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六大古城(中国保存比较好的古城),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六大古城(中国保存比较好的古城)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六大古城(中国保存比较好的古城)

博主按:中国的古城在上个世纪,由于长期的战争,以及后来开始的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大量消失,至今保存较好的为数不多。目前,我国有11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协调古城文物保护与一般性改造和建设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博主认为,目前国内古城保护与利用真正做得较好的是以下十个古城,一家之言,供参考。

平遥——华夏文明的摇篮

阆中——阆苑仙境风水宝地

徽州(歙县)——徽派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

丽江——宁静古朴淡雅别致

凤凰——精致小巧湘西明珠

毫州——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大理——风花雪月的一块宝地

兴城——珠联壁合,集城泉山海岛五景一体

洪江——中国第一古商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南京

韩城——关中文物最韩城的小北京

No.1 平遥——华夏文明的摇篮

【古城历史】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旧称“古陶”。春秋时属晋国,战国时属赵国。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在北魏时改名为平遥县。明代洪武三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由于其历史悠久,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在时下许多文化古城为兴商业而被肢解破坏时候,平遥却如此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因此平遥古城在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说平遥就不能不说“晋商”和“票号”,因为这里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以“汇通天下”而闻名于世的“日升昌”票号的诞生地。古城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平遥的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曾一度发展为全国的商业金融中心,有“拉不完,填不满的平遥城”之说,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还有“大清金融第一街”的称号。

【古城古迹】

1、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原汗原味的古县城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街道似龟背,城墙坚固,有“龟城”之称。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平遥古城是一座完全按照中国汉民族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县城。在封闭的城池里,以市楼为中心,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经纬交织在一起,它们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条。城内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特别是砖砌窑洞式的民宅更是具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全城现存明清四合院民居3797处,其中有400余处保存相当完好,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除此之外,城池内还建有一些大小庙宇,老式铺面亦是鳞次栉比,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时期市井繁华的风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古城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整座古城的很多建筑都保持了原来的样子,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游览古城,感受历经沧桑依然雄风犹存的古城墙,看历史洪流滚滚却带不走的精神面貌。

2、古城墙

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扩建成至今的规模,至今虽历经632余年的沧桑风雨,其雄风犹存。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墙。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其中南门城墙段于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

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贤人,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列全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4座古城之首。

城楼:修筑于城池的城门顶,古代有时称“谯楼”。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六座,创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补修重筑,城楼高16.14米,宽五间13.72米,进深四间 10.04 米。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端庄稳健。

角台与角楼:角台是突出于城墙四角、与墙身联为一体的墩台。每个角台上建楼橹一座,名角楼。清道光、咸丰间持续六年之久的大修中,索性把残破的“四隅敌楼”(即角楼)拆倒,重新修起了更高大的砖木结构二层楼阁。角楼分别指西北角的“霞叠楼”,东北角的“栖月楼”。西南角的“瑞霭楼”,东南角的“凝秀楼”。

点将台:位于上东门和下东门之间城墙顶上,现为砖砌高台。马面与敌楼:“ 马面 ”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称。平遥城墙每隔60米-100米即有马面一个,马面上筑有瞭望敌情的楼橹,称“敌楼”。

3、镇国寺

镇国寺内古建筑以万佛殿为奇,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最古老木结构建筑精品,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了。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颇具晚唐风格,至为珍贵。对于研究中国雕塑发展史和唐、宋两代雕塑演进过程,提供了极为可贵的资料。

4、双林寺

双林寺位于平遥城的城南,寺庙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大者丈余,小者尺许,形象优美,气韵生动,以其精湛的彩塑艺术享誉“东方彩塑艺术宝库”,被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专家称为“世界珍宝”和“真正的、独一无二的珍宝”。

5、中国华尔街——南大街(明清街)

南大街也称“明清街”,全长750米,宽5米。南大街自古以来就是平遥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也是晋商最主要的发源地和清朝中晚期全国的金融中心。南大街是古城的中轴线,大街以市楼为中心贯通南北。市楼南东侧脚下有水井一眼,相传“井内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楼”,清朝时期被冠以平遥县十二景之一。

明清街两旁店铺林立,古票号众多。明清时期,街道上车水马龙,这些车马来自全国各地,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风险,驮载着骄傲,驮载着九州的风俗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旧时以该街为中心,被誉为“拉不完,添不满的平遥城”和“中国华尔兹街”。

