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除了诸博士、侍中、侍郎、大夫等顾问之官,还有:卞夫人、郭女王、钟繇、华歆、王朗、高柔、陈矫、陈群、卢毓、孙礼、赵俨、桓阶、和洽、崔琰、徐奕、国渊、裴潜、傅巽、傅干、蒯越、韩嵩、邓义、袁涣、卫臻、辛毗、何夔、韩宣、徐邈、徐宣、荀愔、杜畿、刘放、孙资、仲长统、田畴、沐并、陈琳、阮瑀、桓范、李丰、丁谧、邓飏、何晏、王经、杜恕等人。见公卿、文学、州郡诸篇,皆智谋之士,一世之英。除此之其他人如下:
三国人物大全•曹魏人物链接27 赞同 · 1 评论文章曹魏前中期谋士
谋士不只为军事参谋,也涉及战略规划、政务执行、人才推荐、法律制定、后勤保障、开国立储、出使致命、情报研判、舆论控制等事务。
1.荀彧(163-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人,因曾娶中常侍唐衡女,为论者所讥。汉末举孝廉,任守宫令,董卓之乱,率宗族避难冀州,后其兄荀谌等投袁绍,荀彧与侄荀攸等投奔曹操。官至东汉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居台辅十数年,人称“荀令君”。吕布入兖州时,荀彧说服郭贡退兵,与夏侯惇等力保鄄、范、东阿三城,为曹操留下根据地。后又劝曹操及时迎接献帝都许,为其画策攻伐袁绍。
荀彧与族中荀谌、荀衍、荀悦、荀攸等齐名,有王佐之才。其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常怀忠念治。又有机鉴先识,先后为曹操推荐戲志才、钟繇、郭嘉、荀攸、陈群、杜袭、杜畿、戲志才、司马懿等人,皆称职,唯严象、韦康败亡。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于寿春忧死(赐药),未能充其志也。
2.荀攸(157-214年),字公达,荀彧之侄,深密有智防。早年何进召为黄门侍郎,董卓之乱,攸与议郎郑泰、何颙等谋刺董卓,事泄系狱而怡然自若,卓死得免。举高第,曹操以为军师,教曹奇兵破张绣;又决沂、泗灌下邳擒吕布。官渡之战设计斩颜良、文丑,劝袭乌巢,又以和亲分化袁氏兄弟。建安十二年,大论功行封,为中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令。
魏文帝在东宫,太祖谓曰:“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3.辛韬,荀攸姑子(颖川辛氏?)。荀攸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辛韬曾问攸说取冀州时事,攸曰:“佐治为袁谭乞降,王师自往平之,吾何知焉?”自是韬及内外莫敢复问军国事也。曹操曾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也。"
4.程昱(141~220年),字仲德,东郡东阿人,长八尺三寸,美须髯。曾与大姓薛房等设计使百姓固守东阿,黄巾王度(县丞)等破走。曾为刘岱画策,后投曹操,吕布入兖州,说服范令靳允坚守,卒完范、鄄、东阿三城至大军返还,迁东平相。曾劝曹操杀刘备,不从。官渡之战时以七百兵守鄄城,日:“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胆过贲、育也。
然收山泽亡命,得精兵数千人,引军会黎阳,讨袁谭、袁尚,拜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后征马超时,曹丕留守,使昱参军事,田银、苏伯等反河间,遣将军贾信讨之,谏止曹丕不可越权杀俘。于魏国为卫尉,是后中夏渐平,曹操拊昱背曰:“兖州之败,不用君言,吾何以至此?”宗人奉牛酒大会,昱曰:“知足不辱,吾可以退矣。”乃自表归兵,阖门不出。
5.程武,程昱子,袭爵。
6.程克,程武子,袭爵,克有一子程良。
7.程延,程昱少子,封列侯。
8.程晓,字季明,有通识,程昱之孙。封列侯,嘉平中为黄门侍郎。
