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刺马案》(刺马 清末四大奇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刺马案》(刺马 清末四大奇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刺马案》(刺马 清末四大奇案)

清朝末年有四大奇案,分别为:刺马案、杨月楼案、太原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除了刺马案以外,其他三个案子的受害人都是中下层百姓,因为无权无势所以蒙冤之后就很难翻身。但是其他三个案子都沉冤得雪,唯独刺马案没有一个结果。刺马案的受害者马新贻是两江总督,但就是这位一品大员被小人物张文祥所刺杀,此事不奇吗?奇,甚奇。接下来我给大家梳理一下刺马案的细节,看看刺马案的影响有多大。

同治七年(1868年)五月二十八日:这一天闽浙总督马新贻进京见皇帝,之后向皇帝请二十天的假,说是要回老家祭祖。在京城的时候,马新贻先后被召见了十多次,并且最后一次是被慈禧召到了养心殿。至于他们之间说了什么,那我们不知道,不过马新贻出来之后满面惊恐。一个总督那绝对是见过世面的,能让一个总督满面惊恐,可想而知马新贻和慈禧密谋的事情有多大。后续马新贻匆匆离京,更是让人起疑。要知道清朝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没有进过京城的地方官进京之后都要案例拜访京官,然后加以 *** 。除非是得到朝廷任命,不然也不会不守规矩。对此马新贻的后人说慈禧授予马新贻密旨,令其严查太平天国圣库的下落。这件事的真实性暂时不考证,我们接着往下看。

同治七年(1868年)十九日:马新贻回到家乡,然后准备祭祖。马新贻在二十天假快结束的时候把自己的兄长招到了密室,然后叮嘱:我此番凶吉难测,如果我要死了,那你们千万不要去京城告状,只有忍气吞声才能自保。这句话有问题没有?有!问题很多。

公元815年唐朝宰相武元衡被刺,之后长达千年都没有发生过总督被刺杀的事情,马新贻为什么担心自己会死?如果是平常人那么可能是担心朝廷会出手,但是马新贻可是刚从京城回来,京城不杀他那么谁吃了豹子胆敢刺杀总督?千年以来无人杀总督,但是马新贻觉得自己会死,这里面就有问题了,

此时朝廷的调遣令还没下来,也就是说现在除了决策人之外,没人知道马新贻要升为两江总督。马新贻说自己此行十分凶险,而他无非就是两条路,一种是回京城当官,另一种就是去别的地方当总督。刚从京城回来那么前者就可以排除了,所以马新贻的路就是去别的地方当官,也就是说马新贻知道自己要去别的地方任职而且知道自己会有危险。

按理说官员到地方任职,那都是可以和光同尘的,也就是同流合污。如果是和光同尘,那么就不会有危险。但是看马新贻的口气,很显然是不想和光同尘的。不想和光同尘,那意思就很明显了,马新贻很有可能是带着密旨要去干什么事,慈禧授予马新贻密旨这件事也就说得通了。

马新贻是1847年考中的进士,1868成为两江总督,其升迁速度非常快。一个书生在安徽、浙江、闽浙、两江等地任职(地方多为太平军肆虐之处),不仅没有遭到过贬黜,反而像是坐火箭一样往上窜,没有清廷力挺那是万万做不到的。帝师王闿运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

“新贻起家牧令,虽在兵间,然无殊勋特绩。数年之间,致位督抚,竟代国藩总督两江重地,亦必有为之张目,隐以抗湘淮诸帅者。”

重点就在于没有什么特大功绩反而还能代替曾国藩总督两江重地,很明显马新贻就是清廷扶持起来对抗曾国藩的人。王闿运的评价外加上马新贻后人的话,让人愈发愈相信马新贻肩负着清廷的使命,而这使命只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查明太平天国圣库的下落,另一种就是瓦解曾国藩的湘系。个人倾向于第二种可能,因为曾国藩的湘系太强大了,与权力相比那点钱真是微不足道。

同治七年廿一日:朝廷颁布命令,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箸马新贻调补,不用来京城面圣直接赴职。

马新贻当了两年的两江总督,干了很多事,而所干之事也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历史也并没有记载马新贻有查过太平天国圣库的下落,结合曾国藩的轨迹再看,这事就更有意思了。同治三年正月:曾国藩攻克太平天国都城,朝廷加封曾国藩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

