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深圳自然博物百科》封面。
■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11月17日,第二十三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正式揭晓,著名作家南兆旭的《深圳自然博物百科》一书入选。该书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深圳作家创作,是典型的深圳“制造”。
“年度十大好书”组委会给予了这本书这样的评语:这是一个人写给他居住了30多年的城市的一首情诗。本书作者南兆旭12年间用自己的脚一寸寸丈量深圳的山川大地,写就了这部对深圳全域自然博物的盘点之作。它以90万字,3500多张图片,以及300多件音视频文件,从文字到声音到影像,全景式呈现了深圳本土多样生态环境和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等丰饶的生命物种,动人心魄。本书不仅是一部博物百科知识读本,字里行间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哲思,富有很强的启迪性。
这本“好书”是如何诞生的?作者几十年如何身体力行讲好深圳生态保护故事的?请看深晚此前的专访。
2022年1月8日,南兆旭出新书的消息随着一篇《我为深圳写了一本什么样的书?》刷屏了。
33年前刚刚抵达深圳的那一天,南兆旭在对未来的憧憬中,想象着自己在这个城市的一万种可能;只是,怎么也不会想到,33年后,他会为深圳写一本自然博物的书——这应该是国内第一本城市自然博物百科。就像一颗自然成熟的果实,南兆旭坚持的“在地关怀”在虎年新春到来之际结成一本图文、影像、音频兼具的大书。
立体呈现深圳多样自然环境与万千生命
虽然普通话有着改不掉的山西口音,但南兆旭更愿意称自己是一个深圳人。他毕业于山西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毕业后留校在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西方文学。上世纪80年代末,教了5年书的南兆旭不想待在学校,选择南下深圳,只因为在当时,深圳是全中国唯一没有户口和粮油关系就可以找到一份工作的城市。
南兆旭在深圳多年从事文化传播和出版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起,南兆旭开始在深圳的山野行走,同时进行生态观察和记录。他试图给这座城市建立一份自然档案的同时,也从过往的历史档案中梳理、讲述深圳的历史。图书《深圳记忆》《解密深圳档案》《深圳自然笔记》,纪录片《迁徙》《深圳民间记忆》《岁月山河深圳人》等,都是他回馈给深圳的作品。
南兆旭说,他是那种没理由、无条件地喜欢深圳的“深圳人”。于是,2022年,他又为这座城市写了一本“致谢之书”:“谢谢这个城市33年前收留了我,谢谢它在狭小的地理空间里,给予了上千万迁徙者与原住民多样的生存机遇与成就之路。”《深圳自然博物百科》试图传递的是“在地关怀”——全球视角下的家园意识:对一个超过90%的人口都是在40多年里迁徙而来的城市来说,此处安身,是新家园;此处安心,是新故乡。
这座神奇的城市值得一次“小题大做”
翻开《深圳自然博物百科》的目录,记者发现书里既有城市的宏大叙事,又有写作者的个性表达,而这正是南兆旭写作的深意——在自然博物的话语平台之下,他更希望从“在地关怀”的角度讲述一个城市。因此,书中有《深圳市花故事年表》《深圳植物果实图录》《826步道与自然步道》的客观呈现,也有《再没有一种树和深圳人如此相像》《一条河流的剧情》《深圳蓝说明的道理》的人文表达。
南兆旭说,自然博物百科的概念,在目前的图书出版领域,最小的范围是框定在一个国家。把一个城市放到百科概念里去写,这在之前是几乎没有的。写作之初,他也会问自己:“深圳这么一个小的地方,做这么大的百科,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但他选择了要写,要做,因为这个神奇的城市值得。作为经济特区四十多年,客家移民地三四百年,边防所城1000多年,深圳装载了、改变了上千万人的命运。
“我在做纪录片《迁徙》时,访谈的很多对象,都说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就是来了深圳,整个人生格局都跟随这个城市发生不一样的变化,生命的活力突然被焕发、被点燃、被成就。深圳给很多人提供了‘投奔之地’。”
这个城市为何有这么出色的能力?南兆旭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圳移民数量大大超越本地居民。来自各地的迁徙者,把优长处都带到这里,同时冲掉了原本停滞不前的东西。每个人都互相牵制、共同参与,让城市集中精力向美好的方向发展。
南兆旭无数次前往深圳图书馆地方文献中心、宝安档案馆查阅资料。为了防止漏掉重要文件,他甚至把宝安档案馆所藏的1949年~1979年的深圳档案通读了一遍。上千次的行走记录和数千万字的地方文献阅读,让全景呈现深圳的努力成为可能,在空间与时间的交织中展现深圳的自然生境与生命万物,更加立体,更加生动,也更加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