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又是一年“3.15”,今年是《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发布后正式施行的第一年。随着我国社会信用系统建设衔枚疾进,个人征信报告的使用范围愈发广泛。消费者在向银行提出贷款购车、购房申请时,首要便是出具个人征信报告,个人征信报告已成为银行等放贷机构批准发放贷款的重要依据。但近来,各类“征信修复”中介机构纷纷粉墨登场,号称能够帮助消费者“洗白、铲单、修复征信”,甚至可以实现“异议投诉咨询、代理投诉”……如此“征信修复”真的可信吗?3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通过官方微信账号发布消息明确表示,“征信修复”不可信,“修复”、“洗白”是陷阱。
“征信修复”概念子虚乌有 四类涉疫群体享保护政策
所谓“征信修复”,是不法中介机构故意混淆“信用修复”、“征信异议”的概念自创出的名目,目前在征信领域的所有法规、文件中,均无此说法。在日前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党委书记陈建华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明确表示,“征信修复”骗局实则是伙同信息主体以恶意逃废债或骗取信贷为目的实施诈骗。
在具体实施诈骗工程中,该类“黑中介”在收取消费者高额费用后,往往通过教唆消费者捏造事实,伪造文件来申请征信异议,一旦无理诉求未达成,便教唆消费者或者冒用消费者身份反复向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等进行恶意投诉,以缠诉、闹访等手段施压,试图达成逃废个人债务等无理诉求。此外,教唆消费者以“非恶意逾期”为由发起申诉同样是该类不法机构的惯用手段之一,但事实上,“非恶意逾期”的概念同样并不存在。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发布的消息中强调,征信报告客观、如实反映个人或企业履行信贷合同的相关情况,征信不良信息是对其违约行为的记载,不反映恶意或非恶意的主观感 *** 彩。
虽则“征信修复”是个噱头,但“信用修复”与“征信异议”却是合法且可操作的。若消费者认为信用报告上的信息有误,有权向征信机构提出异议,且渠道畅通无需中介。《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收到征信异议后,要对异议信息进行核查,发现确实存在错误或遗漏的,应当予以更正。但“更正”不是篡改、屏蔽数据,更非利用漏洞“洗白”。在现实中,由于个人征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消费者发现信息报告上的信息确实有错误或遗漏时,难免心生焦急,此时不法“黑中介”便打着“信息差”对消费者实施诈骗。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信息提供者,都无权随意更改征信报告上真实、准确的逾期信息。
与此同时,为维护疫情防控期间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类涉疫群体可享征信保护政策。具体针对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人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参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和企业,可向金融机构提出逾期征信记录调整申请,并按照金融机构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材料,经金融机构认定的,可调整相应逾期记录。
消费金融需求下征信业法治化“新台阶”
近年来,“扩大内需”屡次被强调,扩大内需是促进内循环成为新发展格局主体的重要支撑点。要实现扩大内需,扩大消费需求是主发力方向,是以,发展消费金融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引擎。在我国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当下,居民的消费购买力也随之走高。随着以“90”后为主要代表的年轻群体履约能力逐年走强,年轻群体逐渐成为消费主力,消费金融的核心群体日趋年轻化。
查,调查报告中显示,我国18岁至30岁群体是开卡消费的主力军。而年轻群体的的消费理念为重消费、轻储蓄。消费理念的变化叠加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消费金融在年轻群体中的接受度更高,消费信贷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各种消费场景下各类各类消费信贷服务的绑定,金融消费者也易面对过度负债、征信受损等风险。
虽然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不断兴起,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而言我国的商业银行仍是消费金融的参与主体。而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的金融机构采用的是央行的征信系统,其在授信决策环节仍然更注重对传统征信信息的使用,完善国家征信系统是当务之急。 2021年9月30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可谓我国征信业法治化迈上“新台阶” 。该办法在总结几年来征信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依法合规开展征信业务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规范指引,为现阶段我国征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为响应数字时代的召唤,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在2020年1月17日启动了二代征信系统切换上线工作,二代征信系统相对于一代征信系统拥有对用户信息更为详细的记录,在个人信贷信息上,个人征信报告也更加详细,更加准确详细的数据叠加技术升级,信用评估中发挥了征信数据的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在现阶段,我国的征信系统仍尚处于完善阶段。消费信贷要实现有效扩张,离不开金融科技的赋能,金融科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以往限制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信息不对称约束,扩大消费信贷的人群的覆盖面。传统征信业辅以金融科技,将更好落实普惠金融,促进我国消费信贷走深走扩。拿南京银行来说,近年来,其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深入推进大零售战略,在保持着优异不良率的情况下,资产规模快速突破万亿级大关。
普及征信知识 金融机构齐发力
古言之,不宝金玉,而忠信为宝。要杜绝“征信修复”陷阱,还需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科学的消费观,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健康成长。3月14日,在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诱导的风险提示》中强调,消费者若频繁、叠加使用消费信贷,易引发过度负债、征信受损等风险。作为我国金融主体,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应砥砺责任担当,针对我国消费金融主力消费群体开展金融知识宣讲,突出对年轻消费群体理性消费的教导,强调以消费者自身收入水平与资产净值状况衡量债务负担能力。在年轻群体进行超前消费过程中,要提醒消费者了解消费信贷相关政策与风险,防范过度信贷透支消费风险,树立科学理性的负债观与消费观。
同时,在以往的金融知识宣讲工作中,相较于“个人信息保护”以及“防范电信诈骗”这些宣讲热点,对“征信记录”类知识的普及力度与广度远远不够。金融机构应大力推进征信普及宣传工作,加强对“征信修复”宣讲,确保消费者在厘清个人征信细节的基础上认清“黑中介”的诈骗本质。如浦发银行南京分行在走进明故宫社区开展的金融宣教活动中以引导客户通过扫描二维码学习相关电子期刊,向客户宣讲征信知识,避免通过“黑中介”修复信用;光大银行盐城分行在营业部开展了“普及征信知识”征信宣传活动,该行以网点为平台,统一摆放宣传折页,并设立咨询台,在宣讲征信知识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必要的咨询和救济渠道,引导广大消费者学习查询方法。
浦发银行南京分行开展征信知识宣传活动现场(图/浦发银行南京分行)
同时,普及金融知识不是“阳春白雪”,金融知识的受众是广大群众,要实现宣讲效果最大化,则必须采取通俗易懂且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形式,真正触达群众。在2022年“3·15”金融知识宣传活动期间,华夏银行南京分行制作了《唐朝诗人信用消费记》MG动画,以动画的形式虚构了唐朝诗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信用消费小故事,借古喻今强调金融消费者珍爱信用记录;平安银行南京分行以“漂流书籍”的形式将宣传书籍分发于书店、学校展馆、咖啡厅等公共场地,让金融知识随着金融消费者进行二次传递,触达更多的金融消费群体。
此外,在江苏消保委对银行开卡服务现状的线上调查中显示,开卡量排名前五位的银行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一定程度上说明消费者在选择消费信贷业务时时更倾向于品牌形象更好、品牌信任度更高的国有大行。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知识宣讲工作过程中,也能潜移默化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增强与金融消费者的粘性,进一步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