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国民间古宅(古老的宅院),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国民间古宅(古老的宅院)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国民间古宅(古老的宅院)

No.6 泰宁尚书第——现存规模很大、保存完整、布局严谨的明代民居

【古宅历史】

尚书第俗称“五福堂”,在福建省泰宁县城内胜利二街福堂巷,为明朝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的府第。建筑布局严谨合理,是福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春烨是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尚书第里设有蜡像馆、民俗馆。整个府第布局严谨合理,宏伟壮观。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南北长87米,东西宽52米),主体建筑为五幢,辅房八栋,分五道门一字排列,除厅堂、天井、回廊外,有房120余间,均系砖、石、木结构。集官宅、民居、祠堂、生产生活用的辅房、店面以及古街、古巷、古井、牌坊于一体,主体建筑均采用“三厅九栋”格局,门屋相连,勾心斗角,气势恢宏,布局严谨,构思精巧,工艺精良,为中国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民居群。

【古宅古迹】

1、古宅布局

尚书第建筑群呈长方形,坐西向东一字排列,前有甬道,后有花园,共有房屋120间,是按照泰宁传统“三厅九栋”的建筑格式排列的,每幢都有门厅、客厅、中厅、天井、后厅,以封火墙相隔,以廊门相通,天井两边是檐廊和厢房,布局大同小异。尚书第庭院前的甬道分南北二门进出,北端进门设仪仗厅、接客厅。甬道设五重门楼,全宅门额都嵌有石匾,从南端起分别题刻着“尚书第”、“柱国少保”、“四世一品”、“礼门”、“义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谏”等字样,匾额的枋檩柱头雕刻着各种精巧图案。在门斗的石阶列一对抱鼓石,高2米,宽0.92米,鼓座雕着双狮戏球、云龙、花卉。门墩墙基刻有荷墀托、莲裙座、竹节衬柱等精美图案。

主宅5幢,辅房8栋,分5道门沿甬道一字排列,除厅堂、天井、回廊外,有房120多间,全为砖石木结构。主宅每幢均为三进,中厅堂用减柱扛梁造法,木柱粗大,直径0.45米,柱头挑出二抄斗拱撑托枋梁,础石八角形,雕刻着麒麟、锦象、莲瓣等图案,柱础间还垫着雕刻的扁鼓石。

院的门楼,全用条石构筑,墙面匾额、柱梁和须弥座均精雕人物、飞鸟、卷草、团花等图纹,并用重叠斗栱构成。门前有一对高 2米的抱鼓石。屋面灰瓦,檐口悬吊陶质落水漕。高挑的屋脊,用灰瓦或薄石板砌压。厅堂、走廊地面铺墁方砖。尚有开敞式仪仗厅,系迎宾礼仪之所。尚书第四周及各院之间筑有高大的风火墙,各厅堂均有廊门相通,布局严谨。

尚书第所在的胜利二街是城里唯一留存的古街,保存着大片明代住宅建筑群。

2、主厅——四世一品

第二幢,是尚书第的主厅,也是整体建筑的精华。当年李春烨就居住在这幢房子里。门楼“四世一品”是最为精致的,这幢楣额下平伸四根石花柱,周围石柱、石梁和石枋上刻满人物、飞禽、花草,门边立着一对近2米高的抱鼓石,显得富丽堂皇。四世一品,是天启皇帝赐封给李春烨家族四代享受一品待遇的荣誉,因为是向上封(李春烨及夫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实际上真正能享受到此待遇的也只有李春烨夫妇。是当时李春烨接待朝庭官员、接圣旨及办大事的场所。再往上看“清朝师柱”这块匾,是当时福建布政使司莫俨皋为李春烨所立。清朝”往往被人误认为是“唐、宋、元、明、清”的清朝,其实它是指清正廉明的意思。师”指的是李春烨加封为太子太师柱就是把李春烨誉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中流砥柱的意思。

3、特色建筑艺术

内部装饰及材料:泰宁古称杉城,山上盛产杉树。尚书第内部的主要建筑全部采用杉木材料,柱径粗大,排柱密集。李春烨用最好的杉木建造的大宅院,即体现了他的显赫身份,又达到了坚固耐用的目的。房屋内部装饰更为讲究,所有天井都用大块条石拼砌,呈棋盘状,出水洞镂空成花鸟兽图案,天井内置石雕花柱、花架和石水缸。大石缸内装满了水,用以养鱼、浇花和防火。

特殊设计:大厅地面以方砖铺砌而成,呈菱形。厅堂条格状的窗户特别引人注目,类似百叶窗的这种老式窗户夏天通风透气,冬天糊上白纸防风又采光,既暖和也明亮。每个房间地板下还有个阴井,开启活动板门就可倾倒污水,古代工匠的建筑设计还真叫绝。昔日的厅首、额枋、廷柱处,都悬挂着名人撰书的匾额和匾联,使整座古居更显得庄重高雅。

