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如果说每个苏联士兵心中有一首“喀秋莎”,每个德国士兵心中都有一首“莉莉玛莲”……
这首歌的歌词由Hans Leip(1893-1983)写于一次大战中的1915年,他当时是一名被征召到德军俄国前线的汉堡教师。Leip组合了他女朋友与另一名女性朋友的名称,即莉莉与玛莲,诗意地组合了莉莉玛莲这一个人名。这首诗后来以"Das Lied eines jungen Soldaten auf der Wacht"(《一个年轻的士兵值班之歌》)的名字出版。在作者Hans Leip与Rudolf zinc为这首诗加上音乐前,诺伯特·舒尔策(Norbert Schultze)早已于1938年为它谱曲。而Tommy Connor之后写了英文歌词。这首歌原本标题为"Das Mädchen unter der Laterne"(德语:《路灯下的女孩》),但后来以莉莉玛莲而著名。
这首歌的内容唤起了士兵们的厌战情绪,唤起了战争带走的一切美好回忆。很快,这首德语歌曲冲破了同盟国和轴心国的界限,传遍了整个二战战场。从突尼斯的沙漠到阿登的森林,每到晚上9点55分,战壕中的双方士兵,都会把收音机调到贝尔格莱德电台,去倾听那首哀伤缠绵的《莉莉·玛莲》。
和这首歌联系在一起的是两位演唱过它的著名女性:Lale Anderson和Marlene Dietrich 其中Lale Anderson最为有名,她的故事在法斯宾德的电影《莉莉·玛莲》中更为接近。与电影中的莉莉玛莲不同,真实的原唱女歌手在凭借着同纳粹上层的暧昧关系,步步高升进而大红大紫。
另一位唱过此歌的歌手Marlene Dietrich真正得到德国人民的爱戴,她是德国著名影星和歌手。她大胆的中性扮相,穿裤装抽香烟,歌声低沉性感而冷酷,风靡了二战前的柏林。1930年,她出演史登堡(Joseph von Sternberg)的电影「蓝天使」而在大荧幕走红。纳粹上台后,她毅然离开祖国,加入美国国籍,坚决反战。观众最爱的还是她唱的Lili Marleen(不论是英文版还是德文版),这既是控诉战争控诉法西斯的有力武器,也是一份再也无法释怀的乡愁。她让这首歌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1937年希特勒开出优厚条件请她回国,遭到拒绝。她从此与德国划清界限,一生中再也不曾踏上故乡的土地。在美国,她在电影节和舞台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92年,她在巴黎去世。最终,她的尸骨重回柏林,德国人还在用她的名字命名了柏林的一个广场。
法斯宾德导演的《莉莉玛莲》,也许满足了男人对于女性美好的所有想象,这里不剧透了,是很好看的一部电影,应该说法斯宾德是结合了这两个女歌手创作了这部电影……
各大音乐App都可以搜到这首歌
莉莉玛莲(Lili Marleen)
在军营之前
在大门之前
有着一盏灯
至今依然点着
我们要在那里再见一面
就站在那座灯下
正如从前,莉莉玛莲
正如从前,莉莉玛莲
我们两人的身影
看来像是合而为一
那是情侣一般的身影
被人看见也无所谓
所有的人看到也是一样
只要我们在那灯下相会
正如从前,莉莉玛莲
正如从前,莉莉玛莲
哨兵已经开始呼喊
晚点名号也已吹起
迟了的话是要关三天的紧闭
我必须立即归来
只好在此道别
但心中仍然盼望与你同行
与你一起,莉莉玛莲
与你一起,莉莉玛莲
我能认得你的脚步声
你的步伐有着独特的风格
夜晚变得令人燃烧不耐
我忘记了是如此的遥远
我将遇到如此悲伤的事
此刻你会跟谁在那座灯下
与你一起,莉莉玛莲
与你一起,莉莉玛莲
不论在这个安静的房间里
或在地球上的任何一片土地
我都渴望梦见
你那令人迷恋的双唇
你在夜雾之中旋转飞舞
我伫立在那座灯下
正如从前,莉莉玛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