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2021年,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2020年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命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2021年,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2020年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命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2021年,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2020年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命为)

以下内容由InVisor新媒体团队整合翻译自《nature自然》杂志发表于2021年12月15日的新闻报道Natures 10;内容所有权归《nature自然》杂志所有,若侵权,请联系InVisor小编删除;感谢《Nature自然》杂志在报道科学研究上所做出的贡献。

《Nature自然》杂志在上周三11月15日公布了年度十大人物榜单,旨在选出今年十位对科学界做出重大影响的人物。其中包含今年nature重大科学事件背后的人物(Omicron研究员、火星探险家和AI伦理先锋)。今天,芳老师就先给大家介绍5位上榜的科学家,剩下5位,咱在下期接着为大家介绍。

张荣桥——火星探险家

他带领着团队,完成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使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软着陆。

By Smriti Mallapaty

Credit: Sun Zifa/CNSphoto

5月15日,中国的火星探测器在火星顺利着陆,此时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的总设计师张荣桥教授已经潸然泪下,“我真的太激动了。”

这段4.75亿公里的旅程,中国人走了几千年。张荣桥说,这次着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十年磨一剑”。祝融号的着陆,标志中国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成功将探测器送上火星的国家。这项艰巨的任务曾令很多航天机构铩羽而归,几乎一半的火星探测任务均以失败告终。

火星环境陌生又复杂,在研究过程中,中国团队面临着很多未知的危机。作为总设计师,张荣桥负责协调一个由数万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建造并执行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其组成包括一个环绕器、一个着陆器和名为 "祝融号"的火星车。

哥本哈根大学的行星科学家潘路说,张荣桥在中国国家航天局做出同时发射环绕器、着陆器和火星车这个决定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使得这项成就成为了世界首例。

"他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到这项任务中来,争取能够多出结果、出好结果,"北京大学的行星科学家法文哲说道。

目前,这个由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的火星探测项目,正通过一系列仪器收集火星的大气、地貌、磁场等信息,并为解答火星的演化、生命活动等科学问题提供重要线索。

研究人员表示,"天问一号"无疑给中国行星科学研究带来了巨大推动力。

Winnie Byanyima——疫苗斗士

如果不抗争,就永远无法实现疫苗公平。

By Amy Maxmen

Credit: Erich Bartlebaugh/BuzzFeed New​s/eyevine

早在COVID-19疫苗研发问世之前,Winnie Byanyima就意识到公平地分配这些疫苗将会是一个挑战。在2020年初,她就已经警告过中低收入国家“只靠其他国家捐赠的疫苗是无法实现全民疫苗接种的”。Byanyima认为,要想让每个人都能获得救命疫苗的唯一方法,是帮助尽可能多的公司生产出疫苗,并建立疫苗分配体系,将它们送到需要的地方。

之所以有这样的先见之明,是因为在21世纪艾滋病爆发之时,她的祖国乌干达就因药物稀缺遭受过极大的创伤。

然而,Byanyima的关于疫苗提议并没有得到响应。

负责生产新冠疫苗的公司(如辉瑞-BioNTech和Moderna),一直把持疫苗专利权(IP)不放,且大部分的疫苗又被富裕国家抢购一空。目前有有多个国家正在为国民接种加强针,但在低收入国家,只有大约6%的人接种了第一针疫苗。

医药公司针对新冠抑制药物和疫苗的盈利模式令Byanyima感到非常气愤,"像贩卖奢侈品包包那样销售拯救生命的医疗产品,是非常反人类的。我们不应该让这种行为正常化,我们也不应该尊重这种行为,它是‘不道德的、贪婪的、错误的。"

因此,Byanyima与同事共同创立了"人民疫苗联盟"(People’s Vaccine Alliance),以呼吁改变这种现象。

今年5月,Byanyima和同事迎来了意料之外的胜利,一向强硬捍卫疫苗专利的美国,响应了南非和印度提出的放弃新冠疫苗知识产权保护的提议。

但即便如此,要想实现疫苗公平,仍旧还有慢慢长路需要走。

部分国家和欧盟仍然反对放弃疫苗IP的提议,拥有知识产权的公司也拒绝了放弃IP保护和分享生产疫苗所需知识的请求,他们认为放弃疫苗IP并不会改变现状,反而会阻碍创新。

Byanyima并不同意上述的观点,她对这一问题和其他不平等问题的直言不讳为她赢得了许多拥护者。"非洲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主任John Nkengasong说:当Winnie谈到这个问题时,你会感觉到她身上有一股来自内心深处的火焰在燃烧。"

Friederike Otto——天气侦探

热浪、洪水和干旱的加剧,是否有部分责任需要人类来承担。

By Quirin Schiermeier

Credit: Joakim Stahl/SvD/TT/Alamy

每当极端天气出现,人们总是怀疑“是不是气候变化惹的祸”。而这正是Otto和她在世界天气归因(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WWA)组织的同事正在试图解答的问题。

Otto是伦敦格兰瑟姆气候变化和环境研究所的气候研究员之一,她在2015年与其他人员共同成立了WWA,旨在快速分析气候变化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极端高温、低温、暴雨、干旱和野火等极端天气的出现。

