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前几年我在逛机场的书店时,经常都看到《耶路撒冷三千年》这部书放在非常显要的位置,以我的经验,机场里的书店一般都是买一些快消书和一些成功学的书籍。这部书这么厚,在机场买了也太不便于携带。我在看这本书时刷到一个小视屏,博主说《耶路撒冷三千年》是文青必读书籍。读完这部书,由此产生疑惑,一是这部书不太符合机场书店的定位;二是说这是文青必读书籍,这部书与喜欢心灵鸡汤、励志文字的文青趣味不合。
耶路撒冷应该是当今世界新闻报道最多的城市,就如国外媒体所言:“三大宗教圣城,二十四小时新闻秀场”。小时候看电视经常看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种种冲突,耶路撒冷在冲突中常常扮演主角。因而,对这座城市一直充满了好奇。巴以冲突根深蒂固的矛盾由来已久,我大致知道是因为宗教、种族、国家之间的矛盾,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书正好解答了这个问题。
本书前言在介绍耶路撒冷时写到:“耶路撒冷的历史是整个世界的历史,它同时也是犹地亚山间一座长年贫瘠的小镇的编年史。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而今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名副其实:这座城市是亚伯拉罕系宗教之间斗争的焦点,是越来越受欢迎的基督教、犹太教和 *** 教基本教义派的圣地,是不同文明冲突的战略角斗场,是无神论与有神论交锋对峙的前线,是世俗瞩目的焦点,是惑人阴谋与网络神话的发生地,是二十四小时新闻时代里全世界摄像机聚焦的耀眼舞台。宗教、政治和媒体兴趣相互滋养,使今天的耶路撒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频繁地暴露在世人的目光之下。” 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生于1965年,曾在剑桥大学攻读历史。他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研究员,耶路撒冷旧城外第一座犹太住宅区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奥里爵士的曾孙。虽然,作者是犹太人,但是,他的立场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并没有因其身份,对犹太人占领耶路撒冷找更多的借口。读完这三千年的历史,我的感悟,一是耶路撒冷属于以色列还是属于巴勒斯坦,都有理,又都不完全有理;二是耶路撒冷问题这么错综复杂要想彻底解决,似乎只能等到国家消亡,宗教灭失。三是作者的写作方式,虽然与《罗马帝国衰亡史》相似,似乎又有区别。就如书中前言所述“这是我尽可能地以家族发展为线索追寻历史的原因……这种做法有悖于正统史学所注重的突发事件描述和狭隘叙事,但却可以展示有机的生活模式。”我的感觉就是这部书描述的历史很细,但是,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一些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重大意义分析得不够透彻。四是耶路撒冷所处的特殊位置,位于欧亚之间,紧邻地中海,既是东西方来往的交叉口,交通又相对便利。因而,三千年来,不同的家族——大卫家族、马卡比家族和希律家族、倭玛亚家族、鲍德温和萨拉丁家族、侯赛尼家族、哈立迪家族、斯帕福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蒙蒂菲奥家族;不同的宗教——基督教、犹太教、 *** 教、东正教;不同的族群 *** 正统派、 *** *** 、赛法尔迪犹太人、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哈雷迪犹太人、世俗犹太人、亚美尼亚东正教徒、格鲁吉亚人、塞尔维亚人、俄国人、科普特人、新教徒、埃塞俄比亚人、拉丁人等等,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相生相杀。回望世界历史,引发战争的因素,无外乎宗教、政治、地缘等,耶路撒冷及周围区域,地域并不宽广,但存在过的宗教(世界四大宗教,有三个都将这里视为圣城),族群(即是是同一族群,宗教信仰还有区别),家族等如此众多,造成了耶路撒冷一直以来纷争不断。五是由于有《圣经》的加持,以及一些亦真亦假的宗教故事的粉饰,赋予了这座城市神性的光芒。让耶路撒冷的历史扑朔迷离。就如作者所言“一部耶路撒冷的历史既是真相的历史,也是传说的历史。”
