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榆林的gdp(榆林 人均GDP),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榆林的gdp(榆林 人均GDP)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榆林的gdp(榆林 人均GDP)

「上郡」梳理了去年榆林绝大多数资料,采访了超过20多位相关人士,撰写了这篇长文,深度解读5435亿GDP背后相对全面的、真实的榆林

◎ 作者 l 宇文恺 编辑 l 拓跋睿

本文7154字,精读完需15分钟

上一次这么简单、直接地讨论榆林,还是本世纪初煤价第一次崛起时。当时外界对榆林不甚了解的猜测,大抵吻合了榆林存林法则般的崛起。但20年之后,这座能源大市的发展逻辑早已经与当年大相径庭。

榆林2021年经济数据一经公布,就引起极大关注。

过去一年,榆林GDP以罕见的32.9%名义增速首次突破5000亿元,达5435亿元。与去年比增长了1346.52亿——仅仅这个增值就相当于去年商洛、铜川和杨凌的经济总量。

经济竞逐的榜单迎来了新的解读,比如,“榆林的经济体量也超过了襄阳和宜昌““榆林以仅12亿的微小差距,排在洛阳身后,在整个中西部地市中位列第二”……

我们得承认,这种增速即便放在全国,也会引起巨大讨论,但我发现更多人或媒体对榆林的注意力——只把崛起逻辑放在“煤价上涨推高榆林GDP”这个单一的结论上。

不可否认,数据统计很大程度印证了上面这一简单的逻辑,但我们讨论的榆林是急速转型期的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是“碳中和”“碳达峰”下全国产煤超7.4%产煤大市,是首次进入TOP 50的城市……

况且去年榆林一产农业遭受“十年以来最严重大旱”,二产煤炭与能化领域则逢中央环保督察、“双碳”“双控”“两高”政策约束等多重内外部政策叠加影响,三产服务业遇继续延绵的新冠疫情……

这大概是榆林史上最复杂的一年,这种境况下讨论榆林,任何单一的发展定论都是草率或有失偏颇的。所以年后这段时间,「上郡」梳理了去年榆林绝大多数资料,又采访了超过20个相关人士,撰写了这篇长文,深度解读5435亿GDP背后相对全面的、真实的榆林。

“不止煤炭!”

有时候,事实未必是真相,全部的事实才是真相。

去年榆林首次跻身全国“5000亿GDP俱乐部”,首次进入全国城市TOP 50之后,似乎唯一的结论就是“煤价上涨推高榆林GDP”,似乎榆林经济的增长、发展就等同于煤价上涨,市场的作用。

我们比对完两组数据发现,好像并非如此。

首先,我们分析去年榆林GDP的组成发现,以煤炭核心的第二产业固然撑起了榆林2021年经济的大半江山,但煤炭之外的榆林经济各个领域,都成为去年榆林“成绩单”的重要支撑。

榆林市统计局方面对「上郡」分析称,去年榆林第一产业产值实现290.25亿元,在陕西排第4。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全省排名第4”的背后,是榆林遭受了近1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受旱面积近600万亩,而榆林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也就1100万亩左右——这种情况下,一产依旧没有落下。

我们再看第三产业,去年榆林三产实现1440,29亿,全省排名第二,同时增速也排名第二。第三产业原本不是榆林的强项。而且去年整个服务业上空都盘桓着疫情的阴霾,总量和增速上都取得了第二,实属难得。

这也就是说,榆林5435亿GDP里,除了以煤炭为主的二产大幅增长,去年榆林一产和三产也逆势取得不俗的成绩。

回过头来看榆林的二产,其实煤炭也只占4成,石油占比约3成,化工2成,其他1成——只是因为煤炭的光焰太盛,才遮住了其他二产的光芒。

这是内部分析,我们再看与同类城市的外部比较。

如果仅仅因为煤价上涨推高了榆林GDP,那我们先比较一下鄂尔多斯和榆林:

鄂尔多斯去年光卖煤炭就达7.2亿吨,而榆林去年煤炭产量也就5.52亿吨。按理来讲,去年煤价高位运行,鄂尔多斯去年比榆林多产1.7亿吨煤,GDP应该赶超榆林了,或者二者GDP差距理应缩小。但事实是,去年榆林GDP反而甩开鄂尔多斯720亿,2020年这差距是556亿,差距反而拉大了。

上述比较,说明榆林与鄂尔多斯经济体量的差距,不是因为煤炭上涨拉开的。榆林去年在煤炭之外很多方面也在发力,说明榆林不是单纯靠煤来撑起这座城市经济的。

“生态环境,挺在最前面”

