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李靖(571—649),隋末唐初将领,为隋朝名将韩擒虎外甥。李渊入主关中后被锁拿,险被斩首,后被李世民营救,遂入其幕府。620年,李靖追随李世民平定王世充,赢得唐高祖李渊信任,随后开始独当一面。先平江陵萧铣,再平丹阳辅公袥,军功仅次李世民。贞观三年,率军平定东突厥,受封代国公;贞观九年,再平吐谷浑,649年病逝。
李勣(594—669),字懋功。原名徐世勣,归唐后受赐李姓。李世民继位后,为避讳改名为李勣。早年李勣投身瓦岗军,为李密手下独当一面的大将。归唐后,追随李世民平王世充、灭窦建德、讨刘黑闼。李世民继位后,又协同李靖攻灭东突厥、薛延陀、高句丽。669年,李勣去世,赠太尉、扬州大都督。注:武则天能立后,只因他的一句话,“此为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刘仁轨(601—685),唐太宗时曾因杖杀折冲都尉,险被杀。因为官清廉,时常遭到政敌迫害,这反而成就了刘仁轨。660年,唐朝发兵讨伐百济,年近60岁的刘仁轨被政敌发往前线。唐军战事不利,刘仁轨挑起大梁,白江口之战,刘仁轨以少胜多,大败日军,一战奠定高丽战局。685年,刘仁轨逝世,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
王忠嗣(706-749),唐玄宗时著名将领,因其父死于王事而被玄宗抚养成人。开元18年,王忠嗣首次随军出征。730年玉川之战,王忠嗣以300骑兵击败吐蕃数千精锐。738年,王忠嗣北伐契丹,三战三捷。天宝初,王忠嗣击败突厥,后对战吐蕃,官至河西、陇右、河东、朔方四镇节度使,首开唐朝兼任节度使先河。因功高遭玄宗猜忌,被李林甫陷害,一年后抑郁而终。若他在,安禄山将投鼠忌器,不敢妄动。
郭子仪(697—781),早年以武举入仕。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领朔方节度使,守住了唐军最重要的朔方基地,为唐军反攻创造条件。安禄山死后,史思明掌权,并重新发动攻势,此时吐蕃亦进逼关中,郭子仪重新被起用。安史之乱平定后,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鹘入寇长安,郭子仪再被起用,并说退回鹘、击溃吐蕃,唐代宗称其“有再造唐室之功”。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
李光弼(708-764),本契丹人,经郭子仪推荐就任河东节度副使,协同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李光弼身先士卒,常为先锋。从某种程度来说,李光弼当为平叛首功,被称为“战功推为中兴第一”。762年,李光弼平定浙东袁盎起义,保住了唐朝主要的粮区,受封临淮郡王。此时宦官渐渐把握朝政,李光弼被程元振、鱼朝恩连续弹劾,惊吓过度,后竟因此病逝,颇为时人所评判。
李晟(727-793),唐朝中期名将,出身军伍世家,18岁便投身军旅,追随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出征吐蕃,后参与平定安史之乱。784年,唐朝内乱,李晟举兵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再造唐室,堪为郭子仪第二。随后,李晟兼任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行营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793年,李晟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张议潮(799一872),唐时著名的民族英雄,曾率领沙洲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盘踞河西走廊的吐蕃军队,并将瓜、沙等十一州重新献给大唐。867年,张议潮入朝为官,受封河西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金吾卫大将军。872年,卒于长安,追赠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