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亚俄罗斯人口(俄罗斯亚洲部分有多少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亚俄罗斯人口(俄罗斯亚洲部分有多少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亚俄罗斯人口(俄罗斯亚洲部分有多少人)

我来说说新疆的俄罗斯族吧(本回答有点长,没兴趣的可以翻到最后的图片看看)

下图为80年代少数民族画册中新疆伊犁河边的俄罗斯族(目前中国俄罗斯族70%以上都是混血)。

首先要说明的是,中国的俄罗斯族虽然名字是俄罗斯,但是实际上的来源却是由许多俄国内部不同民族组成的,有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波兰人甚至是德意志人等等。

比如黑龙江的俄罗斯族名人大叔董德升,严格地来讲并不是俄罗斯人,他的母亲是茨冈族(吉普赛人),他的父亲是卡赫齐亚族(格鲁吉亚族)(信息来自于纪录片《彼得洛夫的春节》)

【【说东北话的俄罗斯人】记录者之彼得洛夫的春节【高清补丁】-哔哩哔哩】 https://b23.tv/USEF9v9

至于为什么同样来自俄国地区的鞑靼人在中国被单列为塔塔尔族,那是因为当时鞑靼人在中国的数量很多,在新中国成立前期新疆的鞑靼人就约有万人,所以就被单列为塔塔尔族。

其余来自俄国的数量少的小民族就被通通装进了“俄罗斯族”这个筐里(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东欧的加告兹人就一直被视为未识别民族)。

当然新疆的俄罗斯族(或带有俄罗斯血统的其他民族的祖源中)有不少的确是俄罗斯人。

另外民国时期,在新疆已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被统称为“归化族”,并且归化族也仅指俄罗斯人。

当时在新疆的鞑靼人则被统称为诺盖人或诺盖 *** 、鞑靼尔人等(当然,中国塔塔尔族来源也多种多样,有巴什基尔人、喀山鞑靼人、克里米亚鞑靼人等)。

俄罗斯人移民新疆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吉尔加克人

吉尔加克人是俄罗斯族的一支,原居住在伏尔加河支流克尔热涅茨河流域,因信仰旧礼仪而遭到东正教廷的歧视和迫害,很多人逃进深山野林,也有人被迫迁居国外。

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原避于阿勒泰北部的吉尔加克人受到沙皇 *** 和东正教廷的再度迫害,有一部分人逃入中国。1830年,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台吉喀喇乌斯满在布尔津的红木、冲呼尔两地划出避难区,使逃奔至此的吉尔加克人定居下来,后来,又在喀纳斯和海溜滩开辟了两个居民点。据统计,1943年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共有吉尔加克人295户,1200余人。1947年,有部分吉尔加克人迁到伊宁市及新源、巩留、尼勒克、特克斯等县山区居住。20世纪60年代,吉尔加克人大都迁居国外,移民到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地。

2.各路商人

1851年8月,沙俄与清 *** 签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章程中规定,俄国人在伊、塔两地贸易可免关税,吸引了大批俄罗斯人到伊犁经商。沙俄由此打开了进入中国西部边疆的缺口,并先后在伊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设立贸易圈,在贸易圈内建住房、修教堂、办学校,大量俄国商人纷纷涌入。

十月革命后,这些商人中除少数返回苏联外,大多留居新疆,加入中国籍,成了中国俄罗斯族。20世纪50年代,大批俄罗斯人回国,70年代,又有许多俄罗斯人迁居国外,这些人中的多数人也先后离开新疆。

3. *** 移民

1871年,沙俄出兵侵占了伊犁河谷,在此实施殖民统治达十年之久,并将大批俄罗斯人迁至伊犁,开展半军事性垦殖。

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伊犁回归中国,沙俄军队退出伊犁。但条约中也规定:“俄国在伊犁地方置有地产者,交收伊犁后,仍准照旧营业。”因此,许多俄罗斯人仍留在当地居住。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撰写的《绥定县乡土志》中记载:“亦有俄国商贸易于南关者,俄国保护兵队,近来无定数,然常驻西巴栅,距城不及里许耳。”