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城市竞逐赛中最重要的方向标之一,“高质量”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或者保障,就是产业发展中的环保达标程度。

众所周知,榆林资源开发强度全国排在前列,但榆林生态本底脆弱,生态环境历史欠账非常多,尤其在对煤炭开采和煤化工环境要求更为严格的标准之下,榆林去年环境质量还是取得了史上最好水平。

在大气治理方面,榆林中心城区优良天数达到313天,PM2.5年均浓度26微克,同比改善21.2%,改善幅度全省第一,榆林大气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榆林的水治理更艰难,去年榆林国考断面比“十三五”增加10个,这意味着对榆林水排放的“考试”更加密集、精准了。而且去年的大旱是近十年来所仅见。但16个国考断面整体水质改善了33.8%——改善幅度全国第二,创历史最好水平。

地下水位的下降、地表水减少,以及带来可能的二次沙化,去年引起了榆林新的警觉。榆阳区的疏干水,定靖、尤其靖边的农业用水对地下水的超采,使得水位严重下降。如果由此引发了全面二次沙化,那榆林面临的问题可能是毁灭性的。

对此,榆林去年重手出击,限制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并对泛滥取用地下水,给予严厉制止。榆林市一级层面对环保的新的更严格的诉求,加上市环保局人事履新,榆林环保执法创历史最好水平。

榆林市环保局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榆林累计检查企业7300余户次,立案查处921起,罚款1.17亿元,同比翻了一番,罚款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国百分之一,位列全国第10,创历史最好水平——榆林在环保执法和监管上,终于走在了全国前列。

环保的规范的很大程度上规范和掣制着产业,尤其在去年的榆林,尤为突出明显。

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集中在黄河流域中上游,它保障着全国能源安全,但流域能源供应地长期以来普遍是“能源供应全国,污染留在地方”。

1998年以来,榆林累计生产原煤49.6亿吨,每吨煤生态损失高达25元,实际收取治理资金仅为9-10元——生态治理资金严重不足。再加上去年以来逐步落实的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以及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战略任务,治理投入能力与治理需求严重错位。

这是榆林持久且积重难负的压力,但欲戴皇冠,必受其重。高质量发展、高规格的环保水平是榆林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总书记去年9月在榆林考察时强调,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去年,“双碳”“双控”“两高”政策约束等多重内外部政策叠加影响,榆林依托中科院、中国环科院等专家团队,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碳中和达标规划,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在“十四五”规划原定项目盘子中,主动压减了40多个总投资7000多亿元的“两高”项目。

7000多亿投资!

砍掉巨量的投资,牺牲掉的是未来榆林GDP的数值,但不得不说,未来榆林的产业结构、环保水平更为合理了。

到目前为止,榆林城乡发展最大的短板和掣肘之一,就是缺水。但我们都知道,榆林又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这种矛盾缠绕了榆林很多年。

也就在去年,榆林史上最大引水工程——黄河东线马镇引水工程加快推进。

当时规划“2020年工程进入全线建设,力争4年后建成投运”,去年以来工程推进加快。今年,项目一期完工,榆神、神木的园区就能用上水。

*** 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用一个陕西的羊肉泡馍作比喻——“有多少汤,泡多少馍。”

水在发展中的因素太重要了!但榆林水资源极度匮乏,同时降雨量也很少,榆林在水里的历史欠账也很多,黄河对岸的山西几年前通过大手笔,将省内的水域联通起来,建成了可以随时调动水资源的“水网”。

榆林市委市 *** 也正筹谋完善一张榆林的水网——东线,马镇引水;西线,定靖从宁夏引水,南线,清涧从延川调水,中间的大型的水利枢纽过程,就是榆阳区的王疙嘟水库,几个方位形成一个水网。

一旦这个水网形成,榆林可以在任何时候向任何地方调水,用榆林市水利部门的话说,这是榆林的一项千秋工程。

这是榆林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重要的保证,也是榆林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绿色水资源短缺瓶颈的战略支撑。

“优化营商环境,一场硬仗”

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服务的是产业、企业,但同时考验的也是 *** 与职能部门的信用与营商环境、招商能力等。

过往多年来,榆林囿于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等带来的信用崩塌,整个城市、民间信用受到前所未有的损伤。

我们看看5年前的2017年——榆林市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曾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位列第259位,全国倒数第三,其中政务诚信排名倒数第8,社会诚信排名倒数第二。

这种排名与榆林经济体量、城市发展诉求完全不匹配,甚至成为榆林城市的耻辱。也正是源于此,近两届榆林市委市 *** 班子将榆林诚信建设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来抓。

