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中国5000年的历史发展,大大小小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经历了约559个帝王。其中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这些帝王,几乎每一位都不惜耗费国家大量的人力财力,建造自己的陵寝,有些陵寝甚至比生前的皇宫还要辉煌、庞大,比如至今未开挖的秦始皇主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等。
你永远无法知道,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究竟会带给世界怎样的震撼。尽管无数帝王的寝陵和文化遗迹都深埋在地下,不过这些陵墓大多已经探明,只是因为技术条件等原因,现在还没有进行挖掘,然而历史上,仍有不少的帝王陵墓至今下落不明,成为千古之谜。
至今下落不明的五大陵墓
成吉思汗陵墓:成吉思汗是蒙古大汗,元朝皇帝始祖。成吉思汗陵到底在哪里?至今是个谜。
有考古团队认为成吉思汗墓在蒙古圣山,至今没有证实
《元史》有记载:“元诸帝均葬于漠北”,位置大约在“起辇谷”,但起辇谷到底在哪里?史界有多种说法,说得最多的是在克鲁伦河与土拉河之间的山谷,但在那里也没有找到成吉思汗墓。
根据资料显示,蒙古帝王葬法特别,他们不起坟头,下葬后还将平地恢复原样,而后杀死一头吃奶的小骆驼殉葬。祭祖时牵着母骆驼寻找。母骆驼在哪里发出悲鸣,哪里就是葬地,可等母骆驼死后,没做过标志的皇帝墓也就找不到了。其实,不光是成吉思汗墓,元朝其他皇帝陵目前都没有找到准确的位置。
建文帝墓: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元璋原本最中意的是长子朱标,但奈何天妒英才,慎重考虑后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这是有悖于历代皇帝传子的传统的,也为日后埋下了隐患。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继承帝位,虽然执政期间勤政为民,被称为“建文新政”,但因削藩而触及叔叔辈们的利益,最终被叔叔朱棣以“恢复祖宗旧制”为由,起兵反叛夺走皇帝位置。
有专家认为的宁德上金贝村的建文帝墓,有待考证
朱棣对外宣称朱允炆被火烧死,但史学家一直认为,朱允炆未死。《明史纪事本末》《明史考证》等史料里均有记载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从密道逃出了南京。乾隆四十二年重修的《明史·恭闵帝纪》中记载:“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诈云帝尸”。
既然朱允炆没死,那么他最终去了哪里,百年之后的陵墓又在哪里?毕竟是明朝第二代皇帝,不可能草草掩埋。2020年,福建宁德一个颇具规模、形制奇特的神秘古墓葬,有专家考证分析是建文帝墓,但最终结果如何,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考证。
西楚霸王墓:西楚霸王项羽勇猛善战,最后自刎乌江。据记载,项羽死后,尸体被分成五块。《史记·项羽本纪》:“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山东泰安东平县旧县三村的“霸王墓”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死后的项羽被分尸了,只有头送到了鲁地,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泰安东平县旧县三村的“霸王墓”,但其他四块到底埋在了哪里,至今没有准确的说法。
齐桓公墓为什么没有一点史料?
说到这四大帝王墓,前面三个还有的找,比如建文帝墓和项羽墓,都有史学家在论证。唯独作为春秋首霸、一匡天下的的齐桓公墓在哪里,连一点参考资料都没有。
根据史书记载,齐桓公是饿死的。这位当年叱咤风云的齐国君王,任内励精图治,任管仲为相,推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改革制度,并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灭掉谭、遂、鄣等小国,最终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但管仲去世后,却不听管仲的临终遗言,任用易牙、竖刁、开方等奸佞,最终易牙等人起兵叛乱,自己却被软禁在宫内,以至于无人照应,活活饿病而死。
齐桓公晚年的遭遇,让这位霸主死后的几乎无人问津,史书也没有相关资料可查。在史书的记载中,齐桓公死后齐国立即陷入了权利的争斗中。先是易牙、竖刁扶持公子无亏继位,但无亏得位不正,齐桓公中意的继承人公子昭逃往宋国后,仅过去了三个多月,就在宋襄公率军护送下回国,结果无亏被诛杀,公子昭继位,为齐孝公。
在史书中,大多资料都是记载齐桓公死后,诸子是如何争权夺位的,而对齐桓公如何安葬并没有记载。有分析人士说是被公子无亏所葬,但仅在位三个月的他,当时内忧外患,肯定没有精力,也有分析人士说是被齐孝公所葬,但那时,已经死去大半年的齐桓公是如何安葬的?史书并没有记载,这也使齐桓公死后葬在何处成了谜。
齐桓公墓到底在哪里?