十月革命后新疆的俄罗斯移民

目前生活在新疆的俄罗斯族,绝大部分为这一时期迁居中国的俄罗斯移民及其后裔。其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类:

1.白俄军及难民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大批溃败的白军及难民进入新疆。1920年1月,阿连阔夫、杜托夫等人带领5000多名白军,裹挟难民2000余人(多为俄罗斯人),先后窜入伊犁。1920年2月,巴奇赤率败兵11000余人,难民6000余人(多数为中亚民族,少数为俄罗斯人),逃至塔城。1921年5月,诺维科夫率兵2000余人至额敏县。

据统计,从1918年春至1920年秋,进入伊犁、塔城、额敏等地的白军连同难民共计25000人。新疆 *** 对其大多予以妥善安置,允许其投奔亲友或自谋生路,并为部分难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资助300个俄罗斯家庭在新疆定居。

此外,从19世纪至20世纪初,还有一些俄罗斯商人和农民陆续来到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博尔塔拉等地的边境乡村,并建立了许多聚居点。

这些白军和难民中的大部分人后来被遣返回国,但仍有一部分留居新疆,从事工农业生产。

2.中亚人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同时,与新疆相邻的中亚地区出现饥荒,致使大量饥民和在农业集体化中受到打击的地主、富农携带家眷,从哈萨克斯坦通过 *** 、霍城(今霍尔果斯)、察布查尔、塔城等边境地带涌入新疆,在伊犁、塔城定居下来。

3.被遣至新疆的华侨眷属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便有不少来自山东、河北、山西等地闯关东的农民被沙俄招募为劳工在远东地区做工。这些人大多娶当地俄罗斯女子为妻,生儿育女,就地繁衍生息。

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中苏两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大批华侨及其眷属被强行从伊犁、塔城两个口岸遣送至新疆,并在当地定居下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不仅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还把矛头进一步指向中国的华北地区和苏联的远东地区,不断派遣日伪间谍进入西伯利亚地区进行破坏活动。由于华侨的相貌与日伪军不易区别,苏联在东部边境地区实行了“靖边政策”,下令遣返所有华侨及其家眷。据统计,1932年至1938年间,经伊犁遣返回国的华侨有9000余人,经塔城被遣返回国的多达1万人。

从上述历史脉络可以看出,第一个阶段迁居新疆的俄罗斯人是现今新疆俄罗斯族的前身。目前生活在新疆的俄罗斯族主要为第二个阶段迁移至此的俄罗斯人及其后裔,尤以20世纪30年代归国华侨的俄罗斯眷属及其后代居多,另有一部分是为躲避饥荒从哈萨克斯坦逃奔至新疆的俄罗斯人。

新疆俄罗斯族接近95%的人口都分布在北疆地区,尤以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居多,极少数分布在南疆。有数据显示,1944年,仅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地就有俄罗斯人18317人,占全疆俄罗斯人总人口的94.46%。1947年新疆共有19384个俄罗斯人,其中北疆的34个县(市)有19361人,南疆的4个县只有23人。这一方面是由于历史上俄罗斯人的迁移所致,另一方面也与南疆 *** 教民族较北疆集中,文化相对闭合,有碍俄罗斯人向南疆扩散有关。

具体到北疆俄罗斯族居住的几个地区,在人口分布上也曾有过一定的变化。1939年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伊犁地区的俄罗斯人数量最多,有3000户;塔城地区次之,有2600户;乌苏县排第三,有近150户。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俄罗斯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伊犁,其次为塔城、乌苏、阿勒泰、乌鲁木齐。1997 年根据新疆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塔城地区俄罗斯族人数跃居第一,为3265人,占全疆俄罗斯族总人口的35.49%。其次为乌鲁木齐,有3116人,占全疆俄罗斯族总人口的33.87%。伊犁地区排第三位,有1297人,占14.1%。昌吉排第四,有641人,占6.9%。克拉玛依排第五,有465人,占5%。排在第六位的是阿勒泰,有405人,占4.4%。《塔城年鉴2006》记载,到2005年,塔城地区俄罗斯族人口已升至3452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疆俄罗斯族以农村人口居多。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大量俄罗斯人外迁,导致俄罗斯族农业村落消失,大批俄罗斯人迁居城镇。现如今,只有塔城郊区还有一个100多人组成的俄罗斯族农业村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新疆俄罗斯族城镇人口已占其总人口的83.5%,城镇化水平居新疆各民族之首。

