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信条为啥叫信条呀(什么叫信条),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信条为啥叫信条呀(什么叫信条)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信条为啥叫信条呀(什么叫信条)

信条一刷的我算得上浅尝辄止,和大多数网友一样。本来看一遍电影就尝试梳理结构细节的习惯,恐怕也要为这部电影破例了。我在观影的过程中就预感到,这一定是部评价体系两极分化严重的电影。果不其然,评分从开分的8.4降到了现在的7.8。长远的角度看,从引发思考讨论和促进电影史发展的道理上说,片子完全值得一个9+的分数。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是导演为了绕晕观众进行的烧脑尝试,从这个角度出发再低的分也是情有可原。两方评论也实在不必要因为自己的想法全盘否定他人的思考,这样是固执而刻薄的。

为了尽量少量涉及剧透,这篇推送就不涉及太多关于剧情的讨论,也请没看过电影的放心食用。

之前在分析诺兰导演电影的特点的时候就说到过,他参与了大多数影片剧本的创作。这就导致他的电影极具辨识度,他也没有为了哗众取宠而降低剧本的理解难度。这是值得一些国内导演借鉴的。

豆瓣很多差评都是关于影片剧本乐趣性的,会有观众觉得这实在是个无聊的故事,为了省力把过程倒着正着放了两遍。他们说,给电影打高分的是诺兰教教徒,而诺兰自己都未必知道在拍什么。然而,理清楚全过程你会发现,如果你不去钻牛角尖,剧本的基本情节都是严丝合缝的。所以我会推荐你观影后先把故事的逻辑理清楚,不管是翻他人的讲解视频还是别的方法。你总会发现他的电影会有很多你一刷忽视掉的东西。什么样的评价更有意义呢?我想,当你明白了导演想传达给你的大多数观点,再给出的评价才是更具意义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Z4y1K7kH?t=2042

之所以推荐上面这条解说,是因为他着实解开了我很多的疑惑,虽然也有的部分值得商榷但大部分还是可以让我耳目一新。尤其是其中讲解时间钳形运动的part,对于理解剧情和导演的安排很有意义。

看完电影的第一个工作日和同事中午聊起了《信条》,探讨起理性的电影是否应该涉及很多感情纠葛,最终也是各执己见。毫无疑问,这个电影的感情是收着的。即便你看了故事的结尾,为了保持闭环的完整性,有人选择牺牲时,两人的台词也是含蓄的。你可能不会为此流眼泪,但是它比很多让你流泪的剧情更持久。感情和茶一样,细品才有味道。很喜欢诺兰结尾设置的这种戏份,我称之为“含蓄的煽情”,你一旦get到这个点可以为这份感情感叹良久。好像这也是男女性之间的微小差异,女性容易为浓郁的感情流泪,男性则更容易因为毅然回头的Neil感慨。

想提一提的还有诺兰电影中的配乐,它一直是加分项。你会感觉心不由得跟着音乐走,感受情节,随着缓急和轻重而起伏。这个点看客在诺兰之前的电影应该就有所耳闻,声效一直是他的电影里推动剧情发展的重点。至于Travis Scott片尾曲里一如既往的Auto tune倒更像是对电影氛围的延续,虽然唱的有点拉垮(小声)。

先写到这,其他感受二刷后再讲给你听。帕丁森蛮有味道的,比暮光里有男人味了。

更多信条为啥叫信条呀(什么叫信条)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