《史记·齐太公世家》引《括地志》说:“齐桓公墓在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一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垌。一所二坟。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舍蚕数十薄,珠襦、玉匣、缯彩、军器不可胜数。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
《史记》所记载的齐桓公墓,现今位于淄博市临淄区的“临淄墓群”。“临淄墓群”位于齐陵街道南部、青州市益都街道西部、邵庄镇北部,主要包括二王冢、四王冢以及附近一百多座墓冢,面积3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先秦诸侯王陵古墓群,被誉为“东方金字塔”。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记》中所说“一所二坟”,即为二王冢。二王冢现今就位于临淄城东南、齐陵镇郑家沟村西南的鼎足山上。与《史记》中所记载的“鼎足山”相同。鼎足山因紫金山、牛首岗、菟头山呈三足鼎立而得名,二王冢坐落在三山中间,东西并列,方基圆顶,气势雄伟。其中西冢墓长约190米,似有三层,逐层收缩,圆坟顶高约12米,东冢圆坟较西冢矮。
临淄墓群二王冢
历史上有不少的史书描述,二王冢里面埋的是齐桓公和齐景公。如《史记·齐太公世家》曾引《皇览》曰:“景公冢与桓公冢同处。”唐《元和郡县志》载:“桓公冢东旧有祠,魏武帝(曹操)所立。宋《太平寰宇记》谓“桓公冢在鼎足山上”。
此外,《水经注》《礼记》《齐记补遗》《山东通制》以及顾炎武的《四王冢记》都对此有所记载,认为两座高大的陵墓为齐桓公与齐景公之墓。
那么,二王冢里面埋的真的是齐桓公和齐景公吗?根据考古学家的实地考察,此齐桓公墓并非春秋时期的齐桓公,而是战国时期的“齐桓公”田午。1984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依据二王冢与四王冢的规模、形制和所在地理位置,联系田齐王族世系与古代帝王葬制进行了详细的稽考,认为史籍的记载可能有误,二王冢墓主应是田齐侯剡、田齐桓公午。
二王冢墓主应是田齐侯剡、田齐桓公午
此“齐桓公”非彼“齐桓公”,虽然都有相同的称谓,可姜氏“齐桓公”登基时间比田氏“齐桓公”整整早了300年。或许正是这相同的称谓,加上许多其他的原因,才让后人将生活年代相差300余年的两位齐桓公混作一谈。
另外,齐景公已被考古专家认定为东周殉马坑拱卫的陵墓主人,位于齐故城临淄东北角河崖头村一带,墓中600匹战马的殉马坑,相当震撼,此地距鼎足山有20里之遥。此外,临淄南部边界地区至今没有发现姜齐国君墓地的迹象,临淄墓群大多为战国时期田氏齐王的陵墓,比如已经探明的四王冢,就是战国田齐威王、齐宣王、齐愍王、齐襄王四个国君的陵墓。
临淄墓群四王冢
齐景公殉马坑
那么,作为春秋首霸、一匡天下的齐桓公,其陵墓到底在哪个地方呢?如此规模庞大的“临淄墓群”,难道真的没有齐桓公的“一席之地”?
据临淄当地的百姓说,在民间一直有个说法,齐桓公的墓极有可能是在二王冢向南望去的那些无名的墓冢里。毕竟齐桓公死的时候,齐国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无论是当时继位的公子亏,还是后来继位的公子昭,以及再往后继位的他的几个儿子,足足乱了40年,谁也没有精力为这位霸主建造一所庞大的陵墓,再说齐桓公之后,齐国已经失去霸主地位,晋国重耳成为新霸主,齐国也没有实力为齐桓公重塑辉煌了。
至于齐桓公的陵墓隐秘在众多墓冢当中,这个传说也许不是空穴来风,毕竟历代帝王将相都有虚设坟墓现象,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乱人耳目,以防被盗。
如果真的如此,那么自二王冢向南望去,那些时不时就有文物出土的墓冢,到底哪一座才是齐桓公的墓呢?这位曾经占据春秋史上重要位置的人物,其陵墓还有没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