全书由序幕和九个部分,以及后记组成。我不太理解的是序幕部分,讲述的历史并不是最早的历史,而是从公元70年罗马皇帝韦斯巴芗的儿子提图斯进攻犹太圣殿说起,叙述了耶路撒冷中间的一部分,作者为什么用这段历史作为序幕,我不是太理解,是这段历史重要,或者是这段历史相对于犹太人更重要。不过在最后一段作者写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也就是比提图斯早了一千年的时候,出现了第一个决定耶路撒冷命运的人——大卫王。”又将历史回溯到三千年前。
第一部分犹太教,通过大卫的世界,大卫的崛起,王国和圣殿,犹大的国王们(公元前930年—公元前626年),巴比伦的 *** (公元前586年—公元前539年),马其顿人(公元前336年—公元前166年),马卡比(公元前164年—公元前66年),罗马人来了(公元前66年—公元前40年),希律家族(公元前40年—公元10年),(耶稣基督公元10年—公元40年),希律家族的终曲(公元40年—公元66年),犹太战争:耶路撒冷之死(公元66年—公元70年),共13节讲述公元前和公元纪年初,耶路撒冷的历史,这一段历史许多是根据犹太教的文献、圣经、传说,以及一些考古发现来写的,时间跨度1000年左右,是全书小节最多,时间宽度最长的一章,也应该是可信度最不高的一章。
第二部分异教,这是全书最短的一部分,只有一节埃利亚·卡皮托利纳(公元70年—公元312年),时间跨度200多年,主要讲述罗马帝国对耶路撒冷的占领统治。这一部分所述历史应该与序幕是同一时期,也许因为同样的内容,为了避免重复,所以,这一部分比较简略。这一部分提到的许多人,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都曾出现过。
第三部分基督教,从拜占庭的盛世(公元312年—公元518),拜占庭的衰落(公元518年—公元630),时间跨度300多年,讲述了君士坦丁大帝占领耶路撒冷,到波斯入侵。
第四部分, *** 教。时间跨度400多年,由 *** 的征服(公元630年—公元660),倭玛亚王朝:圣殿的修复(公元660年—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遥远的主人们(公元750年—公元969年),法蒂玛王朝:宽容与疯狂(公元969年—公元1099年),四个小节组成。讲述了 *** 教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与耶路撒冷的关系。
第五部分十字军东征。由大屠杀(公元1099年),十字军国家的兴起(公元1100年—公元1131年),十字军国家的黄金时代(公元1131年—公元1142年),僵局(公元1142年—公元1174年),麻风病国王(公元1174年—公元1187年),萨拉丁(公元1187年—公元1189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萨拉丁和理查(公元1189年—公元1193年),萨拉丁王朝(公元1193年—公元1250年),8个小节组成,时间跨度不到两百年。讲述了十字军东征和十字军国家的胜败衰亡。
第六部分马木鲁克。由从奴隶到苏丹(公元1250年—公元1339年),马木鲁克的衰落(公元1399年—公元1517年),两个小节组成,时间跨度近两百年。马木鲁克原意是奴隶,是中世纪服务于 *** 哈里发的奴隶兵,后来这些奴隶兵成长成了强大的军事组织,并建立王朝,耶路撒冷在此期间成为他的领地。
第七部分奥斯曼。由苏莱曼的伟业(公元1517年—公元1550年),神秘主义者和弥赛亚(公元1550年—公元1705年),诸家族(公元1705年—公元1799年),三个小节组成。1516年8月24日奥斯曼帝国苏丹塞利姆击溃马木鲁克军队,中东大部分地区在接下来的四个世纪归奥斯曼统治,1517年3月20日,塞利姆占领耶路撒冷。
第八部分帝国。由圣地的拿破仑(公元1799年—公元1806年),新浪漫主义:夏多布里昂和迪斯累利(公元1806年—公元1830年),阿尔巴尼亚人的征服(公元1830年—公元1840年),福音派传教士(公元1840年—公元1855年),新城市(公元1855年—公元1860年),新宗教(公元1860年—公元1870年), *** 之城,帝国之都(公元1870年—公元1880年),俄国人(公元1880年—公元1898年),8个小节组成,时间跨度不到100年,时间不长,篇幅不短,说明这一时期的重要性。这一时期西方建立了资本主义,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改造,美国建立。西方各国对耶路撒冷的关注更加密切,让我感兴趣的事,一些知名的作家,如:果戈里、福楼拜和萨克雷等,对耶路撒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有一大批欧洲国家的君王、教士、作家,以及各阶层的人士,患上了一种名为“耶路撒冷综合症”的病状,即“一种因接近圣地耶路撒冷而产生的与宗教 *** 相关的精神代偿失调”。果戈里就是其典型代表。从此时开始美俄两大国在耶路撒冷,以及周边地区的角逐延续至今。
