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我刚回到村口就惊啦!这宽敞整洁的路还是我每次出去都抱怨的那条路吗?要不是看到我家的房子,真的不敢相信路真的铺好了!”返乡过年的沭阳县李恒镇柴南村村民单建龙三十上午开车到距离村头八九百米的后陈路,便习惯性地停下车,确定自己是否走错了路,“每年回来过年,车子开到这段土路就走不动了,坑坑洼洼,如果是雨天,根本进不去,只能把车停下步行,想不到今年竟能开到家门口。”
后陈路是通往柴南、柴北两村的村组村,多年来一直是泥土路,全长约850米,一直是村民们出行的伤心路。去年镇里投入38万元,将其铺成了路基宽约6米、路面宽4米的水泥路。老党员邵中礼感慨道,我做过多年村干部了,这条路虽短,但很难走,村民们怨声载道,几十年来村民们一直反映希望整修,但村组没钱,没办法,现在终于修好了,周围一百多户村民再也不怕雨雪天了,“现在村民们只要走在这条路上,那个激动地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去年上半年,沭阳县进行了乡镇优化布局,原来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的汤涧镇并入李恒镇。为了解村民们的所急所需,镇党委、 *** 主要领导走访调研了汤涧片12个村、200余名村干部、群众代表,召开了12场座谈会。汇总统计后发现,大家反映最多的问题是农村出行的“神经末梢”,即村组、组织路亟待打通。于是镇里进行了统筹规划,明确提出,确保春节前解决好群众期盼的出行“最后一公里”,用换上“新颜”的村组、组组路迎接那些“一年也许只走一次”的游子回家。随后,打通农村出行“神经末梢”的会战全面展开。
藕成村大成组的生产路跟后陈路相似,“以前这是条土路,一下雨就变成了泥巴路,根本没法走。我在外工作很少走,还无所谓,可苦了我的父母,出行和种地都很不方便。”藕池村大成组的村民刘波指着崭新的水泥路说,虽然就在县城上班,离家也近,但由于这条通到家门口的路不好走,平时很少回家。“每次一回去连车都走不动,非常不方便。现在好了,3.5米宽的水泥路直通到我家门口,以后我就可以经常回来了。”大成组村民陈品干感受更深:以前路不好,运点粮食、拖点化肥都不容易。遇上雨雪天,结婚的车开不过来,送殡的车开不出去,只能用拖拉机帮着拉。路不好,村里的小伙子春节也很少回来。现在路好了,你看,这路上车来车往热闹得很,这几天在外边打工的小年轻们都开着小车带着对象回家过年了。
李恒镇党委书记梁洪卫告诉记者,这些村组、组组路,总体来看,都不是太长,而且投入都不是太多,但每一条都关系着不少村民的出行,镇里在进行民生投入时也往往容易忽略这些“小事”,可既然村民们反映多,那就说明不应被“忽略”,而应花大功夫做好,做到让村民们满意。期间,镇里一切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群众说修哪条就修哪条,最终共改建、新建了村组、组组路11条,共9.98千米,投入了460多万元,实现了镇域范围内的村组道路全部畅通。李恒镇一位乡镇干部跟记者感慨道,还没听说有哪个乡镇像李恒镇这样出资几百万修这些通往老百姓家门口的“细枝末节”路。
玉发5月份听家里人说汤涧中心路修建了,春节回家一看,大吃一惊,路又宽又直,绿化带、路灯、下水道全部修好了,简直不敢相信。“我的印象中,这条路从我小时候开始就破破烂烂的,走路不当心就摔一跤,下雨想跟对面的小伙伴玩都过不去,只能隔着路喊话。开车回家,得把车停得远远的。”
路通了,村民们发展的底气也足了。柴南村是远近有名的“馓子村”,家家户户历来有做手工金丝馓子的传统手艺。近两年来,不少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办手工馓子作坊,通过网络销售,生意火爆。然而,村组道路难行成了村民心中的“疙瘩”。“以前从我家通往乡村干道的路是土路,一到下雨,馓子运出去很难,有时还耽误发快递,客户不满意,给差评。现在镇里把路建好了,发快递、运原材料都方便了,馓子产业也跟着迅速发展。全村有20多家正计划上规模的馓子厂。”柴南村居民邵冬洋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 泽 通讯员 邹玲玲
编辑: 孙旭晖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