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菩萨名称的由来
菩萨是菩提萨埵(duǒ)(梵(fàn)文Bodhisattva)音译的简称,
翻译成汉语意思是“觉有情”、“道有生”、“道心众生”, “有广大爱心的人”,还有的译为“大士”、“开士”、“高士”、“大圣”等。
菩萨较为常见的称谓是“大士”,”圣士”,例如把“观音菩萨”称之为“观音大士。
[铜鎏(liú)金观音菩萨坐像-故宫博物院藏]
菩萨就是不仅自己觉悟,而且要以觉悟他人为己任,要努力和芸芸众生一起达到“觉行圆满”(成佛)境界的人物。
汉传佛教认为,以释迦牟尼为代表的“佛”高居天国,地位十分崇高,
是真理的代表,信仰的化身,具有极高的觉悟性,难以与世俗的信徒接近,缺乏亲切感。
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职责就是协助佛传播佛法,在人世间普渡众生,
以各种化身来到众生之间,解救在“苦海”中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
所以使人感到更加的亲切,更有人情味。
佛有无数,菩萨也有无数,在佛教经典中经常提到的菩萨,
主要有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地藏、弥勒等。
2、菩萨的男女面像
古印度佛教的菩萨像,一般是以释迦牟(mù)尼未出家以前的在家形象为基础,
由于释迦牟尼出身于贵族,所以菩萨像的服饰也多反映了当时印度贵族的生活风尚。
[铜鎏(liú)金观音菩萨坐像-印度巴特那博物馆藏]
菩萨像大多是男像,一般都是头戴各式宝冠,身穿“天衣”(—种薄而轻柔的衣物),
全身有璎珞(yīng luò)、耳珰(dāng)、颈饰、胸饰、臂钏(chuàn)、腕钏(chuàn)等各种珠宝佩带装饰。
在佛教流传到中国后,菩萨的形象及衣物装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佛教认为,为了救度众生,菩萨可以变相,即所谓的“男身女相”。
随着菩萨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对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
所以菩萨便逐渐转化为芸芸众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温柔慈祥的女性形象,让菩萨成为众生与天国沟通的桥梁。
中国佛教的菩萨服饰装扮多为在家装束,一般是上披天衣,下穿贴体羊肠裙或罗裙,
颈项和手臂有各种金银珠宝、璎珞(yīng luò)、臂钏(chuàn)、腕钏(chuàn)等装饰。
这是古印度贵族以及中国古代贵族妇女装束的结合,显得格外华丽而优雅。
[观世音菩萨画像]
早期的菩萨像,面部有蝌蚪形小髭(zī),唐宋以后出现的菩萨像,则越益趋向女性化,
面部的小髭(zī)消失了,眉如黛翠,双目修长而微张,樱桃小口,乌发垂肩,头上发髻(jì)高耸,顶戴宝冠,体态丰润,十指纤细,
完全是一种古代贵妇的形象。而宋代以后,民间流行的观世音菩萨像,则完全演变成为一个古代仕女的形象。
[海南三亚南海观音塑像]
3、“悲智愿行”四大菩萨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这种菩萨信仰特别符合中国民众的心理,所以民众对菩萨的崇敬也很快发展起来。
“悲、智、愿、行”四大菩萨是最受中国佛教信徒慕拜的四位菩萨,
他们分别是大悲观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愿地藏(zàng)菩萨和大行普贤菩萨。尤其是观音菩萨,化身无数,形成庞大的观音菩萨文化。
[四大菩萨]
在佛教中四大菩萨是以救众生登彼岸为宗旨,他们被认为可以走下莲花宝座,
来到人间化度苍生,但是他们生活的“天国”太遥远了。
远在天边,不如近在眼前,中国的佛教徒们根据佛经和中国史籍把四大菩萨请到中国“定居”下来,建立了各自的道场。
[中国四大佛山]
四大菩萨的四大道场,又叫中国四大佛山,
即山西省五台县的五台山文殊道场,四川省峨眉县的峨眉山普贤道场,浙江省普陀县的普陀山观音道场和安徽省青阳县的九华山地藏(zàng)道场。
[五台山文殊道场塑像,图源:百度百科]
[峨眉山普贤道场塑像]
[普陀山观音道场]
[九华山地藏道场]
在苏州西园戒幢(zhuàng)律寺的罗汉堂里,有一座方柱形的彩塑,
四面分别塑成四大佛山和四大菩萨,上部楼阁悬空,彩云缭绕,
布满了许多小巧玲珑的护法神和胁(xié)侍菩萨、罗汉、弟子等,简直是中国四大道场的一个缩影。
[苏州西园戒幢律寺,图源:百度百科]
四大佛山之中,以五台山的佛寺建筑最为雄伟、密集,佛像雕塑也最为精美,被称之为四大佛山之首。
五台山能成为四大佛山之首,当然也因为它的主人文殊菩萨是如来佛祖的“左胁(xié)侍”(普贤菩萨是如来佛祖的“右胁(xié)侍”),地位最高。
[山西大同华严寺如来佛及胁(xié)侍菩萨]
与众不同的是,这里还是我国唯一 一处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
*** 喇嘛、班禅喇嘛、章嘉呼图克图(大活佛)等人,都曾在五台山居住修行,有的去世后还安葬在这里。
所以,五台山道场也受到 *** 、内蒙、青海、甘肃、黑龙江等地少数民族的无比尊崇。
再加上历代帝王多次朝拜五台山和极力推崇,使五台山在四大名山中独占鳌头,具有特殊地位。
>完<
参考资料:
[1] 星汉.《图文佛教大百科》.2010
[2] 王德才.《佛教常识》.2008
[3] 业露华.《佛教小百科》.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