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平安长春建设忠诚捍卫着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时刻为长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谱写壮阔诗篇。
2021年12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上,长春市被授牌命名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此前,长春被多次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获得全国平安建设最高荣誉“长安杯”。
这一系列荣耀,是长春平安建设责任单位步履铿锵、行稳致远,战胜挑战的结果,也是对全市人民争当平安志愿者、共创平安城市的肯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春市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用行动描绘人民群众“居家更安心、出行更放心、生活更舒心”美丽画卷。
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撑
2017年至2020年,全市群众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平均值较2016年分别提升了1%和8.39%……这组数据,源自长春市委、市 ***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长春的信心和决心。
长春市将平安建设纳入党委、 *** 重要议事日程和“一把手”工程,成立书记、市长“双组长制”平安长春建设领导小组,建立“1+8”专班工作体系,构建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整体推进的组织运行模式,努力把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平安创建效能。
为有序推动平安建设,长春市制定了规范性文件160余份,形成了定期例会、专项调度、考核评估等常态化机制,构建了上下贯通、横向联合、协调有力的工作体系。
长春市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统筹谋划平安长春建设,制定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指导性文件,为平安建设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和法治保障。
2015年,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决定》,推动平安建设法治化、规范化。
2016年,长春市落实《长春市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细则》,将平安建设纳入党委 *** 绩效考核,实现了平安建设考评的具体化、项目化、刚性化。
2017年,长春市制定《关于加强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实施意见》,对平安建设作出具体安排。
2021年,长春市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确定12项基层平安创建示范项目,以基层小平安积累全市大平安,形成了具有品牌特色的创建模式。
顶层设计、高位谋划、纲举目张,全市各平安建设责任单位共同努力,平安长春建设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新台阶。
立体防控与“雪亮工程”
桂林路商圈是长春市最具时尚元素的商业地带,也是各类治安案件的易发区域。为了全面提升商圈的平安指数,长春市注重“商户联防”,开展了“十店联防、十铺联防”。
商户张小军表示,在经营期间,如果发现有可疑人员时,他们会立即通知派出所、市场保安。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近年来,紧紧围绕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市目标,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织严织密治安防控网,推进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持续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推动形成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大防控”格局,打造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欧亚南三环购物广场综治中心等一批教育基地。
“小区附近、公园周围,每天晚上都有警用巡逻车和巡逻的民警,让老百姓感觉特别有安全感,现在社会治安越来越好了。”在南溪湿地公园散步的市民王佰娟说。
从2011年7月份开始到现在,长春市一直坚持夜治安巡逻防控工作,与白天的社区警务巡逻24小时无缝衔接,在公安系统开创了全警夜巡的先河。
十年来,长春市公安局以街面巡防为支点,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社会力量为补充,以机制建设为统领,努力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长春市抓住全国首批“雪亮工程”示范城市创建契机,全市建设高清监控探头点位4.5万个,在治安防控、城市管理、应急救援、服务群众等领域作用凸显,为城乡服务管理提供了更加便捷可靠的科技支撑。
推进综治信息系统、综治视联网系统、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三网合一”建设,打破了地域、部门信息壁垒,实现了人、地、事、物、情、组织等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农安长安工程”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项目被评为“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
探索建立小区智能安防体系,总结推广朝阳区“互联网+社区”模式,鼓励安装智能门禁、车辆道闸、消防感知等智能化技防设备,与“雪亮工程”建设有机融合。
近年来,长春市110警情同比下降13.7%,社会面可预防案件下降45%,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大智治制与长春速度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近年来,长春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牵引,深化全面依法治市,改革创新,平安长春跑出了“加速度”。
2020年以来,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动与长春市 *** 建立府院联动机制,积极融入营商环境建设大局,参与起草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升方案。第一次府院联席会议发布《关于建立府院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围绕破产案件审判、优化营商环境等7个方面开展深层次联动,有效实现行政与司法良性互动、同向而行。
