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古希腊和中世纪的伦理思想(古希腊哲学经受了中世纪),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古希腊和中世纪的伦理思想(古希腊哲学经受了中世纪)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古希腊和中世纪的伦理思想(古希腊哲学经受了中世纪)

今天我们继续介绍欧洲中世纪哲学,前面我们介绍了欧洲中世纪三位哲学家,波爱修、洛色林、安瑟尔谟关于共相问题的思想观点,简单来说,波爱修承认共相的实在性,但否认它的独立存在,洛色林否认共相的实在性,而安瑟尔谟肯定共相的实在性。

在安瑟尔谟之后,欧洲中世纪哲学进入了经院哲学,安瑟尔谟也被称为“最后一位教父哲学家,和第一位经院哲学家”。中世纪的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总体来说都可以称之为“基督教哲学”,也可以理解为,教父哲学是基督教哲学的第一阶段,而经院哲学是第二阶段。他们的分野大概是公元11世纪左右,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在试用哲学来调和理性和信仰之间的矛盾。

大约从公元1世纪到11世纪属于教父哲学阶段,这一阶段之所以称之为“教父哲学”,是因为,从公元1世纪开始,基督教逐渐在欧洲传播,在这些信奉基督教的人中,有一些人具有深厚的希腊文化素养,他们被称之为“教父”,他们把基督教的信仰和罗马的知识结合起来,为基督教的神学教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教父的思想体系成为了维护宗教统治权威的重要工具,他们的思想体系也被称为“教父哲学”,教父哲学主要的任务,就是以哲学的方式,来论证神、三位一体、创世、原罪、救赎等等教义的合理性。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就是奥古斯丁,他提出了著名的“三位一体”的思想,他从上帝三位一体自身的角度,来阐述了“神和人”关系,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不可分割,是同一个实体。奥古斯丁的思想,无论是在西方神学史上,还是在哲学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期的思想更倾向于柏拉图的思想体系,并且他们把柏拉图的“理念”神秘化,认为真理的精神世界,或者说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必然存在,而且是首先独立和永恒存在的。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陷入了战乱,这段时间社会动荡不安,哲学并没有得到什么发展,这段时期也被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直到800年后查理曼帝国建立之后,欧洲才逐渐稳定下来。从11世纪开始,西欧在 *** 文明的 *** 下,出现了一股文化复兴的势头,经院哲学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的,但是这一时期的哲学依然是基督教哲学,基督教文化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哲学思想很大程度上还是为宗教统治服务的,所以,有人说:中世纪理性成了信仰的婢女。

但是和教父哲学阶段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经院哲学思想倾向于接受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什么叫“经院哲学”呢,经院哲学是天主教教会用来在其设置的经院中教授的理论,这些讲授理论的教师和学者,被称之为经院学者,所以,他们的思想理论也称之为:经院哲学。

和教父哲学阶段不同,经院哲学更增加了理性的味道,其实为后来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比如在信仰和理性的问题上,他们并不排斥或者拒绝理性,而是试图用理性来论证信仰,试图将基督教的信条建立在逻辑论证的基础上。比如这一时期代表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就用逻辑的方式,提出了五种上帝存在的论证。同时,经院哲学家所讨论的问题,也更有哲学的问道,比如关于“共相”问题的争论,11世纪法国经院哲学家阿伯拉尔,就提出了更为系统的观点和论证。

阿伯拉尔以追溯文本的方式来讨论“共相问题”,被誉为是“概念论”的开端。他说,根据亚里士多德“解释篇”的定义,共相是能够表达众多事物的东西。由这个定义便可以推出,共相是一种概念,是一种名词,而不是实体,因为只有名词才能表达众多事物,而无论是单个的事物还是 *** 起来的事物,都无法表达众多事物。这样看起来,阿伯拉尔是唯名论者,但是,他说的“名词”和之前洛色林说的 “名词”是不一样的,前面我们讲了,洛色林把“词”分为语音和意义两部分,洛色林强调共相作为语音的实在性,但是阿伯拉尔强调共相作为意义的实在性。

所以,在阿伯拉尔看来,共相的产生是以具体的个别事物为基础的,而且是指向真实客观事物的,是包含我们的理解之中的,而不认为共相仅仅是一种声音和词语。阿伯拉尔的这种观点类似于之前我们介绍的波爱修的观点,他肯定了共相的实在性,但是这种实在性不能独立存在,所以这种实在性不是一种实体的实在性。

另外,在关于共相有形或者无形问题上,阿伯拉尔的回答也和波爱修类似,他说,共相作为一个名称,它本身既可以从有关事物的本性方面称作有形体的,又可以从它的意义方面称作无形体的,因为尽管它们给那些个别的事物命名,然而它们都不是个别的和限定的命名。

对于共相与可感事物是否分离的问题,阿伯拉尔同样进行了讨论。一方面,他承认波埃修的说法,共相不在可感事物之外存在,但在可感事物之外被人理解。由此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一旦共相从心灵产生,便不再依赖可感事物存在了,这样就允许现实世界中没有对象的共相也可以存在,或者说这样的共相并非没有意义。在这个意义上,阿伯拉尔其实也并不完全否定柏拉图的理念论。

另外,关于共相是如何被认识的问题,阿伯拉尔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共相是一种对众多事物进行比较的认识方式,是来自于人对可感事物状态的认识,而并非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这种认识忽视了具体事物的清晰的东西,形成了模糊的一般的印象。而共相就想象众多事物的一个共同的、模糊的印象,由此,阿伯拉尔的共相和柏拉图的理念区分开来,因为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事物的本质,而在阿伯拉尔看来,共相仅仅是事物的共同的状态和模糊的印象。

在阿伯拉尔之后,中世纪著名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出场了。托马斯阿奎那对“共相问题”有什么新的思想观点呢?更

更多古希腊和中世纪的伦理思想(古希腊哲学经受了中世纪)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