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不愿老去的80后(永远的80后),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不愿老去的80后(永远的80后)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不愿老去的80后(永远的80后)

在那个万象新奇的八十年代,时尚在爆炸,时髦男女的发型也在爆炸。

爆炸头,喇叭裤,蛤蟆镜,霹雳舞,配上第一代电音迪斯科,无数青年男女踩着霹雳鞋在迪厅摇曳生姿,新世界的气息挤进封闭已久的社会,连呼吸都是欣欣向荣的感觉......

当时的歌厅如空降的蒲公英一般涌现在城市各处,一遍一遍单曲循环着那首《我的八十年代》。

动感节奏融合着迷幻电子曲风让人痴迷,加上唢呐式的电音嗓儿,人们在舞池里越跳越起劲儿,这时总有人停下来喘着粗气问伙伴儿:“嘿!你知道唱歌这人谁吗?”

旁边那小伙儿兴奋道:“张蔷啊!还有人不知道她?”

三十年前,踩着电音的姑娘小伙儿跳着迪斯科,完全不顾老年人的感受;三十年后,跳舞的还是这些人,只不过配乐换成了广场上的老年disco,完全不顾年轻人的感受......

还是这首歌,还是这些人,但属于他们的八十年代却早已匆匆溜走。

高楼起,万象变,仿佛只有张蔷还站在时代尖端,固执地留着爆炸头,唱着最怀旧的迪斯科,电嗓儿却朝气如新,用苏阳(歌手、乐评人)的话说:“嗓音矫揉造作,像发嗲,性感迷离。”

如今五十岁的张蔷前卫依旧,探索不止,不免让人好奇,到底是她赶不上这个时代,还是时代赶不上她呢?

从小,张蔷就有股子叛逆的倔劲儿。

生于六十年代的北京大妮儿,虽然出身贫寒,却早早走在了时尚尖端。

父母离异,她和弟弟跟随母亲生活。张妈是中国电影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用当时的话来说也算是时代的弄潮儿,纯纯的文艺女青年。

她给女儿从小灌输的观点是——不要活成大多数人的样子,要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在那个封闭的60年代,张妈的思想可谓超前脱俗,甚至还有被批斗的风险,但她没想到的是,女儿日后不仅活成了她自己喜欢的样子,还活成了大家热爱的样子......

在张妈的时髦教育下,小学时代的张蔷就敢顶着一脑袋卷毛儿去上课,讲台上留着“五五分”的老师唾沫横飞,时不时瞟一眼小张的羊毛卷儿摇头叹气,隔天张妈就被请进了校长室喝茶,但这依然阻挡不了母女俩对发型的热情。

当时特别流行烫发,北京最好的理发店叫“四联”,烫头发不仅贵还要烫发票,不过热爱生活的人总能在沟壑中找到小路,不就是烫头发吗?张妈心想,那跟拉小提琴能有啥区别?

说干就干,她仔细研究了芭芭拉.史翠珊的电影海报,决定给女儿也烫个同款爆炸头。

找来了炉钩子,筷子和洗相纸,九岁的小张看着红彤彤的炉钩子瑟瑟发抖,在一番杀猪般的操作下终于大功告成,除了有股子燎猪毛的烧焦味儿,其他跟电影女主并无二致,最后再用威纳宝香波定个型!完美复刻!

从此,爆炸头就像被焊在了她脑袋上,成了她的专属形象标志。

当时,文艺工作者引领着时代潮流,张妈也不例外。除了自己爱打扮,也不忘了给女儿强行安利一番。

别的家长都给孩子穿上小粉鞋,扎上小蝴蝶结,张妈不同,她就稀罕往女儿身上倒腾各种小亮片小碎花,连鞋子都是亮晶晶的,领出去气场完全碾压同龄小朋友,这让她从小就打下了自信的底色。

十七岁,她穿着吊带背心超短裤在北京街头穿街过市,夸张的大耳环好像快把耳朵坠下来,这样的“奇装异服”引来了路人的频频惊讶,她却毫不在意,四十年前的时髦儿张就悟透了一个道理——自信点儿,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1984年,热爱唱歌的少女张蔷鼓足勇气去参加了央视的青歌赛,如此正式的节目朋友劝她穿得庄重点,于是小张换上了蝙蝠衫大皮靴,寻思这应该够正式了吧?现场评委瞧她这打扮一脸惊愕,还以为这是从港台过来的“华侨”。

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她被淘汰了,原因是造型夸张,唱腔古怪。

首战失利的小张很快就恢复了,重新穿起了吊带背心小裤衩,除了练歌就是跟朋友一头扎进牛街的小吃店里,炸糕,驴打滚儿,艾窝窝......

