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3.5星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那窒息着我们的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作者描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 的上海,围绕着阿宝一家,沪生,姝华,小毛一家,蓓蒂阿婆,陶陶一家,宏庆汪小姐及各自的情人朋友联络生活。书里采用了大量的文笔描述不同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生活,给读者呈现了解放伊始上海的繁荣,文革时期的人性百态,直至改开前夕故事结尾的物是人非。
作者构造的阿宝一家,是大资产阶级:其孃孃小叔及大伯,祖父均为富裕人家,其家起初衣食无忧,文革时划成分收缴家产之后家族没落,其大伯从大少爷成为了贫苦人,其多次来阿宝家蹭饭,回忆过往锦衣玉食挥霍无度,如今冷食凉餐惜食如命,后面家产奉还,几人争夺家产,又让人唏嘘不已。阿宝与邻居蓓蒂,自幼相识。阿宝是一家公司老总,文革时划成分做了普通工人。小时候爱集邮,后与梅瑞李李雪芝谈过恋爱。李李是饭店老板,结交甚广,对阿宝爱极,可阿宝始终未予回应。阿宝算是吊着李李,直至与雪芝的恋爱被雪芝父亲阻止,阿宝才寻李李,可是为时已晚,李李已打算嫁给新加坡男人。后李李遁入佛门落发为僧。雪芝是电车售票员,与阿宝的恋爱因其父其兄姊反对无疾而终。
蓓蒂家是富裕人家,平时蓓蒂与阿宝等人玩一块,受阿婆照顾。文革时被清算,家破人亡,唯爱钢琴也被拖走。后与阿婆跳河自尽(文中描述该情节是阿婆做了鲫鱼,蓓蒂做金鱼,故引为跳河罢)。
沪生是军人家庭出身,有个哥哥沪民。沪生是个律师早时和白萍相识结婚,后白萍公派出国,再未回国。沪生和白萍恋爱时也和梅瑞往来(脚踏两只船)。后与姝华兰兰谈过恋爱,也没有离婚。其在文革时常念大字报,把革命形势及斗争挂在嘴边,这也是姝华不喜以至最终离开的原因之一吧。
姝华,文艺女青年,最早和阿宝,沪生玩在一起,疼爱蓓蒂,文革时眼见生活一切变样,兀自北上吉林嫁为人妇,后沪生再见已物是人非。
小毛,家住三楼,二楼是银凤和丈夫海德,隔壁是爷叔,一楼是理发店,因买电影票和沪生结识,后与阿宝蓓蒂结识。自幼练武,在机械厂工作。银凤丈夫海德是海员,一年出海一趟,一趟半年。银凤勾搭小毛做情人,因爷叔举报事发。小毛母亲安排小毛娶春香,婚后两年半春香难产过世。之后小毛干门卫,与汪小姐假婚,平日清闲。再后小毛犯胃病,病逝。
陶陶,蟹贩,初经铃子介绍与摊贩芳妹结婚,其习性沾花惹草。后饭局结识潘静,潘静对其爱慕至极,陶虽心动但始终不从。再后饭局又经铃子结识衣摊贩小琴,陶爱极,与芳妹离婚并与小琴结婚。结果刚结婚就乐极生悲,小琴从四楼栏杆跌落。陶收敛小琴遗物翻其日记才知小琴与其结婚也是另有用心。陶生活也算兔死狐悲。
宏庆夫妇是我觉得最奇葩的,宏庆一直没啥存在感。汪小姐在常熟结识徐总,贪乐放纵有了孩子,宏庆以为是自己骨肉,为不影响宏庆职位二人假离婚,汪小姐同彼时的小毛假结婚,算是一笔乱账。
梅瑞,起初是一个外贸公司职员,与沪生恋爱时也与北四川路一男人交往,后其母嫌沪生无房,又与阿宝拍拖,可是阿宝不理不睬,只好嫁给北四川路男人。梅瑞母亲当时一心嫁给香港小开,去香港生活,后来小开对梅瑞也有意思。梅瑞母亲与小开婚后又回上海发展,去西北投资,起初风光无限一时无倆,后融资失败,生意萧条,梅瑞母亲又卷钱跑路,最终梅瑞债台高筑,落魄逃回北四川路男人家。
全书围绕几人日常生活,饭局上下,交往人际展开,对了解解放后至改革前夕上海人真实生活极有帮助,也能让人体会巷前巷后街头结尾小城居民勾心斗角你来我往的烟火气生活的真面貌。书中揉杂诸多上海方言及各行各业的“内行话”,本帮人读此书必定极为亲切,外帮人也不至于读不懂。文中大量刻画上海旧时生活环境,人物衣着,街头巷尾建筑更迭,人物不同时期的思想转变,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但个人对过量对话中也显得懊恼,几次读不下去也是因为作者为了刻画人物形象在不同人言语中下了许多功夫,但是使得情节拖沓,拖泥带水。
