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厉声教是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在周总理的带领下从事外交工作。曾经多次参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界”谈判,是一位资深的海洋法专家兼外交天才。
1935年,厉声教出生于江苏南京,成长于上海,祖籍是浙江杭州。因为出生于书香世家,厉声教非常擅长创作古体诗词,所以他还得了一个“诗人外交家”的称号。
1976年,周总理与世长辞以后,厉声教为了纪念周总理,创作了一首悼词——《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
在这首词里,厉声教将周总理比作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武侯,用深切、真挚的语言,概括、总结出了周总理波澜壮阔的一生。
《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赏析
《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厉声教
武侯星陨,江山依旧,千秋寂寞圣贤。投笔岚山,运筹黄埔,一生戎马多艰。道义一肩担,保国祚早定,天下长安。日月经天,大鸾翔宇御浩然。
舟楫不避狂澜,有中流一柱,可比金坚。八阵图残,三分梦碎,诤谏无补空谈。长泪满青衫,叹午门惊变,雨覆云翻。遗爱犹存,躬耕人去空园田。
白话翻译:
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的江山,仿佛还和从前一样。千秋万代之后,有谁能理解圣贤内心的寂寞呢?想当年,周总理在岚山写下“大江歌罢掉头东”,随即决心投笔从戎。
留学归来以后,周总理进了黄埔军校。眨眼之间,戎马半生,经历了不知多少艰辛。周总理一生担起道德和公义,只是为了开创盛世伟业,让天下江山长久安宁。
就像日月在天空中升起,光照着人间大地;就像鸾鸟一样张开了翅膀,乘着天地间的浩然正气,翱翔于宇宙之中。
在激流中划船,不避风波恶浪,好像是江水里的“中流砥柱”。对待革命“情比金坚”。然而现实大于理想,致使“八阵图”只剩下了残篇。
诸葛亮三分天下的理想,竟然成了一场碎梦。直言劝谏,只是无用空谈。长身而立,涕泪沾满了青色的衣衫。
午门之前,如今又起风云。诸葛武侯已经离开了人间,南阳空留下他躬耕过的田园。但是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却永远留在了人间。
这首词中的“武侯”,指的就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因为他后来被封为“武乡侯”。“星殒”的意思是指诸葛亮的去世,就像天空中的星宿坠落一样。
因为古人认为诸葛亮是“天机星”下凡的,而“天机星”正是姜子牙的化身。这首词的开头三句的大意是,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的江山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变化。
那是因为,诸葛亮早已经在生前,为身后的事情做好了周密的安排。所以一开始大家并没有发现,离开了他的蜀国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然而,当年诸葛亮为了蜀国呕心沥血所付出的一切,又有多少人能够知晓呢?经过千秋万代以后,像他这般的圣贤也只能独自寂寞着,没有人能理解他。
写完了这一段以后,厉声教笔锋一转,马上开始写周总理。周总理少年时代在岚山与友人告别时,曾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大江歌罢掉头东”。当时他立誓要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留学归来,周总理先在黄埔担任政治部主任,后来又上战场。戎马半生,历尽艰辛。他把道德与公理,全部担到自己身上,只为早一点完成创建新中国的理想,让天下得到长久安宁。
接下来,厉声教用了两个比喻形容总理的无私奉献精神。“日月经天”,是形容周总理毕生的光辉事迹,将会像日月在天地间轮换一下,光照大地,经久不衰。
“大鸾”一词,是厉声教巧妙地借用了周总理的小名,把周总理比喻成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乘着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翱翔在宇宙之间。
无独有偶,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当年在《咏怀古迹·其五》中,也曾经用“万古云霄一羽毛”来形容诸葛亮。厉声教主要是借诸葛武侯比喻周总理,勾勒出他的一生。
“舟楫不避狂澜,有中流一柱,可比金坚”三句,是形容周总理就像“中流砥柱”一样,顽强地挺立在激流当中。
“可比金坚”,是化用白居易《长恨歌》中“但教心比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杨贵妃仙逝以后,在九华殿里见到了唐明皇派去的使节。
于是杨贵妃就把自己的金钿和钗盒分成两半,托汉家的使节交给唐明皇。厉声教化用这个典故,是以“情比金坚”比喻周总理对待革命的无上热情。
接下来的“八阵图残,三分梦碎,诤谏无补空谈”三句,和上半阙的描写遥相呼应。这里是借诸葛亮的遗憾,来写周总理生平未竟的心愿。
“长泪满青衫,叹午门惊变,雨覆云翻”三句,厉声教将叙事的视角,进行了转换。他写自己站到天安门的午门前面,想到过往种种,发出了万千的感慨。
写到这里,整首词就显得太过伤感了,于是厉声教笔锋一转,写道:周总理和诸葛武侯一样归位了,但是周总理对祖国和人民的爱,永远留在了人间。
《望海潮》是一个宋代的词牌名,厉声教用它来填写悼亡词,叙事的章法与遣词造句,非常具有古人之风,而且创作技巧也非常高超。
在这首词的上半阕中,厉声教非常巧妙地借用了周总理的小名“大鸾”,在词中描写了一只神鸟,在宇宙中翱翔的情景,风格颇类庄子的《逍遥游》。
词的下半阕提到了历史现实,不过写得比较隐晦。“舟楫不避狂澜,有中流一柱”两句,和毛主席《沁园春·长沙》中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谋而合。
接下来,厉声教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情比金坚”的典故,显得格外地意味深长。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就如同诸葛亮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血,付诸东流一样。
因为中国古代的诗词讲究“哀而不伤”,所以厉声教在词的最后两句变了一个口吻,反过来安慰大家:尽管周总理不在了,但是他留下的无私大爱,仍然徘徊于天地之间。
结语
厉声教1935年出生于南京,父亲是民国时期著名外交家。据说厉氏祖上是姜子牙的后代,而姜子牙在民间传说中,正是诸葛亮的前世。
1956年,厉声教进入到外交部工作,当时的外交部部长正是由周总理兼任。在周总理的领导与指导下,厉声教参与了多项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界”划分谈判活动。
后来周总理与世长辞,厉声教就由周总理生平的这些事迹,联想到了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于是写下了这首《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
在厉声教的眼里,周总理、诸葛亮,以及他的先祖姜子牙,同样是国家的功勋之人,同样的苦心孤诣、劳苦功高。
周总理、诸葛亮、姜子牙三人,都是为了国家能够“万世开太平”,呕心沥血,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但是真正能够懂得他们的人,却没有几个。
因为人们只会在他们离去之后,才会幡然醒悟,追悔莫及。好在,周总理已经虽然与世长辞了,但是他的无私大爱,依然长存于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