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前言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系统阐述自己理论的作品,而其阐述又特别集中于“费尔巴哈”篇,也就是第一卷的第一篇。在本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后来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然而,由于这一篇并未正式出版,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它的认知仅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只言片语的介绍。1924年,苏联马恩研究所首次用俄文发表了本篇,1932年,苏联马恩列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一版,MEGA1)第一部分第五卷中首次用德文发表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部书稿。1932年的这一版也就成了流传甚广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型。但这一版编辑方式很不科学,随着研究者们意识到恢复马恩原始手稿逻辑线索的重要性,本版逐渐受到质疑。1962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又发现了夹杂在马克思其他遗稿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三页手稿。这一新发现更是推动了对本篇重新编辑的呼声。因此,后来本篇开始出现以不同思想指导而编辑的多种版本。
文献学是文本学研究的基础。不了解文献的情况,就无法在可靠的基础上来对文本进行解读。而不通过文本去发现作者的原始逻辑线索,却用人们总结出的各种庸俗“原理”反注文本,更是在理论和实践中被证明是极端错误的。由此可知对文本的基本文献情况的了解的重要性。《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的文稿命运及其研究史更是说明了这一点。当人们读到一个被编辑者完全打乱重组甚至还擅自插入语句的文本时,他们怎么可能理解原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本想法呢?这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基于科学严谨的态度,我们在研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之前,必须先弄清楚本篇的基本文献情况以及现有各版本的概况,并从中选择一个适合研读的版本。
一、“费尔巴哈”篇的文献基本情况
现存的“费尔巴哈”篇共有25张手稿,可以分为“大束手稿”和“小束手稿”两部分。
1. “大束手稿”概况
“大束手稿”的笔迹主要是恩格斯的,也有马克思的一些修改和边注。恩格斯和马克思分别在手稿上进行了编号。从编号上来看,恩格斯的编号可能是初始的,马克思标注的页码则可能是正式的页码。被马克思删除的文本没有标注页码。根据恩格斯编号的断层,可以把手稿分解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恩格斯标记为6-11,除被马克思删除的部分外,马克思将这部分手稿标为8-29页。其中8-11最早被标为6b-6e四页。这部分手稿可能比较老,写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确定《德意志意识形态》结构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对这部分手稿进行了大规模修改,对于用于“费尔巴哈”篇的内容,在旁边标注了“费尔巴哈”。
第二部分,恩格斯标记为20-21,除被删除部分外,马克思标为30-35页。本部分手稿可能是基底稿,也可能是确定作品结构后存在部分离题部分,部分内容被删除并移到了其他篇中。
第三部分,恩格斯标记为84-92,马克思标为40-72页。本部分手稿可能是基底稿,或是在撰写“第三篇 圣麦克斯”中的离题部分而被挪用到“费尔巴哈”篇。在恩格斯标为92的前两面,有马克思的备忘录。
由此我们发现,在马克思的编号中,除了最开始的1-7遗失外,36-39页也遗失了,这些页的去向也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2. “小束手稿”概况
“小束手稿”共有八张,有两张无编号(记为1?和2?,阿多拉茨基版认为1?有恩格斯标记的1),有五张标为1-5(MEGA2认为1、2、4是伯恩施坦的标记,3、5是恩格斯的标记)。还有一张纸片,纸片的表里2页中有马克思标记的页码1、2。
1?的前两页中有标题和疑似“费尔巴哈”篇的导论,并在标为1的手稿中出现其誊清稿。标号2的手稿可能是本篇A章(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的)的绪论,可以和“大束手稿”的开头基本衔接。3、4手稿则可能是遗失的36-39的改订。标号为5的手稿从内容看则可能原本衔接于1?,究其原因,一张纸被分为4页,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其他篇章中有将第一张编为1,下一张编为5的例子。1?的后两页、2?、5疑似马克思标为11-16页的异稿,这部分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
纸片手稿大部分被删除并被移到了“第二篇 圣布鲁诺”中,未被删除的可能用于“费尔巴哈”篇的部分未知其位置。
二、“费尔巴哈”篇的诸版本概况
自本篇问世以来,主要的版本有:梁赞诺夫版(1926年),阿多拉茨基版(1932年),巴加图利亚版(1965年),MEGA2试行版(1972年),广松涉版(1974年),MEGA2先行版或陶伯特版(2004年)。
