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孙子兵法》的大名,相信就算非军事专业仍有所听闻。它的作者:春秋末期的吴国将领─孙武,也因着这部著作,在历代都享有盛名并仍被纪念至今。
而就在春秋后的战国时代,有一人的军事著作,其经典程度曾经和《孙子兵法》并驾齐驱,使司马迁将他和孙武并在同一个列传中描述。这个人就是吴起。
坚定的誓言
吴起,卫国人,他诞生于富豪之家,却不想只当个单纯的富二代。年轻时,他就常出外追求官职,结果不但没成功,还花光了全部家产,被同乡人讥笑是个好高骛远的败家子。
吴起面对嘲笑的反应是……杀了 30 多位曾讥笑自己的人!犯下重罪的吴起决定出走他国,继续追求心之所向的功名之路。离乡前夕,吴起的母亲赶来送行,看着泪眼汪汪的母亲,吴起突然举起胳膊,再 *** 地咬下,胳膊的鲜血也随即涌出。被吓傻的吴妈妈只听见儿子带着果决的口气说:
我吴起如果做不了公卿、国相,就绝不回卫国!
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
吴起离乡后去拜了当时有名的儒家学者曾申为师。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因为拜师能扩充吴起的学识,再说儒家是战国时代的显学(语出自战国末期的学者─韩非所言:「世之显学,儒墨也。」),加入儒家将会有水涨船高的知名度,还会有诸多前辈及同学相互帮衬,这对一心当官的吴起自然是极大的助力。
凭着本身的天赋及强大追求心,吴起逐渐获得师门的重视,但故乡却传来一个噩耗:「吴起,你的母亲病故了。」
众人原以为吴起会放声大哭并且动身奔丧,谁知吴起表示:「我跟母亲说过,做不了公卿、国相,就绝不回故乡,所以只要告诉来人说我知道即可。」这个反应被曾申听到,让他当场大骂:「连母亲死了都无动于衷,我没有这种禽兽不如的学生。」随即将吴起开除学籍。
至亲亦可杀
被开除后的吴起,眼看儒家是待不下去了,他果断转学兵法,而且很快就获得证明自己的机会。
当时齐国进攻鲁国,鲁穆公急需良将领军抵抗,此时有人推荐:「主公何不以吴起为将?」鲁穆公表示:「我也有意让吴起领军,但听说他的妻子是齐国人,我担心他可能会因此偏袒齐国呀。」
这话传到吴起耳中,他立刻手刃妻子向鲁穆公表示:
听闻主公怀疑我,所以我彻底斩断自己背叛的可能性,请主公任用吴起为将!
眼看吴起做的这么绝,鲁穆公于是任命吴起指挥军队,吴起随即大败齐军。穆公颇为得意的表示:「这吴起果然有本事,我没看错人哪。」结果旁边的大臣立刻接话:「吴起以前残忍的残杀邻里,后来母丧不归而被曾申逐出师门,现在又杀死自己的妻子好获得领军机会。这样的人,主公觉得能用吗?」
此话一出,鲁穆公顿时对吴起有说不出的厌恶,于是免去吴起的官职。眼看自己在鲁国的仕途彻底完蛋,吴起毫不犹豫地离去,前往下一个能让他一展所长好登上高位的国家。
常胜名将
如果用现代环境比拟,魏国就是战国时代的新创公司,不只资历远低于齐、楚、燕、秦这些老牌诸侯国,还位处土地富饶却甚少险要地势保护的四战之地,这都让魏文侯时刻身怀危机意识。因此魏文侯积极招揽人才,这自然吸引到吴起这种胸怀野望的人士。
此时的吴起也算是颇有名声的人物(虽然这里是负面意义居多),对于他的投靠,魏文侯询问他最为信赖的国相李悝:「你怎么看吴起这个人?」
李悝秒回:「贪恋成名又爱好女色。」(现在大家知道吴起是怎么名闻天下了吧。)
随即又说:「可这人带兵作战的能力,比以前齐国的常胜将军司马穰苴还厉害。」一听此话,魏文侯大手一挥:「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就用他为将!」
吴起激动了!他第一次遇到明知自己有毛病,然还肯全面授权的主君。于是他立刻放开手脚,展开他日后流传后世的军事才能,也就是练兵。
孙子兵法曾言:「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意思是:对待士卒若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就可以使士卒愿与将领同生共死。
吴起怎么对待儿子我不清楚(而且从吴起老妈及老婆的案例……试问哪位敢当吴起儿子?),但他待兵方式只怕比许多父亲对儿子都还要拼命。
