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徽派建筑的特点是(徽派建筑介绍ppt),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徽派建筑的特点是(徽派建筑介绍ppt)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徽派建筑的特点是(徽派建筑介绍ppt)

中国传统民居之徽派民居

一.目录

1.徽派建筑历史文化背景

2.徽派建筑总体风格艺术

3.徽派建筑建筑单体

4.建筑结构与构造

5.徽派建筑细部艺术

6.结语

二.徽派建筑历史文化背景

1.徽州文化

1)徽州地域

①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②徽州建筑的界定

地理学界定 又称“新安” 行政区域:歙县、黟县、祁门、休宁、绩溪 、婺源 一府:徽州府

文化学 概指明清徽州府辖区内萌芽和成形的一种以强化儒家伦理道德秩序为主要精神特征,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建筑。

2)徽州文化

主要包括: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剧、徽州刻书、徽菜、徽州建筑。

2.徽派建筑起源

徽州地区的土著是“古越人”,他们是先秦时候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居住特征是“巢居”。自汉代开始,中原大规模向徽州地区移民,带来了中原汉文化,并且后来反客为主,成为徽州文化的主流。但是汉文化并没有完全抛弃越文化,更没法脱离越文化生长的气候地理环境。

所以,现今保留下来的徽州古民居,正是这种古越人巢居建筑——干栏木楼和北方四合院结合的产物。

3.地形、地貌 、气候因素

①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a.地域中的山 :

北有黄山山脉

中有齐云山脉,古称“白岳” 属丹霞地貌

东部绩溪、歙县有: 天目山余脉及延至歙县、休宁的白际山脉。

西南祁门、婺源、休宁境内由西向东走向的五龙山脉为浙庐两水发源地。

b.地域中的水: 徽州是新安江的发源地,主要河流多属新安的水系。

②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日照时数相对较少,不利于农作物种植、生长,适合多种林木的生长。

③地貌及气候对徽州建筑的孕育作用。

a.吸引士族迁徒的重要因素,造成了村落园林化。

b. 审美观的形成,性格的铸就的影响又潜在地影响了建筑风貌。

c.万山环顾所形成的屏蔽,有效减少了兵火的侵扰,有利于保护早期建筑的特征与古韵

4.生态和资源因素

地形、地貌、气候造成了资源特征:山多田少、林木繁茂、雨水充沛、景色宜人、色调素雅

①资源影响

a. 促使了徽商队伍的形成,而徽商是徽州建筑的“艺术赞助人”,也是使用者,因而其特征也影响了建筑风格及型制。

b. 充裕价廉的材料资源,促使了木结构的形成。

c. 耕地少、人口多、土地紧, *** 了楼居建筑的流行,也是徽州园林小型化的诱因。

5.人文因素

①徽州建筑萌生于宋元时期,成型于明清时期,孕育于宋以前。

商周:从发掘的随葬物品来看,文化的发达程度已与中原相近,兵器带有古越风格,纹饰有些与中原相近。

春秋战国:徽州地域先后归吴、越、楚,原有地域的山越文化与吴楚文化交融渐生新质文化—古越文化或曰山越文化。

东汉至南宋:晋、唐未、宋、三次士族南迁,发达的中原文化与地域文化三次融合

1)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的融合

中原建筑所蕰含的礼制秩序与格局。

具体体现:

①森严的宗祠、支祠、家祠系统

②村落的公共建筑的中轴线、前后秩序

③建筑的等级化

④建筑的表象(如门脸、匾额等)

⑤牌坊标志

⑥木结构的混合式

⑦西部构造(如月梁等)

⑧单体建筑形态

⑨村落建筑的前导空间、秩序

⑩以庭院为主要结合手段来组合群体

山越建筑:木构架体系为干栏式建筑

2)宋明伦理道德秩序与乡村民俗对建筑的影响

①儒、道、佛、理对建筑的影响。

②宋明理学的“理”导致了徽州建筑的理性走向

③其表现形式为:建筑群的轴线、等级、序列和高度的程式化

④乡约民俗:

⑤风水观念

⑥祭祀祖先的礼仪

⑦地方戏

3)徽商与徽州建筑

鼎盛与明清

徽商——“徽州籍商人”,指一团体。

徽州建筑的鼎盛几乎与徽商的鼎盛同步徽人将“润身润屋”视为两美

①徽商对家乡公益性建筑的巨额资助

②徽商广建园林、豪宅,是以“富而显贵” 的方式,体现自身价值

③园林、宅地是徽商留给子孙的基业,也是自身颐养天年的理想场所

④徽商——“儒商”“官商”的审美情趣对徽州建筑的影响

4)中原移民与徽州文化的融合与新生

越文化的特征:鸟为图腾,习水便舟,巢居,纹身断发,同水而浴。善铸铜,印纹陶

中原移民的主要原因:战乱与自然资源的耗竭

始于汉:吴、方、汪

①移民 *** :

