫。再加上网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购 *** 节用品。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说明人们置办年货越来越便捷,也越来越多样化。但相反的是,人们对置办年货的感受却在降低,少了几分热闹,多了几丝劳累,甚至部分人开始讨厌过节。

(二)年夜饭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除夕”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转折点,在这一天人们通过贴春联、放鞭炮以达到驱邪的目的,还通过祭祖、吃年夜饭的方式来迎接新年的到来。因此,年夜饭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在除夕下午,人们便开始准备晚上食用的饭菜,鸡、鸭、鱼、肉等都置办齐全,在准备完成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上坟祭祖。祭祖的祭品有各种禁忌,在祭祖的前后要各放一串鞭炮以起到恭迎和恭送祖先的作用。待祭祖回来后,家人才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在吃饭之前还要盛出一部分食物供奉神灵,在家里燃起香火,以达到保佑家庭平安的目的。现在的年夜饭逐渐由追求物质丰盛、品种齐全转变为追求口味、健康。以前由于食物的缺乏,人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够吃上大鱼大肉。但是现在,平时的食物种类已经非常齐全,且容易获得,以前难得一见的食物已出现在百姓日常的餐桌上,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以及对食物的选择。现在年夜饭特别注重家人的口味以及饭菜是否营养均衡,但一些美好寓意的食物仍然被人们端上餐桌,比如“连年有鱼”。人们开始关注食物的象征性寓意和仪式,“食物精细的象征体系取代了肉食这种泛化的象征力量,虽然构成‘象征体系’的食物在购买上并不稀缺,但它在春节这个神圣时空中拥有的是‘寓意的稀缺’。” 现在人们的年夜饭并不在意食物的丰盛程度,而更加注重食物的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把食物看作是一种象征的符号,通过年夜饭这种仪式来表达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等吉祥寓意。

(三)拜年

“拜年”是新年第一天最重要的仪式,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拜年。记得小时候出去拜年,家族里的小孩子一起挨家挨户去拜年,每到一家都会受到热情接待,小孩子更是收获满满,不仅有零食,还能得到红包。现在随着通信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通过电话、QQ、微信等通信方式拜年,只剩下少部分人还坚持上门拜年。相对于老一辈人的登门拜年,年轻人的拜年方式更加多样化,对“拜年”这一习俗的重视程度较低,并不在意通过拜年这一传统习俗来加强亲戚之间的联系。在《一位博士生的返乡日记》里讲道:“人与人联系的失落,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着老一辈人的联系维系着。”如果家里有老人在,这种关系还比较稳定,一旦家里的老人去世,年轻一辈人的联系也就此割裂,这是目前农村亲属关系的痛点所在。

上述三个春节民俗在今天不断变化,但并不意味着会消失,身边人所说的“年味变淡”是对这种变化的不适应,人们一边排斥着这种变化,一边让自己忽略那种有年味的习俗,这种春节习俗的变化更多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

更多春节节俗的演变(春节的风俗变迁)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