历史上新疆俄罗斯族人口的确切数字一直很难统计,主要原因是,早年迁居新疆的俄罗斯人有的加入了中国籍,有的保留了原国籍,有的申报了无国籍,另外,中俄混血的民族归属问题也一直有待解决,这都给统计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据新疆省警务处统计,截至1944年,新疆共有俄罗斯人19392人。

新疆俄罗斯族的人口数量在20世纪50—80年代间曾经历剧烈消长,最终导致现如今新疆俄罗斯族地域分布格局的形成,这与中苏关系的变化以及我国民族政策的调整有密切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俄罗斯族人口数量的变动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1949—1953 年

这是新疆俄罗斯族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1949年,新疆俄罗斯族总人口为19452人,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增至22166人,新增人口2714人,人口数量在新疆13个世居民族中居第八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致性,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并走上了苏联经济建设的路子。在社会主义阵营“苏联老大哥”的带领下,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经济恢复。中苏两国的政策变动又一次影响了俄罗斯族在新疆的地位,影响了俄语在新疆的发展。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向中方提供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各行各业的苏联专家被派往新疆,支持、帮助发展新疆的石油工业、棉花种植业、公路、铁路运输业、畜牧业、医疗卫生事业等等。在当时,学习俄语就意味着良好的就业和前程。在新疆 *** 的支持下,伊犁、塔城、乌鲁木齐相继开办了俄文培训班,新疆的各类高等院校也都设有俄文专业。这一时期新疆俄语教育的发展使俄语、俄罗斯文化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伊犁、塔城等地区俄语甚至一度成为当地的社会通用语。不仅如此,新疆 *** 还选派留学生前往苏联学习,掀起了一股留苏热潮。

中苏两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友好同盟关系使俄罗斯族、俄语在新疆的地位大大提升,俄语一时风靡整个新疆。

2. 1954—1980年

新疆俄罗斯族人口在这一时期急剧下降。1955年,新疆的俄罗斯族只剩7800人,1960年降至2100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为1191人,1966年统计为900余人,1977年仅为600余人。到1980年,全国俄罗斯族人口只有600人,新疆有560人,达到历史最低点,人口数量在新疆13个世居民族中居末位。从1954年到1980年,人口数量减少21606人,减幅高达97.47%。

造成这一时期新疆俄罗斯族人口急剧下降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1954年4月23日,苏联驻华大使馆向中国外交部提出,将在华苏侨遣返回国参加建设。中国 *** 决定给予协助。从1954年至1963年遣侨工作结束,被遣返的苏侨及其家属高达198468人。这部分人中既有俄罗斯苏侨、无国籍俄罗斯人、中国籍俄罗斯人,也包含相当数量的中俄混血。

第二,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1962年5月29日,在苏联长期煽动挑唆下,伊塔事件爆发。由于对苏联优越物质生活的向往,加之中苏两党关系出现裂痕,新疆6万多边民由霍尔果斯、巴克图等口岸集体非法越境前往苏联。 *** 的人不仅有俄罗斯族,还包括大批量的哈萨克族、 *** 尔族等,而留在新疆的俄罗斯族也普遍受到排斥和贬低,俄罗斯族、俄语在新疆的地位大不如前。

之后,“十年”运动爆发,反苏联修正主义盛行全国,先前苏联 *** 在伊犁建立的医院都改名为“反修医院”。俄罗斯族普遍受到批斗,被当成苏联间谍。新疆大批俄罗斯族学校或被关停,或改为汉语授课,俄语被禁用。同时,大批之前选择留下的俄罗斯族因受政治的打压返回苏联,并且许多人受英国和澳大利亚教会宣传的影响,开始迁往第三国。据统计,在1960—1980年间,仅伊犁一地就有俄罗斯族及中俄混血 493户2553人迁居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国。

