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保山市龙陵县段中华(保山龙陵龙江),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保山市龙陵县段中华(保山龙陵龙江)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保山市龙陵县段中华(保山龙陵龙江)

40年风雨兼程,40砥砺奋进,合着改革开放的铿锵步履,龙陵县从一个封闭落后的边境县发展为滇西富有特色的绿色生态宜居宜业之地。

2017年,全省县域经济考核龙陵县跃升到第49位,全县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势头,实现了产业结构比重由“一二三”到“二三一”的转变。201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9430元,分别增长10.1%、9.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亿元、增长10%;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26元、10678元,分别增长9%、10%;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10亿元,增长19.38%。

01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加快农业农村发展

“我和妻子都在褚橙基地上班管理着2304棵褚橙,前几天刚领了全年4万多元的果园管理费,再过几天又可以领分红钱了,今年产果实50余吨,按协议有4万多元的分红。”正在采摘果实的勐糯镇田坡社区村民董仕强说。董仕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把24亩土地流转给云南恒冠泰达公司,除按年领取土地出让金外,管理果树又有一份收入,在基地打零工又有一份收入,加上年终分红,董仕强夫妻成为“四金”农民,实现了脱贫梦。

2014年10月,龙陵县引进恒冠泰达公司投资10亿元,在勐糯镇建设3万亩柑橘类水果基地,流转土地10238万亩,种植褚橙8100亩。2017年挂果面积3600亩,长势良好,产量达3000余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构建起“一租二包三分红”的“褚橙模式”,吸纳了2000余名农民到基地务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7户。走出了一条农村土地三权分离,农民变工人,离土不离乡,就业有出路,收入有来处的路子。

龙陵县立足三农新常态,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又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全县约有20万亩土(林)地悄然“变”姓,完成了从“张家田到杨家种”的过渡,全县涌现出2000多个经营土(林)地百余亩、千余亩、万余亩的庄园主(公司),土(林)地流转激活了产权、资金、市场等生产要素,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该县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下好先手棋,抢点制高点,狠抓龙头企业、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品牌效应、科技兴农五个产业化“引擎”,着力推动资源、资本、资产大流通、大整合,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格局,构建起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2018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2亿元、农民可支配收入10678元,分别增长6%、10%。

抓龙头企业,夯实“牵引点”。全县有农业产业化组织450家,其中龙头企业34家、专业合作社411家、专业协会8家、电商企业(服务站)200余家,扶贫“大嫂车间”1000余个,吸纳20余万农民加入到产业链中。依托龙头企业和种养加工业大户发展生产,增加了收入,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既经营“车间”,又经营“田间”和“村村有业主、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干”的全民创业路子,提升了产业贡献率。以由 *** 出资51%以上,龙头企业出资49%以下的方式,组建了龙康、龙济、龙翼等5家公司,重点发展甘蔗、石斛、中药材、龙陵黄山羊、胡蜂、中华蜜蜂等高原特色产业。建成了优质蔗、纹党参和褚橙3个万亩示范基地。引进云南东风皓月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发展肉牛养殖,全力打造“接二连三”的产业“航母”,已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0个,建成了勐冒中心育肥场,开工建设育肥场72个。

抓市场建设,强化“切入点”。龙陵县对已初步形成的农副产品市场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档次,建立了石斛、蔬菜、活畜、木材、龙陵黄龙玉等一批专业市场。同时,还大力发展物流、连锁店、电商、个私经济户、小微企业、农民经纪人等中介组织。每年提供3000万元信贷资金,扶持农产品经纪人开展中介活动,引导农民联合起来闯市场。

抓品牌效立,打造“闪光点”。全县建成了4大特色产业链,即:林药、林果、林畜(禽)、特种养殖。种植核桃51.3万亩、坚果1万余亩、茶叶10万亩、石斛810万平方米、纹党参1.1万亩、车厘子3000亩、黄山羊存栏20.1万只、土鸡80万余羽、竹鼠2万余只。全县打造出“龙腾香菇”“碧寨野生核桃仁”、龙陵黄山羊及龙陵紫皮石斛系列产品等100多个叫响市场的品牌,形成了产业向绿色走,产品向国内外大市场走的格局。