6、大清金融第一街——西大街

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址占地2324平方米。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效仿。

7、文物宝库

平遥县堪称文物宝库,旅游胜地。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举目皆是。已发现的地上地下遗址、遗迹、古建筑达300余处。国家、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9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6处。组成了一个以古城池为主体的古文物群,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始建于西周、扩建重筑于明洪武三年(1370)的平遥古城墙;有重建于北齐年间的双林寺(原名中都寺);有全国珍贵的北汉建筑镇国寺(原名京城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全国各地孔庙中唯一的金代建筑文庙大成殿;有重建于金代的冀郭村慈相寺及高耸入云的麓台塔;有重建于元、明时期的道教建筑清虚观,内有“悬梁吊柱”、结构奇特的龙虎殿;有重建于清代、雄踞全城中央的的古市楼;有元代始建的金庄文庙,殿内有孔子及其儒家门徒“四配”、“十哲”彩塑珍品;有中国金融史上的“活化石”、全国首创而“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旧址(今中国票号博物馆)。无愧联合国人居中心专家杰伊·穆尔和斯托潘诺夫考察平遥时所说:“平遥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人类文明的瑰宝”,“平遥古城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而且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应当全面保护。”

【古城典故】

“明镜高悬”与“断伞”:

相传康熙年间,范村人宋忠原背着一把打伞进平遥古城看病。到了落邑村时见到了以前认识的人毋连迟。当时天空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一场大雨,不一会,天空果然下起了大雨,宋忠原见毋连迟没带伞,便好意的邀请他一块打伞,毋连迟也没有推迟,赶紧到伞下避雨。两人边说边笑,不一会就到了高林村,宋忠原因打着打伞而累的汗流满面,毋连迟见他这么累便接过伞,两人继续前行。不一会天空风停云散,雨过天晴了。宋忠原向毋连迟拿伞。毋连迟不但不还宋忠原,反而诬赖伞是他的,两人争吵起来,围拢来不少的观众。毋连迟说:”伞是我的!”宋忠原说:”伞是我的!”宋、毋扯夺雨伞,观众谁也断不清这伞是谁的。两人吵吵闹闹一直闹到了平遥县署,县官听闻了原因,思考了一会便大发雷霆,说这么小的事也要告到官府,于是折断伞仍到地上,便不再管他们。原告宋忠原从堂上下来,泪涕满面,被告毋连迟则幸灾乐祸,洋洋得意,两人刚走到照壁南街上,四个衙役就赶了出来,传唤二人重回县衙。知县王杰和颜悦色地判断,伞是原告宋忠原的,被告毋连迟属诬赖,重责四十大板,罚钱十贯,赔原告一把新雨伞。事后宋忠原给王知县送了一块匾额,上刻“明镜高悬”四个大字。

平遥民居半边盖: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点将台:

位于上东门和下东门之间城墙顶上,现为砖砌高台。相传公元前 827年周宣王即位后,派大将尹吉甫率兵北伐猃狁,连战连捷,后奉命屯兵今之平遥,增筑城墙,并在此训练士卒,点将练武。明代中叶,人们为纪念尹吉甫功绩,在尹曾点将阅兵的地方修筑了高真庙。明清维修城墙时一并将“高真庙”连成一体,是城顶宽阔的高台,登高远眺,心旷神怡,诗曰:“层台百尺县城连,吉甫勋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征战垒,龙旗怯意出车年”。

【民族文化风情】

平遥纱阁戏人俗称纱阁人人,又简称纱阁,因最初常置放于有碧纱罩遮的阁内,故名。是以传统戏剧为题材,采用多种工艺和手法制作成戏剧人物,然后置于木阁内。一阁一戏,一戏一场,犹如小小舞台,供人欣赏。平遥纱阁戏人填补了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一项空白,已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戏剧和民间美术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是平遥古城所独有的一份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

No.2 阆中——阆苑仙境、风水宝地

【古城历史】

阆中,位于四川北部,因阆山四合,阆水纡曲,城在阆山、阆水之中得名。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夏代为梁州之域,殷商时代为巴方,周代属巴国。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置县,除隋朝改为阆内县外,历代均名阆中。汉代,阆中城在今城北郊一带。其后,因江水啮城,城市逐渐南移,唐宋时稳定于今城区位置。古代,阆中做为由秦入蜀的交通孔道和陕、甘、鄂、广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险要的地形,便捷的交通、丰饶的物产而成为川北经济、军事重镇和历代军政大员驻节之所、兵家必争之地。战国后期,阆中城为巴国别都。东汉建安六年(201)至民国初,先后为郡、州、府、道治地。

