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榕”情世遗|“非”比寻常 · “遗”见倾心!,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榕”情世遗|“非”比寻常 · “遗”见倾心!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榕”情世遗|“非”比寻常 · “遗”见倾心!

福州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两千两百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给福州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产生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项。

今天带大家一起去看看福州的这些宝藏非遗!

01 · 传统技艺 ·

⏳ 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佛跳墙是公认的“闽菜之冠”,又叫“满坛香”、“福寿全”,成形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135年历史。佛跳墙是聚春园的传统名菜,由一代闽菜大师郑春发所创。

因当时文人即兴所赋诗中有“坊启荤春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之句,故更名“佛跳墙”。

佛跳墙选料精细,所用的原料和配料达到三十多种,有荤有素。将几十种名贵原料煨于一坛,经过温度与时间的淬炼,融合成舌尖上的顶级享受。如今佛跳墙制作技艺已遍布四方,受到广泛欢迎。

⏳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脱胎漆器是清沈绍安在继承中国几千年以来髹漆技艺的基础上创立的,故亦称 “沈氏脱胎漆器”,制作上采用布坯或木坯,经上灰、打磨、髹饰、黑推光、色推光等工序后,再用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台花嵌螺钿等技法加以装饰而成。

郭沫若称赞它“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在历史上,福州脱胎漆器曾被收藏为宫廷珍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被列为珍贵的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而且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上三图:福州市群众艺术馆

⏳ 花茶制作技艺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茉莉花茶,又称茉莉香片。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是将精制后的绿茶茶坯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的茶叶。茶香与茉莉花香交互融合,沁人心脾。

茉莉花是福州特产和“市花”,西汉时期福州最早从佛国印度引种。而福州人制作茉莉花茶的工艺始于明朝,闻名于世。《八闽通志》载:“福州府茶,诸县皆有之,闽之方山、鼓山,侯官之水西,怀安之风冈尤盛。”

清朝咸丰年间,茉莉花满城飘香,福州茉莉花茶被选为皇家贡茶,从而开始大规模商品性生产。

近年来,福州市十分重视福州茉莉花种植和茉莉花茶文化系统的保护发展,开展地理标志申报、保护,积极扶持培育茉莉花良种基地,积极传承茉莉花传承工艺。

以上二图:福州市群众艺术馆

02 · 传统美术 ·

⏳ 寿山石雕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独产于福州晋安区寿山乡的寿山石色彩斑斓、晶莹剔透,令人爱不释手,素有“天遣瑰宝”“石中之王”的美誉,为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寿山石参与“国石”竞选并名列候选石榜首,2012年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在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有“一相抵九工”之说,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以上三图:福州市群众艺术馆

⏳ 软木画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软木画又称“木画”,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与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并誉为福州工艺美术“三宝”。

软木画利用软木质地轻软、纹理细密的特性,运用传统的民间雕刻技艺,以刀代笔,将软木精心雕镂成中国画式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等零部件,再根据创作需要,将这些零部件有机组合,再现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园林景色等立体景观。

所谓“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亭、台、楼、阁栩栩如生,巍峨群山 、俊秀河山都隐于方寸之间。一把刻刀、一块软木画、一个想法,赋予了它最独一无二的生命力。

03 · 传统戏剧 ·

⏳ 闽剧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剧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地方剧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然成为福州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

闽剧又称福州戏,迄今已有 400 余年历史,是现存的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和念白的戏曲剧种。

闽剧起源于明朝末年,由明清时期的儒林班、平讲班、江湖班和清中后期的徽班源流融合形成,俗称“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

晚清至民国,闽剧快速发展并进入兴盛时期,当时班社林立、剧作丰富、艺术精湛、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涌现出了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秋藩等“四大闽剧名旦”为代表的名家大师。

1949年以后,闽剧艺术获得新生,得以进一步传承发展,迈入了历史上第二个高峰期,许多闽剧团创作和改编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并多次受邀入京演出。