2020年4月16日,长春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这是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加快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尽快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的重要举措,标志着长春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驶入快车道,开启新篇章。
2021年11月,二道区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正式入驻二道区东盛街道,是全市首个入驻街道矛调中心的法庭,这个“微法庭”探索以“街道+法庭”的新模式,定期现场办案,让百姓在家门口化解纠纷。
2022年7月18日,由吉林省、长春市、长春新区三级共建的长春智慧法务区正式揭牌,一个立足吉林、服务东北、面向全国,全面覆盖、无缝衔接国际国内法律服务需求的高能级法律服务高地正在长春新区崛起。
2022年8月19日,吉林省首个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平台——智慧未检云平台启动仪式在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举行。这是朝阳区检察院借力“互联网+”,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方法,在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智慧化建设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打造了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朝阳检察样本”。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创新探索,长春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力度,助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法治,关乎国家治理,也关乎百姓福祉。长春市强化自治强基,积极引导城乡社区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协商,推进547个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培养9100余名乡村“法律明白人”。
长春市将法律服务做到基层第一线,在全市建立了464家社区法律服务站,实现了县(市、区)和乡镇法律服务站全覆盖,创新地形成了党委领导、法学会协调、社区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
十年来,长春锚定全国法治 *** 建设示范市创建目标,不断提高依法治市、依法执政能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近年来,长春市不断完善相关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出台《长春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29部,修订18部,为平安长春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多元共治与第一防线
近年来,长春市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充分发挥“五治作用”,创造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经验和做法。
双阳区在全区自然屯组成立了“1+3+X”模式的屯务委员会。
“1+3+X”屯委会,“1”即一个“支部建在屯上”的党组织网络;“3”即由屯委会主任、综治协管员、妇女委员组成的工作团队;“X”即由老党员、种养大户、合作社负责人等志愿者组成的义务委员队伍。
“1+3+X”成员充分发挥优势,入户宣讲政策,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已经成为维护和谐稳定的主要力量和生力军。
依托161个党员家庭户、24个楼栋党小组、10个网格党支部,宽城区长山花园社区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家庭户”四级党建工作体系,通过这个网络,将党的声音传达到群众中间,把群众的需求及时反馈上来。同时,还探索出一条社区党委提议、社区两委商议、党员和居民代表审议、社区公示决议的“四步议事工作法”,将过去的按需服务,转变为引领式服务,形成“社区党组织领导、居委会主办、居民广泛参与”的民主协商治理机制。
南关区积极探索既符合传统农业区域特点,又符合典型城乡接合部需求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打造升级版综合治理平台,“幸福•平安港”应运而生。这里实行接待、分流、受理、办理、反馈、回访等“一站式”便民服务工作流程,形成了“一站式”受理、集中办公“一体化”运作、接待群众“一条龙”服务、解决问题“一竿子”到底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新机制。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是最基层的平安单位,更是平安建设最重要的“细胞”。
如何让人民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在探索和实践中,长春市运用“三长”联动机制,让基层治理力量向网格、楼栋、单元延伸,为社会和谐稳定筑起“第一道防线”。
目前,全市配备“三长”24.4万人,通过“三长”入户问、线上问、协商问等途径,全面收集社情民意、了解群众需求、回应解决诉求。
“三长”联动机制的实行,解决了一批批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实现了小事不出单元、楼栋,大事不出社区,让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了直达“神经末梢”。
长春市积极打造“枫桥经验”长春样本,巩固完善“三式联调、四级联动”模式,总结推广“1+3+X”模式,严格执行“日排查、周调度、月研判”工作制度,预防在源头、解决在基层。
顺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长春市积极营造“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拓展平安长春的“最大公约数”。
今天的长春,出行越来越放心,居家越来越安心。
初心一如来时路,山高路远再启程。站在新时代,肩负新使命,长春市上下将继续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保社会和谐稳定,促百姓安居乐业,探索具有长春特色、市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