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能不能听一听歌词(一首歌能不能再听一听),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能不能听一听歌词(一首歌能不能再听一听)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能不能听一听歌词(一首歌能不能再听一听)

音乐是避难所,管它身外洪水滔滔,自有耳内 *** 。/《初吻》

打投刷票逐渐失控,但是唱跳C位出道,真正能被收藏的宝藏歌曲却没有几首。

以前我们会反复听着一张CD直到睡着,现在能停留在歌单里的经典,却越来越少;

当歌曲磁带、MP3成为“时代的眼泪”,手机里刷屏的热歌,却没能让人记住歌手的名字;

这些年,我们都在听什么?

仔细想想才发现,一切早就变了。

短视频时代的音乐,正冲刷着人们的认知。听众,歌手,创作者,幕后推手,各种角色正在奇妙混溶——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世界。

听歌人的喜好变幻莫测,老牌歌手在感叹时代变迁,不为人知的原唱潜伏多年,新晋鬼才成为流量的宠儿,平日只能在屏幕里看到的短视频达人来到现场……当这些人被聚集到一起“梦幻联动”,所引发的化学反应,就远远超过一档传统节目。

你的朋友圈一定被这版《海底》刷屏过。

推歌话题点赞数超过3亿,全季现场获赞数最高的《超能力》获得27.4亿次播放,过百位亿量级粉丝的视频达人进行二次创作……这档名为《为歌而赞》的节目,以亮眼的数据和极富话题性的设置,演变成直面现实的一场大型实验:

流量、市场、品质、原创……跨屏互动之下,种种命题,正在挣脱套路,试图探索出答案。

我再也没有完整听过一张CD

歌单多了些千奇百怪

不可否认,音乐与短视频的时代,正在无缝对接。

听歌越来越便捷,同时也更加碎片化、视觉化,15秒的画面搭配着BGM,旋律熟到洗脑,我们却经常搞不懂原唱是谁。

有人说,这两年热门的10首歌,用到的 *** 只有3种。压抑而重复的日常生活里,连听歌内容也变得单调。“网红神曲”,似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四个字:千篇一律。

作为一档跨屏互动的音乐综艺,《为歌而赞》试图做出突破,看看大家到底喜欢什么音乐。“大屏首唱,小屏二创”的新奇模式,把一首歌玩出了千百种花样。直面流量和市场,我们才发现,结果和原来想象的有点不一样。

廖昌永在收官之夜《百赞盛典》演唱《百年》。

一般被认为缺少网感的美声唱法,居然被廖昌永演绎成爆款。他的一曲《幽兰操》,得到了当场节目的最高票数。龚琳娜演唱的《帝江混沌》取材自《山海经》,高大上的古典传说打破次元壁。而看似受众面挺窄的音乐剧《变形记》,也由阿云嘎搬上了节目舞台,结果成功炸场。

哪有那么多的“欣赏不来”,性格张扬的个体,都活在这个时代。把耳朵打开,只要是好音乐,不同类型的风格和体裁,都能找到独特的听众。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阿云嘎在接受《新周刊》独家专访的时候,这么评价《变形记》的破圈。

作为一位专业的音乐剧演员,阿云嘎带着“安利”大家的心态来:“如果真的有朋友能因为这个节目,而对音乐剧有了兴趣,那我太荣幸了”。

他的努力确实有回报。“甲虫”被异化成动物却仍然担心着工作,坚持内心善良人性,这击中了广大社畜的心。全场很多活跃于网络的短视频达人,都表示要买票进剧场。

阿云嘎演绎《变形记》。

阿云嘎声情并茂的演绎,让《变形记》的戏剧性变得张力十足。他自己分析,“在大众音乐中出现这种形式,可能会让大家觉得比较新颖”。

这种耳目一新,是彼此奔赴的相遇。

一直以来存在的最大问题,都是音乐如何找到合适的受众。信息爆炸的年代,这更是艰难。

通过百赞团作为桥梁,好听的歌得到曝光和二次传唱,链接到的其实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每一个人都是音乐背后的推手,聚合成志趣相投的圈层,每一种差异化的类型,都会找到默契凝成的能量。

听从自己的意愿去当“自来水”,以内容为核心去推歌,是这个节目的本质。

这个世界千奇百怪,但是没有谁活该孤单。音乐,可以成为彼此共通的语言。

顺应大众喜好还是做自己?