抓科技兴农,抓实“惠民点”。在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业服务体系的同时,实行向村、社区派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县乡涉农部门抽出300多名科技人员,按每村2至3名派驻全县120个村、社区担任科技特派员。每年举办实用生产技术培训班2000多场次,培训农民20万人次,每户农民有了1至2名掌握1至3门实用生产技术的科技“明白人”。

02

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近几年来,龙陵县以产业集群立县的理念,“放水养鱼”壮大园区经济,“双向延伸”做强产业链条,“聚集要素”打造产业承接“洼地”,县域经济初显“转变、聚变、裂变”叠加效应,促进了经济发展。2018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6亿元,增长18.4%。

该县坚持全部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主,工业突破以招商引资为主,招商引资以项目进园区为主的“三为主”方针,把发展工业和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聚焦硅基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先进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旅游文化等领域,突出绿色水电硅、生物资源、生态旅游等特色资源和气候、区位等优势,规划建设了龙陵硅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黄龙玉文化产业园、保山工贸园区龙陵“园中园”。依托龙陵硅工业园和保山工贸园区龙陵“园中园”,重点发展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有机硅等产业,打造硅基新材料全产业链,同时布局发展锂离子电池和电动客车产业;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扶持发展石斛龙头企业云南品斛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石斛系列产品品牌经营、养生体验为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石斛全产业链;依托黄龙玉文化产业园,重点布局黄龙玉加工销售、文化体验、玉雕人才培训等产业。目前,全县入园企业达60户,其中落户龙陵“园中园”4户,规模以上企业38户。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的理念,着力完善项目储备机制,对接产业政策,把握投资导向,挖掘优势资源、开发优质项目,不断生成新项目,动态更新项目储备库。完善项目融资机制,用足用活“51+49”股权债权、“10+3”投融资、“5+8”标准厂房租购、“30+37”电价优惠。“5+5”购房扶持和“PPP”项目匹配等优惠政策,培育和吸引投资、运营主体,促进项目投资多元化、市场化。相继引进并开工建设西安隆基投资45亿元的年产5GW单晶硅棒项目、河北跃迪集团投资45亿元的日产300万AH动力锂离子电池和2万辆电动客车项目,云南东风皓月现代循环农业发展公司投资25亿元的肉牛养殖项目、品斛堂公司投资3.88亿元的石斛全产业链项目、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投资27亿元建设碳化硅、人造蓝宝石、复合超硬材料等项目,产业贡献率正逐步释放出来。全县有1.5万余农民被园区企业招收为工人,10万余农民依托园区经济发展种养加工业,增加了收入。

龙陵县遵循建设秀美之村、富裕之村、魅力之村、幸福之村、活力之村的要求,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五线一重点”方针,共整合项目资金2亿余元,实施了172个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带动一大批杂乱无章的旧村庄变成了环境优美、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新家园。同时,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着力于生态文明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县硬化公路网、能源保障网、水网通达村(社区)及全部自然村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实现建制村全覆盖。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0个、省级绿色社区4个、省级绿色学校7所、省级环境教育基地2个、市级生态文明村119个、市级绿色学校33所,全县已有96%以上的村寨5.8万余户农户建成了照明、烧饭用绿色能源(沼气、电),宅旁植树院里种花,人均2亩经济林,钱在树上长,人在氧吧乐的生态庭院,去年6月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县。

在城镇化进程中,龙陵县坚持把山水魅力融入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田园城市,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围绕这一目标,坚持规划引领,多规合一,全力推进城市生态化发展,融合山、水、田、园、城“五要素”,做好城乡融合、产城一体互动文章,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城市生态空间格局,打造“文明龙陵·魅力雨城”。相继建成县城龙华路西段、西山坡公园、滨河公园、东坡森林公园(一期)、龙山湖公园、玉缘公园、体育广场、抗战纪念广场等公园、广场和县城供排水工程,开工建设龙玉大道、东坡森林公园(二期)、城市地下管廊。公园数量由1978年的0个,提升到2017年的9个,县城绿化面积达5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8.69%,单位新建小区绿化覆盖率达100%,人均公园面积达10.29平方米,全县环境空气质量均为优良,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7.06%。

