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跟着古诗过春节
过年了,远方的游子步履匆匆,奔往家的方向。我们的心灵也渴望于精神家园中得以放松和享受。
春节期间,江苏新闻广播联合南京市教育局,推出“薪火相传—我们的节日”。我们一起《跟着古诗过春节》,伴着那些流传千年的优美诗句,迎接盎然的春意!
▾ 点击收听 ▾
《甲午元旦》
作者:孔尚任
朗诵:苇泱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 *** 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名师与你聊古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拜年,古时指年幼者向年长者跪拜,以及同辈之间互拜,有恭贺新年、祝福添寿之意。
《甲午元旦》写于康熙五十三年( 1714) ,诗人描写了当时的过年习俗,如围炉守岁、饮酒宵夜、放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等。当年作者虽已66 岁,但赤诚童心在字里行间清晰可见。该诗所表达的正是诗人脱离官场之后那种恬静和愉悦的心情。
拜年的习俗到了宋代,由当面拜年变成了投送拜贴。这种相互问候方式既礼貌又雅致,只是略嫌简陋罢了。明代文学家文征明的《拜年》一诗就记述了古人的这一拜年风俗。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即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 。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现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古人过春节,习俗多样,仪式感强,充满神圣之感和敬畏之感,这与习俗的民族性、地域性、阶层性、多样性等特点相关。另外,诗中描述的大多是市井百姓的春节习俗,这一方面说明诗人们贴近生活、记录生活的现实主义情怀,另一方面更说明春节习俗文化影响力深远,对诗人心灵和情感产生了极大触动,从而产生了春节习俗入诗传播传承的文化现象。
《跟着古诗过春节》栏目
由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市教育局联合制作
※ 感谢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的学生参与节目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