首先,他穿着和最下等士兵一样的衣服,吃的伙食也与基层士兵相同,睡觉不铺垫褥,甚至拿树叶当棉被,行军时也不搭车骑马,而是和大兵们一样扛着军需徒步前进。
再来面对伤兵,他更是关怀到超出常理。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有位士兵长了恶性毒疮,结果吴起直接用口替士兵吸吮脓液,为的就是用最温和的方式把伤口彻底清干净。
吴起的所作所为,其实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让每个士兵感觉到被尊重。
关于在春秋战国时代「被尊重」这件事
说到此处,大家可能会觉得:「尊重人很好呀,吴起棒棒!」那我想告诉大家春秋战国时代几个感觉「被尊重」的案例。
春秋晚期,吴国的公子光以最高级门客的待遇厚待专诸,并且把专诸的母亲当成自己母亲一样的敬重,结果专诸甘愿为公子光执行自杀式袭击,在用一把鱼肠剑暗杀光子光的政敌后,自己被大卸八块。
同样是春秋晚期,豫让觉得智伯以「国士」的规格尊重他,所以当智伯被政敌杀死后,豫让想尽办法的复仇。多想尽办法呢?
第一次搞暗杀,他把自己搞成一个清理茅坑的罪犯,甚至就躲在茅坑附近准备杀掉对方。第二次搞暗杀,豫让在身上涂漆使皮肤长满恶疮,又吞木炭让声音变得沙哑,之后伪装成乞丐准备杀掉对方。
时间来到战国时代晚期,主角是鼎鼎大名的荆轲。他之所以愿意执行明知不可能完成的绑架秦王任务,一方面是因为燕太子丹无所不用其极的厚待,另一方面则是回报当初认可他能力的推荐人。
说了以上几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在春秋战国时代,感觉被尊重,通常就是准备用命来回报被赋予的期待。
因此前面那位被吴起吸脓液的士兵,日后在战场上是拚死往前,甚至深陷敌阵都不肯稍微退却,最终跟敌人拼到同归于尽。然后吴起底下的士兵,各个都是如此。
写到这,我开始头皮发麻,吴起这可是训练出几万个随时跟人玩命的杀人机器!
吴起的军事表现
吴起训练的精兵,在之后魏灭中山国的战役中表现极为亮眼,这让魏文侯更加信赖吴起的军事才能,于是他决定:「命吴起攻略河西之地。」
所谓的河西之地,是指今日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的地区。在战国时代,河西地区是韩、魏、秦三国交界的战略要地,谁获得河西,就可以封死另外两国的发展动线,所以该地的战事特别激烈胶着。
但这一切都随着吴起改变,因为在他获得魏文侯受命后,只花了大约两年时间就将河西之地完全攻略。也就是在镇守河西地区的期间,吴起做了一个战国史上极为著名的军制改革,那就是成立「魏武卒」。
所谓「武卒」,必须能穿着全副甲冑,包含头盔、胸甲、背甲、甲袖、甲裙、胫甲,材质则是颇重的青铜),携带主武器─戈、副武器─剑、远程武器─弩(顺带一提,拉开这弩必须用上 360 公斤的力道),背负箭矢 50 支及三天的口粮,并要在半日内跑完 41 公里。
光听这些就觉得这批武卒各个都是 *** 吧?但武卒之所以划时代,不是因为他们的体能要求标准很高,而是因为他们是战国时代最早期的公民兵。
从西周乃至东周的春秋,战争的主力是驾驭战车的贵族。虽然平民也会以步兵的身分投入战斗,但那时的步兵通常只负责跟在战车的后面,一来专责看守战车防御最弱的正后方、二来则是在战车打赢后帮忙捡尾刀。正因非战斗主力,平民鲜少接受专业的军事训练,同时也对会破坏生产及打扰农务的战争兴趣缺缺。
魏武卒对体能的高度要求,固然是战斗力的保障,但真正激励魏武卒战意的关键,是吴起承诺:「只要通过选拔,每一个魏武卒都可以获得房地及田产!」
这下平民们可是两眼放光:「当兵有钱领?还有不动产?这不是脱贫的大好机会吗?快让老子加入!」这让平民与国家利益绑在一起,使军队获得远超以往的对国向心力。
而且吴起之后还建议魏侯:「以后在庙堂设宴,最好设三个等级;立上等功者坐前排,用上等酒席和贵重餐具;次等功者坐中排,酒席、餐具则比上等功差;无功者坐后排,只有酒席而没有贵重餐具。宴会后,派人按功劳大小赏赐有功人员的亲属,并每年慰问及抚恤阵亡将士的家属。」
吴起的这个举动,就是在跟军队表示:
想晋身上等阶级?想获得荣华富贵及名声威望?行!只要你肯拼命、能立功,全都大大的有!