音乐人的“从入门到放弃”

换个视角到歌手身上,他们也同样受到时代的暴击。

“我真的不知道现在年轻人喜欢什么东西”,说唱歌手马思唯在节目中坦言,曾经想过要顺应大众的喜好。

但是结果让人无奈:“你顺应不到。”

该如何被看见、被喜欢?是应该坚持自我,还是听从外界的声音?

太一评价在场的百赞团、爆赞团,本质是为歌而赞,自然也可以为歌而不赞。他说“只有音乐是对的”。

这也是歌手太一,和《新周刊》聊了很久的话题。

“我从小就不太爱跟别人一样”,他说最近爱做的事情,是起床以后听鬼故事。

在《为歌而赞》的舞台上,他凭《歌名待定》赢得了周冠军。精致的编曲,华丽的混音,新锐的歌词,传达出鲜明的态度,但是他没有给作品取名字。他用“待定”,向所有的听众抛出问题。

太一跟我们聊天的时候,重复了节目里的一句话:标签让大家玩命加,他不会变。

但是他相信,歌名待定同时也是一种“注定”,因为音乐本身,就有着不言自明的生命力。“你不觉得这很浪漫吗”,太一的语言和他写下的歌词类似,都透着某种诗性。

但这首歌,其实是一场逆袭。在那之前的节目里,太一的作品被打出了开播以来的最低分,现场百赞团、爆赞团的批评毫不留情。

太一把这份感受记在心里,完成了新作品。歌里面写“塌完再开花”,这是太一想告诉大家的,他说生命力是他的唯一。

《为歌而赞》这个节目,其实并不是在用单一标准去评判音乐,而是通过扩大抖音在网络的特质,尊重每个音乐人的风格,帮助他们找到最默契的受众。“乐无正解,百赞成歌”这个主题,恰恰是一个开放多元的姿态,这和以往的综艺很不一样。

挨批那期节目结束以后,辩手陈铭跑到后台,给太一鼓励打气。“陈铭老师一直跟我说三个字:不要变。但是不要变,其实是很难也很残酷的事情。”

这恰恰是音乐人要面临的生存困境。

收官之夜《百赞盛典》:太一给《歌名待定》填了新词,侗族大歌的混搭让全曲更加大气。

太一说,音乐人其实是很怪的,“一方面无比迫切地想得到外界的反馈,但是在他们的心里,又有着一点点的不在乎”。

矛盾而微妙的心情,却无比真实。太一很清楚自己想做的音乐是什么,但是他也承认,一首歌“没人听真的很疼”。

他曾经在一年里发了100多首歌,发歌以后就每天去翻评论,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会看到几条。但是他还是说,每一个音乐人永远不要去想出圈,想要火,“你要对自己的音乐有信心才对”。

《为歌而赞》以后,更多的人知道了太一,他表示,真正的信念不会凋零。

“不管喜欢与否”,太一说他从不会改变自己的决绝和希望。

乐无正解,百赞成歌

对于音乐市场,唐汉霄或许有着更为精准的把握。

从事幕后创作十几年,他和张韶涵、徐佳莹、薛之谦等数不清的歌手合作过,创作的歌还入围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到幕前不久,他在《为歌而赞》之中连夺两期冠军。

《烂泥》和《绿色》两首原创作品,让唐汉霄一夜爆火,告别“歌红人不红”的处境。他向《新周刊》感叹,这次的节目让他真正感受到舞台的美好。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一个创作者的骨子里,一定有非常感性的一面”,日常生活中的唐汉霄比较慢热和克制,“包括现在我跟你们说话,也是很理性的。但是我在舞台上面的唱歌的时候,被压抑的感性就会在那一刻抒发出来,完全能做到‘排毒’这件事”。