除了今年美国西北部的热浪现象,她和小组成员还分析了气候变化在德国和比利时7月的洪水灾害、法国4月的 "寒潮 "以及马达加斯加的持续干旱中的作用。

在转向物理学并最终转向气候科学之前,Otto获得了科学哲学的博士学位。像许多研究人员一样,她真诚地担心气候变化的影响。她说:"我相信正义,而气候变化是正义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

直到几年前,科学家们还很难确定极端天气是否应该归咎于的气候变化,以及(因为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的出现概率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当WWA首次尝试分析极端天气时,许多科学家都对归因研究并不看——因为WWA只使用了一两个气候模型,而且没有评估这些模型在模拟极端天气上的可靠性。

据此,Otto和她的团队已经更新了研究的方法,使用了多达50个气候模型进行模拟,目前这种方法和及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上个月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全球气候变化条约第26届缔约方大会(COP26)之前,WWA组织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的确加剧了一些极端天气(特别是极端高温)的出现。

在南半球进行归因研究相对会更加困难,因为那里缺乏可靠的气候数据,当地的研究能力也很有限。但是,南半球的部分地方却是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引发的极端天气影响的地区。Otto希望,低收入国家能够在未来几年里,在较富裕国家的支持下,能够加强他们在这些领域的研究。

"在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方面,归因研究确实至关重要,"瑞典隆德大学研究气候适应和治理的社会学家Emily Boyd说道。“归因研究正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它使我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思考气候和脆弱性之间的关系。"

未来,Otto将与Emily Boyd及法律相关学者一起,致力于推动归因研究在弱势群体和国家中的应用。Boyd说到,"这门科学完全有可能推动 *** 行动,促进气候正义"。

Timnit Gebru——AI伦理先锋

在被谷歌解雇后,这位人工智能先驱成立了一个独立的研究所,并致力于研究人工智能中存在的偏见问题。

By Holly Else

Credit: Djeneba Aduayom

人工智能(AI)伦理研究员Timnit Gebru表示,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她过去一年的状态,那就是——“糟糕(horrible)”。去年12月,Gebru与谷歌发生纠纷,随后被谷歌解雇。消息一经传出就震惊了业界的许多研究员,数千名研究人员共同声援支持Timnit Gebru,而Gebru所担心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对黑人的歧视以及该技术对社会边缘群体可能造成的伤害——也在这场事件中持续发酵。

从谷歌离职后,Gebru成立了一个独立于大型科技公司之外的AI研究所。Gebru表示,过去一年的事件反映出人们已经愈发认识到,人工智能的犯下的错误不应该被简单归结为技术问题,而应该被视作是技术发展环境缺陷所致使的现象。

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Gebru就与计算机科学家Rediet Abebe共同创立了一个 名为"Black in AI"的研究小组。在微软工作时,她就已经和计算机科学家Joy Buolamwini发现,面部识别软件在识别白人男性以外的人群时表现不佳,这一发现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人工智能中存在的偏见。

Gebru于2018年加入谷歌,在那里她与Margaret Mitchell共同管理该公司的人工智能伦理团队。她们因给公司的黑人和黄种人研究员创造一个友好的工作环境备受赞誉。她们的团队研究了人工智能的潜在危害,帮助谷歌产品团队反思其技术的社会风险,并倡导员工的构成应该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

Gebru说,她其实很早就有创建研究所的想法,在她申请拨款并从几个慈善组织获得370万美元的资助后,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所(Distribut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Institute),一个远程跨学科研究中心。此后,Gebru的研究将不再依赖大型科技公司所掌握的大型数据集和运算能力。

Tulio de Oliveira——新冠变异毒株追踪者

南非生物信息学家,协助确定了冠状病毒SARS-CoV-2变异株Omicron。

By Linda Nordling

Credit: Rogan Ward for Nature

11月25日,Tulio de Oliveira宣布在南非、博茨瓦纳等地的样本中发现了新冠病毒变异株——Omicron。研究人员担心,新变种有可能导致再次感染或是让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力失效。

这不是Tulio de Oliveira第一次发现新冠变异毒株。在一年前,贝塔(Beta)变种也是他的团队最先通过基因组测序在南非样本中发现的,这个发现使得他国 *** 对南非施行了长达数月的旅行禁令。de Oliveira心里清楚,再报告一个需关注变异株可能会招来新的旅行禁令,这会对对非洲南部国家的经济造成重创,但他也知道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KRISP由Tulio de Oliveira创建于2017年,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密切追踪包括登革热、寨卡、艾滋病和结核病等病原体。KRISP的研究将尖端的分子技术与一线医生和护士的的诊断相结合,持续为新冠防护政策提供最新的研究信息。

今天就先给大家介绍这5位伟大的科学家,剩下5位,咱们下期继续~

《自然》2021年度十大人物公布,学术论文打假专家上榜!(下)3 赞同 · 0 评论文章原文以Natures 10为标题发表在2021年12月15日《自然》的新闻特写版块上

© nature

doi: 10.1038/d41586-021-03621-0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转发!双击屏幕解锁快捷功能~

如果大家对于「SCI/SSCI期刊论文发表」「SCOPUS、CPCI/EI会议论文发表」「名校科研助理申请」等科研背景提升项目有任何想法的话,十分欢迎大家来戳一戳芳老师(一般人芳老师是不会告诉ta客服微信滴:invisor003,记得备注“知乎科研”哈~~~)❤️

更多2021年,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2020年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命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