红木屏风:在文物陈列室里,一扇十二折的红木屏风,这是李春烨给女儿的嫁妆。屏风上方透雕蝙蝠、寿字图案,中部雕刻八仙下凡的民间故事,下方透雕如意、刺虎纹花格,雕刻工艺异常精美。

书画:在名人书画、石碑艺术展馆,我们还见到了朱熹在黑砚台上留下的春夏秋冬四季诗,这些诗词是他晚年被打成伪学派后,隐居在泰宁城南时所写的。

【古宅典故】

半边府第:据说当时李春烨在朝为官时,较少关心泰宁家乡之事,百姓对他也就另眼看待。他要地皮盖房子,乡民硬是把另一半地皮卖给他舅舅及李氏家族盖祠堂去了,反而把李春烨家的地皮占去了三尺!李春烨的儿子气愤之余,写信给李春烨,李春烨看后回书道:“千里来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是争地不便与宗祠相争,更不敢跟娘舅争。泰宁俗话说:“山高挡不住太阳,官大大不过舅娘”“天上有雷公,地下有舅公”。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尚书第也只好是“半边府第”了!

“孝恬”匾的来历:李春烨18岁中秀才后,又经历了18年的寒窗苦读才中了举人。接着三次进京应试,三次名落孙山。又过了10年,46岁中了进士。中进士后的李春烨,开始进入朝廷。在朝中10年,他平步青云,从担任“工科给事中”至“兵部尚书”、“太子太师”,10年中晋升了14级。公元1627年,他56岁,在李春烨母亲九十大寿那一年,正是他春风得意、官运亨通之时,却以母亲90大寿为由请求回籍终养老母。李春烨曾三次上请皇上,要辞官伺奉老母尽孝道。天启皇帝一再挽留,李答:“我原一介书生,十一年晋升到如此地位,所受皇恩已很优厚。只是我尽儿子义务的愿望尚未实现,怎忍心忘怀当年荧荧孤灯、母子形影相伴时的情景?”皇帝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准了他的奏本,并在一次上早朝时,当着众大臣的面,赞扬李春烨非常有孝心,尽孝道。他希望在全国形成一种“孝恬”之风。最后由张瑞图撰写其匾,送给李春烨。隐退后的李春烨回到泰宁亲奉老母,在尚书第的深宅大院中度过人生的最后十年。

文物保存的故事:第二幢门楼,它保存的非常完整。为什么文革时期“破四旧”没有被破坏掉呢?这还得感谢当时住在这里的一位李氏老太太,当她知道红卫兵要来砸这幢门楼时,情急之下,连夜发动李氏族人用黄泥把门楼上的“四世一品”、“镂空花”、“财神爷”、“如意神”等全部糊掉,然后涂上雪白的石灰,写上“毛主席万岁”。当红卫兵要来砸时,一看傻眼了,谁也不敢动,这幢门楼就这样被完好无缺地保留了下来。

【民族文化风俗】

“偷南瓜”:

三明流传的中秋“偷南瓜”的习俗。这天夜里,男女后生们把“偷”来的南瓜送到当年新婚的夫妻家里,主人必须把南瓜煮熟和大家一起吃,并拿出好酒好菜招待。送瓜者必须把带蒂的那块南瓜留给新娘子吃,因为南瓜蒂象征生男孩的标志。这一天被“偷”了南瓜的人反而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是“有福之人”。

No.7 栖霞牟氏庄园——北方规模最大、保存完整、最具典型性的封建地主庄园

【古宅历史】

牟氏庄园,又称牟二黑庄园,坐落于山东省栖霞市城北古镇都村。整个庄园建筑结构严谨,紧固墩实,雄伟庄重,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全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典型性的封建地主庄园。牟氏庄园以其恢宏的规模、深沉的内涵,被诸多专家学者评价为“百年庄园之活化石”,“传统建筑之瑰宝”,“六百年旺气之所在”,是清代大地主牟墨林和他的后世子孙饮食起居的场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牟氏庄园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到民国24年(1935年)才形成至今规模。整个庄园面南背北,共分三组,包括六个院,占地2万平方米,建有万堂楼厢480多间。纵观重重四合院相叠,横看条条通道相间,层次清晰,主次分明。院内立体建筑多属二层楼房,房舍多是雕梁画栋、明柱花窗、浮雕图案,栩栩如生。庄园建筑鳞次栉比,富有特色,色彩斑斓的“虎皮墙”,用形状各异、色泽不同的河卵石垒砌而成,“制钱莲花图”、“莲生贵子”等图案,精美绝伦,叹为观止。“三大怪”建筑更是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烟囱立在山墙外”便是其中一怪,它看似一个小小楼阁,凌空耸立,别具特色。