总而言之,此书适合饭后消遣排难解忧时的读物, 对上海历史文化及旧上海人物风情感兴趣也可一读,不过若是单纯只为学习钻研文学等具有较强目的性的读者不作推荐。
摘录:
旧书里讲花,就是女人,比方“姚女”,是水仙花,“女史”,也是水仙花。“帝女”,菊花。“命妇”,重瓣海棠。“女郎”,木兰花。“季女”,玉簪花。“疗愁”,是萱草。“倒影”,凤仙花,“望江南”,是决明花。“雪团圞”,绣球花。蓓蒂说,阿婆讲“怕痒”,是紫薇花,“离娘草”,是玫瑰,其他听不懂。阿宝说,“无双艳”是啥,猜猜看。蓓蒂说,猜不出来。阿宝说,牡丹。善良愿望,经常直通地狱。伟大,不等于巨大,巨大,未必伟大。讲起来,是斗阶级,其实跟过去的帮会,党派搞 *** 差不多,是斗人,人跟人之间,主要靠互相闻味道,互相看脾气,合得拢,还是合不拢,就算是一个阶级了,一个组织,亲生亲养的同胞手足,同宗弟兄,往往也是互相打小算盘,一个朝东,一个要朝西,结果呢,就互相斗,互相打,互相戳娘倒皮的骂,哼,讲起来好听,路线斗争。沪生,我写信来,是想表明,我们的见解并不相同,所谓陈言腐语,“花鸟之寓目,自信心中粗”,人已经相隔千里,燕衔不去,雁飞不到,愁满天涯,像叶芝诗里所讲,我已经“支离破碎,六神无主”,也是身口自足。我们不必再联系了,年纪越长,越觉得孤独,是正常的,独立出生,独立去死。人和人,无法相通,人间的佳恶情态,已经不值一笑,人生是一次荒凉的旅行。阿宝爸爸说,回去好好复习,就算考进了大学,个人素质,真跟考试关系不大,也真不容易提高,读大学,不是到“大德浴室”里淴浴,身上老垢龌龊,一般的药水肥皂,不容易弄干净,这要警惕了。前文中阿宝爸爸不认香港回来的大儿子,我觉得有点革名革晕了头。但是其对封建社会的部分顽固及旧思想还是极有主见。前后了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无奈又让人感慨万分。
本处阿宝爸爸认为学习再多也改变不了个人素质的见解,本人深表赞同。
俗语言“不怕流氓会武术,就怕流氓有文化”,全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并不代表素质也跟着提高,个人认为:自推行义务教育以来,对提高国民整体文化水平,减少国民文盲率取得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可是也存在少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等利用取得的高学识高文化对一些相对学识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形成知识文化壁垒甚至文化压制,低劣一些的诸如拐弯抹角的进行坑蒙拐骗,高端一些的就把自己包装成海归成功人士进行宣传诱骗更有甚者以类似身份推行宣扬个人畸形价值观改变民众思想等。这是应该被批判被取缔的,可是时至今日类似言论类似人群依旧屡见不鲜。所以我总是觉得应该多读书,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和认知,才可以不断形成,完善,补阙补漏自己的三观。
当然了我这样说不代表就不要去学习,不推行义务教育。总的来说我还是赞成“知识改变命运”这类言论的。毕竟部分改变也是改变,更何况绝大多数人明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种简单粗俗的道理我觉得就是文化教育的成果。
总而言之,凡事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不能因片面问题否定全面成果,也不能倚仗得到的成果就忽略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