9.戲志才(?—约196年),颖川人。筹画士也,操每征伐在外,其军国之事,皆与荀彧筹焉。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志才虽有负俗之讥,以智策举之,终显名。
10.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人,深通有算略,达於事情。先投袁绍,后从曹,操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官渡时提出十胜十败分析袁曹实力,以定曹操决心。曾劝曹操杀刘备,不从,后从征吕布、刘备、袁氏皆有计略,又策孙策“诛英豪而无备,必死于匹夫之手”,河北平,又建议曹操录用青、冀、幽、并知名之士。从征乌桓,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自柳城还而病逝。
11.郭奕,字伯益,郭嘉子,嗣爵,官至太子文学,《魏书》称“奕通达见理”。王昶《家诫》:“颍川郭伯益,好尚通达,敏而有知。其为人弘旷不足,轻贵有馀;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吾以所知亲之昵之,不原儿子为之。”
12.郭深,郭奕子,嗣爵。深子郭猎嗣。
13.郭敝,郭深子。《世语》曰:“嘉孙敞,字泰中,有才识,位散骑常侍。”
14.董昭(156-236年),字公仁,济阴郡定陶人。举孝廉,袁绍以为参军事,为巨鹿太守,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谋主,惊动吏民。设计皆即斩之,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绍称善。后为魏郡太守,绍受谗将致罪于昭,昭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后劝曹操迎献帝以令不臣,至张杨死,昭单身入城,告薛洪、缪尚等,即日举众降,操以昭为冀州牧、徐州牧。
征袁氏,计召魏郡守袁春卿父,劝降之。袁尚依蹋顿,征伐患军粮难致,昭乃凿平(虏、泉州)二渠入海以通,转司空军祭酒。后操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于魏国爵乐平侯,邑千户,转卫尉。
15.董访,董昭弟,以昭功封关内侯。
16.董胄,董昭子,嗣爵,历位魏国郡守、九卿。
17.贾诩(147-223年),字文和,武威郡姑 *** ,多智谋,习兵法。举孝廉,拜郎官,董卓死后,先后依附于李傕、郭汜、段煨、张绣,绣执子孙礼,两次为其献计打败曹操。199年随张绣归降曹操,官渡之战时,力主决战。曾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以袁绍、刘表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支持曹丕成为世子。220年曹丕称帝后,拜太尉,封寿乡侯。
18.贾穆,贾诩长子,嗣爵,魏国驸马都尉、河东太守。
19.贾模,贾穆子,嗣,与贾充侄子同名。
20.贾访,贾诩小子,封为列侯。
21.贾玑,贾诩子,关内侯、驸马都尉。
22.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曾依附郑宝、刘勋,有筹谋画策之才,后随刘勋投曹操。汉中之战前,劝曹操攻伐蜀地,不从,曾料刘备必会出兵伐吴,而吴没有臣服之心,应趁虚攻伐,曹丕不从。夷陵之战后,曹丕出兵伐吴,谏不听。有知人之明,曾说魏讽、孟达必反,至228年公孙渊夺权上位,建议攻打,魏明帝不从,后为曹叡怀疑,阳狂。曾改进投石机,于魏国为太中大夫、大鸿胪、东亭侯。
23.刘涣,刘晔兄。
24.刘宇,刘晔子,嗣。
25.刘陶,刘晔少子,亦高才而薄行,官至魏国平原太守。《王弼传》曰:“淮南人刘陶,善论纵横,为当时所推。”
26.蒋济(?—249年),字子通,楚国平阿,兼资文武,志节慷慨,有才策谋略。初为扬州别驾,孙权围合肥,晔文书三使诈计援兵数万,权得书遽烧围走。后曹操欲望迁淮南民,蒋济日“…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不从,江、淮间十馀万众,皆惊走吴。后建议曹操联合孙权制衡关羽袭其后,至关羽水淹七军,反对迁都以免动荡。及周鲂诈降,曹休被诓,蒋济谏不可出兵,不听,于石亭大败。