有“中国民间小故宫”之称的牟氏庄园系统地展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灭亡过程,是一部反映封建地主阶级生活的“实物百科全书”。牟氏庄园规模恢弘,古朴壮观,集中国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之大成。

【古宅古迹】

1、庄园布局

牟氏庄园,六个大院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建为南群房、平房、客厅、大楼、小楼、北群及东西群厢多进四合院落,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典型北方民居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落。庄园建筑工艺独特,雕刻砌凿,工艺细腻精湛,明柱花窗,文采斐然,美妙绝伦,具有“三雕”、“六怪”、“九绝”之艺术特色。牟氏庄园的石墙均平整如镜,石缝细如线,据说,砌墙时,主人每天都会给石匠发一些铜钱和锅铁,用之嵌在墙缝间,使墙面平整。如若仔细观察,经常可以发现墙缝里嵌着的铜钱。院落里有一面花墙,砌有三百八十六块六边型的墙石,任取其中一块,均可与周围石块组成六边型花卉图案,总体上组成一个百花相连的连续图案。

2、建筑细节

石鼓。在大门的两侧分设着一对石鼓,那是光绪年间的作品。据说是四个工匠历时三年才雕琢出来的,做工之精一想便知。右边的一只,刻画了一个端坐垂钓的长者,神情悠然,满脸安详,凭直觉就会记起“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左边的一只,雕琢了一个起舞的少年,一手掂个金蟾,一手抛洒金钱,神情慷然慨然,脸上流露出散尽家财后的超脱和快乐。这便是“刘海戏金蟾”的故事。两 *** 间故事殊途同归,一老一少在这里相会,结成了一个不离不弃的盟约,共同表达着一个以澹泊宁静为主题的人文情怀。而这种表达方式,又把握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手法,那就是点到为止,决无赘言。

对联。大门上一副描金对联,上联为耕读世业,下联为勤俭家风。寥寥数言给出了一个不卑不亢的答案,勾勒出一个书香盎然、春华秋实的景象,一派大家风范。

门簪。四只门簪实在是一组不可缺少的点缀。四只门簪上分别雕刻了琴、棋、书、画四个图案。这样以来,生活的画面便生动活泛起来,闺房抚琴的淑女,树下对弈的智者,书斋挥洒的笔墨,堂间舞动的丹青,一块儿加入进来,轻松自如地展示着自己的魅力,共同调和出一曲淡雅清丽的韵律,汇成一股沁人心脾的 *** *** 清流。

【古宅典故】

创造了华夏历史上的五个第一:

第一个第一,财产最多。牟氏庄园盛时拥有房产五千五百多间,土地六万亩,山岚十二万亩,现保存厅堂楼厢480多间,占地面积二万多平方米,年收地租三百万斤。

第二个第一,庄园面积最大。牟氏庄园占用的土地面积最大。现在能向广大游客提供的景点,按其实际情况来说是称不上“庄园”的,它仅仅是牟氏庄园中一个小小的住宅部分。“庄”指房子,“园”指田园。要说牟氏庄园为最大,它仅在其居住地古镇都村这一处田庄,就有30万平方米,比山西王家大院最兴盛的时候25万平方米还要大出六分之一。

第三个第一,连富十代达356年。大自然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安排都是平衡的。例如男女之分、昼夜相平,还有财主不过三代富等等。而牟墨林庄园,由奠基人牟綧开始,截止到1947年的土地改革中止,其本身就富了五代,前后共达十代,历时356年。

第四个第一,年舍饭千石谷百年不变,活菩萨牟墨林华夏第一。牟氏庄园的大门口上,每天都在那里向天下的饥民舍施三顿救命饭,早晨与晚上舍的是大饼子,中午舍的是小米干饭,还有一勺熟菜。牟家的大饼子,每个都是四五斤重,由七成小米面和三成豆面做成的。舍饭时,将一个大饼子一切四块,每人发放一块,提供给那些没有饭吃的贫寒之人以供活命。牟家每天舍饭使用去的粮食是两石小米,折1200斤。如果再加上赈灾,每年都得耗去牟氏庄园三成收入,即1000多石谷子。牟家就是这样一天三顿,一年365天,没有任何变动的向外舍饭,一直舍了一百多年,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没有第二家的呀?牟墨林在临终之前,召诸子立床前嘱子曰:“吾生平无丝毫浪费,扶贫济厄,终身无懈,尔兄弟须记我言,继吾志者乃吾子,否则,不汝血食也。”牟墨林的这段临终之言,在他灵魂深处就是教儿孙们扶困济厄吗?土地改革中,全国死了那么多人,而牟家却没有一个人命伤亡,这些事是不是都与牟墨林这段话有关呀?!从牟墨林的遗训与后果中,我们应该悟出个道理来。