第一次:东晋

第二次:唐末

第三次:南宋

②移民 *** :

第一次:东晋

第二次:唐末

第三次:南宋

徽州地区的戴、鲍、李、程、江、朱、胡姓宗谱源记晋、豫、鲁

③移民带来的社会变化:人口数量结构、财富、广博的文化、精湛的技艺。从而促进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

④文化:坚持宗法制度

⑤强化族群意识

⑥聚族而居

如:尊祖敬宗,崇尚孝道,讲究门第,重视农耕

三.徽派建筑总体风格艺术

1.徽州古村落总体布局

建筑讲究负阴抱阳,依山就势,靠近水源,因地制宜,有平地则聚,无平地则散。

1)内聚型村落

优点:村落沿等高线的变化呈内凹的弯曲形式,多位于山坳, 具有向心、内聚的感觉, 可借助山势作屏障,具有更多的安全感。

2)离散型村落

优点:村落沿等高线呈外凸的弯曲形式, 多位于山脊, 具有离心、发散的感觉, 视野开阔,利于自然通风。

内聚型村落 离散型村落

徽州古村落与环境相融,并基于环境、巧借环境,构造“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格局。形成了古村落与环境的两种关系:古村落与山脉的关系,古村落与水系的关系。

3)古村落与山脉的关系:

以建筑背景的衬托,使山外有山、重峦叠嶂,形成多层次的主体轮廓线,增加建筑周围环境的深度和距离感。

4)古村落与水系的关系:

①以河流或水池作为建筑基址的前景,形成开阔平远的视野,当隔水回望,有生动的波光水纹和粼粼倒影;

②以前景或借景形成建筑群前方的构图中心,使极目远眺时视线有所归属,丰富整体层次和深度;

③以障景或屏挡使村落内外有所隔离,形成空间对比,营造村落的相对独立性。

河岸村落粼粼的倒影 村落沿河岸具有开阔的视野

2.徽州古村落空间形态

1)徽州古村落有多样空间形态:宗祠前广场,街巷转角交叉口,巷弄,景观节点,拱门空间。

宗祠前广场:

徽州古村落以家族宗祠为精神核心和地理中心。宗祠前开辟广场,为村民提供一个祭祖仪式,家族聚会,婚娶迎嫁,村民交流的开放场所。民居围绕宗祠紧密布局,形成内聚型村落。

以宏村为例:宗祠前有一片半月形水塘,俗称月沼。祭祖仪式,家族聚会,婚娶迎嫁,村民交流在这里进行,这里也成为村落景观最好的地方,高低错落,白墙灰瓦的民居经由远山的映衬在月沼中形成倒影,犹如水墨山水画一般。

月沼倒影 宏村中心广场空间平面

2)街巷转角交叉口:

①街巷常在交叉口、拱门等地方形成一些放大空间,为村民的日常交往提供了聚集处。

②转角与交叉口一般有多条街巷交叉,或是某栋重要民居的入口处,这种空间形式散布于村落中,形成丰富的村落内部节点,其界面有不同的形式和尺度。

街巷转角 转角交叉口平面

3)巷弄:

①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巷弄,十分狭窄,只满足“通过”的功能,基本没有容纳人停留的空间。

②巷弄是徽州古村落中数量最多的,形式最丰富的,层级最低的公共交通空间。其构成了徽州古村落的基本脉络和肌理。

狭窄的巷弄 巷弄空间平面

4)景观节点:

各种牌坊、书院、绣楼、祠堂被巧用为环境的控制点、标志物、构图中心或观赏点,起到景观节点的作用,具有识别性和观赏性。

绣楼 巷弄空间平面

5)拱门空间:

拱门空间是街巷独特的空间元素,从属于街巷空间。

宏村街巷内现存拱门21座。从当地老者的访谈中了解到,拱门的形成与宏村人的风水理念(聚“气”)和宗族意识(“血脉相连”)是分不开的。

拱门主要有三种空间作用:A.不同等级、不同归属的,相邻空间的过渡;

B.保持空间界面的连续;

C.上述两者作用皆有

过渡空间 连续界面空间

3.徽州古村落风水环境意象

1)风水观念引导下的环境意象: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风水对中国古村落的选址产生了深刻而普遍的影响,是左右中国古村落格局的最显著的力量。古村落的选址,绝大多数都是依山傍水,或背山面水,或背山面田,或择水而居。风水学中形容“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贵之地。实则就是一个有山势围合形成的有利于藏风纳气的空间,是一个有山、有水、有田、有土、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并在心目中有神灵护佑的理想空间。