曹叡遣田豫、王雄海陆伐公孙渊,谏不可轻动,无功。后司马懿伐辽东,曹叡问孙权是否会救援,济日:“去渊尚远,若大军相持,事不速决,则(以孙)权之浅规,或能轻兵掩袭,未可测也。”至高平陵事变,蒋济作保,曹爽、司马懿于洛水誓,爽事后被诛。历魏国护军、领军将军、散骑常侍、太尉,封昌陵亭侯。
27.子蒋秀嗣爵。
28.蒋凯,蒋秀子,嗣。咸熙中,开建五等,以济著勋前朝,改封凯为下蔡子。
29.凉茂,字伯方,山阳昌邑人。少好学,论议常据经典,以处是非。曹操辟司空掾,举高第,补侍御史。时泰山多盗贼,以茂为泰山太守,旬月之间,襁负而至者千馀家。转为乐浪太守,为公孙度擅留,不遣之官,然茂终不为屈。曹丕为五官将,茂以选为长史,迁左军师。魏国初建,迁尚书仆射,后为中尉、奉常。曹操设军师,荀攸为中,钟繇为前,毛玠为右,郭嘉、董昭等为军师祭酒。
30.毛玠(?—216年),字孝先,陈留郡平丘人。少为县吏,以清公称,投曹操为兖州治中,后为丞相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於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操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
迁右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曾谏太子立嫡长。后群僚会,玠起更衣,操目指曰:“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崔琰既死,玠内不悦。后因谣言被收付狱,桓阶、和洽进言救玠,免黜卒于家。
31.毛机,毛玠子,被授予郎中官职。
32.万潜,兖州州吏,迎曹操入兖,后任丞相长史、魏王国少府,曾参与劝进,曹丕代汉前病逝,赐一子郎中。
33.王必,丞相长史,自曹操起兵已追随。献帝东迁都许前,曾奉操命致命天子。至吕布被擒,意欲活之,命使宽缚。王必趋进曰:“布,勍虏也。其众近在外,不可宽也。 ”操曰: “本欲相缓,主簿复不听,如之何?”后为丞相长史将兵,卫天子于许都,金祎与必善。祎自以世为汉臣,睹汉祚将移,谓可季兴,乃喟然发愤,遂与耿纪、韦晃、吉本等结谋起兵,必夜奔南城。
会天明,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讨斩祎等,金祎等众散而败,必竟以创死。曹操闻王必死,盛怒,召汉百官诣邺,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众人以为救火者必无罪,皆附左;王以为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者实贼也,皆杀之。
34.薛悌,字孝威,东郡人,出身寒微。后为护军督张辽等于合肥,破孙权军。后以督军建议司马懿防止诸葛亮明年出兵,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军粮。官汉朝泰山太守、司空长史、尚书令,魏国中护军、督军、尚书,爵关内侯。
35.王国,东平人,司空长史。“初,太祖定冀州,以悌及东平王国为左右长史,后至中领军,并悉忠贞练事,为世吏表。”
36.娄圭,字子伯,南阳人。少有猛志,尝叹息曰:“男儿居世,会当得数万兵千匹骑着后耳!会天下义兵起,娄圭亦合众与刘表相依,表遣迎北方客人,被王忠夺其兵,聚众千余人归曹。于是也投奔曹操,遂为所用,军国大计常与焉。表子刘琮降,劝曹速进而得。又从破马超等,功为多,如马超军常冲突,营不得立,地又纯沙,不胜版筑,圭建议以水灌之,夜寒冰而成。
操常叹曰:“子伯之计, 孤不及也。”宠秩,家累千金,曰:“娄子伯富 乐于孤,但势不如孤耳!”后与南郡(襄阳)习授同载,见曹公(舆仗)出,授曰:“父子如此,何其快耶!”子 伯曰:“居世间,当自为之,而但观他人乎!”授乃白之,遂见诛。鱼豢曰:“得鸟者,罗之一目也,然张一目之罗,终不得鸟矣。鸟能远飞,远飞者 ,六翮之力也,然无众毛之助,则飞不远矣。以此推之,大魏之作,虽有功臣, 亦未必非兹辈胥附之由也。”