第五个第一,牟氏庄园,没有一个保安家丁,百年不招土匪。这又是牟家的一大“奇冠”。牟氏庄园这么大的财主,周边没有圩墙,家中也没有专职家丁看家护院,从1812年牟墨林亲主家政起,到1927年栖霞政局大乱之前,百年不招土匪,这太传奇了。那么牟家都是用了一些什么奇招,将这个全开放式的庄园摆弄的这样长久安宁呢?原来,在牟墨林亲主家政之后,他想要长治久安,家业永远牢固,就要按虚无与实在的办法去抓防范。所谓“虚无”就是要抓社会和谐,让自己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就是要对饥民全面赈济,不制造民变,缓和与各种人的矛盾。所谓“实在”即是防真土匪,牟墨林的办法是让长工兼保卫。这样做不仅让东家节省大量工钱,又没有矛盾。牟家的长工屋就设在大门旁侧,晚上还设有一人巡夜,这一夜无事则罢,若真有了盗贼,巡夜人将锣一敲,所有长工摇身一变,立刻都变成保卫了。

【民族文化风俗】

牟氏庄园的农耕文化独具特色,“学而优则仕”是绝大多数读书人所选择的道路,而牟氏族人却选择了归隐田园,置地农耕。庄园正门上的“耕读世业、勤俭家风”正是牟氏族人看淡功名、追求宁静、积攒家业的精神写照。

牟氏庄园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如花饽饽、剪纸、抛绣球、迎亲娶亲、发大殡、民间灯展等等,生动地反映了胶东地区的农业生产俗、家族俗、衣食住行俗、人生礼仪俗、节庆俗等古老的民俗事项,再现牟氏家族盛世时期的历史文化生活。

No.8 潍坊十笏园——中国北方园林袖珍式建筑,“鲁东明珠”之称

【古宅历史】

十笏园是中国北方园林袖珍式建筑。位于山东潍坊市胡家牌坊街中段,坐北向南,青砖灰瓦,主体是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因占地较小,喻若十个板笏之大而得其名。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鲁东明珠”之称。

始建于明代,原是明朝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后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被称作“丁家花园”,修葺了北部三间旧楼,题名砚香楼,开挖水池,堆叠假山,始成私人花园。十笏园是整个丁宅建筑群落的一部分,该建筑群落除“文革”中被毁的后花园外,现存的建筑面积一万零四百平方米,古建筑房屋200余间,其中仅十笏园中的大小建筑就多达34处。

十笏园既是一处著名的古代园林她吸纳了南北园林建筑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又有独到的发展,这里的商人、文人既可南下苏杭,也可北上京都。两处各具的优点长处在这个宅园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十笏园面积虽小,但由于设计精巧,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呈现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胜。园中楼台亭榭,假山池塘、客房书斋、曲桥回廊等建筑无不玲珑精美,共34处,房间67间,紧凑而不拥挤,身临其境,如在画中,给人一种布局严谨、一步一景的感觉,体现出北方建筑的特色。十笏园以布局新巧、匠心独运誉冠北国小园之首,中国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在他的著作《说园》中赞誉说:“潍坊十笏园、清水一池、轩榭浮波……北国小园,能饶水石之胜者,以此为最。” 整个园林疏密有致、错落相间,集我国南北方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是我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奇葩。

【古宅古迹】

1、园林布局

十笏园西接郭家巷,东、北是宅院。全区分三跨。东西都是较为疏朗的园林式庭院。中跨是纯园林。三跨并行,中跨辟园,呈现前园式,与江南园林的后院式、别院式还是有所差别的。

中区水池占了三分之一的面积,是园林的戏剧中心。把四照亭置于园池的中心部位,这是大园水景的处理手法,如拙政园的中岛,但在小园中都是沿边近水布局建筑,如退思园的闹红一舸、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狮子林的荷花厅等。四照亭,四面都是三开间,当心间大,稍间小,呈南北狭,东西窄平面,屋顶三重檐,檐檐相叠。名为亭,其实是榭,四面设美人靠,任人凭望。所谓四照,即四面可观。东观山亭,西观曲廊,北赏砚香层楼,南眺十笏草堂。亭西侧为入口,题额云涛,题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十笏园连接四照亭的是西北角的九曲桥。但是虽用桥,却不似江南园林的平桥,桥面平而曲,构造立墩起拱。桥分三拱,弯曲成半圆形,平面形式较为怪异,不似江南园林的灵活轻盈。