同治三年八月:曾国藩上书请求裁军,朝廷准许裁军。

同治五年:慈禧强令曾国藩为钦差,负责督师剿捻。剿捻并不重要,而且李鸿章更适合这个职务(曾国藩年级大了,而李鸿章还很年轻),但是慈禧却强令曾国藩前往,这就有点强人所难的意思了。而且曾国藩此次剿捻并没有取得什么战功,他的声望开始下降。

同治七年八月:慈禧明升暗抑,让曾国藩北上当直隶总督。直隶总督可不比其他总督,其他地方的总督就是土皇帝,但是直隶总督靠近京城,十分容易被波及以及被监视。同年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代替了曾国藩的职务。

同治七年:马新贻在两江干实事,捞名声。而曾国藩却因为天津教案导致自己里外不是人,列强指责他办事不力,百姓指责他为洋人办事,名声急剧下降。到这里我们能看出两个人的区别,马新贻是越来越得民心,而曾国藩是越来越不得民心。追查太平天国圣库下落已经不重要了,只要马新贻能坐稳两江总督的位置,那么按照这个趋势下去曾国藩被杀是迟早的事。届时湘军派系就会迎来灭顶之灾,而之前吃了多少都要吐出来,于朝廷来言湘军只是暂时替朝廷保管圣库而已。

同治九年:同治七年时湘军被迫裁军,被裁的人没有工作,所以就组成了“哥老会”,也就是黑社会。这群人和官府勾结,无恶不作,危及到社会安全,对此马新贻镇压了一批地方黑社会。

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一日:湘系丁日昌紧急奔赴至天津,拜见曾国藩。

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二日:曾国藩回访丁日昌,而此时两江总督马新贻在离总督府不远的校场阅兵时被刺。而凶手张文祥并没有跑,反而是站着等人来捉他。

清廷勃然大怒,命人严查此案。江宁将军魁玉和张之万两人审理结果就是:

据称凶犯张汶详曾从发逆,复通海盗。因马新贻前在浙抚任内剿办南田海盗,戮伊夥党甚多。又因伊妻罗氏为吴炳燮诱逃。曾于马新贻阅边至宁波时,拦舆呈控,未准审理,该犯心怀忿恨。……该犯旋至新市镇私开小押,适当马新贻出示禁止之时,遂本利俱亏,追念前仇,杀机愈决。……随众溷进督署,突出行凶,再三质讯,矢口不移,其供无另有主使各情,尚属可信。

两江总督就因为这个死了,着实冤。而且当时负责两江总督安全的是喻吉三(中军副将)、叶化龙(武巡捕)以及一帮随从,马新贻死于短兵(匕首),很显然凶手是要一击必杀,不给马新贻任何求生的机会。如果要是和马新贻有仇,那么站在远处射一箭就好,没必要搭上自己的命。而如果是站在远处射箭,那么还能说过去,但张文祥是用匕首刺杀的马新贻。要是没有内鬼配合,张文祥要想刺杀马新贻那绝对是比登天还难。

而且张文祥高呼“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很多人认为张文祥应该是别人豢养的死士,这是为了报答别人的恩情。但我更觉得张文祥这是和湘军高层人员说的话,而这个高层显然就是曾国藩和曾国荃。我们不妨按照常理推算一下接下来的情况,然后再加以分析。

马新贻遇刺,凶手嫌疑最大的就是湘军派系,而曾国藩身为湘军派系的头领那一定会被扣押。曾国藩被扣押,曾国荃就有理由清君侧。将军为了逼赵匡胤造反搞出一个黄袍加身,李世民为了逼李渊造反特意安排李渊和皇帝的妃子独处一室,这些行为都是让人下定决心造反,而刺马案发生之后朝廷中枢和地方之间的矛盾非常大,战争一触即发。先前就有人劝曾国藩造反,但是曾国藩并没有造反,刺马案很有可能是让曾国藩(或湘军)和朝廷决裂。