1976年开始定居在乌鲁木齐市、伊犁、塔城等地的俄罗斯族家庭陆续开始移居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八十年代初达到了高峰。因为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有新疆的俄罗斯族移居澳大利亚。他们在澳大利 亚定居后,继续同新疆的俄罗斯族保持通信联系,并为新疆的俄罗斯族家庭移居澳大利亚做经济担保人,或找经济担保,新疆的俄罗斯族则通过香港基督教会办理申请出国定居澳大利亚手续。最初由国际救济组织付给出国定居交通费用,还要在香港停留检查、治疗疾病。1984年国外俄罗斯救济组织撤销,此后移居澳大利亚的俄罗斯族均由自己承担出国定居交通费用。

仍然留在国内的俄罗斯族迫于压力,很多改为其他民族,从而造成新疆俄罗斯族人口的大幅度减少。

关于歧视这一点其他地区的俄罗斯族也有类似遭遇

【我就是中国人,我不喜欢中国我喜欢哪?-哔哩哔哩】 https://b23.tv/MvNUGDq

3. 1981—1990 年

新疆俄罗斯族人口在这一时期快速回升。1981年,俄罗斯族人口由1980年的560人快速升至1077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达到2662人,1985年为4312人,1987年为5900人,1990年“四普”时已多达8082人。其原因主要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政策得到落实,允许异族后裔自由选 *** 族成分,许多早年改为汉族的中俄混血人又改回俄罗斯族,因而使俄罗斯族人口数量增加明显。由于此前俄罗斯族人口大量外迁,导致新疆纯俄罗斯族家庭与混血俄罗斯族家庭的比重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两者并存,演变为以后者为主。

4.1991—2010 年

新疆俄罗斯族人口在这一时期变化较为平稳。1995年,新疆共有俄罗斯族8971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有8935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为8489人。近20年间,新疆俄罗斯族人口没有大的涨落。这与1989年11月国家民委和公安部下达《关于暂停更改民族成分工作的通知》有关。

宗教方面:

五旬节教派又叫五十日派,是基督教的教派之一,其教名得自基督教节日“五旬节”(又称“圣灵降临节”),是为纪念耶稣复活后差遣圣灵降临而举行的庆祝节日。《新约》记载,耶稣在复活后第40日升天,第50日差遣圣灵降临,门徒领受圣灵,开始布道。

新疆一部分纯俄罗斯族信仰五旬节教。他们与东正教徒的最大区别是,在东正教复活节后第50天过“帕斯喀节”(即“复活节”)。五旬节教徒没有固定的教堂,只以私人房屋为祈祷室,每周日做礼拜时聚会一次,相互问候、了解近况,学教义、读基督、谈生活、聊家庭,等等。他们不在祈祷室或家中悬挂圣像,不戴十字架,祈祷时也不画十字。教派掌门人不称“神甫”、“牧师”,而叫做“兄长”或“姐妹”。

2002年5月,五旬节教最后一位“兄长”去世,目前尚未产生新的掌门人。

五旬节教派的教徒非常勤劳、自立,从不接收捐赠。以前,他们的生活较为封闭,一般不与外人交往。与他人见面时,通常只打招呼,不握手。因不与外人通婚,五旬节教徒保留了纯正的俄罗斯族的语言文化与血统。

如今,五旬节教徒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改变了以前的旧习俗、旧观念,在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下,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不仅走向社会,与人交往,而且学习汉语,参与社会活动。在婚姻择偶方面,五旬节教徒也悄悄发生着改变。由于纯俄罗斯族人口数量有限,加之年轻人外出求学谋生,择偶范围受到限制,近些年开始有与外族(多为汉族)通婚的现象,其血统的纯正性正在被打破。外民族的进入,会使纯俄罗斯族家庭用语的惯常使用模式发生改变,生活习俗方面也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其他民族影响。