阆中建县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1986年,国务院批准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天造地设,风景优美,素有“阆苑仙境”、“巴国蜀国要冲”之誉。唐代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苏轼曾赞道“阆苑千葩映玉寰,人间只有此花新”,陆游也曾在此留下了“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的佳句。阆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韵味横溢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灿若群星的众多文物遗迹,构成了阆中古城在发展旅游中的独特优势。

“秦砖汉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苏园韵,渝川灵性巴阆风。”这幅对联完整地概括了阆中古城的特点和历史风韵。

【古城古迹】

1、三国文化胜迹——汉桓侯祠

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明代又称雄威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国文化旅游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初建时算起汉桓侯祠已有1700多年历史。据阆州刺史崔善《新建巴西太守张桓侯祠记》,张飞死后即建起桓侯祠,虽历遭兵火毁坏,但累毁累建,“土宇几更,墓田如故”。明代典膳黎重,在墓冢四周增筑围墙47丈。此后还有多次续修。如今的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规模恢宏,建造精美,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组成,建筑面积达2200平方米,为三国文化的一大胜迹。

2、唐代佛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北玉台山半腰,现滕王阁景区内,唐滕王元婴镇守阆中时所建。佛塔高8.25米,四方形塔基,刻四瓣梅花形须弥座,塔身为覆钵形,正中开一船形龛,内刻一佛结跏跌坐于莲台,上装塔刹,刹基两层,下层有石雕八力士举托刹身,上层为六方柱,各方开一昆门,门内刻一座佛,刹为火焰纹状。石质细腻,古朴秀美。此塔为七级浮屠,原为三座,仅存一座。其视觉效应奇特,无论从任何角度看去,石塔均向一旁倾斜。

3、滕王阁

嘉陵第一江山景区--- 滕王阁在阆中城北的玉台山,同南昌滕王阁一样,是唐高祖李渊第22子滕王元婴建造。滕王于公元679年由寿州调隆州(阆中),嫌“衙役卑陋”,便在城中建“隆苑”(玄宗时改“阆苑”)又在玉台山建玉台观和滕王亭,供其游乐,杜甫有《滕王亭子二首》。滕王阁下台基上有唐代佛一座。塔身为上大下小长圆球体,正中开一船龛,内刻一佛结跏跌坐于莲台。上装塔刹,有石雕8力士举刹身。刹身为六方柱,各方有佛一座。刹顶为一焰纹状圆石。石塔通高8.25米。

4、清代四川贡院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考棚在城内学道街、原由山门、廊道、考房、大殿、二殿、后殿和考生宿房组成。现存有卷棚式廊道,纵横共长50多米,廊道两旁的木栏上带有飞仙椅。左右有两排考室,各室相隔,饰以雕花。至今保护较好,是全国仅存的两处考棚之一。清代考棚,是川北道贡院的俗称。

5、华光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光楼又名南楼,镇江楼,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屡遭火焚,历代复修,现存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是阆中古城区的标志性建筑。该楼为过街楼,楼身建于5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通高36米,三重檐歇山式屋顶,挺拔壮丽,精致典雅,唐风清韵,特色独具,有“阆苑第一楼”之誉。登斯楼“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丹青城廓、嘉陵山水尽收眼底。

6、巴蜀古建筑的实物宝库——古街巷

自战国中期巴国由于战乱迁都于阆中以来,历代帝王都将其视为辖治西南的重镇,竞相在此设置郡、州、府、道并苦心经营。三国时期,阆中便是声名远播的"古城"了。尤其是唐初鲁王灵夔、滕王元婴相继镇守阆中时,按宫苑格局大兴土木、广建殿堂,使阆中的建筑格调骤然上品位、成规模,始有阆苑之称。此后历代王子皇孙,朝廷命官在羁留这块"风水宝地"期间,也纷纷广聘能工巧匠,或兴土木以建府第,或择佳处以修别殿,逐渐使古城形成了独特的唐宋格局、明清风貌。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街巷达61条之多,而古院落更是数以千计,总面积达2.1平方公里。2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原汁原味的古城风貌,已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不可多见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专家学者誉之为“巴蜀古建筑的实物宝库”。那些纵横勾连的肥肥瘦瘦、长长短短,犹如长短句一般的古街、古院、古屋以及点缀着沧桑之意的古树,繁复中见别致,玲珑中显精巧,堪称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古城的古街巷命名也挺有历史文化底蕴:有以名木佳卉命名的白果树街、古莲池街、槐树街;有以名人、重大历史事件命名的迎恩街、状元街、三陈街、良牧街;以商贸命名的广东会馆、浙江会馆、陕西会馆;有以地理风水命名的管星街、笔向街;有以手工业发展内涵命名的机坊街、醋坊街、蒸馍巷……它们各有风貌特点和悠久的历史。

