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白居易的卖炭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一首什么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白居易的卖炭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一首什么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白居易的卖炭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一首什么诗)

导读

说到木炭,咱们一定会想起白居易的那一首诗《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当年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只是仅觉得这老汉不值,这么炭才卖半匹红纱一丈绫,太坑了。老师讲解这首诗时,也在说当时宦官们掌握的神策军,如同强盗一样抢劫百姓财物的野蛮行径。他们都是为宫廷官府服务的,然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却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强行掠夺民间财物。

可是最近网络有一些五谷不分的人竟然说半匹红纱一丈绫已经比一千斤木炭值钱,属于超值的买卖。洋洋洒洒写两三千字,就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先不谈半匹红纱一丈绫到底值不值钱。先来谈谈这一千斤怎么才能烧出来,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木炭是怎样烧出来的?

说到烧木炭,到底源于什么时代,已经无法考究具体的年代,从有文字记载的史料来看。我国在春秋时期,就用木炭炼铁和青铜,利用其吸湿性来观测气候变化等。说明木炭的产生年代更久远。

在漫长的古代农业社会,能源类型的变化极其缓慢。木炭是用树木烧制的能源产品,《周礼》地官司徒之下,就有“掌炭,下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负责“掌灰物、炭务之征令,以时入之,以权量受之,以共邦之用凡炭灰之事”。无论这个理想化的职官体系是否实行过,都足以证实我国利用木炭的历史已相当悠久。

再往前追溯,只能追溯到人类用火的历史了,人类用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北京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上:“在中国猿人居住过的山洞里发现了火烧过的灰烬、石块和兽骨。不仅说明他们已能初步掌握火、使用火,也说明他们能够保持火种了”。最早的火种可能来自雷击产生的灭火,维持火种长期不灭需要持续不断地焚烧树木、柴草,这类能源数十万年来一直在使用。而在这个过程就会产生最初级的炭,柴火没有燃尽,埋在灰里时间稍微久一点就会变成炭,这是最原始的炭。

我们如果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发现发明烧木炭技术的人真的了不起,特别是挖出炭窑烧木炭的人,这一门烧炭的技术流传到至今。虽然在平台上有作者展示烧炭的视频,但只是看到一些表面现象,并不太熟悉整个过程。

烧木炭整个过程分为几个步骤:

找地方

可能有些读者觉这不是事,只要有树的地方就可以了,如果只是为了体验生活,烧着玩的那确实比较容易。但是,对于冬天想通过烧炭挣钱的农民朋友而言则非常重要。

一般会选择在冬天这个季节烧炭,短则三个月,长时间可达5个月。因为冬天雨水少,天干物燥,虫蛇也相对较少,是烧木炭的好时节。也许有人会问,夏天和秋天可以烧木炭么?当然也可以,只要你不怕热,不怕中暑就行了,烧成了木炭的炭窑里温度高达四、五十度,如果夏天烧木炭,出木炭或装窑时,直接热晕。再加上,春、夏、秋都是干农活的季节,一般也不会在这个时节去烧炭。

寻找什么地方烧炭比较合适?就需要去踩点,一般会注重几个关键点:

1、两年之内,这一片森林没有烧过炭,如果这个地方曾经烧过木炭,周边的树已经被砍伐过,还没有重新长起来,从效率上不划算,另外也需要保证不能过度砍伐,咱们的父辈们都是自发有这样森林保护意识。2、根据预算,今年冬天要完成多少公斤木炭,那你就需要目测一遍,或勘测一遍,哪一个地方可以烧出这么多的木炭。如果这个地方已经有人打算在此烧炭,做上了标识,就主动换另一个地方。3、选择箍炭窑的地方也有几个标准,稍微平坦一些,接近砍伐树木范围的中央区域。如果这个条件满足不了,也会退而求其次。

可不可以年年在同一个地方烧木炭呢,答案是不可以的,一方面不能过度砍伐,另一方面满足烧木炭的树生长期慢,也会越来越少。

箍炭窑

选好地方后,下一道工序就是箍炭窑,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是否容易点火,出炭量高低,全依赖于炭窑的设计。

炭窑结构简图

整个炭窑的结构如上图:

由窑体、窑门,三个烟囱和一点火口组成。在咱们老家把点火口称为狗眼,其实是一个炉堂,用来生火把窑体里的木柴烧然。称之为“狗眼”,是有点像农村房子的狗洞,因为老家把洞都称为“眼”,所以把这点火口称之为“狗眼”。

窑门,则非常容易理解,进入窑体的通口,用途是把木柴装入窑体,烧炭完成后,能过窑门把烧好的炭取出来。

窑体无需过多解释,就是放置木柴的地方,最后形成炭的地方。

三个烟囱,也有不同的名称和用途,有一个烟囱称为蒸气眼,这一个烟囱一般的位置与狗眼形成对角,而且这个烟囱的入口很低几乎与窑底差不多的高度。

另外两个烟囱称为角眼,分别在蒸气眼两边,三个烟囱形成一个三角形状。为什么这样设计?后面在介绍烧炭的时候,会做详细解释。

箍炭窑也有两种方式,一种直接挖洞进去,利用山体,因地制宜挖一口窑,叫“拱窑”;另一种方式,用石头、泥巴、大木料砌成炭窑。这两种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完全是根据不同的条件,采用不同的方式。结构原理还是一样的。实际的炭窑窑体没有图中那么规范,顶是弧顶。窑底也不是平坦的,蒸气眼所在一方的窑底比其他位置要低很多。

