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梨园春新年戏曲晚会2016(梨园春六一少儿戏曲晚会),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梨园春新年戏曲晚会2016(梨园春六一少儿戏曲晚会)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梨园春新年戏曲晚会2016(梨园春六一少儿戏曲晚会)

“我觉得已经用尽了全力,怎么还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呢?” 庞晓戈在演播室攥紧拳头的动作,被录进一期名为《对话中原》的电视节目里。

1998年,新人庞晓戈与年长30岁的相声演员倪宝铎主持《梨园春》,一老一少反差鲜明。10年后,庞晓戈获“全国十佳金话筒奖”。而她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报社记者。

《梨园春》如今已播出超过1000期,是中国最长寿的戏曲节目。

倪宝铎退休,身躯消瘦。栏目补充的新主持人,称他为“倪老爷”;庞晓戈成为《梨园春》总制片人。

一代观众老去,又迎来了新的一代人,两代人的审美视角有着巨大的差异。

如何应对移动端崛起和传播手段的升级,是《梨园春》必须做出回答的时代命题。

庞晓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梨园春》面对的,也不止这一两个问题。

荣耀:打擂改写人生

2008年,初三学生韩鹏飞穿着自己缝制的衣服,从河北邯郸赶到郑州,参加第498期《梨园春》,打下当期擂主,成为年度冠军。

这份从《梨园春》拿到的荣耀,成为他在老家开设剧团的资本。

同样的年龄,荥阳女孩秦梦瑶的成名要比他早10年。

七岁那年,秦梦瑶戴着黄色头花,唱了一段朝阳沟,分饰4角。成为《梨园春》的经典。2000年,成为《梨园春》戏迷擂台赛年终总决赛银奖擂主。

1991年出生的秦梦瑶,去了加拿大留学,读传媒专业。百度百科上的职业介绍是“表演艺术家”。

当了40年警察的邢克习,是《梨园春》最忠实的粉丝之一。五次登上河南省电视台《梨园春》擂台赛,最终夺得“明星擂主”。退休后潜心于剧本创作。

李树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20年前在河南许昌,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第一次参加《梨园春》节目录制,紧张得嗓子都哑了。

庞晓戈第一次和《梨园春》结缘,觉得戏曲离自己很远。现在,她的人生已接近于可以和这档节目画上等号。

“没有《梨园春》,就没有我今天的张艳红”。

32岁那年,原本吹唢呐的张艳红,以高亢亮丽的嗓音唱了一曲《收姜维》,成为当年《梨园春》的人气擂主。

如今,张艳红已50岁,有了自己的剧团。人生转折处,就在《梨园春》一次比赛。

这档戏曲综艺栏目,已成为中国电视界戏曲栏目的第一品牌。

囊括“星光”、“金鹰”、“兰花”等国家级电视大奖,荣膺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评选的媒体行业“中国标杆品牌”。

《梨园春》栏目创办人周迪君

观察《梨园春》的成功和延续,要深入其内在运行肌理——以戏迷擂台赛的方式,充分调动戏迷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

“从有《梨园春》,农民知道礼拜天了”。

李树建在青海的亲戚朋友,每周六6点半之前就吃完晚饭,在电视机前摆好凳子,等着看《梨园春》。

24年来,《梨园春》造就了上千名草根明星,给参赛者带来了荣誉和风光,也给老百姓带来了精神食粮。

《梨园春》之后,各地电视台的戏曲类栏目和戏曲频道相继出现。

官方的评价是:对繁荣电视文化事业、推动河南戏曲发展、弘扬民族文化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究其背后,戏迷擂台赛机制,让《梨园春》保持着多年竞争优势,并成为现在重要呈现形式。

规则:在探索中演变

20世纪90年代,香港四大天王的海报贴在广大内地中学生的床头,港台流行音乐复刻在磁带里卖给年轻人,戏曲前景黯淡,演出市场萧条。

这像极了当下的境况——在人人从手机端寻求娱乐,传统电视栏目如何重获生机?