1. 梁赞诺夫版
大卫·梁赞诺夫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奠基人,《马恩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编辑的领导者。1920年任苏俄马恩研究院院长,受列宁委托搜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稿编辑MEGA1。1931年,梁赞诺夫被撤职、开除党籍、被捕并流放,马恩研究院和列宁研究院合并为马列主义研究院,由阿多拉茨基领导。1938年,梁赞诺夫死于劳改营。
本版发表于1926年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一卷,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同发表。本版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经由郭沫若先生翻译为中文,1947年由上海群益出版社全文出版,被称为“马克思和昂格斯论费尔巴哈 《德意志观念体系》之第一篇”。
本版采取将手稿中的文章如实地排成铅字的方针。被删除的字句和文章用小号字表示,并用<>括起。对马克思增补部分、边注及手稿中其他信息,以脚注标注。
2. 阿多拉茨基版
本版是受众最广的一版,但也是编辑方式最为不科学的一版。中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版都译自本版。本版主编者阿多拉茨基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存手稿连缀起来构成的文章基本不成型,因此有必要进行改编。但其改编方式可谓十分大胆,他将大束手稿剪裁成几十个片段,根据编者的理解进行了重组,有的片段还插入了小束手稿中,有的片段甚至被移动了数十页之远。除此之外,为了使手稿构成一个完整的文章,编者还自行插入了一些语句。最后,整篇文章被编辑为大家所看到的三章结构。因此,广松涉称本版完全是一个赝品。
不过,本版也不是完全将一个伪造品呈现出来,本版在“正文异稿”部分说明了手稿原状况和增改注等情况,而正文中也标注了内容所出之手稿页码,因此根据这些信息还是可以复原出原稿情况的。
对于“原理反注文本”并热衷于语录战的教条主义者来说,这样的编辑方式可能也无大碍。一来,编辑后的文本对体现自己认为的原理有“佐证”作用。这也是本版如此编辑的初衷,即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创立了编者所理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二来,语录战本来也不考虑上下文,不考虑思想逻辑发展,自然也用不着去保持原稿状况。但对于真正想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线索,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之真正过程的人来说,这样的版本是根本不可用的。因此,我们这次研读断不采用本版,也不建议读者采用本版。
3. 巴加图利亚版
巴加图利亚版是在修正阿多拉茨基版的呼声不断高涨的情况下推出的新版,本身是俄文版,其对应的德文版被称为新德版。1965年由苏联马克思主义文献学家巴加图利亚准备,勃鲁什林斯基编辑,发表于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哲学问题》第10和11期。1988年,我国根据本版出版了《费尔巴哈
唯心主义观点与唯物主义观点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也采用了本版。本版采用的是将手稿的最终文形按页码顺序活字化的基本方针。对于删除、增补、修改及笔迹等情况一般无记载,只以脚注形式对比较长的删除文、被大幅度修改过的语句的原形进行了说明。巴加图利亚根据手稿内容把五部分手稿分为四个部分,27节,并拟定了25个小标题。
4. MEGA2试行版
1972年,苏东马克思主义编译机构内部出版了“费尔巴哈”篇的MEGA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试行本。此版采取的是登载手稿的最终文形,而将关于修改过程、增补以及笔迹等的信息在“异文详情”中一次性进行记载的方针,将没有指定插入位置的边注以及笔记类的文章排印在栏外。本版原则上全部收录关于删除、修改、增补、笔记等手稿中的各种信息,不过还存有若干遗漏。
5. 广松涉版
广松涉,当代日本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大师,东京大学教授。生于1933年,卒于1994年。·1949年加入日本 *** 。1960年,广松开始关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文本结构问题,并对梁赞诺夫版和阿多拉茨基版在编译上的非法重构提出直接批评。1974年,河出书房新社出版了广松的《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
广松版的最大特点就是尽可能还原出原手稿的情况。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的编辑实际上有两个问题,一是组版方式,二是手稿排序。在组版方式上,主要分为展现最终文本的方式和还原手稿原状的方式。阿版、巴版、MEGA2版都采用了前者,想办法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现出本篇的最终文本,编辑信息则以“异文信息”展现。而梁版、广松版则致力于通过排印手段给读者展现原稿的状态。其中,广松版做的相当细致。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我们选择广松版作为研读素材。我将在下一节来详细介绍广松版。
