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大家好,我是坂本龙一,下面让我们一起静静地听音乐吧。”
2011年,日本爆发里氏9.0级“东日本大地震”(史上第五大)并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人类历史上仅次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件的严重核泄漏之后,坂本龙一于次年前往核辐射禁区现场给无家可归的灾民演奏音乐,如是说。
两年后,坂本被确诊为咽喉癌三期。包括他自己在内,没人清楚癌症的发生是否与核辐射有关。但可以知道的是,患癌后,他的口腔唾液分泌仅有常人的70%,每天要吃10几种药来调整免疫力,吞药时的咕咚声清晰可闻。而他自己没有任何怨言和后悔。
坂本龙一(Ryuichi Sakamoto)——日本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
1952年生于东京。自幼学习钢琴、作曲,后取得东京艺术大学硕士学位。38岁时移居美国纽约曼哈顿,并长年居住于此。至今发行个人音乐专辑约80张,与他人合作专辑30余张(包括组合),为40余部影视剧配乐。作品不一而足,获奖不计其数。
虽然坂本因电影配乐享誉全球,但实际上他是一位十分综合的音乐人。他熟知西洋古典音乐、爵士音乐、民谣音乐,对先锋电子音乐、实验摇滚乐和R&B音乐的运用也是出神入化,他甚至对中国音乐和部分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也是谙熟于心。
他自己说:“This global view to the different cultures is just part of my nature. I want to break down the walls between genres, categories, or cultures. Instead of building walls or borders, I always try to combine different things. To me, it is challenging and exciting.”
他的父亲坂本一龟生于1921年,是一位文艺编辑,曾担任过伊藤整、平野谦、埴谷雄高、岛尾敏雄、三岛由纪夫、中村真一郎、丸谷才一等日本著名作家的编辑。一龟平日很少在家,内敛、严肃,甚至有些封建,他与儿子龙一鲜有交流。但因为工作和爱好的原因,他在家中摆满了书籍。
母亲坂本敬子是一名帽子设计师,有着日本女子典型的贤良淑德,同时也是一位崇尚自由的前卫女性。这样看来,严父慈母的精英家庭为坂本龙一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成长搭建了良好的环境。
3岁那年,母亲为坂本选择了一所十分重视美术、音乐和动物饲养等课程的幼儿园。在这里,坂本第一次接触到了钢琴,也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作曲、作画。这种初体验给坂本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甚至到了今天,他还清晰记得当时作画时的不安和打破常规的 *** 。虽然我们很难界定一个人的某种性格或习惯的具体养成机制,但心理学和行为学家普遍认为,小孩子3~6岁的经历对于余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但绝大部分都是擦肩而过。对于中学以前的坂本而言,最重要的亲人除了父母,大概还有小舅和外公。
小舅是个乐痴,家中堆满了唱片,他喜欢带小坂本一起听音乐,或者弹钢琴。
外公与曾经的日本首相池田勇人是挚友,他喜欢带着小坂本一起在公园散步、聊天,而后一同去书店看书。
至今日,坂本恐已不再记得和小舅听过什么音乐,也不记得和外公一起看过什么书,但家人的悉心陪伴与指导,总会在不经意间给孩童以滋养。我们相信,小舅听音乐时的手舞足蹈、房间里回响的钢琴声、外公的背影、公园的风、夕阳的光......这些一定都刻在了坂本的记忆深处。
如果说亲人更多地是教会小孩子善良、诚实、有爱心等这样的品德,那么自小学以后坂本正式学习钢琴和音乐课所接触到的几位老师无疑在专业上将他领入了正道。
初入小学,时髦、不羁又严格的德山寿子指导坂本识乐谱、找节拍、听旋律等音乐基础知识。她不仅时常演奏和讲解经典的古典音乐(如巴赫音乐),还带着小坂本和其他学生组建“厨房乐队”——利用厨房的锅、碗、瓢、盘等用具,制造创新音乐。多么有趣的开头啊!也难怪坂本在回忆中说出“啊,音乐真是太有趣了”这样的感叹。(果然,喜欢的事做起来才不会厌倦啊!)