7、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古院落

阆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串珠式”、“品”字型、“多”字型、“倒插门式”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这些建筑和谐相处,相得益彰,为古城营造了浑厚而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化氛围。

叩开古街巷一扇扇厚重的双扉兽环木门,无论是张家大院、马家大院、蒲家大院,还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孙的孔家大院,那恬淡雅静的亭台楼榭,那一窗疏影映出几枝素竹,那几峰假山衬出一壁浮雕,那砌工精湛的花台、花园和葱茏的古树名木,以及回廊和画宇下的笼中画眉,青石阶沿下花缸中的嬉戏游鱼,组成了一幅幅声色俱佳、动静和谐的立体图画,给人以无尽的遐思和审美愉悦。

8、民间建筑的一大奇观——古窗花

玲珑剔透,变化万千的雕饰镂刻,是阆中古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房屋上的握挑、吊檐、檐头、门窗、门楣,大多有雕饰。这些雕刻图案质朴,做工精细,恰到好处地点缀在构件的某些部位,在整体结构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四合院中千奇百怪的镂空窗花,是这些古民居的精华和灵魂之所在,它使深宅大院显得敞亮、剔透,具有延伸建筑空间、扩大视野的功能,美学原理和实用价值在这里展示得十分酣畅。阆中古民居的窗花达百多种以上,有"中国民间建筑的一大奇观"之誉。有描绘自然景物的奇花佳卉,有反映市井生活的琴棋书画,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珍禽异兽,有表现古代人民不懈追求的“福、禄、寿、喜”之图案。其技法有浮雕、镂空、圆雕、多层雕。林林总总,生动、灵性,汇成一部再现唐宋以来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

9、五龙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阆中河楼乡白虎村五龙山麓。始建于唐代,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修。占地4亩,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原有山门、戏楼、左右厢房及文昌阁等,“文革” 被毁,现仅存元代文化遗址文昌阁,属全木结构,其建筑风格为布筒瓦覆盖的单檐歇山式屋顶,面阔3间,檐柱侧脚明显,前檐下施六铺作斗拱出双挑:第一挑瓜子拱雕呈翼型,第二挑华拱左右各出斜拱,极为别致。斗拱用料粗大,梁架举折小,屋面平缓。四根檐柱用料较大。整个建筑,既具宋代《营造法式》中某些建筑特点,又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其“叉手”用料为同期建筑所罕见,左右次间还保持“草袱”及圆木椽子。建筑造型优美,大式作法,与山西五龙庙型制相似。虽仅存后殿,但却是现已保存不多的元代建筑。

10、永安寺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水观镇东北5公里群山环抱的黄泥岗上,距阆中城约40公里。建于唐代,宋治平年间,元至正年间,明嘉靖年间,屡为培修。占地4000平方米。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现存为元代和清代建筑组成的古建筑群,是一座重檐悬山式建筑。寺中所有建筑、藻饰、石雕、木雕、泥塑、绘画六种技艺,均臻上乘,构成整体,优胜陕西之永乐宫、峨嵋之飞来殿。现观音楼、大殿、西厢侧殿、天王殿、古永安禅院山门等古建筑尚存。

11、天宫院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宫院位于阆中城南20公里的天宫乡。始建于唐,明天顺三年重建。因阆中天文文化深厚,唐代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晚年先后来阆定居,在此择地观天,著书立说,死后都埋藏于此,天宫院为纪念他俩而建。原有万年台、牛王亭、正殿、观音殿等建筑,正殿为双重檐歇山式屋顶,台梁式屋架,用料粗大,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叠梁式和穿斗式结构相结合的建筑。现两殿均保存完好,占地6亩,建筑面积684平方米。这里地形像一顶王冠,四周有九条山脉朝向,叫做“九龙捧圣”。袁天罡墓所在的观稼山,据说像一只麒麟,前面的圆形山岗即是太阳,叫做“麒麟奔太阳”,李淳风墓所在地方是一个圆形山包,像一颗珍珠,两边山脉则似两条飞龙,叫做“二龙戏珠”。