37.许攸(?~204年),字子远,南阳人,有智计,性贪而傲,是多年的社会活动家,早年广泛联结党人名士,与袁曹为奔走之友。184年曾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改立合肥侯,董卓时随袁绍入冀州,为谋主。投曹操后恃功故旧,拥部曲,有慢言而被杀。
38.张范,字公仪,河内脩武人,祖父歆为汉司徒,父延为汉太尉。后避扬州,辞袁术辟,遣弟承应。曹操平冀州,遣使迎范,以疾留彭城,又遣承诣,表为谏议大夫。后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曹操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曹丕居守,日:“举动必谘此二人”,曹丕执子孙礼。张范救恤穷乏,家无所馀,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
39.张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徵,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与弟昭议力不足而止。后为袁术辟,多有谏言。魏国初建,承以丞相参军、祭酒领赵郡太守,政化大行。曹操西征张鲁,徵承参军事,至长安,病卒。
40.张昭,张承弟,东汉议郎。
41.张参,张范子,曹丕封为郎中。
42.张陵、张戬。范子张陵与承子张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
42.1张邵,张承之孙,晋中护军,与舅杨骏俱被诛。
43.杜袭,字子绪,颍川郡定陵人,东汉济阴太守杜根的孙子。后投曹操为西鄂长,刘表步骑万人来攻城,袭身执矢石,率与戮力,吏民感恩,咸为用命。临陈斩数百级,死丧略尽,而无反背者。遂收散民,徙至摩陂营,吏民慕而从之如归。后为丞相军祭酒,魏国既建,为侍中,与王粲、和洽并用。又领丞相长史,随军到汉中讨张鲁,拜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余口。
夏侯渊没,袭与张郃、郭淮纠摄诸军事,权宜以郃为督,以众心,三军遂定。汉中之战后,以丞相留府长史,驻关中。后为魏国尚书、大将军军师,封平阳乡侯。
44.杜基,杜袭兄,以其功封关内侯。
45.杜会,杜袭子,嗣爵平阳乡侯。
46.杨脩(175—219年),字德祖,弘农郡华阴人,杨彪之子,母为袁术之女,自杨震至彪,四世太尉。杨修为人恭敬好学,博学多才,有急智。举孝廉,任郎中、丞相主薄,处理军国事物,皆合操意。自曹丕以下,众人并争与交好,后多次揣测曹操想法,又支持曹植夺嫡。至曹丕得立,曹操既虑终始(嫡庶与谋士)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之罪诛。著作凡十五篇,有《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
47.杨嚣,杨修子,西晋泰始初为典军将军,受心膂之任,早卒。司马炎曾下诏曰:“故司空王基、卫将军卢钦、领典军将军杨嚣,并素清贫,身没之后,居无私积。顷者饥馑,闻其家大匮,其各赐谷三百斛。”
47.1杨准,字始丘,杨嚣子,杨修孙,有名晋世。为晋惠帝末为冀州刺史,裴頠、乐广善。
47.2杨峤,字国彦,杨准子。准与裴頠、乐广善,遣往见之。頠性弘方,爱峤之有高韵,谓准曰:“峤当及卿,然髦小减也。”广性清淳,爱髦之有神检,谓准曰:“峤自及卿,然髦尤精出。”
47.3杨髦,字士彦,杨准子。与兄峤皆为二千石。
47.4杨俊,字惠彦,峤弟,最清出,为西晋太傅掾。
48.杨骏,字文长,杨修侄子,女为司马炎皇后。迁西晋侍中、车骑将军、领前将军,封临晋侯。司马炎病重,篡改诏书,自封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督促汝南王司马亮返回封地。又大封赏以收买人心,后大权独揽,遍树亲党,疏远宗室,而执政严酷。永平元年,皇后贾南风勾结楚王司马玮发动政变,坐罪被杀,夷灭三族。