大约到了10岁,在德山老师的引导和母亲的努力下,坂本拜松本民之助为师,正式开始学习作曲。松本同样是一位不苟言笑、要求很高的老师,长得还很魁梧。在这里,坂本学习了更多的古典音乐,并接触了之前没接触过的流行音乐。
上了初中,坂本继续跟随松本老师学音乐,这期间还出现过一个不大不小的插曲:上初中不久,坂本因为迷恋篮球而打算放弃音乐——事实上,他确实翘了好几个月音乐课,因为他觉得打篮球是一件更帅更能吸引女生的事!但毕竟学习音乐这么些年了,放弃一段时间后,他浑身不自在,直到有一天,他才突然发现自己离不开音乐了。
这一次的重拾让坂本倍加珍惜。想想还真是挺有趣,就是这样一个随性、直爽、爱耍帅又很会耍帅的人,因为篮球打得好、音乐玩得溜、学习成绩也很棒的男生,很快就成为了初中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他的爱耍帅可不是一时兴起,至少到目前为止,凡在公共场合露面,他必是酷酷的样子,所以现在的他才会说“当一个老年人很好啊”一类的话。
那时候,他疯狂迷恋披头士、滚石乐队、约翰·凯奇、白南准等的音乐。他尤其痴迷的是德彪西的音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不停地循环播放德彪西音乐,甚至觉得自己就是德彪西的转世。也就是说,坂本的音乐素养已经很高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松本老师的严格训练,所谓“严师出高徒”大致如此罢。
初中以后,似乎发生了不小的变化。15岁那年,坂本进入新宿高中读书,他先是遇到了亦师亦友的前中老师——一位古典文学造诣很深的语文老师,对坂本的思想和阅读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
应当说,音乐之后,读书算是坂本的第二大爱好了。在高中以前,他就读过五味川纯平的《人间的条件》、笛卡尔的《谈谈方法》、巴塔耶的《艾华旦夫人》、《眼睛的故事》、威廉·巴勒斯的《裸体午餐》及弗洛伊德和康德等文学家的著作。
上了高中,他开始读吉本隆明的《抑制的终结》、埴谷雄高的《虚空》,还深深地被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吸引,好像他一接触书籍就喜欢上了这些哲学著作。
“我很喜欢读这类很有分量的思想书籍,想着有一天退出音乐界后,就一个人躲在山里读书。”坂本这样说。当然,那时候他也和大多数人一样,酷爱高仓健出演的黑社会系列电影。
时逢亚非拉革命和中国“文革”期间,于是青少年时期的坂本对政治类书籍产生了浓厚兴趣,总对《经济学哲学手稿》、《 *** 宣言》等爱不释手。
当时,受大环境的影响,有不少一部分的日本年轻人视 *** 为偶像,加之共产主义同盟的红色安全帽看起来很帅,所以那时候的坂本主动选择以“红卫兵”的身份带头 *** ,并拉动好友盐崎恭久、马场宪治等一起参加多场 *** *** 活动,甚至多次在公共场合发表 *** 演讲,表明政治立场。后来,他对此的解释简单得令人匪夷所思:想出风头。
当然,高中生的他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政治运动中去,而是在更多时候继续听音乐、学音乐。期间,他为以约翰·凯奇为代表的实验音乐而疯狂。进而他了解到约翰·凯奇、蒙特·杨、特里·莱莉等音乐大家的作品如此精妙而极简实则深受禅学、易学、哲学的影响,由此,他对印度、印尼和非洲民族音乐由衷地敬佩。
坂本的恋爱经验大约也是从高中开始的。那时候他长得帅、成绩又好,自然而然喜欢长得漂亮、成绩好的女生。然而事实上,坂本的恋爱经历并不顺利。
高一的时候,他被一位高二的女生表白,但他并不接受,后来这个女生自杀了——此事对坂本冲击非常大。
高二的时候,他正式交往了一个女生,但大约是这位女生受不了坂本的强势和自负,半年后二人分手了。
1973年,坂本读大三,他与同校油画系的女生交往、结婚,并有了孩子,可后来因为性格不合离婚了。
1982年,他与日本歌手矢野显子结婚,育有一女坂本美雨;2006年,坂本与矢野显子离婚(网传坂本美雨是其长女,那么他大三时的孩子应当是男孩);期间,多有传闻:
一,坂本与一位年长他两岁的女性结过婚,最终因为夫妻不合离婚;
二,1992年左右,坂本与美籍华裔女演员邬君梅交往过两年(《末代皇帝》中饰演文秀);
三,坂本龙一在纽约结识一女子,一起生活至今,并育有一子Neo Sora(至今约27岁)。
这样看来,坂本的恋爱和婚姻历程还真是曲折,也不知是因为他自己真不太在意还是刻意回避自己的爱情,抑或是他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音乐创作中去了。
总的来说,坂本小学、中学时期的生活是相当平顺、幸福的了,在家人的关爱、老师的指导、同学的陪伴下,他遇到了伯乐和知己,学业进一步提升,品格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最重要的是,他的音乐素养得到了充分修习——即便也遭遇过被排挤和被鄙夷。当然,除了上述的家人、老师和同学,坂本的小学校长金泽嘉市,中学学校的管乐社、合唱团及周边的咖啡馆、小酒吧等无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坂本。