这种以大地山河为视觉图像,以神灵护佑产生安全感、归宿感的理想图像,形成了古村落特有的环境意象。

背山临水 依山傍水

四.徽派建筑建筑单体

1.徽州村落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单体分为几类:

民居、祠堂、牌坊,被誉为“徽州三绝”。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

民居 祠堂 牌坊

徽派建筑单体- 民居

2.民居型制分类:徽州古民居从规模上来说大致分成大宅和小宅。小宅的主体部分基本上分为:三合院、“H”型、四合院三种型制。大宅则有这三种“合院”细胞组合而成。

①三合院型制:

三合院是以厅堂和天井为轴线对称,天井南向布置,厅堂两侧布置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的基本型制,俗称“一颗印”。

三合院平面 首层功能气泡图

②“H”型型制:

“H”型是以厅堂和天井为轴线对称,天井南北向两端布置,厅堂两侧布置厢房的基本型制。

“H”型平面 首层功能气泡图

③四合院型制:

四合院型制是以厅堂和天井为轴线对称,功能房间围绕中心天井布局,厅堂南北向两端布置,天厅堂两侧布置厢房的基本型制。

四合院平面 首层功能气泡图

3.民居构成的组合方式:

民居构成的组合方式分为:主体构型、主体构型与附属构型相结合。

1)主体构型:

主体构型即为三种“合院”细胞单元或由基本细胞单元组合成的合院。组合的方式主要是串联与并联,细胞之间轴线对接,很少看到交错对接的情况。

①串联式主体构型:由两个或者多个基本“合院”细胞单元沿以厅堂天井为轴线串联组合而成的主体构型。

串联式主体构型平面 首层功能气泡图

②并联式主体构型: 由两个或者多个基本“合院”细胞单元沿以厅堂天井为纵轴横轴并联组合而成的主体构型。

并联式主体构型平面 首层功能气泡图

4.主体构型与附属构型相结合:

由主体构型为主,附属构型为辅的结合形式。从功能属性上附属构型分为有明确使用功能的附属建筑部分(主要包括厨房,卫生间等)与功能相对自由的附属院落部分,因此可分为:主体构型与附属建筑相结合,主体构型与附属院落相结合两种方式。

1)主体构型与附属建筑相结合:

附属建筑与主体构型之间的组合关系有:串联、并联、围抱三种形式。附属建筑的平面更加紧凑并无固定的平面组织模式,主要依据其主体构型和基地所形成的“间隙”空间所决定同时根据功能经济上的需求灵活选择合适的形态,因此徽州传统民居的附属建筑空间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

主体构型与附属建筑平面(围抱式)

2)主体构型与附属院落相结合:

徽州民居中的院落根据其与建筑之间的位置,可分成:前院、后院、侧院,以及利用门房两侧做成的耳院、利用中厅山墙两侧以及围墙之间形成方院等。

从徽州传统民居的村落层面来看,附属院落与天井空间相类似,对建筑平面与基地关系之间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由于节地原则,附属院落的平面形态与基地去掉主体构型后的剩余部分有着极高的吻合度,以得到对基地的最大化利用。附属院落由于其承担的功能相对灵活(往往作为交通空间或休憩空间),因此其所处位置不同,平面形态和尺寸也各不相同。

3)空间结构关系:

空间结构有三层关系:构成关系、次序关系、连通关系。

①构成关系:即构成三合院这一细胞的各空间单元之间的位置关系。在三合院这一基本单元中,主要指厅堂位于三合院正中,厢房位于厅堂两侧,天井与厅堂相对。

②次序关系:三合院中的各构成空间依等级划分并且在组合时遵从一定的秩序。厅堂为三合院的核心构成要素空间等级最高,厢房作为主要的使用空间等级次之,天井及周边的附属交通空间则属于最末等级的空间。三合院单元中最直观的组合秩序则为对称,这里主要指面宽方向上的对称。

③连通关系:指各空间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天井与厅堂连通,厅堂与厢房连通,其中串联式民居建筑的穿堂空间是组织交通的核心区域,富于流动性。

4)各空间要素分类及尺度关系:

各空间要素分类:

对三合院这一典型空间单元划分:可分为使用空间、过度空间以及天井空间。

使用空间包括:厅堂与厢房空间。

过度空间包括:中厅堂与天井之间的空间。

天井空间为有“四水归堂”寓意的天井部分。

各空间要素尺度关系:

①厅堂的面宽尺寸范围在3.8米到5米之间,进深尺寸在2.8米到5.5米之间。

②厢房面宽尺寸范围在2米到3米之间,进深尺寸在3.8到5.5米之间

③过渡空间其进深尺寸往往满足通行下限值,在1.2米到1.4米之间,说明徽州传统民居对于交通性空间主要以实用为主

④天井面宽尺寸范围在5到7米之间,面宽方向变化较小,进深方向变化较大,天井主要起到调节实用空间和基地尺寸的差值作用

3.徽派建筑单体-祠堂

1)祠堂:

肃穆而磅礴的徽州祠堂,是山区古村落中最为显眼气派的大型建筑。她集徽派建筑与宗法精神于一身,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富有极强的文化个性,留有鲜明的艺术表征,是徽州祠堂文化的缩影,家族血统维系的化身。祠堂是封建宗法制度的载体,是族权自治的象征。作为栖息祖先魂魄场所的祠堂,源于人类对自身祖先的自然崇拜。

最初由民间的祖庙和宫庭的太庙祭祀建筑发展而来,也称宗祠、家祠、支祠。

从徽州祠堂的演变看,可分三类:

一类是由前辈的住所改建而成;

一类是按朱熹在《家礼》中设计的模式修建,以供奉和祭祀高祖以下的四代先祖;

一类是在居室之外另行修建的祠堂。在这类祠堂的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建有牌坊、大门、享堂和寝堂。

2)宗祠:

宗祠是一个家族的中心。通过开祠致祭和其它家族追远活动,将族民紧紧地纽结在同一神圣的祖宗牌位之下,形成一个严密的血缘组织。

宗祠一般采三进七(或五)开间构造。分别为一进仪门,二进享堂,三进寝室。

一进为仪门(楼):

由大门和过厅、仪厅组成,大多以重檐歇山式建成“五凤楼”屋檐如凤凰展翅欲飞、气势恢宏,主要是祭祀时供鼓乐之用。大厅后是天井,天井较大,中间铺设石板,两边空地种植桂花树等象征家族长青、兴旺发达。天井两侧建回廊,既能遮雨避阳又可摆酒席供宗族子弟会餐。

二进享堂:

为主体部分,是祭祀祖先和处理本族大事的场所,大的可容纳上千人。享堂中间正壁,悬挂祖宗容像或祖先牌位图。

三进为寝室:

为供奉祖先牌位及祠堂中贵重物品的地方。

3)支祠:

支祠一般比宗祠规模要少。但如果支族中出了大官,或经商爆富,可超出宗族总祠。

4)家祠:

一般与居宅相连,设有寝室、仪门。祠堂建筑占地开阔,由低及高,立柱横梁,错落有致,翘檐走壁,空间饱满,给人以厚重威严感。祠堂的构架,为达到隆重目的,柱梁门窗均饰以“三雕”。

5)其他类型祠堂:

除了宗 祠、家祠、支祠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祠堂。如行祠、女祠、专祠、特祭祠等。

4.徽派建筑单体-牌坊

1)牌坊:

中国古牌坊类型多样,有南北之分,其中徽州牌坊以其美轮美奂、蔚为壮观的形态,成为最为杰出的牌坊支系之一。

牌坊,民间又称牌楼。牌坊分类有几种:按形式分,按功能分,按楼数分。

①按形式分:牌楼从形式上分两类

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

一类“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

②按功能分: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四类。

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

二是贞洁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

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

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如果分得再详细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楼和楼数多少为依据。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

③按楼数分: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徽州牌坊多数为三楼形式。

徽州牌坊多半以单座或者集群的形式出现。单座形式的牌坊体现出单体轮廓美和精雕细刻的细部美。牌坊群呈现出一种群体的壮观美。

皖南民居是风格较为鲜明的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徽派民居群体的村落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以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以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风格和淮扬风格为代表,徽州民居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其他皖南民居则深刻凸显其文化过渡地带风格特征,与江北,皖北差异较大,今皖北皖中多模仿此类风格仿制仿古建筑。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与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建筑结构与构造

1.建筑结构:

(一)抬梁式构架

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后在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通过枋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形成美观的造型和宏伟的气势。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结构复杂。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大型、富丽的住宅,用抬梁式梁架。

(二)穿斗式构架

抬梁式 穿斗式 混合式

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枋承托挑檐。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牵子、斗枋和檩作横向连接。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局促。小型住宅多使用穿斗式梁架,或者是局部使用双步梁架。

(三)混合式

徽州建筑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即在中部厅堂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混合式结构体系特征:

1)兼收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之长。徽州祠堂,需要获得威严的气度和肃穆的氛围,以抬梁式为主,仅在山墙处施以穿斗式;宅第,则仅在厅堂处用抬梁式,生活起居部分,尤其是楼层,用穿斗式。

