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春节的阅读(分享阅读《春节》),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春节的阅读(分享阅读《春节》)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春节的阅读(分享阅读《春节》)

除夕“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很有些神秘和肃穆,以至在人们的印象中,过年和春节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了,被连成了一个非常喜庆、吉祥和欢乐的佳节联体。然而春节与过年毕竟是不同的概念,不好混为一谈:它们一个在年头、一个在岁尾,而民间的习俗则是,过年最隆重、春节最热闹。

庆祝新年的习俗据传,早在上古的尧舜时代就已经形成一种时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春节的称呼却不尽相同。《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五帝时期颛顼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夏朝相沿袭,而商周秦则以腊月初一、十月初一、十一月初一为元旦,至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采用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从而相沿两千余年。

辛亥革命后,公元纪年法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孙中山先生为“行夏历”、“顺农时”、“从西历”、“便统计”起见,在我国使用夏历的同时并用公历,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公历元月一日称为新年。但直到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公元纪年法”,才将我国的元旦正式规定在公历一月一日,春节定在农历正月初一。

农历腊月三十日为岁末,即所谓的过年,在民间极为的看重,是日家人务必团圆,俗称团年。虽有在外地者,远在千里万里之外也要尽可能于除夕前,即年三十夜赶回家中,与亲人相聚,倘若因故不能团圆则将深以为憾。中国交通运输业中独特的“春运”客流高峰现象即此俗之产物。

春节古称元旦,《尔雅.释诂》:“元、始也。”“旦、早也。”其初始之义是一年之始、一日之晨,因而又有元日、元正、元辰、元春、三元、端日、元朔、正日、正旦、正朔等称谓,在四川民间俗称为大年初一、老大初一或正月初一,是老百姓一年中最放松、最快乐、最热闹的圣节。这天人们合家团聚、往来拜贺、喜气洋洋,特别是孩子们不仅能吃好的、穿新衣、也可自由玩耍,不太受拘束。从大年三十夜到初一早晨,家家戶户燃放鞭炮、响声不绝于耳,城乡一片喜庆,到处都是欢乐的海洋,乃是真正意义上的普天共庆、万民同乐!

在四川民间一到腊月人们便开始筹备过年了,杀年猪、腌腊肉、灌香肠、缝制过年新衣。到腊月中旬便忙着打阳尘、拆洗被褥蚊帐窗帘等大件东西,彻彻底底打扫卫生,热闹而繁忙。过了腊月十五便有人家互请吃年饭,一些亲朋较多的人家轮流互请,要吃到正月十五才作罢。腊月二十三祭灶后便逐渐有人在家门前挂彩灯、贴春联和年画了,过年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炒盐沙胡豆、红苕糖杆儿、包谷花儿和花生的甜香味、爆裂声随处可闻。如今这只是一种记忆。

一般的小户人家的年夜饭都安排在二十八、九、年三十吃,届时撵鸡逮鸭、宰鹅剖鱼、淘米洗菜,忙碌而快乐,各种菜力求丰盛、摆满一桌,务使吃不完。于黄昏之时在祖宗牌位前供上各种佳肴,举家跪拜,尔后围桌而而坐、共享盛宴,热热闹闹、温馨欢快、以煞岁尾。

除夕守岁,家家灯火辉煌、鞭炮频响,家人围炉取暖、欢聚一堂。发压岁钱是守岁不可或缺的一项仪程,也是儿时盼过年最殷切的期望之一。守岁的习俗非常古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就有:“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之为守岁。″的记载。苏轼也有“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的说法。守岁之时人们多摆一些轻松愉快、恢谐幽默的龙门阵,以引人发笑。

大年初一川人有早起偷青的习俗,人们一般在天亮前起床、来到地头,随手采摘一些青菜、豌豆尖等菜鲜拿回家,讨个一年清静的吉利。而菜蔬的主人则会睁只眼闭只眼、视而不见,是不充许说不干净的话的。有人偷青主人反而高兴,自己的菜种得好才有人来偷;而偷青则仅是一种象征性的、随手摘取一点即拿回家中。

在川中地方,春节的早餐多为汤圆等素食,也有一年中团圆和美、万事圆满等吉祥寓意。饭后合家老少俱着新衣、穿新鞋,开始走街串巷、会亲访友、往来拜年,这种习俗也很古老,宋代柴萼《梵天庐丛录》:“男女依拜长辈,主者牵幼者出偈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旧时拜年大人互相道贺、晚辈则向长辈行跪拜礼,被访之家则端茶摆糕点敬客,给小儿发拜年钱。

在儿时一些农村小孩则会在这一年中难得的空闲时光里,成群结队到镇上逛街、看热闹或川剧,充分利用不多的压岁钱买几本连环画,或到馆子里吃点凉面、包子之类,遍街都是穿着新衣服、花布鞋的娃儿妹崽,我们常追着他们喊:“天上的星星儿排对排,乡头的妹崽上街来,脚上穿着花布鞋。”那些浇糖人儿、捏泥塑、卖节节甘蔗、糖精凉水的小贩的生意特别火爆,古镇比逢场天还要热闹十分。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新年说到就到了,儿时那种盼望过年的心情早已不复存在,只有在静穆中守侯这一刻来临!

更多春节的阅读(分享阅读《春节》)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