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西安城墙
最近,大多数社交媒体开始显示ip地址之后,有很多取名为“***在海外”的账号,真实IP显示为河南,这样的情况被人截图发到社交群里,引发了很多人的戏谑一笑,说什么网上忽悠大众的都是河南人怎样怎样。尤其是在我所在的好几个西安本地自媒体群里,由此又引发了一场“地域歧视”的话题讨论。
我本人之前已写过很多文章反驳这样的“歧视”,而且这两年我已经明显感觉到这种歧视已经在消减或者消失,但没想到如今又再次成为话题被人讨论。在忍不住感慨气愤的同时,我想再次撰文,为河南人正名!
谈及河南人,你在“笑”什么?
大概三四年前,有个在河南上学的陕西女娃,发布了一篇题为“关于河南,关于地域黑”的文章,这个女孩在文中说:“我大二的时候去听过一个讲座,开讲座的教授跟我们讲一部河南史就是半部中国史。在我眼里这句话一点都不假。河南地处中原,又在黄河流域,历史上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四大发明有三样都发明于河南。中原的文化底蕴是我们不可估量的,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我们现在骂河南人是不是就等于在我们祖先骂我们自己呢?”
当时这篇文章转发量巨大,引发了很多人,尤其是河南本地人,包括在河南的陕西人,在陕西的河南人的情感共鸣。
郑州大学
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观点我本人是深以为然的,就比如说教育的问题。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整个河南仅有郑州大学一所211重点高校,而985高校则榜上无名。且不论国家教育资源部署的合理与欠缺,就我掌握的情况而言,河南学生高考的难度在全国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但是,河南学生的刻苦程度却叫外省人汗颜。
“因为穷,孩子多,我们只有上学这一条路才有机会改变命运。”这是前单位一个河南籍的同事跟我说的原话。实际上不仅仅是在学习上,我曾私下里和这位同事比较过,他对工作的负责态度,对生活的简朴乐观和努力,远非一般人所能比及。
或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碰到河南人时,身边总有人“善意”地提醒,与河南人打交道多留心眼云云。此前,我在老家农村的时候,也的确受过河南人的教训。比如说,当年有个收破烂的河南大哥,未经允许擅自闯进我的家门,顺走了一辆轻便自行车……
尽管如此,我向来不愿以部分人的品德底下来否认整个群体的素质。在走向了工作岗位之后,我接触了很多积极进取,品行优良的师友。他们重义气,知恩图报,得人好处总是千百倍给予偿还。他们普通话和河南话自由切换,言语中常爆粗口,但对人却尤其实诚,即便自己受委屈,也不愿意朋友被冷落。
可是,即便我对河南人有着好感,也总努力去改变外界人对于河南的误解,可在生活工作中,但凡我与周围人交流,只要谈及河南有关的话题,总有部分人眼神里会流露出一种“鄙视”,甚至刻意去调侃河南人如何如何。我无力与这些狭隘短浅的群体争吵辩驳,似乎这种傲慢与偏见已是公认的定论,活该被戏谑作笑料谈资。
河南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
另外,我经常能在网上看到过很多针对河南的微词,其中不乏“井盖民族”、造假、人贩等等诸类,河南人似乎已经被妖魔化了,众矢之的,人人喊打。隔离河南人,这种病态的社会心理,已经成为了当下中国人最为严重的精神疾患,甚至是扩散式的病毒传染。然而,事实显然并非如此,作家梁鸿认为,饱受争议的“河南人”整体形象根本不存在,是媒体和少数公众想象、制造了“河南人”。
2015年,我毕业实习的单位,有个老师就是河南人,有一次我们闲坐聊天,他很大方地引入了河南人被歧视的话题,具体细节我如今已经忘记,只记得他当时曾抛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百分之八十的人,往上翻十代,绝对也是河南人。所以说,大家骂河南人,其实是在骂自己的祖宗!”
对于这句话,我不能苟同其是否完全准确或偏颇,亦或者是某种自我开脱的说辞,但不争的事实是:河南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曾经孕育了辉煌的华夏文明,中国人的多数姓氏都可以追溯到河南。
河南清明上河园表演
我记得很多年前有篇文章关于河南人的文章,其核心思想是:“河南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如今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民族,绝不应该是互相诋毁和排斥的,而应该在自我反省中不断扶持和成全。所以当我们在歧视或者嘲讽我们的河南同胞时,有时候恰恰是在鄙视我们自己。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西安人,面对每一位外来人口,都应该像这座城市的胸襟那样,真正的开放包容,这种包容包括正面的,也包括那些瑕疵,这才是一个文明西安人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