2)适应性很强。首先表现在对复杂地形和特殊功能的适应,如地势低洼处,常用木柱架空,过街楼因功能需要而架空。其次是对不规则建筑平面的适应,这主要得益于穿斗式。最后,还体现在上下层结构的相对独立。徽州宅第的楼上和楼下分间不一致时,就会导致楼上分间立柱点下层无柱支撑,而立于梁上。这种结构能够允许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下层梁柱的硕材保证了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3)遵循斗拱制度。由于两种结构体系都分别用到了斗拱,所以在徽州木构中,既有抬梁式惯用的成组的斗拱,又有穿斗式使用的撑拱和插拱。。

2.建筑构造:

(一)大木作(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构件均称为大木):

1)柱、柱础和櫍

按柱的外形分有直柱、梭柱之别。直柱即无卷杀的柱,梭柱是将柱卷杀成梭形,来源于宋代,明代徽州建筑保留了梭柱。明代外墙柱子多与外墙脱离,清代边柱角柱半嵌入外墙内。柱子的高细比约在1:9到1:10,两端略细,中间略粗。

为使柱子外轮廓线挺拔、优美、富有张力,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在柱头以下1∕3柱高处做成弧形,每1∕9柱高收进1分,1∕3柱高共收进3分,加上柱肩处收1分,实收进4分,使柱子外形称为梭柱,这种做法叫做“卷杀”。有的在柱子下段也有卷杀。

柱础是柱脚下面垫的一块石头,用以保护柱脚。柱础有各种形式,花式丰富。简单的仅用方形石块,大型住宅用圆形和八角形础石。复杂的也有由基座、础身。盆唇三部分组合而成,并可雕上多种花纹和图案,花式则是越到清末越繁复。

櫍是一块圆木板,垫在柱脚之下,柱础之上。櫍的木纹一般与柱身的木纹方向成正交,有利于防阻水分上升。柱与柱础间通过摩擦阻力固定,因此当櫍开始腐朽时,可以更换,可使柱身不受影响,不致“感染”而腐朽。后来清代取消了櫍,通常是在柱脚下打一小孔洞来排除湿气。

2)枋、雀替

额枋,明清徽州建筑不仅将梁栿加工成月梁,还将阑额等额枋加工成月梁状,月梁的形式几乎在任何一座徽州建筑中都随处可见,十分盛行。明中叶前,月梁状额枋下刻一新月形长弧线,俗称“剥腮线”,后逐步变短变圆,清代蜕变为圆,也可以由此作为推断建筑年代的佐证。

雀替,指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有用在柱间的落挂下,则是纯装饰性的。一般认为,雀替就是宋《营造法式》中的绰幕枋。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由丁头拱演变而来的,后面将详述。

替木,设置于栌斗或令拱斗口上(也有直接设在柱头上的),与枋平行,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即增加了构件连接的强度,又可缩短构件跨距。明代徽州建筑的令拱上多使用替木承托梁枋。

3.梁架

徽州建筑的梁架多为彻上露明造,匠师在适当装饰的原则下,把结构与美观融为一体,下面则要论述:(1)蜀柱,为梁上矮柱,又称侏儒柱,用于垫高,使构件达到所需高度。当其自身的高度小于其宽度时,清代称之为柁墩,宋代木构一般无此构件。明清徽州木构中,常于蜀柱之下垫一柁墩,并常雕饰成仰莲状,当不用柁墩时,蜀柱下端多收杀成鹰嘴形式,称鹰嘴。

(2)叉手,宋代建筑各榑都用斜杆支撑固定,一般雕刻成奔浪、卷云状,其中支撑脊榑的人字形斜杆称为叉手,其余为托脚。

(3)驼峰,驼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常雕刻成奔浪、卷云状。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

4.斗拱

徽州木构中斗拱残存的唐宋做法,有舒桂林宅中唐氏斗拱、司谏第前廊上昂斗拱等孤例,也多见于各类斜拱。斜拱始见于辽代建筑,金代使用最多,以后骤然减少,但在徽州明清建筑中,斜拱的使用率并不亚于普通斗拱。斜拱即指除具有普通斗拱的华拱和昂外,于45度线上另加拱的斗拱。徽州斜拱分为三类:a.仅在最后一跳加斜拱;b..斜拱安于斜拱上;c.斜拱安在交互拱上。另外,部分明代古民居有斗栱, 清代古民居无斗栱。

徽州建筑斗拱的地域特征:

(1)斗拱雕镌化。明代从官吏到庶民的宅第,都有严格规定,不许庶民用斗拱施色彩,因此徽州建筑常将斗拱加以雕镌来获取突破,但也仅限于局部构件。

(2)斗拱组织网络。它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斗拱,由斗拱重复构成,是斗拱的特殊形态,其装饰效果主要取决于组织网络的秩序,通常用于建筑物的重点部位,如祠堂和戏楼的檐部、藻井等。其形态主要有:丁头拱网络、藻井斗拱、如意斗拱,其中藻井斗拱只用于室内藻井,无结构作用,如意斗拱是由45度斜拱组织而成。

