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宰前及宰后检疫的技术,有效保障肉类卫生安全,吃放心肉!
肉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全民关注的焦点,也是各级 *** 部门管理和监督的重点,生产优质安全的动物性食品也是生产生活中的必要工作。定点屠宰检疫作为第一关,检疫工作中的宰前检疫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保障肉类卫生安全生产,减少健康肉与病害肉互相污染,应在动物进入待宰圈前,必须将健康畜和病畜进行隔离屠宰,避免污染整个屠宰场地和屠宰器具,从而引起交叉感染,危害肉制品的质量问题,影响广大消费者的食用,严重的甚至给身体健康带来一定危害。因此必须要引起屠宰场管理人员以及动物检疫人员的高度重视,坚决把好畜禽宰前检疫关,提高畜禽宰前检疫的认识。
屠宰场(点)是畜禽及其产品的汇集地,各种畜禽来自四面八方,产品又销售到各地千家万户。因此,屠宰检疫是保证肉品卫生质量的重要环节,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防疫条例》、《食品卫生法》,做到有宰必检,病禽隔离,病健分宰,防止肉品污染,提高肉品卫生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阻止畜禽疫病传播流行。
宰前检疫是宰后检疫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宰前检疫一是可以初步把病健畜分开,尤其是能够发现许多在宰后难以发现的人畜共患傳染病,从而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减少损失;二是防止漏检,阻止病肉进入流通环节,以免造成畜禽疫病的传染流行;所以说,宰前检疫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
目前,有的人认为屠宰检疫只是宰后检验,认为只要宰后检验“把关”就可以万无一失了。而事实上有不少疫病如破伤风、狂犬病、李氏杆菌病、口蹄疫以及某些中毒性疾病,因宰后一般无特殊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在宰后检验时,常有被忽略和漏检的可能。相反,这些疫病依据宰前临床症状就不难诊断。由于忽略宰前检疫,也就放过了疫病检出的机会,这不仅增加了宰后检验的难度,而且导致病健混宰,污染肉品进入市场,造成人畜患病,致使畜禽传染病暴发流行,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宰前检疫制度,完善屠宰检疫。宰前检疫必须按以下基本程序进行:
1 查证验物
(1)县境内的动物:查看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经运输的还应查看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是否完备和有效,证物是否相符等。(2)县境外的动物:查看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是否完备和有效,证物是否相符等。
2 群体和个体检查
群体检查:临床群体检查就是对待检动物群体进行的现场临诊观察。
个体检查:指对群体检查中发现的异常个体或抽样检查的个体进行的系统的临诊检查。
3 处理
①宰前检疫认定健康的动物准予进行屠宰;②宰前检疫认定可疑患病的动物或患病的动物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办法、规章、进行处理;③疫情报告:宰前检疫发现传染性水疱、口蹄疫病等以及其他当地已基本扑灭或新发现的传染病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以便按规定采取处理措施;④检疫记录:宰前检查结束后,动物检疫员应将宰前检疫结果及处理情况详细记录,以备统计和备查。
宰后检验是宰前检疫的继续和补充,宰前检疫只能剔出一些具有体温反应或症状比较明显的病畜,而处于潜伏期或症状不明显的病畜则难以发现,往往混入分赴加工及流通环节,造成疫病传播。这些病畜只有经过屠宰解体的状态下,直接观察肉尸、内脏所表现的病理变化和异常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才能检出。因此,宰后检验是保证肉品卫生质量必不可少的关键措施。
宰后检验是在具备畜禽解剖学知识基础上进行的,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病理解剖。首先,在生产条件下,它要求检疫人员在短时间内对屠宰畜禽的健康状况作出准确的诊断。为此宰后检验必须选择能反应机体病理状态的代表性器官和组织进行剖检,其次,检验过程要注意保护商品的完整性,不能对肉尸、内脏任意切割。严格遵守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形成规矩,以免漏检;第三,单凭感官、大体剖检不能确诊时,必须辅以实验室检验。
本人从事屠宰检疫(验)多年,及时对屠宰现存问题进行查纠,对不能按照规定完成检疫工作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查处。从而保障动物定点屠宰,集中检疫规范有序运作是十分必要的。屠宰检疫(验)工作确实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所以我们在对动物及产品实施检疫(验)时,必须严格检疫(验)的操作规程,使出栏参加流通的生猪的产地检疫率在95%以上,定点屠宰检疫率达100%,上市肉品检验率达100%,坚决杜绝病害肉,染疫肉上市,秉公执法,严格把关,使人民群众吃上真正的“放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