1994年10月,《梨园春》诞生,定位为戏曲欣赏,播放名家名段等旧戏,工作人员只有4个。

作为中国电视戏曲栏目的最早引领者,《梨园春》在创世之初就担起了传承300年河南豫剧,承载中原5000年文化脉络的重任。

然而,收视率和反响都很一般。

1999年3月,《梨园春》创办5年改版,摸索着走一条“现代电视手段和河南传统戏曲有机结合的道路。”

这就有了后来让《梨园春》大红大紫的戏迷擂台赛机制——电视机前的观众可以来投票,改变了过去你播我看,你唱我听的单向传播模式。

通过对阵的方式,引起参与者背后各种因素的支持,从而带动收视率。这像极了当下微信投票,是拉动粉丝、提高参与性最好的方式。

这种纳入竞争和互动,央视的《星光大道》、浙江卫视的《最强大脑》都在沿用。

改版第一年,《梨园春》平均收视率稳步上升到14.26%,在河南卫视位居第一;2000年至今平均收视率保持在18.6%,最高达35.7%。

2017年2月,《梨园春》制片人齐柯获得第十一届电视制片业“十佳栏目制片人”奖

尽管戏迷擂台赛对收视率的贡献显而易见,但是其弊病也逐渐显现。

2007年和2008年年终总决赛时,出现同组6个选手中4个唱收姜维的“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选段。

《梨园春》栏目制片人蒋愈红曾担心地说:“戏迷擂台赛唱段的短暂性和重复性,也产生了大众文化内容的贫乏性”。

如何适应时代的电视传播的手段,是《梨园春》求变的一个方向。

过去都是一场大戏或者一折戏,20多分钟甚至两个多小时,许多观众会觉得戏曲太慢了,太长了,坐不住。

现在的唱段都是短小精悍的,最多七八分钟,少的两三分钟,节奏感就有了。比较适合当下电视的传播和观众的审美习惯。

《梨园春》打破了主持人报幕、名段欣赏的方式,大量讲艺术家不为人知的一面,讲普通戏迷的追梦故事。

节目引进评委机制,选手唱了几句后,就有可能被评委打断,直接评判优劣。这引起了豫剧界的普遍吐槽:豫剧是一门艺术,单凭唱几句怎么可能表现出一个选手的整体素养呢?

一位不愿具名的擂主觉得评委们并没有说服力:“豫剧的二八流水,你给我唱一下,你懂么?不懂。”

全国大腕姜昆来了,本地大腕范军有些失态。反倒是把打擂的给有些忽视了。

改版后的《梨园春》,与《中国好声音》、《欢乐喜剧人》有些相似,但是张艳红认为豫剧毕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具备专业属性。

庞晓戈以为的这种成功之道,是张艳红眼里的没落之源。

张艳红剧团经常到农村演出,老百姓还是喜欢看以前的戏曲比赛方式。有父老乡亲问张艳红,能不能给晓戈说说,不要外边的评委。

变革:从触电到触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习惯从手机屏幕获取信息。而更多的APP、直播平台逐渐抢食原本固化在电视的市场资源。这给《梨园春》带去巨大而又无法抗衡的压力。

“最大的问题是观众会疲劳”,《梨园春》栏目导演艾楠:“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创新。”

2005、2006年,在戏迷擂台赛中增加短片,增加了访谈。把选手更立体更人性的呈现给观众。

蒋愈红,2003年5月担任《梨园春》栏目制片人兼总导演

2007年以前的金奖是30万轿车,当年张艳红就开走一辆桑塔纳2000。到2010年,明星擂主只能领到一枚纪念奖章。

朝阳沟、卷席筒、红灯记、香魂女、拷红、收姜维等剧目几乎在每星期都会露面,很多戏迷对参赛选手唱新段观众打分不买账,遂重拾名家唱段。

2012年,2013年又在戏迷擂台赛中增加了互动,增加了明星和艺术家,这些跨界艺术家体验戏曲的表演,增加了擂台赛的可看性和时尚性。

最近几年把常态节目季播化,推出名师高徒、非遗心体验、中国真有戏等系列赛季。

前些年一些大投入大制作的真人秀节目,对《梨园春》产生冲击。

“那些收视数据,和你的付出和期待不能成正比的时候,我真的因为这个流过眼泪。”庞晓戈攥紧拳头,“我觉得已经用尽了全力,怎么还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呢?”