49.杨济,字文通,弘农华阴人,杨骏弟。富有文采,武艺出众,历任西晋镇南将军、征北将军,迁太子太傅。兄弟并称“三杨”。贬王佑,立储司马衷,都有参与,有计谋,坐罪夷灭三族。
50.杨珧(?~291年),字文琚。自晋惠帝即位,为尚书令,自虑兄弟权位过盛,固请辞位,拜卫将军。曾策划齐王司马攸归国事宜,坐罪夷灭三族。
51.杨芷(259-292年),字季兰,司马炎皇后。史称“婉嫕有妇德, 美映椒房”,得宠于晋武帝。杨骏等死后,贾后让晋惠帝将其贬为庶人,押到金墉城居住,次年死。
52.郭谌,东郡人,丞相西曹掾、给事中。“鲁走巴中。军粮尽,太祖将还。西曹掾东郡郭谌曰:’不可。鲁已降,留使既未反,卫虽不同,偏携可攻。县军深入,以进必克,退必不免。’"
53.杨训,钜鹿人。崔琰尝荐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曹操即礼辟之。后曹操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襃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
54.祭酒王选,曾参与上表,劝进曹操为魏公。“…祭酒王选、袁涣、王朗、张承、任藩、杜袭、中护军国明亭侯曹洪…”。
55.祭酒任藩,同上。
56.阮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受学於蔡邕,建安中都护曹洪欲使掌书记,瑀终不为屈。后曹操并以陈琳、阮瑀为司空军谋祭酒、记室,军国书檄,多琳、瑀所作也。曹操尝使瑀作书与韩遂,适近出,瑀随从,因於马上具草,书成呈之。操揽笔欲有所定,而竟不能增损。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57.枣祗,先人自棘姓改,颍川阳翟人。始曹操等共举义兵讨伐董卓,枣祗随从周旋征讨。吕布之乱,兖州皆叛,惟范、东阿完在,由祗以兵据城之力也。后大军粮乏,得东阿以继,祗之功也。及破青州黄巾定许,得贼资业,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当兴立屯田。时议者皆言当计牛输谷,佃科以定。施行后,祗白以为僦牛输谷,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灾除,大不便。反覆来说,据计画还白,执分田之术。
曹操使枣祗为屯田都尉,募民屯田许下,施设田业,其时岁则大收,得谷百万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曹氏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雄,克平天下。
58.侯声,军祭酒。“时故军祭酒侯声云:‘科取官牛,为官田计。如祗议,於官便,於客不便。’声怀此云云,以疑(荀)令君。”
59.枣处中,枣祗之子,封列侯。“祗宜受封,稽留至今,孤之过也。祗子处中,宜加封爵,以祀祗为不朽之事。”
60.枣祎,枣祗之子,魏钜鹿太守。《晋书•列传第六十二》
61.枣据(约232~284),字道彦,枣祗之孙。据美容貌,善文辞。弱冠,辟魏大将军府(司马懿或司马师),出为山阳令,有政绩。(西晋)迁尚书郎,转右丞,贾充伐吴,请为从事中郎。军还,徙黄门侍郎、冀州刺史、太子中庶子,所著诗赋论四十五首,遇乱多亡失。
61.1枣腆,字玄方,枣据之子。亦以文章显,西晋永嘉中为襄城太守。
61.2枣嵩,字台产,枣据之子。才艺尤美,为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为石勒所杀。
62.蒋干,字子翼,九江郡人。幹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乃布衣葛巾,自讬私行诣瑜。初曹公闻(周)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幹往见瑜。幹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中州之士,亦以此多之。--《三国志•周瑜传》引《江表传》