改革开放后,闽剧艺术进入全新发展阶段。闽剧《天鹅宴》《丹青魂》《贬官记》《画龙记》《兰花赋》《红豆缘》《王茂生进酒》等剧目屡获国家大奖。

04 · 曲艺 ·

⏳ 福州评话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享有“人文活化石”美誉的福州评话,以说为主,兼而有吟诵、有演。请来评话先生,无需人工搭台,只要在平地上先摆两张大方桌、一桌一椅,评话先生上台,戴上扳指,左手托钹,右手持箸(一支筷子),时而敲钹,时而击桌,时而叩醒木加重语气,时而摇折扇表现人物形象,引人入胜。

道白语言生动通俗,表演时吟诵与说白交替,抑扬动听,并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突出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传统书目数以百千计,丰富多彩。不少书目采自新闻轶事,反映乡土人情风貌,独具地方特色。除说部和公案武侠书外,还有公堂书、家庭书。福州评话的传统曲目有《千金买骨》《刘刚闹院》等。

以上三图:福州市群众艺术馆

⏳ 福州伬艺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伬艺又名伬唱,以唱为主,是福建省五大传统地方曲种之一。伬唱源于唐宋百戏,明万历年间为儒林伬,明末出现江湖伬,清道光后,兴起洋歌伬。

清代出现了不少民间班社,称为“社”,著名的有达云霄、驾云天、雅乐天、同乐轩等。太平天国时期,浙江、安徽、江西的流民大量逃亡福建,随来的艺人聚集在福州的经院巷和较场沿一带,以江淮小调、莲花落及弋阳腔沿街卖唱,对当地的伬艺产生较大影响。

以上三图:福州市群众艺术馆

伬艺表演形式灵活多变,少至一人,多至七人,或自拉自唱,或乐队伴奏,分为“坐唱”“走唱”两种。主要乐器为二胡、琵琶、三弦。唱腔分为逗腔、江湖、洋歌、罗罗和小调五类。

05 · 传统音乐 ·

⏳ 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番音乐文化发源于福州茶亭,2006 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乾隆初年,福州举人郑洛英在诗集《耻虚斋诗抄》中收有《榕城之夕竹枝词》,里面记叙:“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可见,福州十番音乐在清乾隆年间已极具规模,流行于福州城。

演奏形式分为坐奏和行奏两种。主要是应用于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以及家宴等传统民俗活动中。

十番音乐的曲牌大多取材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一定的意境,有的还表现了古老的传说故事。使用的乐器也十分独特,分别为笛子、逗管、椰胡、云锣、狼串、大小锣、大小钹、清鼓。十余种特色乐器齐鸣时,别有一番滋味。

以上四图:福州市群众艺术馆

06 · 传统舞蹈 ·

⏳ 福清佾舞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6月,福清佾舞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一国家级名片诞生。

佾舞源自河洛的“六代乐舞”。3000多年前,周公在洛水之滨营建洛邑,开始制礼作乐,他整理并继承了前代遗存的乐舞,统称“六代乐舞”,定为国家最高等级的乐舞,作为呈献给尊贵国宾的最高国礼。

古代乐舞的行列称为“佾”,“八佾舞”即每行八人,共八行六十四人;“六佾舞”即每行六人,共六行三十六人。另外还有“四佾”和“二佾”。佾舞规模视被祭祀者的地位和级别而定,如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大夫用四佾等等。

福清自古就是“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佾舞流行历史甚久。清乾隆木刻版《福清县志》,曾细记官方集体传承佾舞的建制。佾舞在福清的振兴传承和实践,让佾舞礼乐继续发扬光大。

以上三图:福州市群众艺术馆

07 ·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 咏春拳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咏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它强调使用正确的观念、意识及思维方式,导出肢体的灵活应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主要练习方式为双人对练的“黐手”“黐脚”等;辅助器材有贴墙沙包、三星桩等;训练器械有木人桩、刀、棍等。

福建传统咏春拳保留了当初五枚师太创拳时的整体风格,是中国武学历史上少有的专为女性所创的拳法之一,故咏春拳又有“女 *** ”之称,也是福建南拳的特殊拳种之一。

以上三图:福州市群众艺术馆

08 · 传统医药 ·

⏳ 畲族医药

(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畲族医药主要分布在福州周边市、县及福建邻省江西、浙江等畲族人口聚居地,其防病治病多以青草药为主,因此又称“青草医”。

畲医用药以植物为主,随采随用,并擅长内外兼治,以食为补,依法而动,并传承针灸疗法、祝由治病等特色疗法等。

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是畲族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罗源县松山镇八井畲族村的畲医畲药,是畲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总结和积累防病治病经验而形成的独特技艺。