但是这样对湘军没多大好处,因为湘军的核心人物就是曾国藩,刺马案发生的时候曾国藩还在北方,万一曾国藩有什么闪失那么湘军群龙无首,曾国荃虽然能镇住湘军但是很难有大发展,湘军只会在清朝的绞杀下慢慢走向覆灭。虽然刺马案彰显的是湘军和朝廷决裂,但是这也分两种,一种是主动决裂,另一种是被动决裂。主动决裂很好理解,那就是湘军自己动手。被动决裂就是别人动手,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逼湘军和朝廷决裂,而朝廷扣押曾国藩,之后绞杀湘军。

被动决裂的受益人有三位,其一李鸿章,其二左宗棠,其三慈禧。李鸿章和左宗棠可以借着绞杀湘军的目的进驻两江,并且慢慢的绞杀湘军。但是唇亡齿寒,等李鸿章额左宗棠等人绞杀完湘军之后,清朝就会趁你病要你命,一举削弱这几人的实力。所以他们两个人的嫌疑就可以暂且排除,鹬蚌相争最后得利的是渔翁。湘军和朝廷决裂之后最大受益人是慈禧,能解决曾国藩,并且还能绞杀湘军,后续还能削弱其他几人,有没有可能是慈禧刺杀的?这个可能太小了,因为马新贻本身就是朝廷扶持起来的人物,只要马新贻能坐稳两江总督的位置,那么清朝就可以着手剪除曾国藩的羽翼。

被动决裂的可能性小,那就只有主动决裂了,也就是说是湘军自己动手刺杀了马新贻。朝廷对审理结果不满意,所以让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并且让刑部尚书郑敦谨主审此案。当时曾国藩以病为由拒绝回任两江总督,这就有点意思了。曾国藩深陷天津教案的旋涡里,正常人巴不得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但是曾国藩不愿意。在清廷的三令五申下,曾国藩最终还是回任两江总督。

刑部尚书进行了半个多月的审讯,在这期间曾国藩一直没说什么,后续冷不丁冒出一句实无指使别情。此话出自两江总督曾国藩之口,那就有点分量了,意思就是差不多得了,别再追查下去了,要真是把事情查清就不好收场了。之后按照原本的审理结果报给朝廷,但是圣旨还未下达,刑部尚书郑敦谨就带着自己人离开了江宁。曾国藩按照原本的规矩送给他“盘缠”,但是郑敦谨分文不取,反而是郑敦谨的手下各自拿了500两。原本钦差都要回京交旨,但是郑敦谨并没有回京交旨,反而是称自己有病直接会请求开缺。清廷不允,郑敦谨直接放弃官职回乡了,自此终身不再为官。为什么郑敦谨直接弃官归乡?我们往下看。

孙衣言是马新贻的心腹,马新贻死后孙衣言为其撰写碑文,碑文如下:“…..贼悍且狡,非酷刑不能得实,而叛逆遗孽,刺杀我大臣,非律所有,宜以经断,用重典,使天下有所畏惧。而狱已具且结,衣言遂不书诺。呜呼!衣言之所以奋其愚憨为公力争,亦岂独为公一人也哉!

​此碑文一出震惊朝野,谁都知道刺马案另有隐情,而郑敦谨很有可能查到了什么,但是因为影响太大所以没有说出来。之后郑敦谨辞官归乡,这一点可能就是为了避祸。让自己手下拿500两,很明显,意思就是让手下接 *** 赂,以免去杀身之祸。因为郑敦谨自己是刑部尚书,他要是死了朝廷一定会追查,但是那两个人只是一个郎中,死了也就死了,也没谁会去过问,两江总督想要弄死一个郎中这简直是轻而易举。

前面还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孙衣言请求郑敦谨严查刺马案,而郑敦谨反问孙衣言说:如果查到是某某人指使,而这个某某人的后台是军队,此案该如何结案?很显然郑敦谨查到了什么,但是因为影响太大了所以并没有声张,而当时湘军的核心就是两江总督曾国藩,所以郑敦谨说的是谁一眼就能看出来。

曾国藩有可能是指使者,但也有可能是湘军派系中其他的动的手,曾国藩只是一个知情者。但是凶手可以锁定在湘军派系的范围内,是曾国藩为了维持两江总督的地位痛下杀手还是其他人要逼曾国藩和清廷决裂,这就不为人所知了。而这场中枢和地方的博弈,中枢败了,清朝的统治开始急剧衰落。

更多《刺马案》(刺马 清末四大奇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