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原风俗有哪些(端午节还有中原),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原风俗有哪些(端午节还有中原)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原风俗有哪些(端午节还有中原)

 火烧祭灶

腊月二十三,小年下,祭灶是大事。灶王爷是一家之主,要“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民间祭灶一般用灶糖,大麦芽熬煮而成,故又名麦芽糖、胶牙饧(糖),“胶牙”者,因其入口粘牙之故也。唐白居易《元日对酒五首》诗云“三杯蓝尾酒,一碟胶牙饧”,说的就是古人用灶糖祭灶的习俗。

灶糖随处可见,不稀奇,用火烧祭灶,较为少见,主要流行于南阳、洛阳、焦作等地。火烧,即烧饼,是中原常见面点。祭灶火烧用糖做馅儿,其功能与灶糖相似,都是希望灶王爷“吃”了以后嘴甜如蜜,到天庭只拣好听的说。祭灶火烧的数量,各地略有差异。修武按家中人口烙祭灶火烧。在沁阳等地,则必须烙十八个火烧,据说灶王爷全家共一十八口,故需要准备十八个火烧,让灶王爷全家带着路上吃。

  大年初一喝“头脑”

“南米北面”。中原属麦作文化区,年初一多食水饺,又称扁食。初一食扁食,较早见于明刘若愚《酌中志》:“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纸炮……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距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浸以成俗。然而河南有些地方偏偏不吃扁食,喝“头脑”。流行于豫西地区。

头脑做法分两种:一种是1917年《洛宁县志》记载,“豆粉煮汁使凝,切做小方块,和肉羹烹之”,从这段记载看,颇类似洛阳老城流行的豆腐汤;另一种是将红薯淀粉加水,熬制成半透明的黄色凉粉,配以蒜苗、粉条、白菜,加水调作料煮熟食之。

至于为什么叫“头脑”,也有两种说法,《洛宁县志》认为这是新年第一餐,取“开头”之义。另一种说法认为,喝了以后新的一年头脑清楚,不糊涂,有“补脑”功效。

  营坊村提前过大年初一

这是当地的民间传说。营坊村位于南阳方城县城(老县城)城南二里,相传清代有位将军余伯益,因为平定“三藩之乱”立军功,被封为镇国将军,率部驻扎于此。营坊(营房)村名即由此而来。余将军爱民如子,经常接济百姓,深得乡民爱戴。每年大年初一,余将军都要到属下各营区巡视,与士卒共贺佳节,家里人为了照顾他的习惯,遂将家中大年初一的祀典提前到腊月三十举行。将军去世后,当地百姓感念将军恩德,纷纷效仿,形成了提前一天过大年初一的习俗。

  春节“骂社火”

过年了,大家总喜欢说些好听的,讨个吉利。河南偏偏有两个村庄,以春节骂人为乐。这就是灵宝阳平镇东、西常村。东常与西常比邻而居,平时和谐共处,相安无事。一到春节,就变成两只“斗鸡”。互相出社火,骂对方,这种以骂为主的社火,当地称之为“骂社火”。

“骂社火”通常于正月初五过后开始,一个村先出社火,组队去骂对方,骂的方式有单人骂和双人骂两种。单人骂采取顺口溜,双人骂有点像说相声。内容都是关于对方村里过去一年里发生过的“糗事”。骂社火有个规矩——许骂不许还,当对方正在骂社火的时候,只能洗耳恭听,不许还嘴。想返还也行,需另择吉日出社火,骂他个“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意思的是,两个村庄年年互骂,却不见失和,相反,越骂关系越亲。“骂社火”也因为其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更多中原风俗有哪些(端午节还有中原)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