63.高诱,涿郡涿县人,少受学于同县卢植。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任司空掾,旋任东郡濮阳令,后迁监河东。所著有《孟子章句》、《孝经注》、《战国策注》(残篇)及《淮南子注》(与许慎注相杂)、《吕氏春秋注》等。
64.董芬。“军谋祭酒弘农董芬,向甘始学导引术,为之过差,气闭不通,良久乃苏”——《三国志•华佗传》
65.张京,建安年间为军祭酒。《典论·自叙》: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时军祭酒张京在坐,顾彧拊手曰“善”。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
66.于达叔,为军谋史,作《四孤议》--《全三国文•魏二十六》。
67.薛夏,字宣声,天水人,曹公召为军谋椽。黄初中为秘书丞。文报兰台。“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台阁一也。何不相移之有?”--《三国志•王肃传》注引《魏略》。
68.董寻,字文奥,河东郡人,魏明帝青龙时为司徒军议掾。曾上书指出曹叡大兴土木之弊“建安以来,野战死亡,或门殚户尽,虽有存者,遗孤老弱。若今宫室狭小,当广大之,犹宜随时,不妨农务,况乃作无益之物,黄龙、凤皇,九龙、承露盘,土山、渊池,此皆圣明之所不兴也,其功参倍于殿舍。三公九卿侍中尚书,天下至德,皆知非道而不敢言者,以陛下春秋方刚,心畏雷霆。……”将奏,沐浴。既通,帝曰:“董寻不畏死邪!”主者奏收寻,有诏勿问。后为贝丘令,清省得民心。
69.耿鬴,曹操时丞相参军。--《三国职官表•卷一》
70.刘喈,东莱郡掖县人,丞相掾属,其子刘毅在司马昭时为相国主薄,晋书有传。
71.窦辅(窦武之孙)、胡腾、南阳张敞。建宁元年(168)八月﹐窦武与陈蕃定计翦除诸宦官,事败收捕武宗亲、宾客、姻属,悉诛之。时窦辅年二岁,逃窜得全。事觉,曹节等捕之急,胡腾(武门徒)及令史南阳张敞共逃辅于零陵界,诈云已死,腾以为己子,而使聘娶焉。
后举桂阳孝廉,至建安中,荆州牧刘表闻而辟焉,以为从事,使还窦姓,以事列上。会表卒,曹操定荆州,辅与宗人徙居于邺,辟丞相府。从征马超,为流矢所中死。《后汉书•窦武列传》
72.田豫,司空掾,与曹魏大将田豫同名。“乡人司空掾田豫、梁相宗艳皆妒害之,而杨丰党附豫等,专为资构造谤端,怨隙甚重”——《三国志•刘放传》。
73.李胜,字公昭,少游京师,雅有才智,与曹爽善。明帝禁浮华,而人白胜堂有四窗八达,各有主名。用是被收,以其所连引者多,故得原,禁锢数岁。曹爽辅政,胜为洛阳令,夏侯玄为征西将军,以胜为长史,玄亦宿与胜厚。骆谷之役,议从胜出,由是司马懿不悦於胜。累迁河南尹、荆州刺史,后侦查司马懿情况,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
74.杨伟,曹爽参军。“飏等欲令爽立威名於天下,劝使伐蜀,爽从其言,宣王止之不能禁。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爽参军杨伟为爽陈形势,宜急还,不然将败。”
75.袁淮。正始七年(246)吴将朱然攻柤中,斩获数千。淮向曹爽献计,可把淮南、汉南的民众撤至淮北、汉北,以远离水域,使惯于水战的吴军失其所长,爽不听。
76.杨综,字初伯,安定人,大将军曹爽主薄。及爽解印绶,将出,主簿杨综止之曰:"公挟主握权,舍此以至东巿乎?"爽不从。有司奏综导爽反,宣王曰:"各为其主也。"宥之,以为尚书郎,后为安东将军司马文王长史。《曹真碑·碑阴》有:“州民郎中安定杨宗初伯。”
77.乐方,南阳淯阳人,参魏征西将军夏侯玄军事,合肥新城守将,与将军张特等3000人坚守90多天。合肥新城城墙崩塌,军队器械破损严重,张特用诈降术说魏法围困超过百日投降不牵连家人,诸葛恪缓停攻势。张特等连夜拆毁城内房屋修补防御设施,坚持战斗,使吴军损兵折将,疫病流行,诸葛恪也在退军不久被孙峻等所杀。