03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文旅事业发展壮大

“国家政策暖民心,资金扶贫到农村;易地搬迁建新家,安居乐业多舒心。国家扶持民努力,共建文明新农村……”这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是木城乡乌木寨村马鹿塘寨年过七十的傈僳族村民胡万才,在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和易地搬迁扶贫,目睹傈僳山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潜心创作的,并配上打歌调在傈僳山寨传唱。这首“顺口溜”唱出了广大傈僳族移民的心声。

龙陵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脱贫攻坚中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找准着力点,瞄准贫困问题最突出的区域、群体和环节,打出产业、教育、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组合拳”,一项项投入帮扶,一件件做细做实,一户户盯住脱贫,让贫困户家家有增收项目,人人有事干,靠自己的双手长脱贫,稳致富。

为实现2018年全县脱贫目标,该县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今年以来,全县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4701万元,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3551户,发展种养加工业,每户有了一群畜(禽)、一座林(果)山、一个经济园、一名劳力在外务工。同时,选聘604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使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国家下达易地扶贫搬迁3262户,选定42个移民安置点全面开工建设,全县共有C、D级危房4948户,移民搬迁户和危房改造户大部分迁入新居,实现了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改革开放40年,龙陵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饮食从吃饱到吃好,穿着从单调简朴到时尚靓丽,商品从紧张短缺到供给充裕,住房从简陋拥挤到舒适温馨,出行方式从单一低效到方便快捷,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全县科技示范推广和应用得到加强,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三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目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以全省第2名通过国家督导评估验收。全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工作成效明显,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惠及面不断扩大,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有效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四城同创”为抓手,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三硬化”为切入点,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即:清理垃圾堆、粪堆、土堆;拆除危房、废弃畜圈及露天厕所、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清除非法违规广告、招牌等;整治垃圾、生活污水及水体污染;村寨道路硬化、庭院硬化、户内硬化。外修“容貌”,内通“经络”,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省级文明城市创建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龙陵县按照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文化旅游一体化的理念,依托资源禀赋,着力打造抗战文化、温泉养生文化、黄龙玉文化“三大品牌”,重点培育抗战文化、温泉经济、黄龙玉三大产业链,实施大项目拉动、大集团牵动、大园区带动、大品牌驱动、大开放促动“五大战略”,以“文化+”为载体,积极营造“凭吊松山雄关、玩赏黄龙宝玉、沐浴神汤奇水”的良好旅游环境,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跨越式发展。

突出抗战文化品牌。擦亮“中国松山·宝地龙陵”外宣名片,围绕一座桥(惠通桥)、一条路(滇缅公路)、一条江(怒江)、一座山(松山)、一座城(龙陵)的“龙陵抗战五部曲”主题,创作出了一批文艺作品,拍摄了一批具有较好社会效益的影视作品。着力打造以松山为重点的抗战遗址群,建成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松山抗战纪念碑等,推进松山小镇、游客服务中心等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配套设施建设,丰富松山抗战文化内涵。

突出温泉养生文化品牌。着力培植温泉经济链,重点开发邦腊掌、热水塘、蚌别、三关、黄草坝五大温泉,形成各具特色的温泉文化企业群。推出了休闲度假之旅、抗战文化之旅、民族风情之旅、淘宝天堂之旅等精品线路,龙陵县成了滇西旅游圈的重要节点,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突出黄龙玉文化品牌。加快推进黄龙玉都、黄龙玉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加大玉雕人才培养,继续加大“龙陵黄龙玉雕”品牌宣传力度,引入翡翠、玛瑙等珠宝玉石原料进入公盘交易,着力将黄龙玉打造成为以黄龙玉为主体,奇石、翡翠为补充的珠宝玉石加工销售集散地。从2009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的龙陵“玉满乾”杯黄龙玉雕刻大赛成为龙陵县的知名品牌,传播了黄龙玉文化。

通过“文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龙陵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201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352.1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40亿元,同比增长17.77%、34.5%。

更多保山市龙陵县段中华(保山龙陵龙江)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