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城市在说话的声音有哪些(城市在说话语言教案反思),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城市在说话的声音有哪些(城市在说话语言教案反思)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城市在说话的声音有哪些(城市在说话语言教案反思)

引子

今天的访谈者是我在文字上很认可的一位网友,网上认识了六七年,但从来没见过。一直在看的,就是他的文字,犀利但不失思考,批判但不失原则。我们商议的一个话题就是,作为在地自媒体应该如何为城市发声?

离开上海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吗?

我在上海有七八年时间,08年去上海,15年回到合肥。从上海回合肥后,我有时会觉得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吧,那时候还比较年轻,也没有想清楚未来的路会是什么样?

15年的时候,我觉得上海压力比较大,然后加上一些家里的情况,其实家里情况倒不是什么主要原因。真正的还是年轻,一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总会想逃,就觉得以后很难在上海生活和安家,索性还是回去吧。如果最终是要回去,那不如早点回去好了。

最早在上海一直是做广告行业,后来也在聚仁干过,算是地产行业吧。去了广告公司,开始做品牌,还玩一些跨界。再后来有了一些困惑,因为房地产的营销广告行业,差不多从13年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那时候也感觉自己到了瓶颈,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

当时的我比较年轻,也没有好好去想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没有人来告诉你或者教你。我是去想了,但想不清楚,也没想通。

回到合肥,其实有在公司上过班。找工作的时候,也遇到一些问题,合肥的地产广告公司跟上海的模式还是有点差别,太流水线化了,后来也没待多久就走了。

走了后,常常去和媒体朋友交流,觉得自己在这方面会有一点想法,又进了一些本土的媒体群,发现他们好像也没有在做媒体的事情,大概就是些广告业务的事情。我更加困惑,也不知道自己要干嘛了。虽然说,如果你在上海有一段时间不工作,会特别焦虑,因为面临的生存危机很大。然而在合肥,可能情况就会好一点,没有像上海 *** 迫。

于是,我彻底放松了,整个人开始躺平,差不多18年、19年那会儿,就没有上班了,尽管我还是特别挣扎。

年轻人需要做职业规划吗?

在我25岁、26岁的时候,也谈不上有职业规划。现在我能接触到的,比如说25岁、26岁的这个阶段的人,到底要去哪里工作都想不明白,更何况职业规划了。现在他们的职业规划跟我们那时候也是不一样的,十年前在上海的时候,还是比较传统的。当时的我已经开始想这个问题了,但是没有人能告诉我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想,可能就是你感觉问题不对,但就是不知道问题在哪?

你会跟一些领导和老师讲,说你的困惑。他们会觉得年轻人就不要想这么多,你把今天的活干完就行,做完就好,不要去想太多的东西。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就不会想那么多了,没有我们那么纠结了。

我觉得社会变了,观念变了。我们喜欢计划,70后、80后都喜欢去计划一些事情,对吧?比如现在,从创业的角度来讲,也喜欢计划。但是更年轻的人觉得,比如95后、00后,他们会觉得不要问我两三年的事情了,我下个月的事情还没有想好呢?就属于这个状态。

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惯,或者他们对职场以及自己事业的要求已经不一样了。大概这就是代沟的问题吧。

为城市发声,为合肥发声

真正创业是从去年

那时,回合肥的时间也市的,应该说相对比较重。

合肥是很小的城市,它并不大,不像上海。你发声的时候,几千万人当中也被淹没掉了。但在这边,如果来说说城市观察的东西,大家就会很容易关注到。如果有一篇被关注到,就会在圈子内发散,会比较厉害。然后大家就会在看,会在想,未必会来讨论。但当我拿出去跟大家讨论的时候,他们就会参与进来,觉得挺有意思的。因此我觉得这里有土壤,这个土壤可能需要开荒,而我愿意去做开荒人。

说起这个启发还是在上海的时候,当时上海有很多的纸媒,让我迅速地认识了这座城市。所以我就想用同样的方式来让更多人认识合肥。前几天我还跟合肥一些领导在聊这个话题,觉得需要一个清晰的抓手去介绍合肥,让合肥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毒评”所涉及的读者圈层相对比较小,可能也比较小众。而关心合肥,关心城市发展的一些变化的受众应该会更大。当我觉得已经开始触发合肥城市这个大命题了,那是不是要把它做得更多元一点。我们很难去跟别人介绍合肥这个城它,我们只是呈现它。

我们开始不断地去发掘合肥比较好玩的一些触角和时尚的生活。去年我们参与了合肥的咖啡节,四天的咖啡节,每天四万人进场,将近20万人参与过。所以合肥的生活方式是很多元的,需要我们就去发掘,去记录去传播这些内容。

在做这两个内容产品的时候,基于我们专业度的把控,努力去体现这个城市的美好,把合肥的多元化呈现给大家。你会发现,合肥这个城市里,有趣的人很多,有趣的店家很多,还有一些有趣的品牌,一些好玩的方式。发展中的合肥会涌现出很多好玩的东西,可能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会比较慢一点,会更加细致一点,会多加观察,不想出一些很快的东西。