《梨园春》的解决方案是,也找来一些明星,通过这些自带粉丝,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明星,比一些戏曲演员产生更广泛影响。

《梨园春》希望能够把明星粉丝中不看戏的吸引过来——这似乎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不过据说“收到了效果”:25岁左右的年轻观众增长了26%。

演员有新老交替,观众也有新老交替。“如果不培养新观众,过去那些观众也会在不断较少,所以培养年轻观众,是栏目组必须必须要做的。”

艾楠用了两个“必须”。

互联网的崛起,让豫剧拥有更多的“阵地”。在即时通讯工具、社区论坛和各大视频网站上,都有“圈子“功能,可以关注,形成另一种与时俱进的粉丝文化。

“戏缘”等APP受到大众的欢迎,是移动端的普及和直播技术成熟的体现。所有选段和戏曲,都可以在网上随意看到,《梨园春》如何面对这样的趋势?

总制片人庞晓戈给出的答案看起来很模糊:互联网的边界在哪里,《梨园春》的春芽就会在哪里萌发,在哪里成长,这是《梨园春》未来的方向。

6月27日,“千期《梨园春》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办,讨论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视传媒嫁接,如何在坚守初心的同时探索创新发展。

《梨园春》给出了成绩单:在台网互动方面,运营栏目官方微信、微博,并推出《梨园春》APP,加强戏迷互动。

然而当《渔社商业案例》在2018年8月某一天点开这款APP的“擂台选拔”栏目,显示的却是“明年的选拔将在2016年春季开始,热点电话…”。

APP仅仅是电视栏目《梨园春》的附庸,思维还是停靠在以电视栏目为依托的层面。具体深入《梨园春》栏目内外利益构成的江湖,可以看出许多结构性冲突。

江湖:栏目内外名利场

一位擂主给《梨园春》制片人发去了短信,但是很晚才回,这让她很不爽——作为《梨园春》大红大紫的早期擂主,《梨园春》千期盛典并没有邀请她。

围绕着《梨园春》,有着微妙的江湖规则;它是一面镜子,映现着真实的人性;《梨园春》更像是一个名利场,每个人在场内场外扮演不同角色。

在李树建看来,《梨园春》巩固了老艺术家的地位,也培养中青年演员的实力,推出一批明星擂主,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延伸点来说,在豫剧的传承上,有开宗立派的习惯,不乏有人将收纳弟子作为一门生意。

《梨园春》2000年度总冠军张艳红

《梨园春》最大魅力就是融合了河南的地方戏,豫剧、曲剧和越调三大剧种,因开放性的打擂而让许多业务选手参与。

一位参赛者成为擂主后,拿到了一个全国性奖项。《梨园春》几个导演给他打电话,他还是拒绝了参赛。

“如果打胜了,人家会说,他是专业的。如果打输了呢?我们更没面子,国家一级演员,还跟小孩PK。”

此后,《梨园春》再也没有邀请过他参与节目。“这么多年,不管大事小事从来不叫我”,这位擂主的失落溢于言表。

从个人角度来看,这是传说中的被节目组封杀,但是作为《梨园春》来说,是养大的鸟儿不回笼。

20年争霸赛的擂主,名气远不如白军选、张艳红。最重要原因在于节目资源分配的不均等。以白军选为例,在过去长达十多年里,每个月起码要上《梨园春》两次。

这样的资源分配,在当下的《梨园春》已经极为罕见。这也使得白军选怀念蒋愈红时代的《梨园春》。“知道包装我们,一个月总会让我们这些老擂主亮个相”。

白军选,曲艺演员、《梨园春》节目十年争霸赛冠军

这被称之为“生孩子不养孩子”,而湖南卫视就很喜欢培育自己的明星。

前擂主们大都怀念以前的赛制:一晚上的节目都在比赛。现在则是评委展示比较多,都是外地说相声搞曲艺。

张艳红说,年代不同了,导演觉得要更新模式。但到乡下,老百姓还是喜欢以前的方式。

“至少我这20万粉丝已经不看《梨园春》了”。张艳红在微博、快手、火山小视频等平台上拥有20万粉丝。

白军选作为《梨园春》最早一批擂主,也拥有一大批粉丝。

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张艳红和白军选也偶尔直播。

从商业价值角度,《梨园春》作为王牌电视栏目,拥有巨大的市场感召力。

比如,河南福森药业为了让自己品牌能够多些广告镜头,曾多次向一名拥有现场维护便利的袁姓工作人员行贿。

河南飞天传媒、河南纳博曼广告同样为了能够在节目中获得照顾,向袁某输送利益,几年间收受两家公司现金合计上百万。

2017年12月底,周口市中级法院判决袁某有期徒刑三年。袁某就是江湖里的一朵浪花。

栏目比赛游戏规则的变化,也引来争议。《梨园春》20周年争霸赛时,之前的十大擂主全部打散,从新PK,有人提前离场。“这样让我们没面子嘛!”