什么对嗓子不好她爱吃什么。但偏偏无论怎么吃怎么齁,她的嗓音始终干净清亮,好像被天使紧紧守护一般清澈。

对于女儿的天分,张妈一直看在眼里,于是她偷偷替女儿做了一个决定.......

1985年,云南音像社到中央歌舞团挑演员,正好张妈的闺蜜在那工作,就把这事告诉了张蔷。

张妈建议女儿——世界那么大,你要去看看。

大多数母爱,是希望孩子活成她们希望的样子;只有少数,可以放手让子女尽情做自己,因为他们明白保护无用,人生的起起落落不是父母的双手可以撑起和规避的。

随后,张蔷寄了一首《伤心的电影》过去,没过几天就收到了云南音社的试音邀请,这无心一试,竟打开了少女积蓄已久的潘多拉魔盒。

酷暑七月,小张坐着绿皮火车赶往云南录音,对面大爷看着她的黑色 *** 一脸惊愕,颤抖着问:“姑娘,夏天穿什么毛裤啊?”同行的人都哈哈大笑:“大爷,那是 *** ,不是毛裤......”

张蔷也跟着咯咯笑,前行的列车承载着跳跃的欢乐向远方出发,独自远行的紧张被瞬间消散了,仿佛明亮的希望近在咫尺.......

录音前,老板跟她谈——录一张卡带给1400,录两张给9000。

小张掰着手指头半天没算明白,为啥一张1400,两张就快一万了?那三张是??哎呀不管了,录了再说!

半个月后,她的两张新专辑面世了——《东京之夜》和《害羞的女孩》。

八十年代初,虽然多元文化爆炸,但人们的思想还相对传统,更别说唱歌儿了,敢像张蔷这样用轻快张扬的旋律表扬内心的歌手少之又少,于是《东京之夜》一经出售便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60万转眼就卖空了。

彼时老板也傻了,赶紧让底下人加班加点地制作发货,所有人三班倒,运送磁带的卡车更是整夜守在外面,抢购风潮过后,老板清点了下总销量——250万盒。

18岁的张蔷,出道差点就成了万元户,但这些跟她为公司带来的收益相比不值一提,虽然大部分都是翻唱歌曲,但她的唱腔却独树一帜,走在当年的时尚最前沿。

她红了,老板也赚了,于是公司趁热打铁把这棵摇钱树摇了个盆满钵满。据统计,在1985年——1986年仅一年的时间里,她一共发行了19张专辑!

19张是什么概念?恐怕换一般歌手嗓子早跑音了,但张蔷却越唱越起劲儿,丝毫未受到超负荷录音的影响。

所以呢,有人说她的嗓子被天使吻过可能是扯蛋,应该是她抢了天使的嗓子还差不多!

此时她风头正劲,甚至碾压同时期的邓丽君。

与她不同,人家小邓走的是人美歌甜的纯情路线,而张蔷却像一只慵懒不羁的野猫,声音造作却不让人不心生厌烦,半段风情半段嗲,像一只进攻中的猫一样不由分说闯进人们的视野。

走红后,她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成了首位受访的中国艺人,《时代》还将她与惠特妮.休斯顿,珍妮佛.拉什和邓丽君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女歌手”,而她排在第三位,当时还要比小邓排名靠前一些。

1986年4月 时代周刊封面 张蔷与母亲

尤其是那首翻唱自《brother louie 》的《路灯下的小女孩》更是风靡了整个八十年代,成了当时迪厅狂舞的洗脑神曲。

但就在1987年,红得发紫的张蔷却忽然宣布去国外......具体原因现在仍然是一个谜团。

据说当时她被全面封杀,可能是因为当时无人管辖的翻唱版权问题导致盗版满天飞,也可能是所谓的靡靡之音。

总之,她失去了所有面向公众的机会,与其他歌手相比,她只是一个出版过专辑的歌者,没有演唱会,没有采访,甚至没人知道她长什么样子......

此时的她刚刚20岁,仿佛一个小石子惊起湖面的平静后便迅速沉寂了......