(3)丁头拱向雀替的演变

a.丁头拱,即单层插拱,因形如丁字得名

b.丁头拱端部微翘,或做成卷云状,丁头拱基本形态不变

c.丁头拱尾部卷云伸长并向拱心旋转,直至填满眼空隙,丁头拱演变成1/4圆

d.卷云变成数朵,形态成椭圆形,拱消失,但仍保留升

e.丁头拱的升消失,绝大多数清代遗构均属此阶段。

(二)小木作

1、栏杆

徽州民居上层窗口下常有雕饰精美的一圈栏杆,面临天井,其造型与雕刻手法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普通栏杆的高度与窗口齐平,最初造型与石栏杆相近,后依照木制品的特性而逐渐走向复杂华丽。弧形栏杆在檐柱间置有座板,栏杆本身向外弯曲,位于檐柱外侧,形式略似靠背,称“吴王美人靠”。主要用于府第内部,晚清以后,飞来椅也用于临街店铺的外立面。

2.槅扇

槅扇俗称“格子门”,是徽州建筑内部进行分隔的主要构件。它除广泛应用与建筑室内分隔,也用于建筑单体外立面。明代至清初,徽州建筑中的槅扇尚很简朴,少雕饰,以木格和柳条窗居多,清中叶后,槅扇日趋华丽,雕饰繁复,艺术成就逊于早期。槅扇的作用有:

(1)将建筑分割成如干空间,还能让室与室具有流动感

(2)便于采光通风

(3)便于观景

(4)槅扇典雅的花格与木雕,产生浓厚的装饰效果,是徽州建筑重点装饰的部位之一

3、楼梯

多设在天井两侧走廊处或堂屋后壁内,位于后者的楼梯通常设一小门,以保证楼上的私密与安全。受空间制约,楼梯一般都很陡且窄,仅能容一人通过,下端用石块垫起,以防潮湿。在靠外墙凌空一面有做栏杆以防失足的,也有在楼梯井装栏杆的。二楼入口处的楼梯间通常有盖板,可开可合。

六.徽派建筑细部艺术

1.徽派建筑细部艺术 – 色彩与材质

1)徽派建筑色彩与材质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外部给人白墙灰瓦、清远而淡雅的水墨山水画得美感,内部却雕梁花窗、回廊挂落、雕刻精美,富丽堂皇。

2)外部色彩与材质:徽派建筑的外部色彩主要是黑白灰三色,外部材料以石头、石板、砖瓦为主。青砖黛瓦,高耸的石质白墙,灰灰的石板古道,使得整个建筑的外部色彩既对比鲜明又简洁明快,并与周围的蓝天白云、碧水翠山和谐相称。坚实的材质,使整个建筑群落与周围灵动的山水、田园达到刚柔并合,动静兼济。

3)内部色彩与材质:

徽派建筑的内部色彩要比外部丰富得多。豪华宅邸常用红色梁柱,重要部位的木雕装饰敷以金粉;而书香人家则常用清漆木本色的门窗和家具。正如之前所提及,徽式建筑的内部构筑和饰品多为木质材料。建筑的结构采用的是北方抬梁式和南方穿斗式这两种木架构的结合;屋檐上、房梁上、天井旁、厅屋里常有着大幅的木制雕栏。

2.徽派建筑细部艺术 - 天井

1)天井的概念:《孙子行军篇》载:“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 必然远之勿近也。”西晋文学家陆机有诗曰:“侧间阴沟涌,卧观天井悬”。这或许是对天井建筑较早的描述。天井,即四面陡峭、溪水所归、天然之井。

天井是汉族对宅院中房与房或者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的称谓。

天井一般面积都较小,光线被高屋围堵因此显得较暗,状如深井,因此而得名。“村有水口,家有天井”,徽州民居除少数“暗 三间”外,绝大多数房屋都设有“天井”。天井这个类似房中开天窗的建筑设计,是徽州古民居中最基本的建筑格式。

2)天井的成因

①地理因素:徽州地处皖南丘陵地带,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天气。当地民居几乎是楼房,很少有北方的单层合院。

徽州民居天井是干栏木楼和北方四合院结合的产物。

②徽州:真正的意义上的徽州包括现在的黄山市以及宣城的绩溪县还有江西省的婺源县等.古代设有徽州府衙,就是现在安徽省黄山市的歙县,现仍完好的保留着古城墙和城门.建国后,设立了徽州地区,地域包括现在的黄山市和宣城市以及安庆的石台县.1987年撤消了徽州地区,成立了黄山市,辖7个区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太平区.其中徽州区是目前中国唯一还保留徽州这个地名的地方了.