【古城典故】

张飞与阆中的渊源:

张飞与阆中有一段很深的渊源:赤壁破曹后,刘备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镇虏将军,封新亭侯,益州平定后,刘备任张飞为巴西太守,镇守阆中达7年。张飞不但是一个带兵打仗的英雄、猛将。更是一个亲民爱民的地方官。他的为人处事,深受阆中人民爱戴。在普通老百姓的心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传说张飞被他的部下杀死,割下头颅投奔东吴请赏,但途中闻听吴蜀讲和,便将头颅抛入江中。一打鱼人发现。捞起时其双目圆睁,立着不倒,吓得打鱼人又将头颅重新丢回江中,晚上张飞托梦对他说:“我是张飞,拜托您,将我的头,捞起葬于此地。否则就要飘到吴国了。”第二天打鱼人就依张飞所嘱,将他的头颅捞起葬于云阳。此后,阆中人民念其忠诚,仁义和爱心在墓前建恒侯祠以祭祀,因他死后谥为恒侯。一千多年来,到阆中恒侯祠来祭祀张飞的人络绎不绝,一直香火鼎盛,既有文官又有武将,既有高人又有屠夫等寻常百姓。

【民族文化风情】

本源文化:阆中是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路史》注:“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得名,乃阆中渝水(即阆中嘉陵江段)之地。”华胥是伏羲的母亲,伏羲的母亲在阆中。于是阆中与甘肃成纪、河南陈州就构成了伏羲文化的链条。

风水文化:阆中风水文化独具特色。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的中游,其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严密缰绕合护的形胜之地。“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其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其城市选址是按照中国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为指导选择的,非常符合“地理四科”即“龙”、“砂”、“穴”、“水”的意象。

科举文化:阆中在唐代出了尹枢、尹极二状元,宋代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二状元,是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建于清代的贡院,现仍完好地坐落于阆中古城的学道街,顺治九年(1652年)全川未靖,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据《保宁府志》、《阆中县志》列名,阆中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被誉为四川的状元、举人之乡。

春节源头:西汉天文学家、历算学家阆中人落下闳编制《太初历》,把正月定为岁首,确定正月初一为新年的第一天,因此就有了“春节”,落下闳被尊称为“中国春节老人”,阆中也成为中国春节的源头。

No.3 徽州(歙县)——徽派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

【古城历史】

徽州古城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she)县城镇中心,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为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徽州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历史悠久,建筑富有特色,是值得一游的胜地。

徽州秦时开始置县,秦始皇26年(前221)置歙县,古称新安,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自隋唐以来,一直都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称“徽州府”,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歙县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历史悠久,文风昌盛。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著名的“中国徽墨之都”和“中国歙砚之乡”,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繁荣造就了徽州特有的吸引力。更是在明清两代曾辉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还素有“牌坊之乡”美称,明清时期建造的石坊遍及全县各地,共建有250多座。文物古迹遍布全县,徽州古城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如今的古徽州城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坝、古楼、古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四乡村镇,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随处可见。秀丽山水与古朴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县,既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仿佛走进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古城古迹】

1、东方凯旋门——许国石坊

许国本为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万历十一年(1583),许国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万历十二年,因云南平叛决策有功,晋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赐建牌坊,因此才有了今天的许国石坊。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石坊有八柱,呈口字形平面,结构十分稳固。上有雕塑,图案典雅,许国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历经明清数百年,在石坊建筑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可谓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2、徽商之源——渔梁古坝

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渔梁坝坝长143米,底宽27米,顶宽6米,高约5米,坝上下水位落差2.9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有专家认为,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因此又被称作“江南都江堰”。为我国现存有的古代石质滚水坝,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徽州昌盛数百年的水路码头,交通要津,至今仍保持着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风貌,渔梁老街一公里有余,用一色鹅卵石铺成,旧式店号、庄号依稀可辨,2005年初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渔梁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