大约在18岁左右,随着心智上的成熟和在学习、音乐及政治运动中的经验,坂本的三观与志趣基本稳定,以致于在后来的回忆中,他自己也认为“坂本龙一的原型或许在此时已经悄然形成了”。
上大学以前,坂本和每一个普通男生没有太大差别:叛逆、不羁、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漂亮女孩子、爱打篮球,甚至有些傲慢、自私。唯一不同的是,他深深地热爱着音乐。
他用十几年时间打基础,对各个门类的音乐广泛涉猎,并时常痴迷于某一类音乐或某个音乐家的作品而难以自拔,有时他甚至觉得自己能穿越时空,与音乐对话、与古人对话。
他有意无意地用音乐去解读人生,了解历史并展望未来。即便是看电视剧,他也会更加关注电视剧里的背景音乐,还时不时指点哪里应该怎么改——为他将来从事影视剧配乐工作埋下了伏笔。
1970年,进入东京艺术大学的坂本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二战后的日本,实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革(尤其是教育改革),加之美国强有力的支持,日本经济很快复苏,大和民族呈现了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并持续了多年。
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同欧美国家一样,盛行后现代解构主义,处处洋溢着自由、解放、创新的气息,青年们追求时髦和个性。这样的元素很自然地流淌到了包括音乐在内的日本文化当中。
大学初期,因日本发生了淀号劫机事件,坂本很快又投入到政治运动中,带领大家 *** *** 、发传单,还时常呼吁“效仿中国的精神,用音乐为工农服务”一类的口号。但大学生终究是受保护的,坂本不仅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在这样的活动中结识了更多的好同学、好朋友,甚至因此遇到了日本音乐巨匠武满彻先生,并得其点拨。
在艺术大学本科阶段,坂本仍然非常认真地学习音乐,他追随松本民之助、三善晃、小泉文夫等优秀老师,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孜孜不倦。后来他接触到电子音乐,就像他刚接触到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一样痴迷。在吸收了百家精华之后,坂本开始了音乐创作。
如前所述,坂本在大三的时候就选择了结婚,并有了孩子(也不知是不是先孕后婚)。出于生计的考虑,他不得不工作了。就像我们所熟知的一般年轻音乐人一样,他刚开始也是到酒吧弹琴,并接各种散活。那些年头,他初尝了迈入社会的苦涩滋味。虽然他本人从未透露过那几年更多的细节,但我们依然很容易想到那时候坂本的不易。
有意思的是,即使在以音乐谋生,坂本并不认为自己将来一定走音乐的道路,虽然他也不清楚将来要做什么,哪怕他取得了东京艺术大学的音乐系作曲学士学位,以及后来的音响研究科硕士学位,他依然不知道将来会干嘛。
他是那种只要好好享受音乐,过好当下、不顾其他的人,他甚至不在意别人对他作品的评价,虽然有时他也要妥协地将自己的音乐靠近大众一些,但他深刻地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言外之意,他认为艺术和普通生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难以逾越的鸿沟。而这种鸿沟又与艺术需要走向大众形成了鲜明的冲突和矛盾。音乐如是,文学等诸多艺术门类大致皆如是。
1974年,本科结束后,坂本像今天很多中国学生害怕进入社会一样选择了读研。
读研期间,他继续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并且幸运地遇到了友部正人、细野晴臣、高桥幸宏等人。友部正人被称为日本的鲍勃·迪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曲家),他“相中”了坂本,并带着他一起参加日本巡演——那也是坂本首次在大型场合表演自己的音乐作品。想想,他能有这么好的运气,真是得益于他广泛的音乐路子,也印证了“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
25岁,坂本顺利硕士毕业。一开始同样是为了生计,他和别人一起出去演出。后来,他开始活跃于地下剧场,与许许多多真正的音乐工作者密切交流,如串田和美、串田光弘、吉田日出子、柄本明、铃木茂、林立夫、后藤次利、加藤和彦、朝比奈尚行、朝比奈逸人、高田渡、山尾三省、山下达郎、大泷咏一、阿部薰、间章等,这其中也包括爵士钢琴手兼歌手的矢野显子。最重要的是,那时候的坂本没有急着找一份工作,而是依旧潜心创作音乐。