78.乐广(?-304年),字彦辅,乐方子,西晋尚书令。性冲约,有远识,寡嗜欲,与物无竞。尤善谈论,每以约言析理,以厌人之心,其所不知,默如也。裴楷尝引广共谈,自夕申旦,雅相钦挹,叹曰:“我所不如也。”王戎为荆州刺史,举秀才。尚书令卫瓘见广而奇之,曰:“自昔诸贤既没,常恐微言将绝,而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命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后女婿成都王司马颖攻打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被司马乂怀疑忧虑而死。
曹魏后期谋士
此时很多大臣皆转投司马氏或为其胁迫,部分已见公卿篇,如下:司马孚、司马楙、夏侯和、夏侯徽、王肃、郑袤、李胤、陈骞、傅嘏、赵酆、刘寔、羊琇、羊祜、武陔、何曾、郑冲、郑烈、杜预、卫瓘、裴秀、荀恺、荀勖、王沈、王业、张华、虞松等。多为公卿、大族之子弟,因及时站队,众人家族多兴盛于两晋,发展成中古名门士族。
79.郭豫,字泰宁,太原阳曲人,郭淮之侄。曹魏相国司马昭参军,女儿嫁西晋大臣、琅琊王衍。
80.梁几。“司马宣王遣参军梁几察之…”
81.王羡。参军王羡亦不得入,恨之。既而羡因王左右启(司马文)王,满掾(满长武)断门不内人,宜推劾。
82.李熹。谋士李憙,字季和,上党铜鞮人。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累辟三府,不就。司马师掌权时,曾任大将军从事中郎、司马、右长史。其后任御史中丞,他居官正直,使百官震肃,迁司隶校尉。魏元帝曹奂禅让于司马炎时,李憙代理司徒,作为太尉郑冲的副手奉持策书。西晋建立后,官至光禄大夫、特进,封祁侯。
83.子李赞嗣。
84.李俭,字仲约,李熹少子,历晋左积弩将军、屯骑校尉。
85.徐绍,相国司马昭参军,原吴国南陵督,寿春之战被俘后投降魏国。泰始元年春三月,吴主使光禄大夫纪陟、五官中郎将洪璆与徐绍、孙彧偕来报聘。绍行至濡须,有言绍誉中国之美者,吴主怒,追还,杀之。
86.孙彧,原为吴将,孙权支属,寿春之战被俘后投降魏国,为相国水曹掾、兼给事黄门侍郎,赐爵关内侯。魏元帝咸熙元年(264)魏相司马昭派遣他与徐绍一起使吴,陈述事势利害,以申喻孙皓,为吴国孙杀。
87.羊琇(236年-282年),字稚舒,泰山南城人,曹魏太常羊耽子。涉学有智算,少与晋武帝通门,甚相亲狎,为魏国抚军将军参军,迁左卫将军,封甘露亭侯。初,晋武帝未立为太子,而声论不及弟攸,文帝(司马昭)素意重攸,恒有代宗之议。琇密为武帝画策,甚有匡救。又观察文帝为政损益,揆度应所顾问之事,皆令武帝默而识之。其后文帝与武帝论当世之务及人间可否,武帝答无不允,由是储位遂定。
88.应贞,字吉甫,汝南南顿人,魏侍中璩之子也。自汉至魏,世以文章显,轩冕相袭,为郡盛族。贞善谈论,以才学称,夏侯玄有盛名,贞诣玄,玄甚重之。举高第,频历显位。司马炎为抚军大将军,以贞为参军。
89.邵悌,相国西曹属。言于帝曰:“钟会难信,不可令行。”
90.司马琏。“帝遣左长史司马琏督骁骑八千翼而追之,使将军乐林等督步兵继其后。”《晋书•景帝纪》
91.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每欲容才长物,终不显人之短。性好骑射,为相国参军,封剧阳子。司马昭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
92.魏混,字延广,魏舒子,清惠有才行,为西晋太子舍人,早亡。《晋书•列传十一》
93.刘毅(216年~285年),字仲雄,东莱郡掖县人,西汉城阳景王之后,汉丞相掾属刘喈之子。少有孝行,节操清正,喜欢品评人物。曹魏时选为平阳(太守杜恕)功曹,举孝廉,授豫州从事,历任太常博士、相国主簿。入西晋担任司隶校尉,京师肃然,累迁尚书左仆射、光禄大夫、青州大中正。
94.孔颢,相国参军。“帝(司马昭)以问其参军孔颢,颢忌其能,良久不答”。“及蜀平,兴复五等,命顗定礼仪。顗上请羊祜、任恺、庚峻、应贞、孔颢共删改旧文,撰定晋礼。”《晋书•列传十二》、《晋书•荀顗传》