榆林构建的一系列信用体系与措施,让榆林城市信用每一年都在逆袭——到2021年,榆林市城市信用综合指数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26位,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一。榆林正积极争创全国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榆林的营商环境问题,应该是榆林最积习难改并令人诟病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顽疾”之一。营商环境差,直接影响榆林招商引资、老百姓幸福感,乃至整个城市的形象。

这几年,榆林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全市第四大攻坚战强力推进,全力破积弊、去烦苛、除障碍。

2021年,榆林聚焦监测排名、投诉举报和改革创新三项重点持续发力。榆林上线全国第一个地级市“营商环境平台”,出台全省第一个营商环境工作综合考核办法,出台全省第一个营商环境投诉举报规范性文件……

种种举措,都是榆林前所未有的。最新的排名显示,榆林营商环境排名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底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2021)》,对外发布了400个县域营商环境排名,榆林神木作为陕西省唯一入选2021年营商环境百强县(市),位列第79名。

优化营商环境最终目的之一,是为了招商引资。

但熟悉榆林的人都清楚,榆林这座以能源为发展底子的城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是不重视招商引资的。

但去年开始,榆林同样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强度开展招商引资。

我们梳理材料发现,去年6月榆林市委、市 *** 联合发布的一份关于招商引资的试行文件称,“招商引资是推动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事”——这种提法在榆林还是史上第一次。榆林成立的市招委会由市委、市 *** 主要领导担任主任,足见其重视程度。

这份文件除了为榆林下辖县区、榆林高新区、榆神工业区党政领导提出了任期内10亿元到50亿元投资的单个项目落地,榆林市委市 *** 每年春节假期后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全市招商引资考核表彰会议。

“十四五”期间,榆林设立总规模不低于50亿元的招商引资政策兑现资金池。还将从全市抽调30名后备干部充实招商队伍。在榆林市 *** 两周前出台的《榆林市产业类项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则提供了堪比沿海的前所未有的项目落地优惠政策。

上述种种,无论重视程度还是力度,在以往的榆林没有出现过的。

一个成熟现代的城市中,商业文明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商业文明的先决条件就是营商环境。

煤谁都会挖,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榆林的必选项,榆林以从未有过的强度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为这些产业的发展铺平环境的道路。

“中国煤化工看榆林”

煤炭之外的产业,代表着榆林未来的方向。榆林在产业转型领域最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高端能化,毕竟榆林这座城市的发展底子还是能源,而且榆林煤化工被寄予厚望,有句话叫“未来煤化工看中国,中国煤化工看榆林”。

去年,随着去年“双碳”“双控”“两高”多种政策直接作用于煤化工领域,用榆林人自己的话说“我们迷茫了”,与此同时,外界对榆林的解读也开始摇摆了。

榆林的煤化工怎么走?

但随着2021年9月中旬 *** 总书记来陕期间亲临榆林考察调研,为榆林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榆林在能化领域的发展的思路是明确的,榆林首先站在战略位置上,扛起煤炭能源保供政治责任。其次,榆林明确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能耗和碳排放双管齐下,严把入口关,同时以中央环保督察通报典型案例整改为契机,持续推进存量项目及企业节能诊断全覆盖和效能整体提升。围绕“三转三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榆林破题推动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正是总书记指明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

榆林已经在这方面已经明确了基本思路。

当然榆林的煤化工才刚刚起步,我们注意到榆林正依托中科院和秦创原两个创新龙头抓科技创新,使得榆林煤化工产业成为真正的“中国煤化工看榆林”。

外界对榆林更多的关注是煤炭,其实围绕煤炭的高质量发展,才是最近几年榆林的发展重心。上面所述的高端煤化工是一个领域,氢能另一个重要的领域。

榆林本身并没有蕴含大量的氢,但每年大规模的能源工业活动会“顺带”产生许多氢。比如煤炭干馏过程中析出的未经净化处理的气体产物又称“煤荒气”,煤荒气便可直接制氢。

数据显示,榆林充分利用荒煤气尾气每年可获取130万吨氢气,充分利用部分产能过剩的天然气制氢产业可获取近20万吨/年的氢气,充分利用富余风、光能源转化可获取32万吨/年的氢气。不过,全市每年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氢气总量已达到180万吨以上——相当于浪费200亿m³氢气。

氢能是一个未来产业,一个战略产业,陕西省规划的棋局很宏大——用10年时间将陕西建成集氢能源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国家级氢能源基地——中国西部氢谷,建成集氢能高端装备制造、氢气生产、营运、输出及综合利用等国家级氢能产业基地。

陕西的规划中,在最近10年中,榆林将成为陕西省氢能规划中唯一重点发展的区域。这个背景下,投资300亿的巨量项目启动,在榆林高新区打造氢能产业集群,推动“西部氢谷”的建设。