1978年的冬天,一个偶然的机会,细野晴臣邀请高桥幸宏和坂本龙一组建一支乐队,三个人一拍即合,由此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诞生了。
在坂本眼里,细野晴臣是一个音乐基础并不扎实,但天赋极高的人;高桥幸宏则是一个非常时髦的艺术家。三个人都个性鲜明又钟爱音乐,且相互熟稔。YMO的成立无疑对三个人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人生转折。
乐队成立后,他们都全身心投入到作品创作中,相互取长补短,融合各种元素,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细野、高桥、坂本,三人无疑都是非常优秀的音乐人,但如果一定要评价谁更特别的话,我想坂本可能还是略高一筹。
一方面,坂本自幼系统学习过音乐知识,基础相当扎实;另一方面在乐队成立前后,坂本始终更加重视的是自己的发展和自我对音乐的认知,也因此在乐队发行第一张专辑前的一个月,他发行了第一张个人专辑;再者,三人当中坂本的颜值被粉丝们认为是最佳。
YMO成立后不久,由于坂本的学历最高,高桥幸宏就戏称他“教授”,后来喊着喊着就习惯了,粉丝们也开始跟着称坂本为“教授”,后来“教授”就成了坂本的外号。
说到个人专辑,坂本自1978年10月发行个人第一张个人专辑后,几乎以每年一张的速度更新。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令人折服,这显然与他多年来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广泛涉猎大有关系。他自己说过:“其实音乐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曲风的分界,它们是多种存在我脑海的元素的一种结合。像是不同的材料你把他们叠起来,用根竹签串起来,跟串烧一样。”
具体个人专辑不完全统计如下(不包含乐队专辑和与他人合作的专辑):
1978年10月《Thousand Knives》
1979年6月《SUMMER NERVES》
1980年9月《B-2 Unit》
1981年10月《左腕之梦》
1984年10月《音乐图鉴》、《Coda》
1985年10月《Esperanto》
1986年《未来派野郎》
1987年7月《Neo Geo》
1989年11月《Beauty》
1991年《Heartbeat》
1994年《Sweet Revenge》
1995年10月《Smoochy》
1996年5月《一九九六》
1997年7月《Discord》
1998年11月《BTTB》
1999年5月《UraBTTB》
2000年2月《Audio Life》
2001年7月《CASA》
2002年3月《Minha Vida Como Um Filme》
2003年7月《A DAY in new york》
2004年2月《Cha *** 》
2004年11月《/04》
2005年9月《/05》
2007年8月《RESCUE/RYDEEN 79/07》
2008年3月《commmons:schola》
2009年3月《Out of Noise》
2012年10月《Three》
2017年4月《async》
2020年2月《The Staggering Girl》
与他人合作的专辑大概有:
1976年与竹田贤一合作《Disappointment-Hateruma》、
1977年与渡边香津美合作《Tokyo Joe》
1982年与Danceries合作《The End of Asia》、
1982年与Robin Scott合作《The Arrangement》、
2001年与巴西乐手雅克·莫雷伦堡、宝拉·莫雷伦堡合作推出Bossa Nova风格专辑《CASA》、
2002年与德国音乐人Alva Noto合作推出专辑《Vrioon》、
2010年与大贯妙子合作《UTAU》、
2010年与Alva Noto合作《Summvs》、
2010年与Fennesz合作《Flumina》、
2018年与Alva Noto合作《Glass》。
此外还有不胜枚举的单曲和EP。
无论如何,包括坂本自己在内,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YMO,也就不会有今天声名显赫的坂本龙一。至于当年YMO到底有多火,不在同一个时代我们如今只能仰赖于网络上零零散散的一些信息。据说,YMO是当时的日本,乃至是全亚洲最火的电子音乐组合,所到之处,乐迷无不疯狂。
如果说YMO的成立标志着坂本的正式出道,那么毫无疑问的是,他一出道就是巅峰,而且一直在巅峰。
可惜YMO组合未能坚持更久,成立五年后该组合宣布正式解散。但实际上,三人的合作在1982年就几乎停止了。按照坂本的说法,原因有二:其一,坂本并不想成名,他只是想做自己喜欢的音乐,创作出了不起的音乐作品;其二,细野和高桥并不能全然接受坂本的音乐风格,而坂本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这样他们的矛盾很大,却从未有人戳破。
YMO的音乐专辑具体如下:
1978年11月《Yellow Magic Orchestra》