池东假山是一佳处。全山用湖石堆成。这里的堆山湖石较为圆润。在乳白圆润中透出玲珑之气。池之东北有船舫一座,因三面着陆,一面临水,故云:稳如舟。池之东南角,有一亭三面临水,曰:漪岚亭。漪为水波动荡,岚为山水雾气。表明亭揽东山之灵,凌西之韵。池西南角,有一亭名:小沧浪。亭平面方形,红柱不经斧斫,木瘤可见,屋顶为草顶,攒尖式,亭内置一圆石几,以四围栏杆为座,甚是简朴。池北为龙墙,中间开八角洞门,门顶硬山檐压顶,门与墙为青砖砌成,满墙拼砖漏窗图案。

院内正中砚香楼表明它的书房性质,二层,砖砌,屋顶为硬山,上楼可南望湖亭。西厢春雨楼前与廊接,二层东南开窗,可揽园中胜概。院东另成跨院,院墙为龙墙,粉墙青瓦,漏窗圆门,上题园胜和紫气东来。入东院,北面为玻璃花暖房,院中有曲池一口,内植莲花,环池叠石,杂以草本箬竹,有江南园林的味道。

水池西面曲廊上开圆洞门,入门为西院,主堂在北,名深柳读书堂,原为主人客厅,左静如山房,右秋声馆,院落冬青植篱分出整齐庭院,南门处于墙角植紫藤,上架花架,廊墙边植竹一丛,立湖石几个。

穿堂入后院可见碑刻及其它文物琳琅满目,如春秋战国时的青铜兵器,明清陶瓷、金石印章、韩愈的草书和郑板桥的书画等。

2、特色建筑

十笏草堂。进大门东行为前院,正厅即十笏草堂。结构为三开间七檩,无廊硬山顶,明间雕花门,上悬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手书“无数青山拜草庐”匾额。堂前山石花木散点,池中荷香四溢,碧波涟漪。

四照亭。取其四面阳光普照之义,故名。亭较大,方形,为六檩卷棚式歇山顶,四周有坐凳栏杆。该亭水环四面,荷风水月,颇饶诗意,西有曲桥同回廊相连。亭中有清代状元曹鸿勋所题“四照亭”横匾,亭外悬有“涛音”,是清代书法家桂馥手迹。

稳如舟亭。亭东北角筑有船形建筑名曰稳如舟,亭临水池如舟形,故名。此亭建筑巧妙,系六檩卷棚式顶,外形如船,恰似抛锚水中,随时可以起锚解缆,引人遐思。稳如舟小亭的北门,有对联为:山亭柳月多诗兴,水阁荷风入画图。假山水池东临半壁假山,山高10米,南北长30米,东西宽15米,是依东轴线上院落的房屋山墙以太湖石而建。拾级登山,山径崎岖,怪石嶙峋,路随峰转,其势巍峨。间有水池、山洞、瀑布、山门之设,山间杂植松柏草木,四时常青,经冬不凋。

蔚秀亭。建于假山之巅,取自宋朝欧阳修《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蔚”、“秀”二字而名。亭内有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白描罗汉石刻一块,姿态妩媚,造意新奇。旁有孤松一株,直插霄汉,有对联为:小亭山绝顶,独得夕阳多。

落霞亭。山南端建有落霞亭,为四檩卷棚式结构。亭内装嵌有郑板桥手迹刻石“笔墨三则”、“田游岩”和“题画竹”各一,所悬“聊避风雨”为郑板桥手笔。落霞亭对联为: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

此外,还有漪岚亭、小沧浪亭、春雨楼、砚香楼、静如山房、读书堂、颂芬书屋、碧云斋等建筑。

【古宅典故】

十笏园的故事:园主名丁善宝,字黻臣,号六斋,在咸丰年间因输巨款而捐得举人和内阁中书之衔。他作为潍坊四大豪绅之一,能诗能文,还著有《耕云囊霞》等文集。他游历了大江南北,并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购得明代刑部郎中胡邦依的故居,在改建的时候辟一区宅园,这个小如笏板的园林,按园主说园太小只“十个笏板”大,故名十笏园。当时,他延请了他的文友蒯菊畦、刘子秀、于敬斋三人设计,造园只有8个月就竣工。一时名家汇集,歌咏觞事不断,安邱的王端麟有《沁园春》一词赞曰:“三弓隙地拓开尽,子久云林费剪裁。有方塘半亩,镜湖潋滟,奇峰十笏,灵壁崔嵬,曲榭留云,清泉戛至,野草闲花自栽。萧闲甚,是看山已足,五岳归来。”

名称的来源:“笏”为古时大臣上朝时拿着的狭长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丁善宝在他的《十笏园记》中对十笏园的命名作了解释:“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一词,来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书的《感通篇》中说,印度吠舍哩国有维摩居士故宅基,唐显庆中王玄策出使西域,过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后人即以“十笏”来形容小面积的建筑物。此园面积仅二千余平方米,确是小园,丁善宝即取此意。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丁善宝处事谨慎,恐怕树大招风,故命名是小园而已。