1987年,事业受挫的张蔷远赴澳大利亚,在这片开放自由的土地度过了一段沉静自在的日子。

她一边读书,一边趁着闲暇时间跟朋友四处旅行,不过相比于悉尼和墨尔本这种大城市,她却喜欢像阿德莱德这样的小城。

每每与朋友驾车行驶在茫茫原野中,车里放着迪斯科,两侧的荒漠渐行渐远,奔跑的袋鼠与车一同奔跑,天高辽远,自在徜徉,感觉所有的烦恼都不值一提了......

一年后张蔷回国,让人惊讶的是她没急于复出,而是低调结婚,并迅速怀孕生子,这之后便彻底杳无音信了。

拿她的话说:“我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沉淀一下然后绽放,就像我的名字,蔷啊,蔷薇的蔷。”

从小父母离异的她,一直渴望有一个完美的家庭,这段婚姻几乎耗尽了她对感情全部的幻想和努力,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当花心的老公劈腿时,她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婚。

有时候人真的是越珍惜越被动,越在意什么越容易出错。在婚姻中如履薄冰的张蔷没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重蹈覆辙了母亲的老路。

1996年,重振旗鼓的她决定复出,但似乎错过了中国乐坛最好的时代,也是爆炸的时代。

那时候很多优秀歌手如雨后春笋般相继绽放,九十年代最当红的毛宁,杨钰莹,林依轮,孙悦,陈琳...... 哪一个随便拎出来都比张蔷人气高,更何况她早已淡去公众视野快十年,想在大浪淘沙的海面上再激起什么浪花太难了。

复出后的首张专辑《尽情摇摆》发行后,销量惨淡,大数据面前,公司团队也不得不承认,张蔷时代已经远去,那个属于她的八十年代,不复存在了。

这之后的她不得不吃老本儿,靠以前积攒的人气参加电视节目,各种商业演出赚点生活费,直到2012年偶然认识了“新裤子乐队”的彭磊,两人一见如故,开始了互相欣赏式的合作关系。

同年的草莓音乐节,她与新裤子合体搭档,当《路灯下的小女孩》的节奏重新响起,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金色的八十年代,几十万人头攒动,在动感的节拍里好像一场迷幻的迪斯科派对。

是的,张蔷再一次翻红了,依然唱着她的迪斯科。

2013年的新专辑《别再问我什么是迪斯科》,由彭磊包揽全部词曲制作,专辑中电子迷幻和disco神奇交融,再配上张蔷独一无二的金属嗓音,一经发售就征服了无数听众,更让无数人勾起了八十年代的青春回忆。

这张专辑几乎首首经典。比如主打歌《别再问我什么是迪斯科》,《我的八十年代》,《bye bye disco》等等,复古节奏配上电音女王的特色唱腔好似置身于迪厅现场,但又不使人感觉聒噪,反而充满回忆的温情。

而那首《手扶拖拉机斯基》的灵感来源更是奇葩,据说张蔷有个爱好就是泡酒店,世界各地的酒店几乎被她住了个遍,有一天彭磊问她录完歌儿去哪玩,她随口说了句:“回凯宾斯基健身啊!”于是,彭磊便写下了这首洗脑神曲。

如今,年过五十的张蔷依然活跃在公众视野中,依然是夸张的造型,自信张扬的笑容,岁月似乎并未在她脸上留下什么痕迹,她还是她,一个真正享受过八十年代的人。

不过确实有一点变了,30岁时,她的梦想是周游世界,而当她真正走出国门时却发现,自己流连的还是这片土地,无论这里是否带给她伤心还是荣耀,生于斯长于斯,一片落叶终要归根。

“我还是喜欢待在北京,总会想起小时候一家人骑着自行车去天安门,骑累了就席地而坐,喝着汽水聊着天,我怀念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

小编后记

有人说,张蔷的声音不可复制;

有人说,有她出现的地方不需要修音,她也是唯一不需要修音的奇女子。

爆红一年,落寞十年,不温不火又十年,乐坛是否欠了她一个应有的位置?

不过真正有实力的人,并不需要用掌声证明自己,只要节奏响起,生命就重新被注满活力。

五十岁的张蔷,仍然叛逆,仍在探索,眼里仍有光,一切,仍在路上.......

更多不愿老去的80后(永远的80后)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