1979年9月《Solid State Survivor》
1980年2月《Public Pressure》
1980年6月《X∞Multiplies》
1981年3月《BGM》
1981年11月《Technodelic》
1983年5月《浮気なぼくら》
1983年12月《Service》
1984年2月《After Service》
1993年5月《TECHNODON》
1993年8月《TECHNODON Live》
2002年9月《Audio Sponge》
最为粉丝们津津乐道的可能就是他们的歌曲——《面具之下》还被迈克尔.杰克逊填词翻唱过。
随着音乐作品的不断诞生和各种大大小小的巡回演出,YMO和坂本本人声名鹊起,一发不可收拾。但真正让坂本龙一闻名遐迩的还是他的电影配乐工作——1987年的《末代皇帝》配乐使其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该片同时还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等九项大奖。
而他第一次为电影配乐则是1983年参演《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并配乐,该片的配乐获得了第3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配乐奖,并入围了第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配乐奖。
他主要的配乐影视剧有:
1986年的《子猫物语》、
1987的《王立宇宙军:欧尼亚米斯之翼》、
1990年的《遮蔽的天空》和《世纪滴血》、
1992年的《呼啸山庄》和《堕落东京》、
1993年的《野棕榈》和《小活佛》、
1997年的《危险情人》、
1998年的《蛇眼》和《情迷画色》、
1999年的《御法度》和《铁道员》、
2002年的《蛇蝎美人》、
2003年的《人生如旅程》、
2005年的《东尼泷谷》和《星星少年》、
2007年的《绢》、
2009年的《没有男人的女人》、
2010年的《河边的男洗衣工》和《一命》、
2012年的《巴黎鞋奏曲》和《八重之樱》、
2015年的《荒野猎人》和《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
2016年的《怒》、
2017年的《南汉山城》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2018年的《你的脸》、
2019年的《下一站天堂》、《黑镜第五季》和《踉跄女孩》等。
有趣的是,如前所述,配乐师并不是坂本一开始就选中的方向。1983年,他只是接到导演大岛渚的一个宽松要求,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创作了《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这首配乐。结果,这首配乐不仅得到了导演的高度赞扬,更是得到了影迷们的一致好评,以致于后来的很多人首先听到过这首音乐才去观看了这部影片。
但后来,坂本更多地还是回归到个人音乐的创造中,先后发行了具有典型先锋音乐风格的《音乐图鉴》、《Coda》、《Esperanto》、《未来派野郎》等专辑,并与哲学家大森庄藏、经济学家浅田彰、宗教学家中泽新一、文艺评论家柄谷行人、作家中上健次和村上龙、文案写手系井重里等各领域大咖多有联系,对新学院派、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等自由思潮饶有兴趣。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986年。这一年,《末代皇帝》在北京紫禁城开拍,坂本在剧中饰演甘粕。三年前,坂本在戛纳影展上偶遇意大利国宝级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正是这一次的见面,让大导演看中了这位演技尚浅的日本音乐人。贝托鲁奇和坂本实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可他们都有着对自己作品追求极致的性格,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他们二人的合作产生异样的火花。
《末代皇帝》杀青半年之久,坂本忽然接到制片人的来电,说是让他马上按照导演贝托鲁奇的要求在两周之内为电影配乐——也不知道是不是在电影开拍前,导演就有此打算,还是他临时起意。总而言之,坂本当时彻底傻眼了。更傻的是,他竟然答应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于是在接下来几乎是“7*24h”的工作模式下,坂本用一周时间创作了44首音乐并火速飞往伦敦。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这过去的一周,电影被导演剪接的面目全非,完全不是他之前看到的样子,而他劳心劳力准备的几十首曲子也完全跟不上节奏。本就身心俱疲的坂本,面对着次日就要录音的现实,决定咬紧牙关,和助手继续熬夜作战。在没有计算机和任何乐器的酒店里(要知道,那个时候压根没有互联网),坂本拿起计算器拼命计算着要在哪些地方减少几个小节、几个拍子,从头到尾的音乐顺序、时长等等。