【民族文化风俗】

美学文化——园小景美,兼南北建筑之秀: 园小不陋,景密不挤,方寸间各呈千秋,是十笏园的一大特色。全园景观24处,楼堂房舍67间,诸多的景点,都巧布在仅2000平方米的场地上,把北方的厅堂建筑艺术,巧妙地揉进了南方园林建筑的情趣。

No.9 宜宾夕佳山民居——川南封建地主庄园,中国民间建筑活化石

【古宅历史】

夕佳山民居位于四川宜宾市江安县城东南18公里处。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建,经清、民国期间几次较大的修葺,至今保存完整。民居坐南向北,南依安远山脉,北临层层浅丘,有“千人拱手、万山来朝”的气势。1996年,夕佳山民居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夕佳山民居是融中国民间建筑史、民间艺术史、民间风俗史和川南社会史于一炉的难得的艺术精华。

夕佳山民居占地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房舍123间,为悬山穿斗式木质结构,深院高墙、飞檐黛瓦、古木参天,掩映于修竹茂林之中,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夕佳山民居,是一座典型的川南封建地主庄园,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和实物佐证,其历史之悠久、保存之完好,在全国都极为罕见。民居的建筑发展史就是明末以来四川民间的一部社会史、风俗史,被誉为“中国民间建筑活化石”、“神州民间建筑精粹”,对研究中国民间建筑史、民间艺术史、民间风俗史和川南社会史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古宅古迹】

1、庄园布局

整个民居建筑在四个台基之上,为四合院式,纵深三进,有11个天井。以正门、前厅、堂屋为中轴线向两翼展开,布设有东花园、西花园、后花园。民居建筑除固若金汤的围墙和四角的碉楼为石砌外,其余民舍均系悬山穿斗木质结构,青瓦盖顶而成。前厅、天井、堂屋、客厅、厢房、戏台、碉楼及象征家族地位的双斗桅杆,青瓦褐木,一应俱全。那古色古香的桌、椅、床、柜、窗等无不显现装饰细节上的考究,又体现出庄园主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民居建筑工艺之考究、表现古代民俗风情之完善,堪称川南的“民间建筑化石”和建筑文化史上的“活字典”。民居精湛的木雕艺术,实为我国民间木雕艺术之珍品,是研究明代建筑与人居环境的重要史料。

2、特色建筑

文魁门。民居中门叫文魁门,门楣上雕刻着“文魁”二字,据传是用来驱邪镇鬼的,鬼见了“文魁”就不敢再往前走了,就被拒之门外了。另一种传说则是“文魁”是天上的星宿,是主管人间读书人的功名的神。他的朱笔只要点中了谁,谁就会中状元,所以书香门第都十分敬重他,将其供奉在门楣上以示尊重。

前厅。前厅正面朱红色的木板墙,是可以开合的“十四抹、二十八扇”雕花带窗式木门。平时用门栓杠起来作墙,只留中门敞开,供人进出。如遇进出人流量大之时,则打开所有门扇,就形成了一个通畅的大厅。门扇上的雕刻精美、构思巧妙、蕴含丰富、刀法简练、色彩艳丽,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民间的木雕艺术。

大厅正前方墙壁上,挂着刘光第所赠的“龙光永榭”匾。匾下是五彩缤纷、构思精巧的“鸡冠罩”。图案中为“百鸟朝凤”,左右各一幅对称的“鱼跃龙门”,然后分别是“野鹿含花”和“鹿鹤通泰”。几幅图案,表现了主人希望子孙绵延不绝,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愿望。

堂屋。穿过前厅,正前方即是堂屋。堂屋是祭祀、议论重大事情和举天进行重大仪式的处所,是封建神权、族权、夫权的集中体现地。一般外客、闲杂人、女性特别是孕妇,是不可跨越堂屋门槛的(家中地位最高的女性和拜堂的新娘除外)。堂屋的大门,是传统的“三抹六扇”雕花木门,这是“湖广填川”家庭的标志之一。堂屋正上方设置着“神龛”,神龛上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牌位。

洞房。堂屋的左面明间是历代黄老太婆吃斋拜佛的地方,次间是其卧室。当家中有人结婚时,次间是要让出来作洞房的,新人在这里度过半年的燕尔新婚生活之后,搬到其它房间居住。因此,左次间既是地位最高的女性的居室,又是“永远的洞房”。

中客厅。中客厅在堂屋左侧,这是主人接待中等客人的地方。客厅门楣上挂着一块“三凤联飞”的巨匾。厅内,装饰华丽、陈设古雅,厅外,树影婆娑,芙蓉含笑,透露出主人高华清雅的情趣。