3、江南第一街——斗山街

斗山街,因形似北斗星状而得名,建于明清时期,街长 300多米,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并浓缩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色,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一“叶氏贞节坊”等等。气势恢宏,造型古朴,雕饰精致,自成一格,是古徽商的群居地。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4、太白楼

太白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徽派楼宇式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牌,古今名人楹联佳句。它背靠披云山峰,面临练江水,原为一座洒肆。唐代诗人李白来歙访隐士许宣平不遇,曾在此饮酒,后人为纪念李白,特将酒肆改名为“太白楼”。

5、南谯楼

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歙县博物馆便在南谯楼中,里面展出了歙县历代文物,包括各朝各代的书画、瓷器、歙砚等。南谯楼,俗称24根柱。据地方志记载,此楼建于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

6、徽商大宅院

徽商大宅院位于歙县练江之西,与练江之东的徽州古城遥遥相对,故亦称“西园”。徽商大宅院完美重现了明代建筑肥梁瘦柱、简约舒展,清朝及民国建筑内涵丰富、雕饰细腻的特征风貌。

7、棠樾牌坊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棠樾牌坊群由七座牌坊组成,明代三座,清代四座,几乎全部采用石料筑成,是体现明清两代牌坊建筑艺术的精品之作,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8、许村古建筑群

坐落于县城西北20公里,地处黄山主脉箬岭南麓。唐末,许氏迁居于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许村。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发达,村落建设迅速发展,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100余座。著名的有大观亭、高阳廊桥、五马坊、双寿承恩坊、观察第、大邦伯祠、大墓祠、大宅祠、许社林宅、许声远宅、许有章宅等。1996年许村整体申报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6年许村古建筑群(15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典故】

朱元璋与徽州毛豆腐: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年幼时,家里贫困,就去富翁家里放牛帮工。每天白天放完牛后,夜里还要起来和长工们一起磨豆腐。他虽然年龄小,但是做事踏实勤奋,长工们非常喜欢他,不让他干重活。后来富翁知道后非常不满意,就把他赶了出去。朱元璋又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了,每天就只有和寺庙里的小孩混在一起,长工们怜悯他,每天从富翁家偷出一些饭菜和鲜豆腐,藏在庙的草堆里,到时朱元璋就悄然取走。因为朱元璋最喜欢吃豆腐,开始一段时间,长工们仍照样送来藏放草堆里。一次寺里连续几天忙着做庙会,当庙会完毕,朱元璋记起去取豆腐,豆腐上已长满了一层白毛,他拿回庙中,偷偷地弄来油煎着吃,仍然感触味道非常鲜美。以后,他就常用此法做豆腐吃。红巾军反叛后,朱元璋投奔了义师,几年后他升任红巾军左副元帅,一次,他带领雄师到徽州地方驻营时,特地命随军炊厨就留在本地,毛豆腐的做法也被传播下来。后来朱元璋做了天子,油煎毛豆腐更成了御膳房必备好菜,因此才有了今天徽州毛豆腐。

【民族文化风情】

徽州婚嫁: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緍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请期后搬行嫁。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郞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纳妾、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

徽州人杰地灵,不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名播中外,更以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东汉、西晋、唐末、北宋时,有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而徽州文化则是对中原文化的最杰出的包容整合。它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徽州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国内外学者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广为传播,国内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No.4 丽江——宁静古朴,淡雅别致

【历史古城】

美丽的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这里民族众多,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南端的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过渡的衔接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丽江独特的自然风光,环境十分优美,处处都渗透出浓郁的文化气氛。

早在十万年前,已有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战国时期,丽江属秦国蜀郡,唐代先后归属吐蕃与南诏,宋时臣服于大理国。到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1961年改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因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古城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街道不拘一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这些房屋中临街的房子多被辟为铺面,或主人自己经营些小商品,或转租他人经营。长期以来,纳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于学习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特别对民居建筑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美丽的丽江古城山水相间,相得益彰,游览古城,既可以陶醉于自然的神奇,又可见识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

【古城古迹】

1、木府

木府原来是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在元朝时初建,兴盛在明朝。木府于1998年春重建,并在府内设立了古城博物院。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管理机构,木府拥有极高的地位,有人评价:“木府是凝固的丽江古乐,是当代的创世史诗。”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惊叹丽江的宫殿是:“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修复重建的木府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宫驿等15幢,衙内挂有几代皇帝钦赐的十一块匾额,上书“忠义”、“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等,可见当时朝廷对木府的重视。