虽然戏迷擂台赛能够带来流量,但是明星效应在这个行当仍然存在。观众还是喜欢看那些脸熟实力强的老唱腔在电视上露露脸。

一些功成名就的演员也偶尔耍起大牌,微妙的感受和平衡,使得结果总有人不满意。

大部分栏目导演岗位换成新人,在前擂主们眼里,不够专业。

在一间茶馆,几位重要的《梨园春》人物在一起吐槽。结束后,其中一位发短信给本文作者,希望不要将他的观点披露出去,以免与《梨园春》结下梁子。

未来:迈进下个一千期

《梨园春》为什么能坚持24年,成为中国最长寿的戏曲节目?庞晓戈称之为三力:心力、眼力和脚力。

心力:指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有多么深厚,根植于其中的《梨园春》就有多么强大。

眼力:把镜头对准谁,就是锁定普通的老百姓,真正成为《梨园春》的主角。

脚力:不仅要的是速度,还要跑的久,而要达到这一点,拼的就是创新。

《梨园春》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电视栏目,而是承担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总结过往未免流于短视,《梨园春》能否走过下一个千期,以何种竞争优势?或许才更具有探讨的价值。

若从历年来关于《梨园春》官方披露的信息来看,它一直是成功的,满载荣誉,繁花似锦,但是暗流在深处涌动。

第1000期梨园春现场

将《梨园春》带向不确定方向的,是时代大势——《梨园春》走过的24年,恰好新的一代成长起来,粉丝逐渐老去,娱乐多元化,电影工业蓬勃发展。

不妨先了解几个长寿的电视节目。

1998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相亲真人秀节目——《相约星期六》。没想到,这档节目竟然成为了中国最长寿的一档相亲节目。

这档节目的收视率常年稳居上海前三,收视率曾经突破过20——这个数字翻译成容易理解的词就是“满城空巷、趋之若鹜”。

《相约星期六》播出20年来,上千对嘉宾牵手组建家庭,诞生了数百位“相约宝宝”。

如今,这档栏目已经悄悄淡出上海本地电视屏幕。原因很简单,各种相亲类节目承载着娱乐化倾向,而互联网的崛起也使得社交变得简单。

《外来媳妇本地郎》是广东广播电视台拍摄的一部粤语情景喜剧。从2000年开始至今,整整播出了16年共3000多集,仍在播出。

这部中国电视史上播出最久、播出集数最多的电视剧,探讨的是本地文化和外地文化的“冲突”、文化差异的永恒话题。

此外,这档节目真正做到了陪观众成长,它承载着怀旧情结。

《快乐大本营》作为湖南卫视的王牌长寿节目,自1997年创办以来,见证了中国电视收视战的几番更替,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见证着湖南娱乐产业的发展兴盛。

既与何炅等主持人的明星效应,长期稳定的团队有关,更得益于与娱乐圈稳固的协作关系——许多歌手出专辑前、电影上映前往往会成为一期节目主角。

简而言之,湖南卫视王牌栏目早已步入产业化,而河南卫视的王牌栏目《梨园春》缺乏这种延伸。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梨园春》的产业延伸,由参加《梨园春》比赛活动名气的参赛者来做。民间观众请张艳红走穴,一场戏收个万把块钱。

在农村的庙会,张艳红和她的剧团,扎下摊子,至少连演三天,一天三场。在观众眼里,张艳红就是《梨园春》。

官方版的《梨园春》则忙于从各省市海选,赴澳大利亚、委内瑞拉、巴西、英国和俄罗斯演出交流,宣传、推广中国戏曲文化。

《梨园春》也在求变。

前不久,《梨园春》提出拓展价值链、产业链,开发《梨园春》戏曲演艺经纪公司、戏曲服装道具开发公司,实现从单一的电视栏目品牌到文化系列产品品牌的转变。

对于24岁的《梨园春》来说,最好的发展时机是多年前,次好的时机或许就是现在。

《渔社商业案例》致力于发现商业价值,长按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更多梨园春新年戏曲晚会2016(梨园春六一少儿戏曲晚会)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