「魏武卒」的成效
如此彻底利用利益及社会尊严 *** 将士,效果也是显著猛烈。公元前 389 年,秦惠公出兵号称 50 万攻打河西地区的阴晋。魏国士卒一听到消息,不等命令发布就自动全副武装列阵。看着眼前杀气腾腾的部队,吴起高声道:「谁还没立过军功?我带你们建功立业!」
数以万计的士卒瞬间战意沸腾的回应:「吾等愿跟随将军建功立业!」
之后,吴起以 5 万多人兵力大破秦军。而吴起镇守河西的任内,寸土未失,并且将秦国彻底困死在西方完全无法和魏国抗衡。
(顺带一提,日后促使秦国战斗力爆棚的商鞅变法,其中的军事改革很大程度就是借鉴了吴起的措施。因此可以说:只有学习吴起,才有机会超越吴起。)
出将入相
就在吴起建立盖世功名时,知人善任的魏文候过世了,之后魏武侯继位,当时很多人觉得吴起有机会成为魏国国相,但结果是齐国贵族─商文获得国相之位。
前面提到很多次,吴起这人对功名的欲望是非常强大的,这样的结果自然让他心怀愤恨,所以他跑去跟商文说:「我想跟您比功劳,你行吗?」
商文落落大方地说:「好呀。」
吴起:「统率三军,使士兵乐意为国死战,并让敌国不敢图谋侵犯。这您能和我比吗?」
商文:「我不如您。」
吴起:「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并充实国库的储备。您能和我比吗?」
商文:「我不如您。」
吴起:「拒守河西地区,使秦国不敢侵犯,并让韩国、赵国服从归顺。这您能和我比吗?」
商文说:「我不如您。」
话讲到此处,吴起盛气凌人地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那您说说为何您的官位却在我之上?」
商文从容地回答:「国君刚即位并且年纪轻,此时大臣及百姓都人心惶惶。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还是应当托付给我?」
这个回复让吴起哑口无言。的确,他的才能人尽皆知,但此时的魏国需要的不是进取,而是先求权力过度间的安定。所以需要有一个威望足够的人物镇住场面,他吴起却是著名的有才无德,在官场上混到了人见人嫌的地步,又怎能调和人心呢?
沉默许久,吴起说:「应该托付给您。」
商文说:「这就是我官位比您高的原因了啊。」
虽然商文让吴起的晋升吃鳖,但吴起的才能依旧亮眼,魏武侯期间,吴起继续领军击败东方的齐国,再次确立魏国在战国独霸的态势。
还有一次,魏武侯巡视河西地区时说:「能掌握河西地区的天然险峻,我们的国防想必很坚固呀。」
吴起却回应:「君侯的言论可是蕴含亡国危机呀。过往有多少政权掌握了天然险峻,但最终却被人讨伐,可见河山险固不足依靠,霸业也不因山河险固而诞生呀。」魏武侯听完,表达对吴起观点的赞同及认可。
遭人陷害
所以当商文过世,新的魏国国相上台,这位新国相担心吴起的才能会威胁他的地位,于是他故意先对魏武侯说:「魏国国土太小,像吴起这样心高气傲之人,可能留不住他。君侯何不让公主下嫁给吴起?如果他答应,那就表示吴起愿意长期留在魏国发展;如果他拒绝,那就证明他心已经不在魏国了。」
同一时间,新国相先邀请吴起及公主到家中做客,新国相故意在宴会中惹怒公主,公主忍不住当场破口大骂,这让吴起心中对公主颇为反感。
于是当魏武侯询问吴起:「将军是否愿意娶公主呢?」回想公主的恶言恶行,吴起婉言拒绝,结果正中新国相的挑拨之计,从此丧失魏武侯的信任。
眼看发展无望,吴起再度起行,这次他投奔的目标是战国第一大国─楚国。
吴起变法
在春秋战国历史上,楚国是一个表现很「谜」的国家。
你说它不强大,它可是吞灭数十国,并且地广资源多,这庞然巨物连春秋霸主齐桓公组织多国联军后,都不敢直接武力相拚。
但除了楚庄王时期曾真正的称霸天下,其他时候楚国面对大国的战争多以失败告终。象是春秋时,面对北方强权的晋国曾被击败三次,另外面对南方兴起的吴国,竟也被打到首都被破的亡国危局。
楚国之所以表现落后,其中一个原因是国内贵族的势力太大,导致大部分楚王的号令无法确实传达,而且这票拥有既得利益的贵族还常干扰楚王的改革意图。