2、五凤楼

五凤楼(原名法云间),位于黑龙潭公园北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高20米,楼台三叠,屋担八角,为层甍三重担结构,基呈亚字形,共24个飞檐,就象五只彩凤展翅来仪,故名五凤楼。全楼共有32棵柱子落地,其中四棵中柱各高12米,柱上部分用斗架手法建成,楼尖贴金实顶。天花板上绘有太极图、飞天神王、龙凤呈祥等图案,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具有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3、万古楼

万古楼是丽江标志性的建筑。意为观览畅怀于制高点,因谐其音,名为万古楼。万者,寓意俯瞰丽江古城及其田园风光,遥望玉龙雪山万年冰川,又寓意丽江恢复重建家园,千古流芳,万古不朽。万古楼为塔式五重檐全木结构建筑,高33米,象征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33万各族人民。主体柱子16根,都是通天木柱,是中国全木结构斗拱建筑一柱通顶不连接的第一楼。柱长22米,反映民间“好事成双”的说法,以及婚嫁选择双日为吉的习俗。采用16根通天柱,反映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中有开天九兄弟、劈地七姐妹的传说,寓意纳西儿女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

4、古桥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形式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从桥下河水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该桥系双孔石拱桥,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长10余米,桥宽近4米,桥面用传统的五花石铺砌,坡度平缓,便于两岸往来。

5、古街

丽江的街道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丽江的街道全部都是用红色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尘。五花石上的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十分和谐。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仿佛蛛网交错,整个小城在这些街道的贯通下四通八达,形成了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是古城的中心。四方街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各有特色。

6、束河、白沙、纳西民居建筑群

束河建筑群: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桥束侧建有长32米、宽27米的四方广场,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样可以引水洗街。

白沙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8公里处,曾是宋元时期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有一个梯形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民居铺面沿街设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广场,然后融入民居群落,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纳西族建筑: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

【古城典故】

九曲丽江的传说:相传丽江本来是直流而下的,一次一个仙人下凡,降临到丽江,由于仙人带来的气流太大,于是改变了丽江的河道,使得丽江变得九曲十八弯,丽江沿岸的居民也因此饱受洪灾的侵扰。后来仙人发现了自己的过失,带给黎民百姓的痛苦,于心不忍,于是设法控制了河水的流速,并且根据地形设计出了九曲丽江这种控制水流速的河道,大大减少了洪水的爆发,使得两岸的人民的生活得以恢复,因此才有今天九曲的丽江。

丽江古城为何没有城墙?丽江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相传是因为丽江的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加上城墙就犹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了。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古时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民族文化风情】

文化,即纳西东巴文化,包括东巴象形文字、纳西古乐、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文化等,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风情,即摩梭风情,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的母系走婚习俗。

No.5 凤凰——精致小巧的湘西明珠

【古城历史】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边,凤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古城因此而得名。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

春秋战国时期,凤凰属楚国疆域。秦一统天下,分天下为36郡,凤凰当时属黔中郡。明始设五寨长官司,清置凤凰厅。民国二年9月,废凤凰厅,改建为凤凰县,仍为湘西军政统治中心。1957年改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直至如今。

凤凰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历经300多年的风雨沧桑,古貌犹存。现东门和北门古城楼尚在。城内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以及朝阳宫、古城博物馆、杨家祠堂、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天王庙、大成殿、万寿宫等建筑,无不具古城特色。

凤凰古城群山环抱,关隘雄奇。碧绿的江水从古城墙下蜿蜒而过,叠翠的南华山麓倒映江心,两边是有着明清建筑特点的飞檐粉壁,古老的吊脚楼、临江的亭台、清澈的江水还有那连接两岸的廊桥,犹如一幅浓墨浅彩的中国山水画,一下子让人感到时空倒转。有着深厚的湘西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的凤凰古城,随着漫长的岁月沉淀,就像一块被山风吹得粗糙、被烈日烤得黝黑、被岁月凝固了的琥珀,放射出自然古朴的光彩。

【古城古迹】

1、古城古街——石板老街

凤凰古城以回龙阁古街为中轴,连接无数小巷,沟通全城。回龙阁古街是一条纵向随势成线、横向交错铺砌的青石板路,自古以来便是热闹的集市。凤凰古街两边建筑飞檐斗拱,店铺中陈设着琳琅满目的民族工艺品,浓浓的古意古韵,透出古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2、虹桥