戏楼。戏台台前立柱上有一幅对联:“移影换形俨然君臣父子,假哭真笑表达离合悲老爷房欢”,构思精妙,立意深刻,无声地向人昭示:这里是戏剧的天地。台口左右华板上雕刻着《白蛇传》中的“船舟借伞”和《西厢记中》的“莺莺听琴”。人物形神毕现,栩栩如生。台前的落地罩精致绝伦,有关专家学者称赞其“集中国民间传统木雕之精华”,自是当之无愧,其雕刻内容,有历史故事,如“黄道州发兵抗清”;有戏剧故事,如“别窑从军”;有的取材于唐诗,如“寻隐者不遇”、“清明诗”等,有民间传说,如“羊有跪乳之恩、乌有反哺之义”;有的采用谐音、象征手法表现美好的意愿的传统图案,如“挂印封候”、“富贵白头”、“路路通顺”等。

上客厅。上客厅是当年主人接待上等客人的地方,由三间房屋组成,豪华雅致,富丽堂煌,坐落于花园正中。环境恬静清幽,置身其中,会令人油然而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感。门前,左右两株罗汉松青翠挺拨,这是主人信奉佛教的标志,因为相传释迦牟尼是在苦提树和罗汉树下成得“正果”的。

学馆。上客厅右方的沁园内建有一座学馆,是黄氏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馆前有一株高大的黄桷兰,花开时节,满园飘香。学馆环境清清净净,芳菲沁人,的确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去处。

【古宅典故】

天然鹭鸟公园:夕佳山民居一带繁茂的桢楠林里聚集的鹭鸶(又称:白鹤,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其数量众多,聚居面积很集中,这种奇迹和壮观,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常年在这里生活繁衍的仍有七千余只,成为当今举世罕见的一大景观,因而中央电视台在此拍摄了电视专题片《中国一绝》。夕佳山民居一带也因此素有“天然鹭鸟公园”之美称。

【民族文化风俗】

夕佳山古民居婚表演,展示了川南汉民族间习俗的一个重要内容——婚礼庆典。整个表演包括“起轿”、经“回车马”、“拜堂”、“入洞房”,其气氛热闹、场面宏大、喜庆而不失庄重,颇具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

No.10 祁县乔家大院——宏伟、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体

【古宅历史】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贵发的宅第。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五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从始建到建成的格局,中间经过近两个世纪。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后来的扩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构思进行,使整个大院风格一致,浑然一体。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囍”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古宅古迹】

1、古宅布局

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整个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

进入乔家院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纵观全院,从外面看,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140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异。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完全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乔家大院依照传统的叫法,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个大院的称谓,表现了乔家大院中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从进正院门到上面正房,需连登三次台阶,它不但寓示着“连升三级”和“平步青云”的吉祥之意,也是建筑层次结构的科学安排。南面三院为二进双通四合斗院,硬山顶阶进式门楼,西跨为正,东跨为偏。中间和其它两院略有不同,正面为主院,主厅风道处有一旁门和侧院相通。整个一排南院,正院为族人所住,偏院为花庭和佣人宿舍。南院每个主院的房顶上盖有更楼,并配置修建有相应的更道,把整个大院连了起来。

2、特色建筑工艺

木雕。大院迷人处就是随处可见的精致的板绘工艺和巧夺天工的木雕艺术,雕刻品个个都有其民俗寓意。每个院的正门上都雕有各种不同的人物。如一院正门为滚檩门楼,有垂柱麻叶,垂柱上月梁斗子,卡风云子,十三个头的旱斗子,当中有柱斗子,角斗子,混斗子,还有九只乌鸦,可称一等的好工艺。二进门和一门一样,为菊花卡口,窗上有旱纹,中间为草龙旋板。三门的木雕卡口为葡萄百子图。此外,柱头上的木雕也是多种多样。如八骏、松竹、葡萄,表示蔓长多子、挺拨、健壮;芙蓉、桂花、万年青,表示万年富贵;过厅的木夹扇上刻有大型浮雕“四季花卉”、“八仙献寿”,以此组成的画面纹样,造形优美,栩栩如生。全院现存有木雕艺术品三百余件,这里不能一一列举。

砖雕。砖雕工艺更是到处可见,题材非常广泛。有壁雕、脊雕、屏雕、扶栏雕。如一院大门上雕有四个狮子,即四狮(时)吐云。马头上雕有“和合二仙”,抬着金银财宝。卡圆上雕有兰花。掩壁上为“龟背翰锦”,是传统的装饰纹样,为六边形骨架组成的连续几何图形。