95.王戎,(234-305年),字濬冲。琅玡郡临沂人,竹林七贤之一,袭父王浑爵,辟相国掾。自少神采秀美,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晋书列传十三》
96.郭奕,字大业,太原阳曲人也。少有重名,山涛称其高简有雅量。初为魏野王令,咸熙末,为相国主薄。
97.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人,贾逵子。仕魏任尚书郎,典定法律法令,兼任度支考课,迁黄门侍郎。参大将军军事、右长史,参与镇压毌丘俭、诸葛诞和弑杀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马氏信任,其女贾褒及贾南风分别嫁予司马攸及司马衷,为西晋太尉,封鲁郡公。咸宁末,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征讨吴国,吴国平定后,增邑八千户。有集五卷。
98.参军王深,字道冲,太原晋阳人,官至西晋冀州刺史。“以荀勖是(钟)会从甥,少长舅氏,劝帝(司马昭)斥出之。”《晋书•列传第九》
99.冯紞(?-286年),字少胄,博陵安平人也,魏司隶校尉李浮孙。少博涉经史,识悟机辩。历仕为魏郡太守,转步兵校尉,徙越骑。得幸于武帝,稍迁左卫将军。伐吴之役,紞领汝南太守,以郡兵随王浚入秣陵。
100.陈勰,字太和。特有才用,明解军令,司马昭使典兵事。灭蜀后,受命学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晋武帝以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后为将作大匠。
101刘迈,中山魏昌人,汉中山靖王胜之后也。有经国之才,为相国参军、散骑常侍。
101.1.刘蕃,刘迈父,西晋光禄大夫。前赵攻陷并州时,为令狐泥所杀。
101.2子刘舆、刘琨(妻父崔参)。刘琨,字越石,晋朝名将,少得俊朗之目,与范阳祖纳俱以雄豪著名。《晋书•列传三十二》
102.刘弘,字和季,沛国相人也。祖馥,魏扬州刺史。父靖,镇北将军。弘有干略政事之才,少家洛阳,与武帝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共研席。以旧恩起家太子门大夫,《晋书•列传三十六》
103.崔游,字子相,上党人也。少好学,儒术甄明,恬靖谦退,自少及长,口未尝语及财利。魏末,察孝廉,除相府舍人,出为氐池长,甚有惠政。撰《丧服图》,行于世。及刘元海僭位,命为御史大夫,固辞不就,年九十三。《晋书•列传六十一》
104.周秦、贾越。《太平预览》:“上(司马懿)虽服膺文艺,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内外多难,谋而鲜过,举必独克,知人拔善,显用仄陋。王基、邓艾、周秦、贾越之徒,皆起自寒门,而著绩于朝,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105.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举孝廉,咸熙初,封新沓子。转相国左长史,典统别营。
106.父山曜,魏国宛句令。
106.1山该,字伯伦,山涛子,嗣父爵,仕至西晋并州刺史、太子左率。
106.2该子山玮,字彦祖,翊军校尉。
106.3该次子山世回,吏部郎、散骑常侍。
106.4.山淳,字子玄,山涛次子,不仕。
106.5山允,字叔真,山涛三子,聪敏过人,西晋奉车都尉。
106.6山谟,字季长,山涛五子,明惠有才智,官至西晋司空掾。
106.7山简,字季伦,山涛六子。性温雅,有父风,西晋尚书左仆射,领吏部。晚与尚书和逌交,又与钟会、裴秀并申款昵。《晋书•列传十三》
107.(?-300年),字子雅,广陵郡人,西汉广陵厉王刘胥之后,西晋律法学家。刘颂自少明辨事理,曾被察举为魏国孝廉、秀才,均未就命。历任司马昭相府掾、尚书三公郎、中书侍郎、议郎。入晋为光禄大夫、梁邹县侯,有文集三卷。刘颂曾为冤死的张华恸哭,反对赵王司马伦加九锡,为司马伦的党羽张林、孙秀所忌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