6. MEGA2先行版或陶伯特版
本版出版于2004年,与其他各版不同,它彻底否定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一部作品的架构,而把它作为一个论战文章集,甚至把赫斯都当作了作者。虽然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都表示过他们写的是一部作品,但本版编者陶伯特(也是前面试行版的编者)依然通过其各种考据,做出了不同结论。这一方案甫一出台,就遭到了部分韩国、日本学者及俄国学者,特别是巴加图利亚的反对。我国张一兵教授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内在逻辑角度认为本版的编辑完全是在西方马克思学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进行的,如陶伯特本人就是一个“转型”学者。张义修博士也撰文探讨了陶伯特考据的可靠性问题。
如前所述,本版解构了“费尔巴哈”篇,不再试图将其按照内容顺序进行排列,而是根据陶伯特考据出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分拆成11篇文章。这其中还包含了《答布鲁诺·鲍威尔》和《布鲁诺·鲍威尔及其辩护士》两篇文章。
本版试图部分还原手稿的原始状况,如手稿分为两栏的特点等,其他编辑情况也和试行版类似。除此之外,本版在副卷中说明了文献的诸原始情况。
虽然本版在编辑方式上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文献信息的辨识整理方面也有很多先进的成果。
三、广松涉版“费尔巴哈”篇的概况
如前所述,广松版通过排印,试图最大程度还原手稿原貌。它采取了以一眼就能看清手稿中每页的状态(包括删除、修正、增补、笔迹、栏外笔记等等)的形式印刷,同时以能够直接反映手稿的内在构成(大小束手稿之间的关系、栏外的增补文章与原来的文章的呼应关系)的方式进行排列的方针。不过由于排印技术限制,导致未能实现印刷文本与原稿逐行对应,也未能直观展现删除语句。
在本版中,每一页都标注了其对应的手稿页码,包括恩格斯的编号和马克思的编号。偶数页呈现包括明确插入位置的栏外增补的正文,奇数页则呈现未明的增补、异稿。本版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笔迹、强调、修改、增补等以不同字体呈现,可以明确地看出他们写作的部分及分工合作情况。对于删除情况,本版还明确区分了横线删除和竖线删除,区分了整段删除和被删除的段落中原先 *** 的内容。最后,本版还以注释形式将之前各版中所记载的关于手稿的各种信息全部加以记载,读者可以看出不同版本对文献的判读、记载、报告的差异。
由此可以看出,广松版为不能看到原稿的研究者最大限度提供了文献信息,对于研究者,特别是文本学方法研究者来说无疑是大有帮助的版本。从该版本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的写作历程,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联系与差异,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如何被构建的。这样充分的文献信息,为文本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援背景。
目前本版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中文版将标题改为《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除了将原有的日文版翻译为中文外,还保留了德文版。书中附有广松涉相关的一些论文,可以看到广松涉对“费尔巴哈”篇问题的论述。书中还插有部分原稿的照片,可以看到恩格斯工整的字迹与马克思糟糕的字迹,还可以看到恩格斯的各种人物画及肖像涂鸦。书中还以图片形式展现了不同版本对原稿部分内容的处理方式。中文版还将小林昌人版和涩谷正版的更新信息以注释形式给出。
我们在之后就将基于本版进行研读,并对“费尔巴哈”篇进行解读,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初语境及思想线索,了解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内容。
参考文献
《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日】广松涉 编注,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梁赞诺夫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前苏联】大卫·鲍里索维奇·梁赞诺夫 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巴加图利亚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俄】巴加图利亚 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MEGA:陶伯特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德】英格·陶伯特 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四个问题》,韩立新,《学术月刊》,2007年3月
《对MEGA2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方案的三个追问》,张义修,《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7年第1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