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针法分进针和行针。
进针相对简单,根据部位来采取不同的手法。比如提捏进针印堂,以前学习针灸学课本,老师在台上讲,我们就在书上划重点,这个可能考,也不理解,老师可能也不理解。但是,真到了你要用针扎这个地方的时候,你会发现,必须要用左手捏起印堂部位的皮肤才能把针扎进去,不然直刺就到头骨,这个地方就薄薄一层皮肉,下面就是骨头,你说扎哪吧,只能这样。
同样的道理,头上进针比如百会,只能平刺,就一层头皮,不平刺扎不进骨头去啊。所以,临床上待过之后才发现,教科书就是个经验总结,有困惑的地方一看书就明白了,先临床,再看书,就明白书里讲啥了。但是你不先看书,你都不知道你在哪找,看了书大概了解了,以后用到再看自然就会了。
一样的道理,皮肉厚的地方,必须直刺啊,不然都扎不透脂肪,针落在脂肪里,有啥效果?
特殊进针,天突和睛明球后,天突在胸骨后面,你不压弯着进针根本扎不到那里,睛明球后你不推着眼球就扎眼球上。到最后发现,人家都给你总结好了,到了这里,不用动脑子琢磨了,直接抄经验就行,剩下考验的就是动手能力。
进针手法的稳准快,需要练习一定的发力技巧,我练习的是少林内功和易筋经,就是教科书上的,少林的发力都比较生猛刚正。发力主要涉及肩肘腕指,肩膀发力带动肘关节传到腕关节,腕关节最后将力甩出去。手指的功夫也要练习,在力传到手指上的时候针尖破皮,破皮一瞬间完成捻转,也就是能达到瞬间得气,针感比较强烈。
现在也有套管针进针,方便找不准穴位的人使用。这把一步的动作分成了两步,先破皮进针,再进行捻转寻找针感。而基本功不扎实的同学,如果不用套管针,就容易破皮的同时产生异样的皮痛,这不是针感,就是皮疼,会造成紧张产生肌肉异常收缩。套管针其实就是夹持进针法,虽然不知道针灸具体科学性,但是从经验角度来讲,师傅一再强调基本功和发力技巧,从古到今这么多人都是傻子吗?而事实也证明,同样一个穴位,师傅扎就有效果,你扎就没有效果或者效果差。
针灸是为了找酸麻胀痛的针感吗?
当然不是,是为了治病,治病,治病。我们首先看针灸后的治疗效果,而不是酸麻胀痛的针感。很多人以为针刺之后出现酸麻胀痛的针感就完事了。还会问,针刺出现针感不就代表达到效果了吗?
有没有效果要看病的情况,症状有没有减轻有没有治愈,好不好。当然,我上学的时候老师也是这么教的,针刺要找针感,酸麻胀痛,就没有然后了。所以,我一直觉得老师其实也不知道。老师都这样,何况学生了。这就是为什么要找师傅了,因为学校的老师其实没有临床经验,你跟他学,他只能教你读课本。
而酸麻胀痛只是基础针感,在这个基础针感上我们要导引出我们想要的针感,这就是下一步要做的,行针手法。
没有基本功,这个行针手法只能做平补平泄这样。行针手法总结起来不外乎补和泄。但是不会补也不会泄,就是平补平泄。我最初就是这个状态。
但是我要进步呀!怎么办?下一步,快速捻转泄法,缓慢捻转补法,扎进针深为补,拔针浅为泄。说白了还是不会,但是有了往前进步努力的过程,这是技术达不到的替代办法。再然后,能达到烧山火和透天凉,就是取凉和取热,算是登堂了。
取凉取热算是针刺的基础工具办法了,黄帝内经就讲了,我们怎么治疗疾病,热着寒之,寒者热之,宛陈则除之。着凉腹泻怎么办?用取热的手法扎天枢,肚子立马暖呼呼的,腹泻当下就停了。大便干燥便秘怎么办?用取凉的办法扎天枢,有可能屎崩,这里有我不愿回忆的一个片段,分享一下。
某年某月某日,应邀去放疗科病房会诊一位五十多的男士,便秘五天,扎上,行针,走人,半小时后起针。刚出科室门也就一分钟就被叫回去,病人憋不住已经崩屎,要不是职业操守在,针我都不想要了,画面自行想象。当然,自此一针,我就算是在那里打开了名声。
除了取凉取热,就是循经感传。我一开始扎针的时候,患者被扎也会有放电一样的传导,我以为这就是经络感传。扎的多了,知识储备也上来了,才发现,这哪是经络感传,分明就是扎在神经上了。而像我这样的自以为是的人还有很多,扎在神经上还在沾沾自喜。
那我是怎么发现自己是个二傻子沾沾自喜的呢?
经络感传和扎神经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经络感传的结果是气至病所,这也是我们讲究离穴不离经的原因所在。因为有经络感传,只要扎在这条经络上面,气感会沿着经络到达病位所在的地方治疗疾病。这也是我们扎手治眼,扎手治头的理论所在。神经被扎呢,它不按照经络走,感觉也不是持续的,而经络感传的感觉是持续的,扎神经上,神经异常放电肯定要沿着神经走不沿着经络走,而且它就是一下的事,当然你要持续扎就持续放电,但是这完全是两码事。最重要的是,扎神经一百次也对疾病没有帮助,而气至病所效果立竿见影。
实践检验还是唯一评判标准。
举个平常能用到也很好用的例子,落枕。有人扎悬钟,有人扎外劳宫,也有人两个都扎。我一般为了省事都只扎外劳宫,毕竟挽袖子比挽裤腿方便,当然我更细一点,我分前后左右,如果只是一个左右方向动不了,我只扎外劳宫,如果前后也不行,我加列缺。病人的描述是气感会沿着手臂向上到了脖子,然后立马就可以活动了。如果只有酸麻胀痛的基础针感,气感到不了脖子,我就让病人尝试活动脖子,一会儿也就松开了,这算是导引气感的笨办法了,初学的时候我就这么用。技巧不够,小聪明来凑。
如果上述都不管用,那就多扎几个穴位,都取上呗,总有一个管用吧。都不行?那就自己努力就好了。
想起来另一个好玩的事,一并说了给大家一乐。某年某月某日,单位寝室的心内科大哥挑衅说中医都是骗人的,我是不在乎,随着说中医都是骗人的,但是和我一起的中医大哥不乐意回怼。于是,当场约战,当场治疗心内科大哥的失眠,中医大哥提议用贴耳豆,不是现在买的小方格那种,我有王不留行子,拿着胶带自己手撕小方条,指力可见。心内大哥每天十二点之前睡不着觉的,十点贴上,十点半呼噜就起来了。十二点起床上厕所,尴尬一笑,你们中医,除了针灸都是骗人的,我随着说,你说的对。我们手撕贴豆的时候,中医大哥提议用排豆,一排王不留行子都贴上去。后来自己经验多了,有时候想起来也会不由一笑,什么排豆,不过是打散弹枪罢了,怕一颗豆贴不准穴位,多来几颗。同样的套路,在治疗中也是很多,其实是对医术的一种不自信,何尝不是一种放纵。所以,我就再也不用类似多围刺排豆这类方法了,力求一针,一豆,精益求精,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病人的安慰。
以此文,与诸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