就这样,又一周过去了。坂本通宵战斗了两个礼拜,总算是按照剪辑后的电影完美配上了所有的曲子。那一刻,他如释重负。也因此,坂本积劳成疾,住院多日。
本以为这一次重任算是结束了,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末代皇帝》在配乐完成后又过了半年才上映,坐在影院的坂本,满怀期待地看着屏幕上的画面,屏气凝神地听着响起的背景音乐......结果差点被气得从椅子上摔下来,因为他实在没想到最终呈现在大众眼前的电影(包括配乐)再一次被导演拆得乱七八糟,44首曲子有近一半没被采用。那一刻坂本觉得“自己的心脏可能就此停止”。
上天与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1988年第60届奥斯卡典礼上,最佳原创配乐奖花落《末代皇帝》。坂本受邀参加盛典现场并做获奖感言。拿着奖杯拍照的时候,他露出了尴尬的一笑。
无论如何,从此以后,年轻的坂本扶摇直上,他的作品也是传遍了大江南北。初尝胜果后,坂本慢慢接收了更多影视剧配乐的活。如今,坂本龙一的名字已经如雷贯耳。然而,生活中的坂本一如既往地低调、平和。虽然他的配乐作品常常获得大奖,可他自己却说:“如果一部电影没有音乐就很好,那就不要加音乐了。”这就是坂本——一个可以把工作变成生活,把生活变成艺术,又能够彻底颠覆艺术的人。
他不是不叛逆,他只是在年轻时叛逆了一切的可能;他不是不骄傲,他只是把每一次成就当作跨向下一个阶段的台阶;他也不是不伟大,他只是将伟大写进了无数首经典曲目中。
从时间跨度来看,学生时代的坂本师从良师,通过多年学习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毕业以后,以自我对音乐的理解创造了大量富有个性的乐曲;后来有了组合,同时结实了更多各行各业的朋友,加上生活体验的丰富,他的音乐作品有了大众视角;再后来,他去海外生活和工作,融合了更多民族的元素,情感也更丰富,作品有了全球视角。中年以后(尤其是“9·11事件”以后),他把思考的触角延伸至全人类的命运,作品有了人类视角。(顺便提下,“9·11事件”发生当时,坂本就在纽约,亲眼见到浓烟滚滚的世贸中心。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感到无比恐惧,最终也是通过音乐让自己慢慢走出恐惧,恢复正常生活。)
如今,那个连打篮球都要时刻注意自己帅不帅的小伙子已是近古稀之年的老者,而他的优雅、朴素、本真、帅气从未改变,他的作品也重新回归到音乐的本真——自然声音。他喜欢套着水桶听雨水击打它的声音,他享受着到格林兰岛上倾听冰泉流淌的声音,他还把这些声音采集起来,做成音乐。他说:“我尽可能不做任何修饰,不去操弄或加以组合,让原色的声音直接排列,然后仔细观察看看。”也许音乐就是这样,从声音中走出,最后又回到声音中去。
“9·11”以后,他成了一名坚定的反战反核人士。他说:“即便是最糟糕的灾难,留给人们的也不过是大屠杀过后的微弱回声——就像轻声嗡鸣一样,大多数人都无法感知,或者干脆充耳不闻。”好像沉默是人类的本性一样,如果没人发声,恐怖如杀人也不会被人所抗拒。然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于是,他做了一个服从内心的简单的抉择——成为“反核”前线的战士,就好像他本可以完全不予理会一样简单。
2014年患癌,坂本停掉了所有工作,在家安心养病,唯独坚持每天读一点书。事实上,爱读书可能是坂本作为音乐人,与同行相比最大的不同了。虽身患重疾,他也保持乐观:“可能活20年,也可能只有1年。”他甚至给自己列了“死之前一定要读的100本书”。
他读过很多书,甚至自己也出版过一些书:
1982年10月,与大森庄藏合著了《观看声音、倾听时间「哲学讲义」》;
1984年10月,与高桥悠治合著了《长电话》;
1984年11月,与村上龙合著了谈话录《EV.Cafe——超进化论》;
1986年1月,与吉本隆明合著了《音乐机械论》;
1988年10月,出版了《SELDOM-ILLEGAL/ 偶然违法》;
1996年,与村上龙合著了书籍《Monica》;
2001年12月出版了“9·11事件”评论集《反战》;
2009年,口述自传《音乐使人自由》。
俨然,爱读书成为了坂本龙一在音乐之路上取得非凡成就的重要“内功”。
坂本其实有很多身份,包括曲作者、音乐制作人、钢琴师、歌手、演员、主持人、奥运会指挥、电影评委等,但可能只有读者才是他从未断过的角色。他自己从不强调这一点,因为读书于他而言就像吃饭、刷牙、听音乐一样平常。