根据本地的风俗,炭窑箍好之日,会杀一只公鸡进行山神祭拜,保佑在后续烧炭的过程中平安无事。

有一点需要强调一下,如果第一年没有砍伐过度,第二年接着在老地方烧炭也是可以的,之前的旧窑是可以直接使用的。

接下来就是砍柴

砍柴与箍窑可以并行,在砍炭柴的过程中,一方面挑稍大一点的树砍,控制在碗口粗,没有那么粗的木头,小一点也行,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太细的木料烧成炭后容易碎断。太粗的木料不容易烧透。

另一方面,挑密度大的树,密度大的树,从重量计算成炭率较高,100公斤生木柴,可以烧60~70公斤炭,并且这样木柴烧出的炭,在用来取暖、冶炼时耐烧。如果密度低的木料,烧出来的炭轻,孔多,称重量只有30%成炭率。

而农村烧炭基本上用来卖和自己取暖,一定希望成炭率高和耐烧。除此之外,砍柴就是个力气活。

砍好柴后就是装窑

装窑就是把砍好的木柴放入窑体内,装窑是微技术活,木柴是竖着放没错,窑顶成弧形而不是平顶,两边放短木柴,中间放长的,大头朝上,一根一根镶嵌好就行了,合理放置尽量利用空间即可。

把木柴装好后,把窑门封起来,一定不能透气。就可以开始烧炭了。

烧炭

窑封好后,把三个烟囱打开,用干柴在狗眼烧火,直至把装在窑体的炭柴点燃,我们或许在问,如何知道窑里的炭柴已经燃起来了呢?主要通过看烟囱冒出来的烟的颜色和角眼周围的温度,凭手感,道理也很简单,如果窑体的炭柴已经燃起来后,冒出的烟肯定猛,角眼边上的石头温度肯定高,具体是多少度,也没人量过,学烧炭时,师傅说可以了,徒弟自己观察角眼出烟的状况,用手感觉角眼边上的温度,一旦点燃不容易熄火后,就把两个角眼封起来。狗眼也不再添柴了。通过以下示意图可以说明:

最开始三个烟囱都打开时,气流分别从狗眼入,从三个烟囱出,因为位置的问题,大部分气流都走角眼出。当里面的炭柴真正燃起来后,把两个角眼堵起来,迫使气流从狗眼进,气流从上涌入,从下面的蒸气眼出来,让炭柴至上而下燃烧。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有点久,根据炭窑体积大小,这个过程的时间长短也不太一样。有经验的师傅告诉我,一般要一个对时(24小时),这个期间,人就可以回家了,顺便把之前烧好的炭挑回去。有时候碰上晚上烧炭,那么第二天晚上就得留在烧炭的地方,干什么呢?捂窑:把蒸气眼堵起来。

捂窑

什么情况下可捂窑?这一次就得观察蒸气眼出烟的情况。但凡烧木柴出白烟,是因为木柴中的水分,被烧后生成的水蒸气形成的。

最开始堵住角眼之后,所有的烟从蒸气眼里冒了出来,开始肯定是白烟直接飙出来,慢慢的烟囱口出的烟开始变青烟至透明,但出来一段距离之后,还是变成白烟。当青烟的长度达到一定的距离之后,就可捂窑了,把蒸气眼封死,狗眼也堵起来。

所以捂炭的时机非常重要,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炭窑蒸气眼青烟长度不一样,就可以捂窑,如果捂得太早,木柴没有没有炭化完全,烧出来的木炭还夹着木头,在烤火时就会产生烟,火力不足,而且重量还大,买者也不喜欢,如果捂晚了,木炭的上半部分就被烧成了灰烬。造成木柴浪费。

捂两三天之后,里面的炭火全部熄灭,就可打开窑门出炭。只捂了两三天,打开窑门里面的温度还是很高,被称之为“热窑”。如果不着急烧炭挣钱,可以多捂几天,等温度降下来,称之为“冷窑”。那时候农民们烧炭就是赶季节,自然是赶着把烧好的炭取出来,把砍好的木柴装进去,准备烧下一窑,而且热窑也容易点燃,相对更加省时。所以每次出炭时,我们兄弟几个都会跟着去帮出炭、装窑。同时帮忙把炭挑回家里。每一次挑着炭要走20多公里,非常辛苦的。

终于明白了诗人感叹

农家普通的炭窑每一次可以烧1000斤木柴,把损耗除掉,最多也就能出500多斤炭,差一点只能烧出300来斤。其中还有可能包含夹着木头的炭。

且不计算箍窑的时间,把整个烧炭的流程时间合计起来需要一周到十天左右,连续烧可以节省一点时间。在没有工业化的时代,1000斤炭真的是来之不易的。

所以说半匹红纱一丈绫是无法与千余斤木炭价值相等,况且,那时农家急需的是粮食和棉布,而不是那些中看不中用的纱和绫。难怪白居易会发出如此感叹!

更多白居易的卖炭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一首什么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