混血俄罗斯族的宗教习俗

新疆混血俄罗斯族信仰东正教,家里大多在房间右边角落摆放圣像,个人也多佩戴圣像,做祷告时画十字。年长者每天做两次礼拜,早晨做大礼拜,晚上做小礼拜。

由于混血俄罗斯族和其他民族来往频繁并实行族外通婚,年轻人的宗教信仰逐渐淡漠,很多人甚至不信教。

混血俄罗斯族每年都过传统的东正教节日,如1月7日的“圣诞节”,3月上旬的“报喜节”,4月上旬的“帕斯喀节”(复活节)等。在伊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的俄罗斯族人中还流行“成年节”,即每年六七月份,父母把年满18岁的子女送进教堂行“坚信礼”,庆祝其进入成年。汉族的各种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混血俄罗斯族同样庆祝。在习俗方面,混血俄罗斯族既保留有俄罗斯传统的风俗礼仪,又从其他民族(主要为汉族)吸收了一些民风民俗,如除在教堂举行洗礼和婚礼外,很多人也在民间摆设宴席。另有结婚时收取彩礼、闹洞房等,都是借鉴汉民族风俗习惯的结果。

俄罗斯族学校的开设情况

重视教育是俄罗斯人历来的传统,他们或家庭办学,或集资办校,可以说,俄罗斯移民迁居新疆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各类俄罗斯族学校的兴办和建立。1851年通商章程签订后,俄罗斯人在贸易圈中办过学校。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在长达10年的殖民统治期间,俄罗斯人也在居住的社区内开办过学校。许多俄罗斯人完成了中学教育,有的还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训练。因办学质量高,俄罗斯族学校在新疆各民族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有些其他民族的子女也在俄罗斯族学校接受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些俄罗斯族学校的毕业生是新疆各民族里的精英,也是俄罗斯族学校和翻译队伍中的骨干。

1.伊犁地区

20世纪30年代,伊犁创办了3所俄罗斯族学校。1930年由俄罗斯人士主持,创办了中俄学校。1934 年创办了七年制学校,后来改为俄罗斯族中学。该校采用苏联教学方法和学制(1-4年级为小学,5-7年级为初中),教材从苏联引进,教师均为俄罗斯族。新中国成立后,该校改称胜利小学。此后,伊犁地区又办起了一所高级中学——斯大林中学,学制3年(8—10年级),教材依然从苏联引进,教师全部为俄罗斯族。

1935年,俄罗斯族文化协会成立后,兴起了群众集资办学的 *** 。1939年,绥定县也办起了俄罗斯族学校。此外,伊犁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吾拉斯台山区、清水河等俄罗斯族聚集的村落,也都相继办起了俄罗斯族学校。

据初步统计,至1945年底,伊犁地区共有俄罗斯族学校13所。

2.塔城地区

塔城第一所俄罗斯族学校的创建年月已无法考证。《塔城镇地名普查卡片》记载,位于文化桥边的现塔城镇区第三小学的前身即是俄罗斯族学校,建于1910年。

20世纪30年代,塔城的俄罗斯族集资兴建了一所俄文初中学校,学制七年,莫洛托夫俄罗斯族中学建成后,该校改为俄罗斯族小学,在俄罗斯族教师大批返苏后,于1962年停办,1963年又改为汉校第三小学。

塔城莫洛托夫俄罗斯族中学始建于1944年,是现存的唯一一所保存完好的俄式学校建筑。该校1958年关闭,1964年改为塔城地委党校,1977年改为塔城第四中学。

3.乌鲁木齐

1924年,新疆省府在迪化市开办了第一所高等学校——俄文政法专科学校。1925年,乌鲁木齐苏联领事馆为解决苏联外交官子女的教育问题,在院内开办了一所俄罗斯族小学,由苏侨担任教师,学制、教材均与苏联一致。后来,当地俄罗斯人子女和社会名人子女也进入该校学习。1933年,乌鲁木齐省立第二中学成立。1952年,中苏合作开办乌鲁木齐矿业学校。

20世纪30年代左右,乌鲁木齐的俄罗斯族还在南梁坡上俄罗斯东正教堂后面创办了一所俄罗斯族学校,后来该校由文化促进会接管。20世纪40年代,该校改为俄文二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现在的二十小学合并,称民族学校。