凤凰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虹桥,原名卧虹桥,历史悠久。这座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虹桥横卧于沱江之上,风雨楼以它的壮观和俊美拔然而起,这其实就是成了一道重叠的风景,这道风景,由下而上、由古而今穿越着六百多年的历史。

3、北门城楼、东门城楼

北门古城楼始建于明朝。凤凰北面,俗称北门城楼,本名"壁辉"。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将土城改建为砖城,开设四大门,各覆以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将砖城改建为石城,北门定名为“壁辉门”,一直保存至今。北门古城楼采用本地红砂条石筑砌,做工考究,精钻细琢。城门呈一半月拱,有两扇铁皮包裹。北门城楼与东门城楼之间城墙相连,前临清澈的沱江,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虽几经战火,仍巍峨耸立于沱江河岸。东门城楼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门下部由紫红砂岩砌成,上部城楼则用古砖砌筑。城门宽3.5米,高4米,城楼高11米,歇山屋顶,覆以腰檐,飞檐翘角,精美壮观。

4、沈从文故居

世人知道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古城特色。沈从文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 ***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

5、黄丝桥古城

黄丝桥古城始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经宋、元、明、清各代改造修葺,建国后省县 *** 又拔款修复,形成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石头城。古为屯兵之所,是历代统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衅的前哨阵地。黄丝桥古城系青石结构建筑,城墙高5.6米,厚2.9米,宽2.4米,东西长153米,南北长190米,筑城所用石料皆采石灰岩的青光石,小的也有1000余斤。古城开有三个城门,均建有十余米高的清式建筑格局的高大城楼,三个城楼的屋顶均为歇山式,下层覆盖以腰檐,上布小青瓦,飞檐翘角,分外壮观。城墙上部为锯凿形状,箭垜300个,还有两座外突的炮台。198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苗寨建筑

勾良苗寨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的西北部落潮井乡勾良村,距凤凰古城29公里,是典型偏僻而原始的生红苗部落,全寨分为上、中、下三个自然寨共有300多户人家。由于其地理位置处于湘黔结合位上,中原汉文化与西南楚巫文化在这里碰撞整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产生许多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勾良苗寨始建于唐垂拱三年(679年),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素有“苗疆第一寨”之称,它民俗风情浓郁、风景秀丽,有苗家巫术绝技表演、古妖潭瀑布群、茶龙洞瀑布等风景。

山江苗寨(又名总兵营)位于凤凰西北20公里处的一个峡谷之中,是一个具有浓郁苗族生活气息的小山寨。称山江为总兵营则源于清朝镇压苗民起义时在此驻兵设过总兵营房。至于叫"山江"则因解放后在寨西北山上修了座山江水库,苗寨缺水、水库修成后观者如潮,人们称"叭固"为山江,久之,行政区名便随之改为"山江"。山江,保留着古老的苗家习俗。

【古城典故】

虹桥与凤凰的故事:虹桥横卧于沱江之上,由下而上、由古而今穿越着六百多年的历史。这座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颇信风水的凤凰人都说,这座桥斩断的是一条龙颈,令一条巨龙身首异处。怪只怪那位和尚出生的安徽小子朱元璋,听信一位从昆仑山开始追索一支龙脉,经云贵高原来到五寨司城的阴阳先生的谗言,说这儿屏立南郊气势非凡的南华山和与之一脉相承一头扎入沱江的奇峰,就是他要寻找的龙头。并由此推断出总有一天这地方会有人出来问鼎中原,真命天子将出。那位朱皇帝岂能允许边远的凤凰有他潜在的对头于是朱笔一勾,龙颈被斩,凤凰风水遭毁灭性破坏,凤凰再也出不来皇帝了。

【民族文化风情】

凤凰古城是多民族聚居县,主要由苗族、土家族、汉族、 *** ,苗、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8万人,占总人口的73.2%,汉族占27.7%。苗族为本县土著民族,分布形成大集中、小分散局面;土家族一般是与汉杂居。各地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一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膝盖。部分地区妇女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有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缘有宽大花边,头缠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的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男子服装差别不大,多着大襟或对襟短衣,下穿长裤。部分地区男子穿麻布短衣或长衫,披编有几何图形的披肩或羊毛毡。

更多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六大古城(中国保存比较好的古城)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