或许这也是坂本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了。即便在过去的岁月里与父亲的交流少之又少,然而在2002年得知父亲去世的那一刻,坂本忽然觉得“一直倚靠着的强大后盾消失了”。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一名文艺编辑,坂本一龟虽未给世人留下多少惊艳的表现,但是作为一名父亲,他的秉性、爱好、习惯和与他的妻子共同对孩子的要求,使得他对儿子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就仅有的一点信息可知,坂本一龟固执、保守、严肃、博闻;坂本敬子善良、贤惠、前卫。而年轻时的坂本龙一帅气、不羁、洒脱、执着、爱表现、一身傲骨;年迈后,他干净、随和、朴素、深藏功与名——他的这些特质简直就是其父其母性格的糅合。
养病一年后,坂本以接手《与母亲生活》、《荒野猎人》和《怒り》的电影原声配乐工作,低调宣告了复出。这一年是他20岁以来的唯一一次停工,然而在这过去的一年,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让他耳清目明,让他更加认真地思考人生和未来——换句话说,这一年,他比经历“9·11”时更加珍惜生命了。他说:“意识到人生虚无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真实地活着。”
如今,坂本继续沉潜在音乐的世界里,创造着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世界的音乐。
马克思在谈论历史人物时说:“他们不能表述自己,他们只能被人表述。”
坂本现在还不是历史人物,但他过去的作品和人生已经过去。而回访名人的过去,除了满足想要知道他成名原因的好奇心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获取能够启发后来人的细枝末节。诚然,把坂本放到音乐史上和那些巨匠们比较,距离也还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于当代社会,坂本无疑是独一无二的。有不错的家庭环境,自小就接触音乐,被誉为音乐天才,而这些先天因素并不一定会导致他喜爱读书、热衷呼朋引类、做音乐精益求精。或许这也是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了。
实际上,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和听众,了解他的过去,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音乐——即使我们并不是专业人士,但依然可以听得出来他的音乐里有唯美的画面、感人的故事、情绪的宣泄、气势的营造,有对往事的追忆,有对人类行为的反思,有对一切存在之意义的思考。他的音乐里似乎有全世界。
有人听他的音乐,说:“那些销魂而难以藏匿心底的美感,凝重而轻盈地像最后那场落在圣诞的白雪,覆盖世间所有的一切。”
有人看他配乐的电影,评论道:“音乐响起时,悲伤、无奈、窘迫、孤独、挣扎,电影中所有的情绪一齐涌上来,鼻子像是挨了一记重拳,眼泪便无法控制地流下,好像自己也能从电影中找到某些共鸣,夸张一点来说,像是灵魂被故事和音乐重重戳了一下。”
还有人语:“将那份传承于日本传统美学的‘幽玄’与‘物哀’之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在听觉上延伸了影片未能完全流露出来的纯粹内敛与唯美低婉。”
也有专业媒体评论他的音乐:“从宣泄抒情的管弦到冰冷现代的电子,从嘈杂尖锐的音调到质朴纯净的民谣,透过音乐斑驳绚丽的色彩可以感觉到他的创作理念,即结合传统与现代,在汲取民族风格精髓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音乐表现方式。”
甚至有人一想起或者一听到“坂本”名字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的想到这样一副唯美画面:一头干净整齐的白发,戴着圆框眼镜,坐在钢琴前,衣着得体,冷静得有些冷漠,带着某种类似寓言般的忧郁气质,尽管面庞生出了皱纹,但依旧能够看到往日的俊朗,掩盖不住的光芒。
或许真如有人所说:“如果世上只有两种人,那么一种是不知道坂本龙一的,另一种则是喜欢坂本龙一的。”
他不是将军,可他力量无穷,能感召众人;他不是诗人、画家,可他的一生如诗如画;他不是哲学家,可他一生完满,大智若愚。因为,他是音乐的一部分,而音乐就是他的全部。
生活不只有苟且,我们还看云、闻香、听音乐。而这些最动人的音乐告诉我们,没有东西是永恒的——作曲家不会永生,音乐本身也不会永世流传。就像那滚滚红尘中一个个离去伟人——亚里士多德,秦始皇,达芬奇,弘一法师,爱因斯坦, *** ,迈克尔杰克逊,乔布斯......——纵使他们生前多么伟大,都有烟消云散的一天。坂本龙一和他的音乐亦会如此。
曲终人散皆是梦,繁华落尽一场空。很幸运,曲未终,人未散。
这就是坂本龙一,一个喜欢耍酷,又很会耍酷的酷了一辈子的音乐大师。
最后,推荐一部迷你剧和一篇歌单:
1、HBO五集迷你剧《切尔诺贝利》(本剧改变自真实历史事件。Ps: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乌克兰发生了人类史上最严重的核污染事件,数十万人畸形或死亡,无数人受影响,专家称核污染将持续数百年。事实真相远比影视内容恐怖得多)。
2、2018年,坂本为经常去吃的一家曼哈顿日料店(Kajitsu)选配了47首音乐。
歌单名称:The Kajitsu Playlist
曲目如下:
1.《Threnody》 Goldmund
2.《Promenade sentimentale》 Vladimir Co *** a
3.《Light Drizzle》 畠山地平
4.《TWTGA》 Bing & Ruth
5.《The Flat》 Jóhann Jóhannsson
6.《And Still They Move》 Colin Stetson, Sarah Neufeld
7.《Gray *** iths Theme》(Piano Version) David Shire
8.《I Love Music》 Ahmad Jamal Trio
9.《Four Walls: Act I, Scene》1 John Cage, Aki Takahashi, Megumi Hashiramoto
10.《Some Nils》 Frahm
11.《Love Theme From Spartacus》 Bill Evans
12.《Mistress》 Nicolas Jaar
13.《Lament》 David Darling
14.《When she went away》 Max Richter
15.《Empire i》 Jon Hassell
16.《Wrong I》 h hunt
17.《Gentle Threat》 Chilly Gonzales
18.《India Song》 (piano)Carlos DAlessio
19.《Armellodie》 Chilly Gonzales
20.《Claudia, Wilhelm R And Me》 Roberto Musci
21.《Above the Treetops》 Pat Metheny Group
22.《Tarde》 Wayne Shorter
23.《Peace Piece》 Bill Evans
24.《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St-Dipshit》 Kyle Bobby Dunn
25.《Replica》 Oneohtrix Point Never
26.《Cryo》 Oneohtrix Point Never
27.《Nanou2》 Aphex Twin
28.《.Avril 14th》 Aphex Twin
29.《The Seasons: Summer》 John Cage, Stephen Drury
30.《The Plum Blossom - Rudy Van Gelder Remaster》 Yusef Lateef
31.《It Ain’t Necessarily So》 Mary Lou Williams
32.《Circling》 Nils Frahm
33.《Day Two Three》 F.S. Blumm, Nils Frahm
34.《String Quartet in Four Parts: II. Slowly Rocking - Live》 John Cage, JACK Quartet
35.《Ate Quem Sabe》 Gal Costa
36.《Garimpo》 Naná Vasconcelos
37.《Is That What Everybody Wants》 Cliff Martinez
38.《The Shade》 Eno Moebius Roedelius
39.《Für Luise》 Cluster, Eno
40.《Glide V》 Peter Davison
41.《Arvo Part: Spiegel Im Spiegel (mirror In Mirror)》 Anne Akiko Meyers
42.《The Weeping Meadow: Theme Of The Uprooting I - Live》 Eleni Karaindrou, Maria Bildea, Renato Ripo, Vangelis Skouras, Konstantinos Raptis, Camerata, Friends Of Music Orchestra, Alexandros Myrat
43.《Signals No. 1》 Goldmund
44.《Valsa de uma Cidade》 Joyce
45.《I Dont Stand A Ghost Of A Chance With You》 Thelonious Monk
46.《Les métronomes détraqués》 Christophe Rieger, Jean-Louis Marchand
47.《My First Homage》 Gavin Bryars
(Spotify内有此歌单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