据统计,截至20世纪50年代,新疆共有俄罗斯族学校十余所。50年代中期,由于大批俄罗斯人离开中国,俄罗斯族学校相继关闭。

目前,全新疆只有一所俄罗斯族学校,位于伊宁市,是1985年根据伊犁地区俄罗斯族的愿望和要求恢复重建的。起初,该校采用苏联小学、初中连续的7年学制,教材由苏联引进,教学以俄文为主,每年级设1个班,每班15—20人。近年来,由于激烈的高考竞争和就业压力,学校调整为全国统一的学制和教学大纲,小学6年,初中3年,实行汉俄双语教育,以汉语为主,俄语为辅。在校学生120余人,俄罗斯族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20%。每年级1个班,每班20人左右。教师有18名,其中4名为俄罗斯族,其他为 *** 、汉族、 *** 尔族。现在,伊宁市俄罗斯族学校是全疆乃至全国唯一一所俄罗斯族学校,前任校长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卢尼奥夫为纯俄罗斯族,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俄语在新疆使用的历史脉络

俄语在新疆地区的使用经历过几个阶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疆出现了一股学习俄语的热潮。俄罗斯移民在当地开设了许多俄罗斯族学校,为俄罗斯人的子女以及其他民族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提供了条件。当时,学俄语、说俄语成为一种“时髦”。俄语的广泛使用和传播对新疆各民族的语言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语言中有关政治、经济、科技、文学方面的术语大都借自俄语。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新疆各地的汉族中学曾一度将俄语设为外语课程。但由于俄罗斯移民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陆续迁出新疆,加之“十年”的爆发,俄语成为禁语,俄罗斯族学校相继关闭,汉校中的俄语课程也被迫终止,改设英语,俄语的使用因此遭受重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再次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边境贸易如火如茶,俄语的使用也再度升温。熟练使用母语的俄罗斯族人无一不成为活跃在边贸领域的抢手人才,即便是俄语不太熟练的俄罗斯族,一般也有过从事翻译或贸易的经历。

在边贸发展逐渐平稳后,俄语再度陷入尴尬的境地。如今,俄语在新疆的使用现状并不十分乐观。

俄罗斯族语言使用的总体特点

新疆俄罗斯族的母语掌握程度与其血统和年龄有密切关系。从母语的熟练程度和准确程度上看,纯俄罗斯族好于混血俄罗斯族,年长者好于年轻者,学历高者好于学历低者。

在混血俄罗斯族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已基本丧失母语,而完全转用了汉语。

由于人口数量较少,居住地区分散,语言通用范围较窄,加之与周边民族往来密切,新疆俄罗斯族操双语或多语者人数较多。

日常交际和工作学习的需要,使得俄罗斯族除精通汉语外,一般还掌握 *** 尔语、哈萨克语,甚至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语言。

俄罗斯族掌握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情况主要和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第一,与相关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密度有关。如,乌鲁木齐和伊犁这两个地区,尤其是伊宁市区, *** 尔族人口较多,那里的人普遍会讲 *** 尔语,甚至哈萨克族人日常也多用 *** 尔语交流。受此影响,居住在伊宁市的俄罗斯族除汉语外,一般还掌握 *** 尔语。而在塔城和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人口众多,那里的俄罗斯族大多掌握哈萨克语,多数人都不会讲 *** 尔语,阿勒泰地区很多年长的俄罗斯族人哈萨克语远比俄语母语还要熟练和流利。

第二,与族外通婚有关。个别俄罗斯族与锡伯族、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通婚,掌握的语言便还有锡伯语、蒙古语等,家庭用语多为汉语或除母语外的其他少数民族语言。

纯俄罗斯族语言使用现状

从总体上看,新疆纯俄罗斯族无论年龄大小,一般都熟练掌握和使用母语。其家庭用语和族内交际语也多为俄语母语。

新疆纯俄罗斯族母语保持较为完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纯俄罗斯族多为族内通婚,血统较为纯正,这是其稳定使用母语的主要原因。

