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外国的是新历年,就是旧一年和新一年的交替,外国多是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而庆祝的,当然各国有各国的传统,但外国的都是新历年,而中国的是农历年,就是旧历年,是中国特有的新年,这就是不同。
为什么要过年。
在中国,由于实行两种不同的历法,新年有不同的定义。
按照中国阴历,即农历,每年的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自中华民国开始,现代中国称为“春节”。
按照阳历/公历,即公元纪年法,公元年的1月1日开始为新年,即元旦。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这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也是亚洲第一个实行共和立宪制度的国家,国土面积1141万8174平方公里……孙中山先生把中华民国的国号简称为中国,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
中国的新年是正月初一,这一天老少们都喜气洋洋,尤其是小孩子,因为他们有压岁钱拿!代表性物品为“红包”;
外国的新年虽为元旦,但是更热闹的是圣诞节,热闹程度类似于中国的春节,代表性物品为“圣诞树”。
1、声音不同:
中国春节的声音是“闹”,西方圣诞节的特点是“静”。中国春节年关一到,到处是声音,这喧闹就是对现世的肯定。拜年要大声,贺岁要高喊,更不用说噼噼 *** 响彻城乡的烟花爆竹了。西方圣诞节的特点是“静”,从街道到教堂,从林海到雪原,一切静谧如荒漠。
2、颜色不同:
中国春节的颜色是红的。在红与闹面前,一切都应是实在稳妥繁华。春节的红色表现中国人的乐观精神和对未来幸福的期待。圣诞节的基调应该是白色。人人都盼下雪的“白色圣诞节”。白色的雪花在宁静的圣诞之夜旋转飘下,留给世界洁白纯洁和纯真。
3、节日项目内涵不同:
圣诞节在发展中,宗教意味被弱化,逐渐成为一个充满童话气息让大人和孩子都一样享受快乐的节日,童话气息、送礼物的圣诞老人、美好的情感表达与祝福。春节最重要的文化内涵是团聚,这样的民族情结,已经成为骨子里的东西。
二、中国的春节和西方“春节”(圣诞节)的相同点:
1、都有购“年货”:中国进了农历的腊月就有春节过年的味道,置办年货是少不了的。圣诞节商店里到处是圣诞树和圣诞礼物,街道的树上挂满小黄灯和彩灯,到处是圣诞老人的形象。
2、团聚:圣诞平安夜,在外面的人都赶回家与父母亲团聚,就像中国春节过大年除夕夜吃年夜饭一样重要。
3、送礼:欧洲圣诞节互送圣诞礼品,就如同中国春节,互道恭喜发财,老人给小孩压岁钱,儿女给老人孝敬祝寿钱一样。
过年(放爆竹)的传说:
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他面目狰狞,非常的吓人,并且长有锋利的獠牙,还会吃人,所以大家都非常害怕他。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因为年是一个可怕的怪兽,所以大家又习惯将“年”称为“年兽”。年兽常年居住在很深的大海里,很少出来,但是除夕夜除外,每到除夕夜,年兽总会爬上岸来觅食,寻找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食物。于是每到这一天,大家总会拖家带口,带着一切能带走的东西逃往深山老林,直到第二天年兽走后,才敢再回到村子里。
有一年除夕,大家都趁着白天,匆匆锁上大门往山上跑,这时从村口走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讨饭老人,因为天快要黑了,年兽马上就要来临了,所以大家都争相往山上跑,根本没人注意这位老人,除了住在村口的一位老婆婆。老婆婆看老人可怜,匆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然后拉着这位老人一块上山躲避年兽。但这位老人非但不走,还镇定自若地对老婆婆说:“只要让我在你家待上一个晚上,我保证一定把年兽帮你们赶走”,老婆婆见劝不动这位老人,就让他待在了家里,自己跑往山上躲避年兽。
就这样,村里人在山上呆了一夜,村子里只留下那位老人一个人,独自待在老婆婆家。第二天早上,也就是大年初一早上,大家按照习惯从山上下来回村,但到了村里,大家发现今年跟往年不同,今年安然无恙的村子跟往年一片狼藉的村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那位住在村口的老婆婆突然想到了昨天留住在家的老人,连忙带大家来到自己家里。只见这位老婆婆家门口贴着红纸,院子里堆着一堆尚未燃尽的竹子,竹子在大火的燃烧下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因为老婆婆家住在村口,是年兽入村的第一站,年兽一进村,便被那位留住在老婆婆家里的老人吓跑,所以整个村子安然无恙。从此以后,大家知道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噼里啪啦的炸响声,所以此后每到除夕夜,村里家家户户都贴红纸、放火燃烧竹子,用这些“秘密武器”吓跑年兽。自此,春节燃烧竹子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成为一种习俗。

后来,随着火药被我们智慧的祖先们发明,人们尝试将火药填充到竹子里面燃烧。因为将火药填充到竹子里面燃烧所发出的声音更响,于是燃烧装有火药的竹子逐渐替代了直接燃烧普通竹子的习俗。到了中国北宋时期,我们智慧的先辈们又将火药和纸组合在一起,制成了最早的鞭炮——炮仗,此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如今使用的鞭炮问世了。如果问爆竹和鞭炮有什么不同?答案是肯定的,鞭炮起源于爆竹!
吃饺子的来源:
在我国北方,只要是逢年过节都要吃饺子,尤其在春节这样重要的节日,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春节吃的饺子还和其他节日吃的饺子不同,会在饺子里面塞上铜钱,这代表着特别的寓意。到底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呢?下面我们来了解春节吃饺子的由来,以及关于饺子的一些故事。
春节吃饺子的由来 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呢
一、春节吃饺子的由来
1、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2、民间传说,这与我国东汉名医张仲景有关。说有一年冬天特别寒冷,很多穷苦百姓的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见了非常难受,就从冬至这天起架起大锅,熬制了一种“祛寒娇耳汤”向穷人施药治伤。“祛寒娇耳汤”的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熬,熬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食用。“娇耳”很管用,人们吃下它后血液通畅,治好了冻耳。张仲景施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人们感激张仲景施药的善举,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吃,并把这种食物称之为“饺子”。于是,饺子这种吃食就诞生了。
饺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自从问世就深受百姓喜爱,民间素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二、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呢
一是按照古代的习俗,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二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
三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四是饺子本身就好吃,民间有“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的俗话。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穿新衣服的由来:
俗话说,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因为过年时候可以有新衣服穿,还有很多零食吃。那么过年穿新衣服有什么寓意呢?下面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详细内容:
01
表示庆贺:以前的生活条件比较差,很多人的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平时都不做新衣服的,因此春节过年可以奢侈一把,享受这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
02
表示辟邪:穿新衣还是辟邪的,驱邪降吉祥这样一个寓意在里边。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到这个新年的时候,他都得给自己穿上新衣服。
03
表示新年新气象:新年新气象,从头开始,丢掉过去的不好,迎接新的好运。
04
作为古老的习俗,过年穿新衣,在南北朝中就有记载。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南朝风俗,说到正月初一无论老少都要穿新衣。
05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新年穿新衣和舞龙、舞狮、敲锣打鼓、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一样,是春节除旧迎新习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所以说,不管是中国年还是外国年,只要大家开开心心,幸福美满的生活,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