唐汉霄在舞台上演唱《绿色》。

仅仅《绿色》获得的宣发资源,就有404位抖音创作者,超过12.1亿的粉丝流量,在他们的助力之下,歌曲3天内就有超过5000万的人参与互动。

借助短视频来推歌,打通音乐人和受众之间的关键环节,让流量真正能够帮助好音乐出圈,被更多的人看见和听见,这是《为歌而赞》的突破性尝试。

跨屏社交的音乐新玩法,让抖音视频达人和音乐人展开互动,同样是内容创作者,他们之间达成了很好的同频共振。唐汉霄对此非常认可,百赞团使用《烂泥》二次创作的视频,他几乎每一个都去看了。

《烂泥》二次创作的视频刷屏抖音。

“因为我会好奇嘛,需要不停地去学习新的东西”,他觉得那些故事性的视频都很有意思,“我就很想看下去,甚至看第二遍”。

每一条视频,都实现了无数普通人和音乐的共鸣,真实而鲜活。

每首出圈歌曲的背后,都是大家把音乐融入自己的生活,自发地在不同场景中传播和使用。

每一个赞,来自不同的地域,类型或年龄,他们庞大而真实的受众群体——历经百赞,方能成歌。

改编可以激发一首好歌的潜力。凤凰传奇版本的《海底》,就被大家称为“神级”。原曲的哀伤延伸为温暖治愈。海底的“来不及”,被续上了“春日雨,夏蝉鸣,明天是个好天气”,像是绝望中有一束光。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海底捞”将广场舞代表团的凤凰传奇,从大妈手中放到了年轻人心中,相关话题播放量超7亿。

多元主体的深度参与,充分展现了“音乐社交”的创新魅力。在昨晚刚结束的“为歌而赞百赞音乐盛典”之上,邓紫棋、阿云嘎、龚琳娜、胡彦斌等9组往期周冠军和抖音达人、爱乐挚友一起,呈献了一场跨屏互动的音乐狂欢。

邓紫棋的复古舞曲《超能力》带动百人团一起热舞,唐汉霄和《绿色》的原唱同框,阿云嘎和抖音达人合作的对唱,则把《变形记》演绎得更加挣扎揪心。

大屏的演出,联动无数小屏的创作者,就像龚琳娜在现场演唱的《微微》那样,每个人都在音乐的传播和诠释上,散发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光。

原唱,改编和场景应用,让歌曲发挥出更多的可能性。盛典上再现的多首往期冠军歌曲,都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惊艳的升级版本。

龚琳娜的《帝江混沌》加入了东方传统的瑰丽奇幻,袁娅维的《心如止水》把新歌融合进去,而太一给《歌名待定》填了新词,侗族大歌的混搭让全曲更加大气……

龚琳娜在收官之夜《百赞盛典》与达人们一起重新演绎了《微微》。

盛典直播当场,斩获超5000万播放,以及500万的互动。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种不设限的音乐实验,真正体现了节目想要传达的主题:乐无正解,百赞成歌。

音乐,是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的声音。无论是西方的史诗,还是东方的乐府,都是茫茫长夜里,照亮人心的篝火。

凭借韵律,节奏,声调去传情达意,在思想和情感上实现沟通,就是歌曲被反复吟咏传唱的原因。——人,始终是最重要的核心。

《为歌而赞》以每个人的兴趣为链接,每首歌都是歌手和听众的相互选择;以每个人的感悟作为创意来源,多元的言论能够表达更多的音乐理解。以“人”为核心链条的创作传唱,回归了歌曲最鲜活的本质:

歌,始终是要唱给人听。

✎作者 | 张晓落

✎排版 | 甄米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能不能听一听歌词(一首歌能不能再听一听)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