2.纯俄罗斯族多以家族为单位集中居住,为母语的使用创造了条件。

3.多数纯俄罗斯族在家庭开办的手工业作坊工作,与外界接触不多,使用母语以外其他语言的机会有限,更促进了俄语母语的使用。

4.纯俄罗斯族由于人数不多,所以族内经常组织聚会活动,尤其每周日必定在固定的私人住宅一起做礼拜,为母语的使用营造了小环境。

5.某些纯俄罗斯族家庭安有卫星天线装置,可以收看境外俄语电视节目,因此掌握一定的俄语标准语规范,这会对其家庭成员及族内其他人员的母语使用有所影响。

除母语外,几乎所有的纯俄罗斯族都可以使用汉语,但熟练程度和表达能力相对较弱,限制了他们在社会上的求职和择业,因此不少纯俄罗斯族人都自谋职业,或以家庭为单位开办手工业作坊,以此作为主要的谋生手段。此外,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多数纯俄罗斯族还掌握 *** 尔语、哈萨克语,甚至锡伯语、乌孜别克语等,有些人少数民族语言的熟练程度甚至比汉语高许多。在与其他民族,包括混血俄罗斯族交往时,纯俄罗斯族一般都会使用对方民族的语言。

新疆纯俄罗斯族因年龄和职业的关系,在汉语的使用上会有所不同。

第一代的纯俄罗斯族人目前健在的只有几位,他们的汉语通常较差。

第二代的纯俄罗斯族汉语程度较第一代要高许多,尤其某些在社会上从事相关职业、交际范围广泛的人,一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其汉语口语和书面语表达均十分熟练。但那些没有工作经历、与外界交往甚少、生活圈子较为封闭的纯俄罗斯族人,汉语熟练程度则差许多。第三代的纯俄罗斯族,很多在外求学、务工,使用汉语的机会更多,因此汉语表达相当流利,他们在与长辈交流时会使用俄语,但相互之间很多时候都用汉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纯俄罗斯族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近些年,纯俄罗斯族家庭已有成员与汉族通婚,并育有俄汉混血子女。在外求学务工的年轻人因择偶范围狭窄,也开始找汉族青年作为婚配对象。汉民族的进入,不仅使纯俄罗斯族血统的纯正性被打破,也使其家庭用语的惯常使用模式发生改变。这意味着,纯俄罗斯族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汉语的影响。

混血俄罗斯族语言使用现状

新疆混血俄罗斯族中的年长者大多为俄罗斯族母亲(即第一代的俄罗斯族,基本都已过世)与汉族父亲结合的后代,属于第二代的俄罗斯族,年龄一般在六七十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都能熟练使用俄语,夫妇双方均为混血俄罗斯族且单独居住者,家庭用语多为俄语;与其他家庭成员共同居住者,即使夫妻双方都会讲俄语,其家庭用语一般也为汉语。族内交际用语以俄语为主,用俄语表达有困难时,便改说汉语,常常俄汉两种语言交替使用。与外族交往时,视交谈对象的不同,会选择汉语或 *** 尔、哈萨克等民族语。

第三代的混血俄罗斯族母语掌握程度较其父辈要差许多,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已转用汉语,为数不多的人可以听懂简单的俄语句子,但不能会话或会话极其吃力,因此,当老年人用俄语和其交流时,他们往往只用汉语作答。

第四代或年龄更小的混血俄罗斯族,基本已丧失母语,而完全转用汉语,即便个别人会说某些生活常用词,但发音已不准确。这些年轻人彼此之间及与同族长辈交往时,一般只讲汉语。

对混血俄罗斯族而言,其母语掌握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有直接关系。早年上过俄罗斯族学校、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者,母语使用也更为熟练和准确。文化水平较低者,母语也相对较差。

造成混血俄罗斯族语言使用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婚姻结构使然。与其他民族(主要为汉族)的通婚,导致混血俄罗斯族家庭内部缺少使用母语的环境,而不得不使用能够让全体家庭成员都可以顺畅交流的汉语。

二是政治环境所致。“十年”期间俄语一度被禁用,在社会大环境中造成俄语使用上的缺损,迫使混血俄罗斯族放弃母语,而转用汉语。

混血俄罗斯族语言使用上的特点,使其接触和使用汉语的机会较纯俄罗斯族要多,受汉语的影响也会更大。

2019年国庆阅兵民族方阵中来自新疆伊犁的俄罗斯族代表

更多中亚俄罗斯人口(俄罗斯亚洲部分有多少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