第九部分犹太复国主义。由德国皇帝(公元1898年—公元1905年),耶路撒冷的乌得琴演奏者(公元1905年—公元1914年),世界大战(公元1914年—公元1916年), *** 起义,贝尔福宣言(公元1916年—公元1917年),圣诞礼物(公元1917年—公元1919年),战胜国和战利品(公元1919年—公元1920年),英国的托管(公元1920年—公元1936年), *** 起义(公元1936年—公元1945年),肮脏的战争(公元1945年—公元1947年),犹太人的独立, *** 人的大灾难(公元1948年—公元1951年),分隔(公元1951年—公元1967年),六日战争(公元1967年),12个小节组成,时间跨度不到100年。这个时期出现的人物,也是我们过去以及现在都能时常在电视新闻中看到的人物。比如:阿拉法特、拉宾、内塔利亚胡、约旦国王侯赛因等等。我至今都还清晰记得拉宾被刺时的电视画面,以及阿拉法特病危期间电视的连续报道。未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简单的认为,西方国家一直都是站在以色列一边的,还有以色列国家的建立,就是二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战胜国,强制在以色列这块土地上划了一块交给犹太人建立国家。事实上,犹太复国的历史还更久远,以色列的建立,有西方国家的推动,但更多的是犹太人自己的努力。西方国家对他的支持也是基于自身考虑,并不是因为同情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受的苦难。所以,有些人很幼稚,以为西方国家建立了高度的文明,会帮助遭受苦难的国家和人民摆脱困境,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人性都是自私的,由人管理的国家本质上也是自私的,一切想通过别国的帮助走上国家兴盛的想法都是可笑的。用中国的古话来说打铁还需本身硬。一提到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纳粹德国,其实俄国十月革命前沙皇对犹太人的迫害也是非常残暴的,从书中明显的感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与犹太人在俄国被迫害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以色列建国前,进入耶路撒冷及周边地区的犹太人就以俄国犹太人居多。
后记。讲述了自六日战争(即第三次中东战争)起到21世纪初在耶路撒冷及周边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出现的重要人物。并从每天清晨各个教派教士依次进入圣墓大教堂作弥撒,以及各个教派的信众在岩石圆顶 *** 寺、西墙等宗教场所祷告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大背景下普通教士和百姓的生活。六日战争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但是,这场战争对当今中东地区的影响非常深刻。这场战争以以色列的胜利告终,有些文章在谈论这场战争时,重在强调以色列战后对他国土地的占领,其实从战争发生的原因看,以色列也是被逼无奈。如果没有这场战争,或者是这场战争以色列输了,也许今天我们就看不到以色列这个国家了。但是,是否说这场战争以色列赢了就高枕无忧了,也不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雷蒙德·科恩在谈及这场战争时称,这场战争不过是1948年阿以冲突的延续。客观上说,第三次中东战争是在50年代泛 *** 政治运动逐步取得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当时,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签署了《共同防御协定》,并且在战前传递出了“要毁灭以色列国”的声音。而以色列无论从兵力还是装备数量上都无法与埃、约、叙三国相匹敌。在这种情况下,“为生存而战”的以色列在短短6天的战争中取得了全胜,并由此改变了其在中东地区国家中的地位,“一个犹太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成为同地区其他各国不得不接受的现实。科恩教授的这一观点,颇能代表不少以色列人的想法。
历史还要向前,生活还需继续,耶路撒冷千年纷争的解决,短时间内似乎也看不到希望。作者在结尾写到“所有的光线将照耀在耶路撒冷最优美最神秘的建筑上——沐浴在日光之中,散发着夺目的光彩,它也因此博得‘金色’美名。但是金门仍将紧锁,直到末日来临。”从这段话里,似乎也能看出,作者对巴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也不乐观,巴以纷争这个结是否真的要到末日审判那一天由上帝来解决。
2021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