石雕。乔家大院中的石雕工艺虽比较少见,却是十分精细。现有几对石狮,石狮形态各异,憨态可掬。有的石狮为踱步前行状,刀纹如新,锋芒犹在,表现得机警、威武、活跃。其顾盼自豪的头部,提起全身的神气,表现狮子的雄壮、英武而不失真,给人以健康、活跃,富有生命力的感觉。还有阴纹线刻,如五院门蹲石狮底座为“金狮白象”,中为“马上封猴(侯)”、“燕山教子”、“辈辈封侯”。南房柱石底垫为“渔樵耕读”、“麻姑献寿”等。六院门蹲石狮石础上有“出将入相”、“神荼郁垒”(相传古代以神荼、郁垒为门神,可以御凶邪避鬼魅)、“得胜返朝”等线刻,图像清晰,故事引人,线条流畅,形象逼真。

彩绘。整个大院所有房间的屋檐下部都有真金彩绘,内容以人物故事为主,除“燕山教子”、“麻姑献寿”、“满床笏”、“渔樵耕读”外,还有花草虫鸟,以及铁道、火车、车站、钟表等多种多样图案。这些图案,堆金立粉和三兰五彩的绘画各有别致。所用金箔,纯度很高,虽经长期风吹日晒,至今仍是光彩熠熠。立粉工艺十分细致,须一层干后再上一层,这样层层堆制,直到把一件饰物逼真的浮雕制成为止,最后涂金。

3、牌匾

乔家大院各个门庭所悬的牌匾很多,内有四块最有价值。其中有三块牌匾是乔家的,也是值得乔家自豪和感到荣幸的。那就是光绪四年由李鸿章亲自书写的“仁周义溥”和山西巡抚丁宝铨受慈禧太后面谕送的“福种琅环”及民国十六年祁县昌源河东三十六村送给乔映奎的“身备六行”。前两块表明乔家在某个时期对官府的捐助,又经朝廷大员题词推崇,因此倍加荣耀光彩。后一块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乔家的一些善举和对人处事的方法。另外一块价值更高,那就是傅山亲笔题写的“丹枫阁”匾(现存展于乔家第四院的东房内)。此外,还有各院的门匾,例如“彤云绕”、“慎俭德”、“书田历世”、“读书滋味长”、“百年树人”等都有其一定的具体寓意。总之,乔家大院既是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民俗学的殿堂。

4、乔家三宝

万人球:一个挂在天花板上的水银玻璃球,据说为乔家从美国进购来。会按一定比例缩小所挂屋中人的影像在球上。当年乔家会客谈生意时挂房上以用来监视屋中人,可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监视探头。为当时极罕见之物。

犀牛望月镜:一面直径有一米左右的镜子,镜架镜框为木质最坚硬的珍稀树木铁力木所制。雕刻有祥云犀牛,祥云缭绕在圆镜下方如彩云烘月,祥云下方的犀牛回顾上瞥,似在痴望明月。

九龙灯:昔日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而逃向西安时,乔家捐赠30万两银子与太后以解燃眉之急。后西太后为感其忠诚而赏赐了两盏九龙灯。全国至今未发现第三盏。

【古宅典故】

乔家大院的建造发展故事:

清乾隆年间,现乔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乔家堡村的大街与小巷交叉的十字口。乔全美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主楼为硬山顶砖瓦房,砖木结构,有窗棂而无门户,在室内筑楼梯上楼。特点是墙壁厚,窗户小,坚实牢固,为里五外三院。

乔致庸当家后,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他在老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通天棂门,门楼的卡口是南极星骑鹿和百子图木雕。上有阳台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砖雕扶栏,站在阳台上可观全院。由于两楼院隔小巷并列,且南北楼翘起,故叫做“双元宝”式。

明楼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来连成一体的格局。

【民族文化风俗】

晋商文化

铭言家训。乔家堡乔家大院内的“十勿戒”:“勿挟私仇、勿营小利、勿谋人之财产、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妇女、勿唆人之争讼、勿坏人之名誉、勿破人之婚姻、勿倚势而辱良善、勿恃富豪而欺穷困。”

乔家的家规家教,明文规定有六条:一不准纳妾;二不准虐仆;三不准嫖妓;四不准 *** ;五不准 *** ;六不准酗酒。《朱子治家格言》是乔家儿孙们启蒙的必读课,并写在屏门扇上,以作平日之鉴。乔致庸还把他自己拟定的对联着人写好刻就,挂在内宅门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衣惜食非惜财,缘惜福”,以告诫儿孙,时刻注重俭德,切莫贪图安逸,坐享祖业。

法治文化

乔家“在中堂”制定的号章号规“十不准”:不准携带家属,不准嫖妓宿娼,不准参与 *** ,不准吸食 *** ,不准营私舞弊,不准假公济私,不准私蓄放贷,不准贪污盗窃,不准懈怠号事,不准打架斗殴。如有违反者,由本人、掌柜和保人三方当面交割开除出号,永不续用,其他连庄分号也不得录用。

更多中国民间古宅(古老的宅院)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