我用我的客观去爱我的城市——合肥

我自己有一些创作上的洁癖和情怀吧,就是希望文章不是为了要攻击谁,或者说不是剑走偏锋的放,当然可能会在内容上面的一些方式,会有一些剑走偏锋的那个表现,但是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故意揭他的短。我会客观的去说一些问题,会承认它的好处,也会非常直接的很大胆的说一些非常差的地方。

很多朋友跟我说,合肥出现了这样的项目,已经很不容易啦,你就鼓励鼓励人家,不要再去骂人家了,把人家骂的灰心之后就不敢再去做了。我就觉得该夸的肯定是要夸的,但是我不喜欢就是明明看到错误,明明看到一些不好的地方,去做粉饰。现在也有一些被骂过的客户来跟我合作,我不会因为有商业上的合作就不会不说他。

当然,现在在选题或者表达上面,相对说会考虑周全一点。可能我自己觉得没有问题,但别人看起来觉得你在黑他。所以我是这样想的,自媒体不是新闻媒体,新闻媒体是写实的,有就有,没有就是没有,也不能妄加揣测。我们自媒体就是在分析,现在可能没有发生,我在分析他有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尽量就是提出我的疑问,或者在批评的时候,我不会玩完全的保留,但我不会完全保守就不做这件事情,只不过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会更加的冷静和克制。不像以前,现在可能会在一些方面有一定的取舍。

总的来说,我觉得该赞扬就赞扬,该批评的时候还是要批评。大家不要一味地吐槽,不要上来就骂。不要没有观点地骂,不能只是纯粹骂娘。

城市的文化品牌不是做出来的,而是沉淀出来的

城市层面做文化品牌,还是要等那个市场或者它的土壤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有结果。如果不合适,你种什么都不行,就是把最好的种子种下去,肯定会烂的。土壤如果好的话,氛围就形成了,然后就有机会了。

我写了很多跨域合肥文化的这个东西,写到最后,也是慢慢地写明白了。就是我觉得城市的文化品牌是做不出来的,也就是说文化不是做出来的,肯定不是做出来的,没有人能做一个文化出来,肯定是形成的,就是某种时机之后形成的磁场而已。

比如说咖啡这个事儿,十年前在合肥开精品咖啡馆肯定是没戏的。但是现在你看合肥的庐阳区那块儿咖啡馆都快有100多家了,每个月还平均有三到五家新冒出来。合肥快出现这种一条路片上隔三差五的一两百米就有一家咖啡馆,就这种层面了。

但是这种事情在十年前是不可能的,现在可能根本就没去招商,市场自发的就形成了。因为我觉得城市的容量和实际消费结构,还有它的业态规划已经到了这种层面了,是自然的形成的。

看到这种趋势,然后看我们能不能做一些锦上添花的事情,能让它更加系统化一点。能不能就是把它归置一些,更加系统地把种子种下去,而不是天女散花似的那种很乱的体系。所以我们在做一些关于城市文化上面的宣传和传播内容上,整体上,我们都是有一些逻辑和观点的,尽可能的让用户、或者读者能看清楚,这个城市的文化正在慢慢的形成,或者说向哪个方面开始聚拢。

城市开始有这个土壤,能让商业有信心,可以做一些更加新鲜劲的东西,而不是更加传统的东西,能更加有创意,有创新,就是我们一直期待一些有资本实力的企业或者品牌,不要做一些迎合大家的事情,能尝试做一些引领大家的事情。

就像我经常跟一些客户说,你把上海、北京那套东西拿过来也不一定就行,本地人也不一定能接受。就像我们现在做这个事儿,也希望很多的内容生态的媒体,在合肥能多出现一些,能在合肥形成一个生态圈,这样市场就有了,就形成了,就会有百花齐放的局面出现。文化自然就生长出来了。

结语——来自易静对小白的点评

最怕的是没有声音,不被关注,小白的方式,是以毒评的方式让一件事情更有吸引力。而且我觉得他其实是一种关心,这种关心,我会觉得很好。而且有时候会有一种不打不相识的过程去认识,最后也慢慢了解。

小白现在做的内容会有很多的试错,会稚嫩,但特别适合小白去做,是因为他是带了很深的热爱去做的,他对合肥这个城市有很深的感情。其实我们很怕的就是为毒蛇而毒蛇,这种是我们最不喜欢的。

我读过他的文章,我觉得他的文字里面没有太多的炫技,有的就是特别的真诚。我觉得写文章核心就是真诚,这个真诚里面可以是关切的,同时又是严厉的,同时又是犀利的。

所以我给小白的这次对白,起了个名字——赤诚书写,诗意与烟火

更多城市在说话的声音有哪些(城市在说话语言教案反思)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