除八井村以外,畲医畲药还散布于罗源县塔里、黄家湾、旺岩、水口洋、山垅湾、庭洋坂等畲族村。

以上四图:福州市群众艺术馆

⏳ 中医正骨疗法(林氏骨伤疗法)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医正骨疗法(林氏骨伤疗法)源于南少林,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讲究辨证治疗,手法整复,辅以练功恢复。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林氏中医骨科世家祖居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盘屿乡,坐落于盘屿乡大头村的福建省林如高纪念馆是在林如高故居的基础上建立的,是福建省近现代首个以老中医名字命名的纪念馆。

林氏中医骨伤疗法强调练功疗法。在指导骨科病人在正骨后,根据恢复的不同程度,分三期练功,促进断骨愈合、体力恢复。

林如高医术高超,周恩来总理曾批示:“要把林如高的医疗经验整理出来,留给后代,为人民服务。”

以上五图:福州市群众艺术馆

09 · 民俗 ·

⏳ 元宵节(马尾·马祖元宵节俗)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元宵,上千盏花灯在马尾与马祖流光溢彩,成为两岸人民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千百年前,一个流传在闽江口善良海神的神话故事,演变成“两马”人民交流闹花灯的习俗,并世代相袭。

根据记载,“两马”人民自唐宋以来便有春节、元宵期间送花灯、闹花灯的民间节俗。这个习俗,据说起源于闽江口玉皇三太子的传说。每年正月,渔民们都扎糊“海神”头像灯,于元宵节前后举火把通宵陪游,此风世代相袭,闹“海神”灯逐步成为马尾与马祖两岸人民祈求平安与和谐富足,寄托思念和祝福的象征。

如今“两马”闹元宵习俗中,一大特色就是把闹元宵和纪念善良的“海神”相结合,反映在福州灯文化习俗中,都有扎糊“海神”头像灯(又称为“胡头灯”)的习惯。

⏳ 陈靖姑信俗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历正月十六,顺天圣母陈靖姑寿诞日第二天,福州仓山区工农路72号——陈靖姑故居一年一度的“百童关”民俗仪式在此举行。

这是陈靖姑文化派生出的特色民俗活动之一。千百年来,作为海内外民间共同敬仰的“妇女儿童保护神”,陈靖姑文化积蓄着丰富的传奇故事、奇特习俗,并成为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以上三图:福州市群众艺术馆

⏳ 畲族服饰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畲族服饰是指在畲族人口相对集中地区具有畲族民族特色的服饰,主要分布在罗源、连江等畲族聚居地区。

畲族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象以及传统的几何形图案纹等,有的用文字排列组合成图案,文体各异,并常用一些传统的吉祥语。它承载着千百年来畲族民众的艺术创造智慧,蕴含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较深的文化内涵。

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被称为“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

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凤凰装”随着女子的婚姻状况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并以不同的发型和饰品所区分。

· 福州市非遗展示馆 ·

福州市非遗展示馆位于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罗氏绸缎庄内,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是隶属于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益性非遗展示场所。

福州市非遗展示馆以上下杭地域性文化地标为载体,充分发挥本土文化力量,结合“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围绕“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的非遗保护原则,集数字化非遗互动平台与非遗视听体验空间于一体,对福州市非遗项目进行全方位、多样化立体展示。

作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展示窗口,福州市非遗展示馆承担非遗精品展陈、非遗展览布展、非遗活动策划组织、非遗线上推广、访客接待解说、展馆日常维护等多项职能。

地址:福州市台江区下杭路181号

开放时间:9:00—22:00(周二至周日开放,周一闭馆,节假日顺延);其中18:00—22:00开放罗氏绸缎庄前世今生、福乐综合区域。

联系电话:88280759

END

“榕”情世遗|寻古探今,传奇名山各有千秋!

妙!三坊七巷中,藏着这么多先人的智慧!

朱紫坊里藏着一个“美翻天”的芙蓉园

高新旅游

福州古厝集团

福州市少年

儿童图书馆

福州画院

遇见福州原创+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分享

更多“榕”情世遗|“非”比寻常 · “遗”见倾心!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