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关于电影
《城南旧事》电影改编自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也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
林海音小时候是在北京胡同度过的,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林海音都有着深深的感情,长大后,为了留住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和留恋,于是写下了《城南旧事》这部中篇小说,1983年,该小说被改编成电影。
电影中通过8岁小英子对成人生活的观察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一场场离别,成为了她小小年纪目光下的一个个镜头,没有强烈的故事情节,只是平凡琐碎生活的缩写,但是它却写尽了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
如果单纯就这部电影来说,展现的镜头都是旧时代的普通生活,苦是苦了点,也没有特别的意义,只不过可以让我们通过影片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不成熟,平凡老百姓生活依然艰苦,除了这些感慨似乎没有更多别的。
就像林海音写原著一样,她的目的就是为了留住童年那些记忆。被选入教材多半也是因为文字刻画描写艺术之美,值得我们学习。
2.关于歌曲
《送别》是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名作。李叔同早年在上海的时候,住在好友许幻园的家,后来因许幻园家中遭遇变故导致破产。
有一晚,许幻园来到李叔同的门口,说:叔同兄,我们家破产了,我们后会有期。说完转身消失在黑夜中。
李叔同没说一句话,看着好友离去的背影,回到房里,写下了这首传唱百年的经典歌曲。
这首歌曲用的是美国《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的是中国的古诗词,中西合并的旋律,似说未说的离别忧愁,曾让朴树一度哽咽唱不下去。
李叔同本人也在不久后遁入空门,西子湖畔,告别妻儿,告别红尘,所以一曲《送别》也成了他人生的写照。
尽管这首歌的意境之美远可以流传百年,在当时的学堂也被作为学生必学之歌,但到了新时代,人们可以更多追求一些短平快实用的东西,渐渐把这个忽略了。
我是个爱好音乐的人,但在之前我听的唱过的歌中,也没有这个,因为大多是流行歌曲,只是后来在学声乐时,老师特意教了这首,才仔细地在网上查询,反复的练唱中体味李叔同当时创作的意境,渐渐走入心里。
影评人谭飞曾直言,在《城南旧事》播出前,他没有听过《送别》。
3.关于选曲
《城南旧事》的导演是吴贻弓,他的父亲早年做过李叔同的学生,学过一年美术和音乐,当他得知儿子在找《城南旧事》插曲的时候,建议用《送别》,因为歌里表达的那种层层相思和淡淡哀愁非常合适。
再加上原著作者林海音小时候在北京学堂读书的时候,学的音乐里唱的就有这首歌。如果用这首歌,不仅能够更好地表达影片的思想,也是对林海音童年生活更真实的还原。
所以,有些事情的结合是偶然,也是必然。
4.完美配合
一部电影,选用一首歌作为插曲,说明跟这部电影高度契合,但《送别》不仅是《城南旧事》电影里唯一的一首,前后还总共出现了五次,这在电影中却是罕见的。
搞不好会让观众有视觉疲劳,单调,更会画蛇添足,但看完电影的人,不仅没有这种感觉,还会觉得音乐竟然插播得恰到好处,每一个场景的离别,再配上音乐,让人深深体味出世事的苍凉与无奈。
而且五次音乐,每一次层层递进,从小英子跟疯女人妞的离别,到小偷大哥被抓,再到父亲生病永远离自己而去,让影片的离别达到了 *** 。
人生来来往往,总有许多无法掌控的愁绪,随着小英子的慢慢长大,渐渐懂得,也更多失去。
一首歌曲用一种场景化生活化的演绎,更真切地渗入到大众视野,那种震撼直击心灵。
我们说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事才会刻骨铭心,有时候微微的,缓缓的,就象这部电影这首歌,完美的气质,完美的互搭。
也是从那时候起,《送别》被更多人传唱,《城南旧事》原著被写入教材。
所以,如果不是互相被融入,也许它们两个还真有点像是被藏在沙里的金子,优秀但不易被人发现,更不会被这么多人关注,这样一部电影也不会在豆瓣能稳坐这么久的高分。
歌曲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观众在看一个个镜头时,被加入的音乐旋律和韵味感染,就象一个人被注入了充沛的新鲜血液,感情自然能被调入到 *** 。
电影的一幕幕,或许不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展现,但那已经不是最主要的,观众能根据音乐的提醒,丰富自己无边的想象力,就象只在报纸上看到疯女人和妞被撞死的新闻,时不时从门前经过被抓去的大学生,都让观众去想象去感受此情此景下那个时代的凄凉和悲哀。
5.小英子的扮演者沈洁
电影中小英子的扮演者沈洁,那一幕幕让人难以忘怀的眼睛,给观众留下了久久的印象。
当时的小英子在上海居住,一次很多小演员在一个房子里演练,沈洁演完后就到房子的一个角落里站着,也不怎么说话,这个时候刚好吴贻弓导演路过,注意到了这个小沈洁,他看到沈洁的眼睛,觉得她很符合小英子的角色,就选定了她。
可是,沈洁是上海人,这个电影的背景要地地道道的北京味,于是,导演就提前安排沈洁到北京上学,也就是影片中小英子上学的那个学校。
几个月下来,小沈洁学会了地道的北京话,适应了北京胡同的生活, 不知不觉就把自己当成了真的小英子。
所以在影片中,我们看不出小英子的上海味,活脱脱一土生土长北京妞。
受剧中小英子和原著作者林海音的影响,沈洁也希望做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高中毕业后,她选择去日本留学。
在她上大学的学校,有一次,她路过一个教室,看到他们在放《城南旧事》,他们是把这个当做教材来学的,也学《送别》这首中文歌,后来得知她就是当年小英子的扮演者,就邀请她来讲《城南旧事》和《送别》,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6.权威评价
《城南旧事》1983年在内地播出,一举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乐奖,最佳服装奖。
37年来,在豆瓣的评分一直都是位居高榜,目前更是达到了9.0分,它没有那些撒狗血的镜头,却走进了亿万观众的心灵。
正如网友所说: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悲来自于经历悲剧的人浑然不觉,伤是观看的人为她泣然感伤。
中国电影界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策划人和影评人谭飞曾这样评价《城南旧事》:整部影片不着一个愁字,愁却弥漫全片。
小英子的眼睛把那种层层的相思和淡淡的哀愁演绎得出神入化,用一句眼睛会说话再贴切不过了。
谭飞用木心的《从前慢》给这部影片做了更好的诠释,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就是这一幕幕慢慢的镜头,配以恰如其分的音乐,在一双8岁小姑娘天真善良懵懂的双眼里,走过岁月,历经离别,告别童年。
7.互为成就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城南旧事》和《送别》,不能说谁是谁的伯乐,它们是彼此的伯乐,也是彼此的千里马,所以才有了名篇成就名曲,名曲造就经典。
水要遇到寒冷才能结冰,天有了大地才显得深邃和遥远,四季因了温度的变化而显得明显,人有了大自然才显得和谐与生机盎然。
每一种事物的存在都不可能是一座孤岛,相互信赖,相互生存,相互生长。
我们可以一个人乘风破浪激流前行,也要与他人携手并进,共谋未来,世界可以是一个人的天下,更是大多数的精彩,互为配合,互相成就。
就像这部电影,这部曲,造就了一个时代,造就了一代人的难忘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