2)人文因素:

徽州地区山地与丘陵的面积约占总 面积的十分之九,半数以上人口聚居的盆地仅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耕地面积少,又经常遭受自然灾害,迫于生计,他们必须“以 商贾为第一等生业”。

徽商一方面“雄踞神州半壁 江山”,富甲天下;但另一方面, 在外边又被“重农抑商”的桎梏所抑制着,这些商人致富后,就回家修祠堂,建园地,在家中设置个天井,既获“天人合一”之灵气,又有“顶天立地”之满足。

3)建筑需求因素:

由于古徽州地处长江以南.雨水丰沛,湿度较大.因此创造宜居住条件是首要问题。解决通风、采光、防潮排水问题,是徽州天井存在的本体意义。

半室内半室外天井空间的设置可弥补并满足这种高墙深宅建筑的采光和与外界自然沟通的需求;同时天井的热压通风作用可增进室内空气对流,并与线形的巷道共同构成村落自然通风系统.解决散热和防潮问题。

4)天井中的人文情怀 —— 朱程理学的封建礼制思想

天井作为整幢房屋的核心,给整幢徽州民居建筑带来了一丝丝光明,使整幢房屋开始了呼吸,从一小片天空中获得生机。

天井式民居建筑具有内向的性格,究其文化根源,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深受南宋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安理学的影响。徽州人尊崇朱熹,事事恪守文公家礼。

在礼教文化的强烈束缚下,徽州出现了大量的烈女贞妇。

正是受了朱子礼教的教化形成的这种贞妇文化观,徽州民居建筑采用内向型的建筑方式,其目的不仅在于隔断外人的视线,也为了限制女性的视听、阻绝女 性与外界的来往。

有的民居还在井内掘井、种园,几乎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在这种安排下,徽州女性需要抛头露面的机会自然极其稀少,只能在幽暗的空间中度过漫长的孤苦岁月。

5)天井:

徽派建筑附带的天井构造,是徽式建筑中很有实际意义的一项构思,也是徽居中最典型的房屋类型。最常见的徽居都

是那种以天井为中心的三间两进宅院,基本上秉承了明、清之法式。建筑里的天井设置主要是为了利于采光、通风,并使

建筑看上去更宽敞。这种天井构造无论是普通的家居还是宗族的祠堂都被广泛的应用。

大小比例灵活的天井空间连接着厅堂与厢房等空间,是徽州民居平面中最积极活跃的构成元素。天井面宽尺寸范围在5米到7米之间,面宽方向变化较小,进深方向变化较大,天井主要起到调节实用空间和基地尺寸的差值作用。

①天井可分为两类:

边天井,存在于“H”型或同向串联式合院中,天井的主要形式与三合院这一基本细胞的天井形式类似

中天井,存在于面向式的四合院构型中,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由两个三合院的“边天井”拼合而成。

2)风水和民俗对天井的影响:

天井的外形——通天接地, 上通天有通风、换气、采光作用,下接地有排水、排污作用

天井空间——虚实构成,天井形成一个漏斗式的井口,气口循环

天井的大小——暗含“藏风聚气”

三间屋的“天井”一般设在厅前,四合屋的“天井”一般设在厅中,这种设计使居住空间有充足光线,也有利于更好地空气流通。晴时太阳光自天井泻入堂前,称为“洒金”;雨天时,雨水通过天井落下,称为“流银”;中国人认为“水”就是“财”,天井的设计就是遵循“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四水归堂”之意。

3.徽派建筑细部艺术 - 马头墙

1)马头墙的寓意: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就如成语“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设计为“马头墙”的动机。高大封闭的外墙,因有了马头墙而显得错落有致;呆板静止的墙体,因有了马头墙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从高处往下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的视觉带来一种“万马奔腾”动感冲击,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2)马头墙的功能:

防火作用:马头墙,又称封火墙,是徽式建筑当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的建筑密度往往较大,不利于防火;而且,这些房子除了外在的建筑材料是石头之外,内在的部分基本都是各种的木制品,这样的房屋构造最害怕的便是火势。封火墙具有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

防盗保卫作用:到了后来,由于徽商逐渐出名,聚落中的男子多出外经商,留在家中的皆为妇孺,高高的外墙也起到了防盗、保卫的作用。

3)马头墙的分类:

徽式建筑中的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马头墙的“马头”,马头墙的构造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上面再安各种式样的“座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

“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是为弧型巧角式。

“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卐”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马头墙屋斗是正方体空心的叫文官印式。

