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来源:人民网-中国 *** 新闻网 原创稿
赛福丁·伊斯热依力。(受访者供图)
领奖台上,他是荣誉环身的全国劳动模范。谁曾想,十多年前,能够解决生活上的温饱问题是赛福丁·伊斯热依力的梦想;而现在的他,已从一名农民的身份转变为现代化产业工人,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就是他最大的梦想。
逐梦:从一名农民到全国劳动模范
赛福丁出生在新疆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便与爷爷相依为命,还要照顾弟弟妹妹,生活十分贫困。
2010年,赛福丁成为了新疆中泰集团托克逊能化公司的一名出炉工,对他而言,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像做梦一样。而这个选择也成为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炉台,是赛福丁成长的地方,他对此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愫。
托克逊的夏天有“火洲”之称,特别是中午太阳高照,地面就像着了火一样,天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丝风,炉台温度超过了50℃,尤其是在工人们维护炉眼和带钎子时,距离2000℃的电石炉也就几米的距离。
为了安全起见,出炉工需要穿着厚厚的阻燃服,佩戴安全帽、防护面罩、厚厚的棉布手套,这样严实的装备,再加上50℃以上的高温环境,光站一会儿都难以忍受,而一个班组每天要整整工作8个小时。
说起高温电石炉前工作的日子,赛福丁记忆犹新,“炉子跟前太热了,我们每天的衣服都是湿的,披肩帽都能拧出水来。”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下,赛福丁一干就是7年。如今,随着技术迭代,生产车间已逐步实现自动化操控,作业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赛福丁在自动化改造后的出炉岗位工作。(受访者供图)
多年来,赛福丁在工作岗位上丝毫不松懈,凭着对工作的执着,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他于2015年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9年又荣获全国“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成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赛福丁刚分到班组工作时,是唯一的少数民族员工。语言上的障碍使他在技能学习上一直落后于他人。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严格要求自己,靠着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提升普通话水平,每有闲暇就主动找老师傅请教岗位操作技能,并购买了电石生产工艺技术方面的书比对着学习。他没事就“泡”在电石炉旁去琢磨“怎么出炉省力?”“怎么快速地堵住炉眼?”潜心钻研专业知识。不到一年时间,他成为了班里出炉工中的佼佼者,担任起了出炉组长。
一次当班期间,赛福丁和同事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无论如何炉眼都不出电石。连着好几天,赛福丁都在思考如何绿色难题,从源头上一遍遍的查找分析。
“如果每班都出7—8炉,就能保证电石炉融池,电石炉整体就会稳定,这样也就不会出现出炉困难、炉眼堵不上的问题了。”赛福丁考虑到。经过多次试验,他的想法确实可行,班组自此开始规范出炉次数,并且这个方法在全车间得到推广。
这件事也让赛福丁意识到,干工作一定不能“盲干”,而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善于总结经验,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样就能保证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有效率、有质量。
十年如一日,他始终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从出炉到炉眼维护,再到炉况的分析,每一步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逐渐成长为中泰集团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技术技能标兵,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和弘扬正能量的典范。
蜕变: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
对赛福丁来讲,在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自己追逐梦想的过程,更是自己人生一次又一次蜕变的过程。
作为全国工人的代表,2017年,赛福丁带着劳模的光荣来到了北京,成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的一员。重返课堂,使他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丰富了理论知识,拓展了视野,他从未想过曾经的“大学梦”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
学业结束后,赛福丁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各类座谈,将自己的成长故事和经验分享给南疆四地州贫困地区员工,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激励更多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赛福丁·伊斯热依力(右四)在扶贫车间指导工作。(受访者供图)
除了产业工人的身份,赛福丁还是扶贫工作队的一员。2019年4月,赛福丁主动申请到于田县斯也克乡驻村扶贫,在那一方热土上,赛福丁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所学带动乡亲脱贫致富,他想要“把自己趟出的路子传给身边人”。
驻村生活期间,他积极召集驻村工作队成员、村干部、党员和员工代表召开座谈会,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解决,帮助少数民族员工与技术员之间进行翻译和沟通,并且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普通话学习培训。“现在大家已经由‘靠比画学技能’变为了‘靠沟通学技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赛福丁欣慰地说。
“把劳动精神发挥到岗位上、传播到社会上,用自己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用奋斗描绘出最璀璨的人生。”这是赛福丁鞭策自己不懈奋斗的坚强信念,也是他一生不断努力追求的远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