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孔子周游列国到楚国,当时楚昭王曾想给予孔子一块地方实验新政,将来好放大到全国实施,结果楚国贵族表示:「孔子如果真的才能,然后又拥有不小的土地,那他将来会听楚王的号令吗?」这句话就让楚昭王打算进行的改革不了了之。由此可见楚国暮气沉沉,这才不时被强国击败。
当吴起来到楚国,楚国的君主楚悼王,他听到这消息可真是高兴坏了:「吴起到任何一个国家,那个国家就强大,如今到楚国,寡人可不能放过这个人才。」
于是楚悼王宣布:「命吴起为令尹!」
此话一出,众人大惊,甚至连吴起都惊。因为楚国的令尹,就等于魏国的国相,也就是说吴起终于获得仅在一人之下的第一高官地位。
故事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也明白,你给吴起越多激励,吴起就越玩命的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于是吴起立刻在楚国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吴起变法」。
吴起的改革内容大致为:
1.制定成文的法律,并要求人人遵守
2.如果贵族是承袭三代以前的功劳,那就要取消爵位及赏赐
3.裁减冗官并削减官吏俸禄
4.禁止私人请托去获得官位的陋习,要做官就要获得新法设立的功劳才行5.将楚国首都的防御加固两倍
不难看出,吴起的改革就是要整肃贵族,并且透过法律强化楚王权威,另外让有才能之人获得晋身的机会。改革的结果也很显著,楚国之后击败了战国首强的魏国,再次让各国回忆起楚国强大时的恐惧。可如此打击既得利益集团,吴起岂能不招人怨?
事实上,不只贵族恨透了他,大概是施政过于猛烈,象是负责加固楚国首都防御的住民也对吴起心怀怨意。但有人怨,就有 *** ,这个爽的人自然是掌握大权的楚悼王。所以楚悼王始终力挺吴起,这暂时压抑住表面化的冲突,却也酝酿出日后更极端的反扑。
吴起临死反扑
公元前 381 年,楚悼王去世。这消息刚一传出,楚国贵族立马组团要杀掉吴起。
当时贵族部队用弓箭攻击吴起,被偷袭中招的吴起眼看自己这次是将毫无生机,他很快就冷静下来并决定:「我死,也绝不会让我的敌人好过。」
于是,他冲到楚悼王的停尸处并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贵族部队追上吴起,之后乱箭齐发将吴起一举毙命。不过这阵攻击连带让楚悼王的尸体中箭,而根据楚国法律:「伤害君王尸体者将被诛三族」,所以等到新王继位,立刻下令将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有七十多家因此惨遭灭族。吴起直到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仍能借他人之手,完成自己计算精密的谋略。
结语
如果吴起的本性是老好人,那或许他会继承家业好延续富有生活,问题是:偏偏吴起是有所追求的人,而他追求的,其实也是前面我提到,在古代社会最在意的一个精神所需──尊重。
如此或许就能解释,吴起为何那么无所不用其极的追逐功名,特别是在能力明显不如他的商文担任国相时出来呛声,因为这是一个底层人士往上爬的辛酸奋斗。
事实上,太史公曾批评吴起:「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吴起告诉魏武侯:『凭借地理形势的险要,不如给人民施以恩德。』但他到楚国执政却因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这说明,吴起在楚国的改革其实可以有所调整,但他却选择最迅速却得罪绝大多数旁人的方式,为的是证明自己有实力。
可叹啊,吴起。是时代把你逼成如此?还是你自己天性才走到这般地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