“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禽兽类。

4.徽派建筑细部艺术 - 三雕

1)徽州三雕:徽州的三雕包括木雕、砖雕、石雕,技艺精湛,闻名中国。

徽州三雕用于建筑时,总能从色泽、纹理、形态等各方面非常巧妙地与建筑的室内外构件、装修相结合,既为建筑增色,又凸显其自身。建筑上的雕刻从不滥用技艺,总是在点睛之处小心使用,寻求在朴素中显示出华美,在粗狂中衬托出纤细。建筑的门罩、斗拱、梁头、窗棂、漏窗、隔扇等多以雕刻修饰,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无不做工精细,层次多样,物种繁复,各不同形,形不同神,美轮美奂。

①砖雕: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

②石雕: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③木雕: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

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

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

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

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

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5.徽派建筑细部艺术 - 点窗

1)点窗:徽州建筑外界面通常比较封闭,开窗很小,有如点状,故称点窗,是徽式建筑中的一大特色。高耸严闭的外墙上镶嵌着变化活泼的漏窗、点窗,既反映了古徽州人对居住安全的需要,也透露了他们希望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愿望,使得建筑更具人性化,符合人的各种生理、心理需要。这些点窗常被饰予不同的雕刻,使得风格一致的众多白墙,因有了多式多样的点窗而各具特性,独成一道风景。

七.徽州古村落

1.徽州古村落天人合一的布局

1.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徽州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呈坎、棠樾、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古村落地处古徽州,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灵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在古徽州所属黟县境内,黟县是古徽州地区有名的县份,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县内群山怀抱,峰峦奇绝。北接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南连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白岳”————齐云山。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崛起皖南群山之中,横亘于歙县、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三县两区之间。黄山古称黟山,因峰岩苍黛而得名,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于747年敕改黟山为黄山。“巧石、奇松、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赞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认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遂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1.2 独特的风水布局——以宏村为例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明永乐年间,宏村76世祖三次聘请风水先生“何可达”进行查审。何认为宏村的地理风水形势乃一卧牛,必须按照“牛型村落”进行规划和开发。首先利用村中一天然泉水,扩掘成半月形的月塘,作为“牛胃”;然后,在村西吉阳河上横筑一座石坝,用石块砌成有六十多厘米宽400余米长的水圳,引西流之水入村庄,南转东出,绕着一幢幢古老的楼舍,并贯穿“牛胃”,这就是“牛肠”。沿途建有踏石,供浣衣、灌园之用。“牛肠”两旁的民居里,大都有栽种着花木果树的庭院和砖石雕镂的漏窗矮墙,曲折通幽的水榭长廊,小巧玲珑的盆景假山。弯弯曲曲“牛肠”,穿庭入院,长年流水不腐。然后在村西虞山溪上架四座木桥,作为“牛脚”。从而形成“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的牛形村落。据说开挖月塘时,很多人主张挖成一个圆月型,而当时的76世祖妻子重娘却坚决不同意。她认为“花开则落,月盈则亏”,只能挖成半月形。最终,月塘成为“半个月亮爬上来”。后来的风水先生认为,根据牛有两个胃才能“反刍”的说法,从风水学角度来看,月塘作为“内阳水”,还需与一“外阳水”相合,村庄才能真正发达。明朝万历年间,又将村南百亩良田开掘成南湖,作为另一个“牛胃”,历时130余年的宏村“牛形村落”设计与建造告成

“牛形村落”科学的水系设计,为宏村解决了消防用水,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妨溪路连,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引而不发的羽箭”,南湖(牛胃)效仿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样式,整个湖面呈大“弓”形,“弓背”为两层湖堤,上层宽达4米;贯穿湖心的长堤如箭在弦上,一座拱桥如同羽族。南湖湖面浮光倒影,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历史上南湖曾经有三次整修。南湖四时景色不同,日夜风光各异。清人有诗“夹岸桃李花,浓英殊窈窕”“入夏菱荷香,镜面净为扫”“最是夜阑风浪静,楼台灯火半模糊”。

八.结语

从整体外观而言,徽式建筑,是一种基于自然,崇尚自然,融入自然的建筑,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高度表现。从内部细观来说,徽式建筑,体现了古徽州人追求儒雅、淡远的人生境界,是古徽州人谦恭避祸、退身养性、勤学守德的真实写照。即便时光再如何荏苒飞逝,时代再如何更迭变迁,徽式建筑依然透射出其源远流长、触动人心的烁烁光芒。

#建筑学 建筑软件 建筑竞赛 建筑出图 出图 软件 建模 渲染 效果图 参数化 参数化设计 安装包 教程 ps 犀牛 蚂蚱 非线性设计 bim 建筑信息化模型 gis cim 城市设计 rhino grasshopper vray revit装配式建筑建筑作品集 建筑留学 建筑考研 考研 留学 复试 竞赛 作品集 建筑设计分析图 建筑分析图 分析图

更多徽派建筑的特点是(徽派建筑介绍ppt)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