“新产业,榆林的未来”

此外,无人机这个在榆林异军突起的产业,去年也在榆林有了长足的进展。

靖边的国内首家无人机专业试验测试中心,在目前炽热的无人机领域,这是国内唯一一家无人机测试基地。

去年7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榆林市人民 *** 《关于支持建设“月球资源开发利用实验与科普基地”的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京举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支持榆林市建设月球资源开发利用实验与科普基地,为服务开展月球活动试验与科学实验,发展空间特色旅游,探索地月空间经济模式,开展航天科普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5年,靖边无人机试验测试基地,智能无人这一新兴产业初步建成集研发、制造、运维、观光旅游体验为一体的综合体验地,全面建成国家空天地海无人系统试验地。

去年4月18日,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在榆林揭牌。总起飞重量5.2吨、业载1.5吨的超视距货运无人机“榆林号”从榆林始发,历经1个小时27分钟,飞行了180公里,在宁夏盐池顺利降落——这是国内大型民用货运无人机超视距长距离航线载货首飞。

围绕着一系列无人机项目,榆林延长和丰富了无人机的产业链条,从无人产业到民众体验领域,形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产业集群。

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榆林新产业,就是装备制造业。

榆林提出“推动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领域现代服务业及其配套产业发展,开拓榆林及周边地区能源化工基地的千亿级装备市场。”

作为国家级能化工基地,榆林在装备制造领域,尤其能化行业的装备制造领域市场极为可观:榆林除了有超过200座煤矿,还有195户化工企业,263户非煤矿山,6万余口油气井,2.95万公里油气管道,能源化工企业在设备更替、维修再制造、技术服务等方面需求旺盛。

新的技术更迭带来了不断升级的需求。以煤矿为例,当今中国煤矿已经迈向“智采时代”。从炮采、普采、综采再到智采,中国煤炭工业实现了从手工作业向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跨越,榆林更是先行区。此外,在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发展太阳能光伏组件、风电制造、储氢装备等方面空间广阔。

上述可以看出,在榆林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机遇空前。

榆林这两年在装备制造领域也频频发力。

榆林高新区,作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承载区,筹备建设中国西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在榆林高新区在下辖的榆横工业区规划10.7平方公里装备制造基地。

陕西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则蒋守谦去年的一次会议上表示,榆林高新区锚定“中国首位煤化工先进制造基地”目标,规划引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为全省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价值链低端迈向中高端提供重要支撑。

这就意味着,未来榆林在装备领域迎来从未有过的机遇。

榆林能源腹地神木大柳塔目前也形成了非常成熟和完善的矿山机电配套服务市场,在柳兴街、义马路两旁有超过2000多家商铺商户,所有煤矿、电厂、焦化企业和洗选企业等各类厂矿所需的设备物资,都能在这里找到。

这是中国无以伦比的矿山能源装备市场的核心区域——以大柳塔为中心,半径200公里内是中国煤炭资源最丰富、产能最富集、开采加工能力最强的能矿中心区。

这个半径内地区生产总值超1万亿元,分布着包括国能神东、陕煤、中煤、伊泰、汇能、鄂尔多斯、乌兰、榆能等654家大中型煤矿、437家煤化工企业、239家兰炭企业、127家电厂、898家洗选加工企业和345家合金加工企业。

无论煤化工、金属镁、氢能,还是装备制造,都是榆林以煤炭为核心的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目前榆林正在延长、完善这个链条。这会使得榆林在煤炭以及能化产业这个领域真正能代表中国的发展前沿。

我记得大概2000年前后,深圳的发展一度是被质疑、被人看衰。但从最近几年来这座城市产生炫目的成就来看,深圳已经完成了产业升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有完整的科技产业集群。

有一个传说,“硅谷”一个设计点子在美国需要花3个月时间才能找齐相关电子元器件,但到了深圳华强北,只需要1天,就能给你拿出样品。这背后说的就是深圳基于自身科技产业方面产业链条已经非常成熟。

不久将来的一天,在能源领域,榆林也可以实现。

去年榆林以超过5000亿的GDP,引起了外界新一轮的关注,但就像我们开头所述—“黑金”煤炭的光芒掩盖榆林高质量发展,掩盖了榆林产业的精细化方向,掩盖了更为复杂、多元和进击的榆林。

我们不能说煤价上涨与榆林去年经济弱相关,但每一个领域都不能单独代表这座极具典型意义的城市,或许这些领域的全部才是完整的、真实的榆林。

更多榆林的gdp(榆林 人均GDP)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